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议高加林性格及其命运》

《浅议高加林性格及其命运》

2020-07-25 来源:爱问旅游网
浅议高加林性格及其命运

自小说《人生》问世后,主人公高加林便受到了广泛的关注,高加林这一文学形象顷刻间成了饱受争议的对象。有人说他是于连似的个人主义奋斗者。有人说他是姚敏生(小说《银杏树》中的男主人公)一样的负心汉,还有人说他是成长中的农村知识青年„„那么,小说中的高加林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小说的创作者——路遥先生又是出于怎样的目的而塑造出这一人物形象的呢?小说的主题是什么?高加林的出路又何在呢?

时至今日,已有不少评论者对上述问题做了不同程度的探讨,包括小说创作者本人。应该说,一部小说能引起那么多人的兴趣,足以说明小说自身的魅力。本文在参考以往评论者对上述问题的探讨的基础上和本着尊重原著的原则,着重就高加林这一人物性格及其命运做一些探讨。

《人生》主要讲述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因为没有考上大学而在他的家乡—高家村做了一名教师。正当其打算以此为平台进一步向上发展时,他的教师职位却被同村大队书记高明楼的儿子三星所顶替。于是,高加林不得不重返土地。面对这样残酷的现实,高加林有苦难诉。正当高加林烦恼苦闷时,爱情开始向他招手,同村女子刘巧珍对他展开了追求。高加林很快就被巧珍美丽的外貌和淳朴善良的内心所打动,接受了巧珍的爱情。在甜蜜的爱情中,高加林逐渐接受了他的农民身份这一事实,而他的远大的理想也渐渐变的不在那么清晰。然而,当得知他在新疆工作的叔父将被调回到地区工作时,高加林那颗不安现状的心再次躁动起来。不久,高加林便成为县委大院的一名干部。面对人生突如其来的变化,高加林兴奋了好多天。城市生活给了高加林大显身手的机会,又让他重新遇到了他高中时的同学黄亚萍。与巧珍相比,黄亚萍无疑是位现代女性,她开朗活泼,却又任性专横,她对高加林的爱炽烈大胆又有一种征服欲。高加林的确与她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他们有相同的知识背景,又有许多感兴趣的话题,当他们俩口若悬河、侃侃而谈时,高加林已经进入了一种艰难的选择之中。是的,黄亚萍已经爱上了他,而他也爱上了黄亚萍。但,也正是这种爱给他带来了无限的痛苦。因为,此时的他依然爱着巧珍。他在痛苦的抉择着。最终,为了他远大的前程,他接受了黄亚萍的爱。当他委婉地对巧珍表达了他的这种选择后,巧珍含泪接受了,但她却并没有过多地责怪高加林,反而更担心高加林以后的生活,劝他到外地多操心。

可是好景不长,高加林进城工作这件事终于被人告发了,他要面对的是重新回到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他的所有的理想和抱负如同过眼云烟难以挽留了。而与此同时,深爱着他的巧珍也含泪嫁给了邻村的马栓„„

应该说,小说一开始便使高加林这一人物形象带有悲剧性色彩。面对高加林的教师职务被解除这一事件,高家村的村民可能首先会感到愤慨,因为他高明楼不应该仗着自己是个大队书记便解除高加林的教师职务而让自己的儿子来顶替。但短暂的愤慨过后,高家村的村民又会觉得高明楼这样做是“合情合理”的,毕竟人家高明楼是大队书记嘛!然而,高加林呢?他也会像高家村的村民那样想吗?“你们(高加林的父母)哭什么!我(高加林)就是豁出这条命,也要和他高明楼小子拼个高低!”,“反正这样活受气,还不如和他(高明楼)狗日的拼了!兔子急了还咬人里,咱这人都活成啥了!我(高加林)不管顶不顶事,非告他不行!”。这就是高加林,一个反抗者和不屈服命运的人。而他的这一性格特征在他在土地上劳动时表现的更为突出:他(高加林)的劳动立刻震惊了庄稼人。第一天上地畔,他就把上身脱了个精光,也不和其他人说话,没命的挖起了地畔。没有一顿饭的工夫,两只手便打满了泡。他也不管这些,仍然拼命挖。泡拧破了,手上很快出了血,把镢头都染红了。但他还是那般疯狂地干着。大家纷纷劝他慢一点,或者休息一下再干,他摇摇头,谁的话也不听,只是没命地抡镢头„„事实上,高加林的反抗精神不仅体现在对“权贵”的反抗上,还体现在对旧习俗、就观念的反抗上。当高加林和同村姑娘刘巧珍恋爱时,高玉德是这样告诫高加林的:你(高加林)千万不要给我闯乱子了!你早早死了心!咱这光景怎能高攀人家嘛„„但高加林并没有接受他父亲“门当户对”的观念,依然“我行我素”。而“卫生革命”事件则把高加林对旧习俗的反抗推向了高潮:当高加林和刘巧珍同骑一辆自行车出现在他们村子时,高家村沸腾了。因为在这之前,高家村的村民还从未见过有那一对恋人敢大白天在公共场合呆在一起的,更不说高加林和刘巧珍还未经过媒人的介绍。

原以为刘巧珍无私、真挚而又热烈的爱能将高加林的心拴在土地上,因为对于高家村的村民的来讲,能和这样一个温柔、体贴而又俊俏的女子在土地上生活一辈子,已经知足了。但高加林却不会知足。在他的内心深处,始终有一股“欲念”在躁动着。在高加林和刘巧珍恋爱后,他时常为自己的一时冲动而和一位农村女子恋爱而感到后悔,尽管他也成了一位农民。他时常会产生这样的幻想:有

