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红外保暖材料发展现状及趋势
2021-11-14
来源:爱问旅游网
112 现代丝绸科学与技术 2013年(第28卷)第3期 远红外保蹉材料发展现状及趋势 许亚娟,左保齐 (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江苏苏州 215021) 摘要:分别对比概述了传统保暖材料和新型保暖材料的保暖机理,分析了远红外纺织品的加工方法和测试方法, 综述了目前远红外材料用于纺织方面的相关研究进展和研究方向。 关键词:远红外;保暖材料;纺丝。 1传统保暖材料发展 防寒保暖是冬季服装的首要指标,传统的保暖 一大,但如果材料的密度过小,造成其中的空气产生对 流时,保温性能反而下降_8],而且厚度过来会造成服 装的体积比较臃肿,不便于运动又缺乏美感 ]。随 般指棉、麻、丝、毛和涤纶、锦纶、腈纶及人造纤维 着人们对美的追求,这种被动的保暖方式开始不能 满足人们对服装功能性和美观性的要求。 积极性、智能型的保温材料的开发与研究工作 等。这些保暖材料中,蚕丝和羊毛保暖性较好,但是 这些纤维各自有自身的局限性。蛋白质纤维易滋生 细菌,不耐虫蛀。蚕丝价格昂贵,羊毛纤维有异味、 逐渐成为各国研究的重点,并已经成为保温材料研 究与开发的主流l】 。 成型度较差,经过多道工序加工后的羊绒价格更贵, 所以多年来无较大范围推广普及口]。 上个世纪80年代初,羽绒服开始在中国流行, 但是当时面料档次和加工水平都处于较低水平,而 且含绒率低,填充量大,外观臃肿,因此被称为面包 服。后来随着工艺和技术的进步 ],羽绒服正在 向时装化、休闲化、运动化和个性化发展。Kawada— Y将羽绒羽毛和短纤混合作为填料,短纤和羽绒羽 毛的羽支缠结在一起,因而填料就会拥有羽绒羽毛 2新型保暖材料 目前,用于纺织方面新型的保暖材料主要有以 下几种: 2.1超细纤维和中空纤维 纤维的中空结构,使其能够包含大量的静止空 气,能为织物带来轻质弹性、良好透气性以及舒适的 保暖效果,而且高中空结构大大减少了纤维的重量, 和短纤的特性l4]。王利伟等人将羽毛与化纤混合, 采用气流成形技术路径以及双组分复合化纤配料热 粘合加固,制备羽毛/化纤絮片[5]。东华大学付贤文 将鸭绒和鹅绒作对比发现,与鸭绒相比,鹅绒纤维绒 其织物在轻便的同时保暖性能却比普通同质面料得 到很大的提高_】 ]。广泛用于保暖内衣、运动服 装、衬衫、户外运动以及毯子等多个领域。 朵较大,绒核小,其结构更能固定空气,集体热阻更 大,保暖性更好 ]。Evazynajad等曾将火鸡毛用于 杜邦公司推出的极具保暖功能的Thermolite, 属于高中空结构,而且它将湿气迅速而自然地排出, 纺织品,他们先将火鸡毛与聚酰胺纤维按一定比例 混合,利用新的纺纱技术纺成纱线,通过对该纱线制 成的纺织品导热性的测定,有随火鸡羽毛含量的增 加,保温性有所增加 ]。 较同等轻质布料暖和,是轻盈保暖材质的首选口 。 超细纤维较常规纤维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可 以吸附更多的静止空气从而使织物具有很好的保暖 效果。新雪丽保暖材料料由65 9/6弹性聚烯烃细纤 维与35 聚酯短纤维组成,比其他合成保暖材料细 1O倍,可以留住更多的静止空气,从而提高了保暖 性 。 这些传统的保温材料主要依赖于织物的厚度和 密度增大纤维之间的静止空气层来提高保温性能。 通常材料的厚度越大、密度越小,材料的保温性越 2013年(第28卷)第3期 现代丝绸科学与技术 l13 2.2 吸湿发热保暖纤维 更薄的手套衬,用于在极端低温环境中作业的飞行 员和地勤人员,该技术也获得了美国专利_2 。 2.4远红外保暖纤维 2.4.1 远红外材料保暖机理 湿发热纤维是通过对水分和外界压力变化的敏 感响应,为人体提供舒适的微气候环境热调节,这种 调节不同于热隔绝,是一种全新的调温机理,且调温 纤维的吸热和放热过程是自动的、可逆的、无限次 的。 在电磁波谱中.红外线的波长为0.7~ 1000.0um,近红外线,波长为0.7~l_5um之间;中 红外线,波长为1.5~5.0um之间;远红外线,波长 为5.0~1000.0um之间l2 ]。 