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家庭关系与儿童心理健康

家庭关系与儿童心理健康

2022-05-15 来源:爱问旅游网
 家庭关系与儿童心理健康

摘要: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和家庭结构关系的变化,学习、工作、生活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人们对健康的理解已经不局限于身体健康,而是对身体健康之外的心理健康也越发重视,尤其是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更是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这是十分重要的。家庭作为儿童接触社会的第一场所,对儿童的成长和心理健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将从家庭关系方面来探讨儿童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家庭关系;儿童;心理健康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家庭结构关系的变化,儿童的心理健康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敏感、自卑、多疑、敌意、自闭、多动等心理问题,这种不良的心理状况严重干扰了孩子正常生活或学习,导致造成孩子更严重的心理问题,父母作为儿童最重要的教养者,毋庸置疑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和法杖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研究表明儿童心理健康问题除了与学校、社会等因素有关外,家庭因素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作为家庭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家庭关系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影响极大,不良家庭关系是儿童出现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会导致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出现消极的行为,甚至还会引发攻击性行为和犯罪行为。因此,我从教育出发,客观地解读家庭关系和儿童心理健康的关系。

1、家庭关系解读

所谓家庭关系,就是家庭成员根据自身在家庭中的角色,在共同的生活中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或联系。《婚姻法》中指出:“家庭关系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在我国,家庭关系主要包括夫妻关系、父母子女关系和其他家庭成员关系三个方面。”家庭关系

中的成员有着最亲近的血缘关系,彼此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扶持。在不同的家庭中,家庭结构、家庭成员的关系、父母的教养的方式都会形成不同的家庭关系。和谐的家庭关系,是形成良好的家庭文化的前提,也是孩子童年生活是否幸福的首要条件,家庭关系一般有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兄弟姐妹关系、子孙关系、叔侄关系、婆媳关系等等。在我国家庭关系的确立有多种方式: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结婚,组成新的家庭;因生育导致的血缘关系结合成家庭;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收养而组成家庭;随父(母)再婚组建新的家庭。中国目前主要的家庭关系表现为夫妻关系与亲子关系,这是现今中国最普遍的家庭关系。

1.1 家庭关系的功能

关于家庭关系的功能,天津社科院研究院关颖在《家教指南》中指出:“家庭关系有社会生物关系,包括家庭成员因性别、年龄、人数的不同而形成的生物学意义上的血统关系;有构成家庭家庭物质生活基础的家庭经济关系,包括主持家务、家庭收支、家庭分配等方面的关系;有法律关系,就是依照法律来调整结婚与离婚关系,调整父母与孩子以及和其他亲属之间的关系,解决继承、抚养、赡养等问题;有道德关系,涉及到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与义务的关系问题;有心理关系,涉及到家庭成员的心理气质相互作用的范围,它的作用是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容性,调节家庭内部的心理气氛和情感;有教育关系,包括长辈对下一代、同辈之间、下一代对上一代的相互教育和影响等等。”可见和谐的家庭关系可以在儿童成长的各方面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家庭的稳定健康关系到儿童的生存质量,关乎社会的温馨和稳定。所以我们要维护家庭稳定健康发展使每一个儿童能够拥有高质量生存、快乐生活的人的权利。

2 家庭关系的基本特征

家庭是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起点和基点,是儿童人生成长的第一个摇篮,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从社会关系的角度看,家庭关系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基本特征:

2.1 家庭关系是由婚姻和血缘建立起来的。家庭源于男女双方的结合,夫妻双方由于婚姻关系结合的称为姻亲,子女与父母有血缘关系,家长肩负着培养、教育子女的重担,对子女就有了深沉的爱和期望,这种称为直系血亲。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由于收养关系而建立起来的关系,被称为“拟血缘关系”。

2.2 家庭关系中成员之间具有强烈的感情联系,是一种基本的和初级的关系。家庭关系的感情联系使得他们共同生活在一起,夫妻双方承担着一样的经济责任,共同抚养和教育子女和共同赡养夫妻双方老人的责任等等,这是其他一切社会关系不能比拟的,是社会中最基本、最密切的关系。

2.3 家庭关系体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特殊的相互关系。家庭关系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联系,是建立在深厚感情基础上的交往,每个家庭成员在经济上、生活上互相关心、提供方便,情感上加强交流,社会事务上相互支持,使家人之间的思想、性格、志趣、学识、文化修养、价值观都趋于一致,这是其他社会关系都不能比拟的。

