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七年级下册第十一章体验不确定现象第一节第一课时《随机事件》,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与作用
前面所学的数学问题,其结果往往是确定的,而从本节课开始就要接触结果不确定的情况——随机事件.它既是概率论的基础,又是生活中存在的大量现象的一个反映.因此,学好它,既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也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必然发生的事件、不可能发生的事件、随机事件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经历体验、操作、观察、归纳、总结的过程,发展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提炼出本质特征并加以抽象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亲自演示,感受数学就在身边,使学生乐于亲近数学,感受数学,喜欢数学,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随机事件的特点。
难点:判断现实生活中哪些事件是随机事件。 (四)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以前未接触过结果不确定的数学问题,所以对随机事件概念的出现一时难以适应,教师只有通过大量、生动、鲜活的例子,让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随机事件的有关概念。 二、教法分析
为了说明什么是随机事件和它有什么特点,我通过大量的实例,让学生经历体验、操作、观察、归纳、讨论总结概括出定义,为了检验学生是否理解它的特点,我通过一定的例题加以巩固,特别让学生对“生死签”问题进行思考、再讨论,既能发现学生对随机事件的特点掌握怎样?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充分挖掘出学生的学习潜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的价值。 三、学法指导
建构主义认为:“数学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应是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通过一系列活动和具体例子,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积极思考,充分讨论和交流。逐步加深对随机事件及其特点的理解和把握。充分调动、激发学生学习思维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和促进者。 四、教学过程 问题与情境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教师通过小朋友写的日记,关注的不是日记写的好坏,而是试图让学生能找出不可能的事情,进而发现必然会发生的事情。从而引出今天要学的内容,起到以趣引入的作用。 问题引入: 教师引导学生认2007年10月22日 晴 真阅读 早上,我迟到了。于是就急忙去学校上学,可是在楼梯上遇到了班主任,她批评了我一顿。我想我真不走运,她经常在办公室的啊,今天我真倒霉。我明天不能再迟到了,不然明天早上我将在楼梯上遇到班主任。 中午放学回家,我看了一场篮球赛,我想长大后我会比姚明还高,我将长到10米高。看完比赛后,我又回到学校上学。 下午放学后,我开始写作业。今天作业太多了,我不停的写啊,一直写到太阳从西边落下。 教师指导学生做好游戏。 座号是:1号、14号、22号、28号、36号、本次活动中,教师49号上台来,公证员:数学科代表。 应重点关注学生号数之和是50的一组,小号数的同学拿住的参与程度,学生袋子,大号数的同学摸球,公证员记入结果。 是否认真思考。 连续摸三次球,每次摸一个球,摸到三个都是黄球的一组胜出。 奖品:让你有惊喜。 做一做、游戏规则: 议一议 教师让学生互相(1)生活中,有些事情我们事先能肯定它一定讨论,并举出一些会发生,你能举出例子吗? 实例。 (2)生活中,有些事情我们事先能肯定它一定不会发生,你能举出例子吗? (3)生活中,有些事情有时会发生,有时不会发生,你能举出例子吗? 试一试:抢答,有奖哦! 下列事件中哪些必然会发生,哪些必然不会发生,哪些可能会也可能不会发生? 1、在地球上,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 2、有一匹马奔跑的速度是70千米/秒。 3、明天,我买一注体育彩票,得500万大奖。 4、用长为3cm、4cm、7cm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结,构成一个三角形。 5、掷一枚均匀的硬币,正面朝上。 6、2008年12月1日当天我市下雨。 7、在标准大气压下,温度在0摄氏度以下,纯净水会结成冰。 教师以抢答的形式让学生做好这7题,并给予答对的同学一定的奖励。同时再次提醒同学注意哪些是有可能发生,也有可能不发生的事件。 通过此游戏,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现实生活中存在必然发生的事件,不可能发生的事件,还有一些是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学生要会举例子,就必须对必然发生的事件,不可能发生的事件,可能发生,也有可能不发生的事件的特点有一定的认识。为后面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以抢答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相对于学生以前学习过的传统的数学知识,做为概率论的第一课,对随机事件的提法与描述,学生是会感到陌生和困难的,因此,再举一些例子加深学生对随机事件及其特点的理解与认识。 有了以上的大量的感性认识,再归纳出概念显得顺理成章。 归纳与总结: 数学中在一定条件下: (1)、必然会发生的事件叫必然事件; (2)、必然不会发生的事件叫不可能事件; (3)、 可能会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叫不确定事件或随机事件 同学之间通过充分交流、讨论,然后归纳出概念。 例题分析 请几名同学到台5名同学参加演讲比赛,以抽签的方式决上来进行演示试定每个人的出场顺序。签桶中有5根形状、大验。 通过此例,达到理解和巩固刚学的概念的目的。 小相同的纸签,上面分别有出场的序号1、2、3、4、5。小军首先抽签,他在看不到纸签上的数字的情况下从签桶中随机(任意)地取一根纸签。请考虑以下问题: (1)抽到的序号有几种可能的结果。 (2)抽到的序号会是0吗? (3)抽到的序号会是1吗? (4)抽到的序号小于6吗? 本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 学生是否细心观察、认真思考。 一)巩固提高 教师通过以下三1、在空地上抛掷一球,球终将下落 大题,先让学生独2、太阳从西边升起 立思考,再充分交3、抛掷一枚硬币,正面朝上 流和讨论 ,进而引二)、实践探索 导学生大胆发言,下列哪些事件是必然事件, 哪些事件是不教师要充分保护可能事件,哪些事件是随机事件 ?说明理由. 学生的积极性。 (1)人在月球上所受的重力比地球上小. (2)小明想用长度为10cm,20cm,40cm 的小木条首尾连接,做一个三角形. (3)明年我市十·一的最高气温是三十摄氏度. (4)在常态下,水温达到100摄氏度, 水就沸腾. 三、填空: (1)-a是负数。属于 事件。 (2) ,-a是负数。属于必然事件。 (3)________, -a是负数。属于不可能事件。 三)活学活用 “生死签”的故事 相传古代有一个国王,由于崇尚迷信,世代沿袭着一条奇特的法规:凡是死囚,在临刑前都要抽一次“生死签”,即在两张小纸条上分别写着“生”、“死”的字样,由法官监督,让囚犯当众抽签,如果抽到“死”签,则立即斩首;如果抽到“生”签,就被认为这是神的旨意,应予当场释放。 