2O世纪末,日本东洋纺公司将氨基、羧基等亲 水化基团引入聚丙烯酸分子制备了eks纤维,这种 纤维的吸湿能力约为棉的3.5倍,发热量是羊毛的 2倍。日本旭化成株式会社将铜氨纤维Cuprobem— 远红外能量主要以辐射形式作用于物体。量子 力学指出分子具有一系列的不同的量子状态和分离 berg和超细腈纶Cashmilon ff组合,研制出吸湿透 气的Thermogea[1 。Shimizu Takeo将肼的衍生物 与分子中的至少两个酰肼基团相连,并将硅胶和天 然保湿物质的混合物涂敷到纤维上,研究出一种成 本低且具有吸湿发热和耐洗涤的纤维l_l 。()no Hide等用NaOH碱性溶液和一氯醋酸溶液对纤维 素纤维进行处理,得到兼具防风功能的吸湿发热纤 维ll 。Sakai Yoshiaki将多元羧酸接枝到纤维素纤 维,使每个分子至少含有三个羰基,热处理和碱金属 水溶液皂化处理后,制得具有吸湿发热性能的纤维 素纤维 F ]。 2.3相变发热保暖材料 蓄热调温纺织品的保温机理在于应用于纺织品 内部的相变材料,这种相变材料在相变化时可从外 界环境吸收热量或释放热量来调节纺织品内部的温 度,从而增大其服用舒适性 “ 。目前相变发热保暖 纺织材料制造主要是在中空纤维中填入相变材料, 或利用微胶囊技术将相变材料包裹其中,来达到蓄 热调温的目的 。 1989年,日本泰萨特公司和尤尼吉卡公司的研 究人员将碳化锆和金属铝粉用于合成纤维纺丝,研 制出商品名为“Solar—a”的阳光蓄热纤维 。1993 年日本酯公司以脂肪族聚酯为芯成分或岛成分,以 普通聚合物为皮成分或海成分,熔融复合纺丝研制 出具有吸热、放热功能的纤维 。1997年美国 OUTI AST公司将相变材料微胶囊填加于腈纶溶 液中,通过湿法纺丝,得到了具有温度调节功能的腈 纶产品并获得了TRDC公司的专利使用权 。 1985年,美国农业部南方实验室的Vigo和Frost等 人将带有结晶水的硫酸钠、氯化钙或氯化锶等水合 盐封人中空纤维中 ,研制出具有温度调节作用的 纤维。1986年,美国TRDC将相变材料密封于微胶 囊中,研制出了具有热能吸收和释放功能的微胶囊, 后来又将这种微胶囊填加在纤维中,用于生产更暖、 的级能,物体吸收红外线后,分子中的原子或原子团 从高能量的震动状态恢复到低能状态,会发生2.5 ~25.0urn的远红外辐射。 根据基尔霍夫辐射定律:良好的辐射体必然是 良好的吸收体,而且在同一温度下,辐射本领越大, 其吸收本领越强,两者成正比关系。所以吸收率的 远红外材料,辐射率也高,人体既能吸收远红外线, 也能辐射远红外线 。 水是远红外良好的吸收体,而人体6O ~7O 为水,故人体对远红外辐射吸收能力是很强的,在7 ~14um有较强的吸收峰,可以高效的的吸收4~ 14urn波段的远红外线。 根据匹配原则:当辐射源的辐射波长与被辐射 物的吸收波长相一致时,该物体就吸收大量的红外 辐射。人体吸收与之相匹配的4.0~14.0um波长 的远红外线后,细胞和血液中的C—C、C—O、C H和 N等化学键振动加剧,产生热效应现象。 3 远红外纺织品研究进展及应用 远红外发射率达到65 以上的纺织品才可称 为远红外纺织品,国际上要求发射率在80 以上。 日本、欧美等国在8O年代初已开始研究。早期,日 本很多公司将远红外陶瓷添加到纺丝聚合物中,纺 丝成纤维,如日本钟纺公司的“玛索尼克N”和“玛 索尼克A”;可乐丽公司“罗思维普”;旭化成的 “SOLAR—V”和东洋纺公司“I ouvro”和“Ohdus”等。 1994年,日本森下仁丹等五家公司共同开发并研制 出含有物美价廉的海藻碳远红外涤纶长丝,并指出 海藻炭能高效发射8.0~12.0um的远红外线,且常 温发射率达94 。 我国的远红外纤维研究开发是从上世纪90年 代开始的,已取得一定进步,一些产品已陆续投放市 场,包括保温织物、远红外涤纶纤维和远红外丙纶纤 114 现代丝绸科学与技术 2013年(第28卷)第3期 维等 。2000年,厦门华普高技术产业有限公司运 用植入法将镀银抗茵陶瓷粉和氧化锆陶瓷粉植入纤 维中,并将其有效固定。这种方法成功地解决了各 种功能性陶瓷粉体在棉等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纺织 品上的分散和固定这两大难题,使纳米陶瓷功能性 纺织品的高品位低成本的大批量生产成为现实 。 