2.4 家庭关系有水平关系,也有代际垂直关系,在交往方向与选择上有双重趋向。如夫妻双方之间就属于前者的水平关系,法律规定了夫妻双方所要行使的权利的义务,如夫妻双方有共同抚育和教育子女的义务,有共同赡养老人的义务等等。代际关系通常是指两代人之间的关系,如家庭中的父母辈或祖父母辈与儿女、孙子女辈的关系。家庭成员在不同的位置上各自行使不同的权利、义务和角色扮演要求。

2.5 家庭关系是具有较高的规范化程度的正式社会关系。和其他一些社会关系相比,

家庭关系受社会的控制较多、规范化程度较高,有着相对固定的模式和稳定性,主要有法律、道德、习俗、宗教和舆论等。如《婚姻法》中就明确规定了夫妻双方要行使的权利和义务等。

3、儿童心理问题中折射出的家庭关系裂缝

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在学习方面主要有: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学了就忘、不会书写、不会阅读、不会计算;在情绪、性格方面主要有:胆小、爱哭、粘人、怕黑;在动作协调性、自控能力主要有:自觉性差、管不住自己;在适应、人际关系方面有:孤僻、不合群、打人、焦虑、恐惧;在心理发育上有:智力低下、口吃、语言表达障碍;心理疾病有:抽动症、多动症、孤独症。这些常见的心理疾病折射出了不同家庭的家庭关系对儿童身心带来的影响。下面我就在我实习过程中接触的几个孩子在学校中的表现,结合他们各自家庭的家庭关系作为案例来探讨一下家庭关系对儿童身心健康的影响。

3.1 儿童心理问题折射出父母婚姻关系中的不和谐

小杰(化名)是一个懂事乖巧的孩子,可是有一段时间他不愿意来学校,经过和他的一番谈话才知道,孩子不想上学是因为孩子觉得自己一离开,爸爸妈妈就会吵架。但是只要他待在家里,父母就会吵得比平时少一些甚至是很平静。一个9岁的孩子,对父母之间的感情还不懂,也不知道怎么劝住父母之间的争吵,他只能以这种拒绝上学的方式发出自己无声的反抗。父母家庭婚姻关系的不和谐使自己的孩子受到了伤害,让孩子承受了在他这个年纪还不能承受的心理负担,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家庭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父母的相互关系是建立在互爱、互敬、互信、互相关系的基础上,那么他们的孩子就会具有人道主义、诚实等品质。相反,如果父母关系时刻处在冷漠、不信任、不和谐中,那么他们的孩子也会变得冷酷、自私,让孩子受到心理和不良情绪的创伤,甚至造

成他们神经系统的紊乱。

3.2 儿童心理问题折射出隔代养育者之间的教育缺失

在社会压力和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的社会,人们把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了衣食住行上,而把孩子托付给老人,小葛(化名)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小葛是班里的小霸王,课间总能听到别的小朋友向老师报告说小葛又欺负他们,或是又拿他们什么东西了诸如此类的。每次放晚学,他总是要因为某一门功课没有按时上交而被留下来完成。有一次我留下来负责监督他完成作业,晚上是他爷爷奶奶两人接他的,通过和他爷爷奶奶的交谈我才得知,原来小葛的父母在外地开厂,两人都在异地工作没有足够的时间照顾孩子,所以平时抚育和教育孩子的任务就交给了两个老人。隔代亲”的情感使得老人对小孩有求必应,能满足的都尽量满足他,于是就养成了小葛现在的“小霸王”脾气。两位老人现在也很后悔,他们已经知道之前的疼爱都变相的害了孙子,可是对于孙子的现状他们也急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从这一案例中可以看出老一辈对孙辈的疼爱实则害了他们的孙子孙女,是一种错误的爱。这种溺爱不仅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还会造成孩子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最后结果是伤害了别人,也妨碍儿童自身的成长。

3.3 儿童心理问题折射出父母家庭角色的缺失或替代

小文(化名)是一个性格文静内向的小女孩,我发现她在课间不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耍,在课堂上也不怎么发言,总是低着头像是在思考什么。经过向其他小朋友的了解我才知道,原来她的爸爸妈妈在她二年级的时候离婚了,离婚后她被判给了她的爸爸,但是她的爸爸平时不怎么关心她的生活,甚至是对她的学习也不闻不问。疏于交流就造成了她现在不与别人进行交流,甚至把自己关闭起来的自闭现象。这些生活在离婚背景下的儿童如果长时间得不到与父母之间正常的交流及关爱,将会与在正常生活中的孩子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少,