有一次,国王决定处死一个敢于“犯上”的大臣。他与几个心腹密谋,想出狠毒的计策,暗中嘱咐执法官,把“生死签”的两张都写成“死”字。这样,不管犯人抽到的是哪一张签,都是必死无疑。 当执法官宣布抽签办法后,只见囚臣以极快的速度抽出一张签,并迅速塞进嘴里,等执法官反应过来,嚼烂的纸早已咽下去。执法官赶紧追问:“你抽的是„生‟字签还是„死‟字教师先让学生认真阅读故事,再充分讨论、交流。应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教师尝试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师通过创设民主和谐的互动环境,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学会交流,让学生在愉快的状态下,体验成功,感受学习的乐趣。很好地巩固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通过这个故事,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地把握了随机事件的特点,从而突破了难点。同时,充分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更加坚定学好数学的信心。 签?”囚臣故作叹息说:“我听从神的安排,如果上天认为我有罪,那么这是咎由自取的苦果我已咽下,只要看剩下的签是什么字就清楚了。”请问,囚臣为什么镇定自若? 故事分析: 国王的法规:有“生”签,有“死”签。死囚抽签的事件是属于随机事件。 执法官改签:只有“死”签,死囚抽签的事件:“死囚抽到„生‟签”是不可能事件,“死囚抽到„死‟签”是必然事件。 死囚的智慧:剩下的是“死”签,死囚吃下的也是“死”签。但按国王原来的法规来推理:因为剩下的是“死”签,所以死囚吃的应是“生”签。死囚把法官设置的“抽到死签” 这一必然事件转化为原来法规里的随机事件(抽到了生签),因此,死囚能镇定自若. 我们的收获: 五 小结归纳 让学生小结所学的知识,体会和交流学习心得。 1)随机事件的特点。 2)通过本节课学习我有什么收获? 六 布置作业 (1). 教科书习题25.1第一题 (2). 指出下列事件中,哪些是必然事件,哪些是不可能事件,哪些是随机事件? 1)某射击运动员射击一次,命中靶心。 2)测量某天的最低气温,结果为-150°C 3)物体在重力作用下自由下落。 4)经过城市中某一有交通信号灯的路口,遇到红灯。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本节所学的主要知识,重点关注学生对于随机事件的理解和掌握以及今天学习的收获和感受。 通过小结和课后作业,加深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理解。回顾和体验学习的乐趣,进一步坚定学好数学的信心。 通过作业巩固今天所学的内容。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是“概率初步”一章的第一节课,教学中,首先列举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所熟悉的、生动的、鲜活的实例,让学生初步感受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意义。然后,通过演示试验,小组讨论,逐步形成对随机事件的特点及定义的理性认识,这样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逐渐深入地引入随机事件的概念的安排,显得自然而又流畅。
本节课,没有纠缠在概念的具体文字上,而是通过经典的随机事件的例子,使学生准确的理解和把握随机事件的有关概念。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完全平方公式》,所选用的教材为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鉴于这种认识,我认为,本节课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
通过对熟悉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想象力,启迪创新、应用意识。
2、学情分析
从心理特征来说,初中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有待培养,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多项式乘法法则、平方差公式的探索过程,对“完全平方公式”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完全平方公式” 的理解,(由于其抽象程度较高,)
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应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前面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借此,我将三维目标进行整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6) 小结归纳,拓展深化
我的理解是,小结归纳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是优化认知结构,完善知识体系的一种有效手段,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从学习的知识、方法、体验等几个方面进行归纳,我设计了这么三个问题: 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 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学习数学的方法?
(7) 布置作业,提高升华
以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为出发点,我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延伸。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巩固提高。
以上几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并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在教师的整体调控下,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层层递进,对知识的理解逐步深入,使课堂效益达到最佳状态。
(4) 分析思考,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论指出, 数学概念(定理等) 要明确其内涵和外延(条件、结论、应用范围等) ,通过对定义的几个重要方面的阐述,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优化,知识体系得到完善,使学生的数学理解又一次突破思维的难点。
(3) 发现问题,探求新知
设计意图:现代数学教学论指出, 的教学必须在学生自主探索,经验归纳的基础上获得,教学中必须展现思维的过程性,在这里,通过 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等活动,引导学生归纳 。
(2)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以问题串的形式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对旧知识产生设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通过情境创设,学生已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产生了强劲的学习动力,此时我把学生带入下一环节———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