时,在一种令人沉重的的寂静中,他突然会听见遥远的地平线那边,似乎隐隐约约有些隆隆的响声。他抬头看,天很晴,不像是打雷。啊,在那遥远的地方,此刻什么在响呢?是汽车?是火车?是飞机?不知为什么,他总觉得这声音好像是朝着他们高家村来的。是的,高加林是充满进取精神的,即便是繁重的体力劳动和美好的爱情也不能使他的进取精神有丝毫的消退。纵使他已经踏上了生活的“顺风车”,他也依然会保持一颗进取之心,而且是有增无减。如当高加林因为他叔叔的原因从一个农民一跃成为县城干部时,他更是兢兢业业的工作。因为他不会满足于一辈子只在县城当干部。

一个拥有进取的心的人,固然值得赞美。然而,当进取之心走向极端时,便会异化成强烈的虚荣心。早在高加林在高家村当民办教师时,他便十分努力的工作,因为他渴望有一天能从民办教师转为正式的国家教师。事实上,高加林十几年拼命读书就是为了不像他父亲一样一辈子当土地的主人(或者按他的另一种说法是土地的奴隶)。是的,正是由于高加林强烈的进取心,使得他产生了一种鄙视在土地上劳作的虚荣心。而使得高加林的这种虚荣心达到极点的事件,则体现在他面对刘巧珍和黄亚萍的爱情选择上。小说中有这样一些描写:现在,当黄亚萍表示了爱情,并准备让他(高加林)跟她去南京工作的时候,他才把爱情和他的前途联系在一起看了。他想:巧珍将来除过是个优秀的农村家庭妇女,再也没有什么发展了。如果他一辈子当农民,他和巧珍结合也就心满意足了。可是,现在他已经是“公家人”,将来要是和巧珍结婚了,他实际上也就拴在这个县城了......他反复考虑,觉得他不能为了巧珍的爱而贻误了自己生活道路上这个重要的转折„„他权衡了一切以后,已决定要和巧珍断绝关系,跟黄亚萍远走高飞„„他尽量使自己的心变得铁硬,并且咬牙切齿地警告自己:不要反顾!不要软弱!为了远大的前途,必须做出牺牲!有时对自己也要残酷一些!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高加林先前的进取之心已经异化成了一种强烈的虚荣心和自私的利己主义。

高加林是进取的,是爱慕虚荣的,但同时也拥有强烈的自尊。如“当高加林挽着一篮子蒸馍加入这个洪流的时候,他立刻后悔起来。他觉得公路上前前后后的人都在朝他看。他,一个曾经是潇潇洒洒的教师,现在却像一个农村老太婆一样,上集市上卖馍去了!他的心难受的像无数虫子在咬着„„路上,他想起父亲临走时安咐他,叫他卖馍时要吆喝。他立刻感到脸火辣辣地发烧。天啊,他怎能

喊出声来„„”,再如,当高加林在集市卖馍遇到他中学同学黄亚萍和张克南时,当黄亚萍邀请他去县广播站做客时,高加林却这样回应他的两位同学:“你们现在职位高了,咱区区老百姓实在不敢高攀!”。又如小说中对高加林夜晚进城拉粪的心理描写等,都体现了高加林强烈的自尊心。

小说中高加林的性格是复杂的。然而,其复杂性格的形成,除了自身的原因,还与他所处的环境是分不开的。诚如路遥先生在谈到《人生》创作时所说的那样:我自己感到,由于城乡交往逐渐频繁,相互渗透日趋广泛,加之农村有文化的人越来越多,这中间所发生的生活现象和矛盾冲突,越来越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城市和农村本身的变化发展,城市生活对农村生活的冲击,农村生活城市化的追求意识,现代生活方式和古朴生活方式的冲突,文明与落后、资产阶级意识和传统美德的冲突,等等,构成了现在生活的重要内容。在这座生活的‘立体交叉桥上’,充满了无数戏剧性的矛盾„„我们不应该回避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因为只有反映出了生活中真实的矛盾和冲突,艺术作品的生命才会有不死的根。可以说,正是因为那样一个典型环境,才会有高加林这样一个典型人物。当然,作者将高加林塑造成一个性格复杂人物形象,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早在大学读书时,路遥阅读了大量的经典名著,并对新中国的文学成就进行了一翻巡视,他发现以前的小说带有某种脸谱化的倾向,正如儿童眼中将电影中的人物形象简单分为“好人”和“坏蛋“,而人的思想是复杂的、多变的,绝对不能将复杂的人性这样简单的划分,这种思考体现在《人生》的主人公高加林身上。

从路遥先生的上诉观点中,我们不难看出,路遥先生在《人生》中所要表达的便是生活中真实的矛盾和冲突,即处于城乡交叉地带和转折时期的高加林的困苦和内心的矛盾,并试图探讨高加林的出路。然而,当我们细细读完《人生》后,会发现,作者似乎已经为高加林指明了出路。在小说的最后,当高加林从县城机关背着他的破包袱再次返回到高家村时,高家村的村民纷纷向高加林表达了同情之情。随后,德顺老汉又对高加林说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这山,这水,这土地,一代代养活了我们,没有这土地,世界上就什么也不会有!只要咱们爱劳动,一切还都会好起来的!紧接着,小说以高加林深情地跪倒在黄土地上结束了小说。读到此处,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创作者是想借此来告诫广大农村知识青年:请你们一定要热爱那生你养你的土地,城市的天空只属于城里人,你们的出路便是踏踏实实地在土地上劳动!当然,这样解读小说的主题,似乎有悖于创作者的初

衷。然而,由于创作者在小说中对小说的主人公高加林给予了过多的同情,无形之中使得小说的主题偏离了设计的初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