不仅使得这类儿童在身心健康方面及在校表现的主观评价低于其他同龄人,也大大增加了儿童发生精神障碍的危险性,这种现象实在值得家长们的反思。

3.4 儿童心理问题折射出父母的父母教养方式的极端

小佳(化名)是班里的语文课代表,平时不管哪门考试都是班里的佼佼者,老师和同学都喜欢这个聪明乖巧的女生。可是在一次的数学小测试中,她没有发挥好,只是取得了班级的中等水平成绩,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平时看起来坚强的小女孩竟然趴在桌子上哭了起来,同学们一个个去安慰了也无济于事。事后我和她进行了一次交流才知道,她的父母给这个乖巧的小女生横加了多大的压力。她的父母要求她每次测验,不管是正式考试还是平时的小练习,都要求她考班里前三名,不然就会遭到父母的责备。听话的她每次都能按父母的要求做的很好,可是没想到这次考试竟然发挥失常,她尝到了前所未有的挫败感,以至于一下子接受不了哭了出来。看到这个平时深受我们老师喜爱的“乖乖女”哭成这样,我们看到了都很心疼。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过高,无形中让孩子背负了很大的压力,她们害怕自己表现不好,还害怕得到父母的责备,所以逼着自己努力学习,努力做父母眼中成绩优秀的“乖乖女”。可是一旦遇到现实与理想的落差,她们脆弱的心灵就接受不了这个现实,给她们弱小的心灵带来了严重的伤害,甚至造成她们严重的性格缺陷。

4、构建宜于儿童心理健康的家庭关系

从上面几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家庭结构、家庭中父母关系、父母的教养方式等都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在和谐家庭关系中成长的孩子,他们的生活态度必定是积极乐观,对人热情,情绪开朗,人际交往关系良好的,而那些生活在父母争吵中或时刻沉溺在老一辈的溺爱中的孩子,他们的生活态度必定是冷漠消极,缺乏安全感和充满攻击性的。为了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每个家庭积极努力构建宜于儿童心理

健康的家庭关系。

4.1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

和谐的家庭关系就是家庭成员之间能够相处融洽、其乐融融。夫妻间感情恩爱,彼此尊重、互相信任。家长热爱生活和学习,并能用这种良好的氛围感染自己的孩子,让这个家庭充满欢乐、亲切。父母能够用真确的教育方式教育自己的孩子,随时与自己的孩子进行交流,关心他们的生活与学习,这样孩子就会在民主、温暖的环境中感受父母的爱,从而幸福并健康地成长。

4.2 发挥父母的榜样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举一动无形中影响着孩子的表现及反应。常言道:身教终于言教。父母的身教应渗透生活的每一方面。父母双方之间有问题要真诚沟通,宽容接纳,认同双方为家做的贡献。父母之间相互的理解和尊重会为孩子创造一个充满爱的家庭环境,从而养成其积极的生活态度。作为父母应给与孩子更多的精神关怀,少一些物质需求的满足。

4.3 对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4.3.1父母给孩子自信

自信是衡量儿童身心健康的的一个重要标准,帮助孩子树立信心,是儿童形成正确人格的重要因素。父母要及时对自己的孩子的正确行为进行鼓励,相信孩子能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你真棒”、“你真能干”等鼓励性语言要多挂在嘴边,不要吝啬对自己

孩子鼓励和肯定的话语。如果父母经常指责自己的孩子会使孩子陷入自卑之中。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曾指出:有自卑感的幼儿缺乏积极性,不敢提出自己的意见,惧怕尝试新任务,这无形中给幼儿上了枷锁。

4.3.2 父母给孩子宣泄的机会

孩子和大人一样,遇到不顺心或者不愉快的事情会发脾气、任性、掘犟等一些坏情绪,这时作为家长的父母千万不能忽视这些“信号”,不能责备孩子。家长要做的就是先安抚孩子,然后做一个倾听者,帮助孩子解开心理的疙瘩,让孩子淋漓尽致地吐露自己的委屈、忧愁、牢骚和怨恨等不快。父母要让孩子知道烦恼和委屈是任何一个人都会有的,只要正确的开导,一切都会过去的。

4.3.3 父母给孩子理智的爱

由于现在孩子大多是独身子女,父母宠溺自己孩子的,甚至孩子需要什么就尽量满足的现象在生活中并不少见,这种现象导致现在的孩子在家里个个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养成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不做,只依赖父母包办的坏毛病,甚至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都要求自己的父母亲安排的妥妥当当的。所以父母应用理性的爱去对孩子,要节制无益的物质奉献,克制奴仆行为,给孩子准确的教导。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