2005年,天津工业大学焦晓宁将电气石母粒与 聚丙烯切片按一定比例混合,通过熔喷工艺制得远 红外丙纶 ,经测试电气石添加含量在3 9/5~8 时,远红外发射率最高达82 。 2006王运红、鹿学风将远红外添加剂(Ti0 一 Si() 一Cr。O。为主要成分)添加在聚酯纤维中,研究 结果表明当远红外添加剂含量为3 ,可防性好,辐 射率可达85 [3 。 2007北京崇高纳米科技有限公司用浸渍和浸 轧方法将金属抗菌剂和陶瓷粉浸入纤维中,经测试 此纤维抗菌率达99%,远红外辐射率达到84 ,而 且洗涤20次几乎不变 。 上海宏康公司添加在织物后整理中0.3~ 0.5um的六环石,研究表明,六环石在8.0~ 15.Oum的生物波,且发射率达85 ,同时还能释放 对人体有益的负离子 。 在专利200710023569.X中,叶民勤、刘红提出 一种远红外磁性的生产方法。将超细微粒Fe ()。 (60~90 )、Be()(30~5O )、Sr()(0.1~3%)、、 SiO2(0.1~3 )、Ca()(0.1~3 )、MnO2(0.1~ 3 )等}昆合,加入到涤纶或丙纶中纺丝成型,所得的 纤维波幅比单纯远红外织物增加了47 [3 。 江苏盛泽化纤有限公司研制出具有吸湿排汗功 能的远红外抗菌保健丙纶纤维。把远红外粉加工成 15.0nm以下的颗粒胶体溶液按0.3~0.5 的比例 和银离子抗菌按0.1~0.5 的比例在聚丙烯熔融 螺旋前定量频率注入一起纺丝,纺出H和+型的纤 维,纤维表面的沟槽有助于吸湿排汗,使纤维具有远 红外保暖和抗菌作用 。 专利号CN 201411 513Y生产一种远红外陶粒 PTT中空纤维,该纤维由远外陶粒与Pr]rT切片共 混后经中空喷丝板熔融纺丝制的,纤维截面为中空 形,内外径之比为l:6.这种纤维最大的特点是密 度小,保暖性强,而且具彳丁很好的舒适性能和染色效 果 :。 2008年,陈金泉研制一种多功复合能纺织品, 该织物由基层、中Ihj 和顶层粘结而成,其基层镶嵌 几种远红外陶瓷颗粒。这种方法克服了远红外含量 不足的缺点 。 成进学、成莉将纳米硒、锗和氧化钛、氧化锌、氧 化铝氧化铁等混合物添加到腈纶或丙纶中,制成一 种脑猝中痴呆防病症帽,并申请了专利 。 2011年,张志丹、张萍等人将含有远红外颗粒 的鸭绒羽毛针刺到棉布上,制成一种高防寒保暖性 纺织品_4 。 随着远红外加工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其应用也 越来越广泛,除了应用于保暖服装,各种远红外保健 产品也大量涌现,如具有保健功能的连裤袜、贴身 衣、鞋垫、枕头、保健被和雨伞等【4 。另外,许多企 业也已经开发出多功能远红外纺织品,如抗菌保暖 远红外纺织品、负离子远红外纺织品、具有强吸湿功 能的远红外纺织品等。 3.1远红外材料 目前,远红外纺织品中添加两种或多种远红外 陶瓷粉 ,远红外辐射率较高的物质如表1所 示。 表1常用远红外辐射性物质 种类 常用物质 氧化物 2o¨z , CreO 3, 、 、si(碳化物 ZrC、Cr3C2、B4C、SiC、TaC 硼化物TiB2、ZrB2、CrB2 硅化物TiSi e、MoSi2、WSi 2 氮化物TiN、TaN、Si N4 复合金属 C0、Ni、Fe、Cr、Mo、Si、Nb 国内远红外添加物质一般是Al O。、ZrO。、 MgO、MnO:、Fe2O。、Ca()和TiO 2等,其中碳化物 是研究中发射率较高的一种,一方面碳化物能高效 吸收阳光中0.1~2.0urn波长(占阳光中总能量的 95 以上)的远红外线;另一方面碳化物还能反射大 于2.0urn波长的远红外线,也就是能高效反射人体 辐射的远红外线(4~14um),但由于其价格较高,所 以应用并不是很多。 3.2远红外纺织品的生产方式 远红外纺织品加工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如涂层 法、植入法、各种纺丝法等。天然纤维一般应用涂层 和植人法,再生纤维和化学纤维一般应用纺丝法,其 中应用较多的是涂层法和母粒纺丝法。 植入法固结牢度较好,但是工艺较复杂。涂层 工艺操作简便,成本较低,而且对远红外陶瓷粉的要 求不高,但是制得纤维的手感及耐洗涤性能差,不适 于后加工织造 。 纺丝法包括母粒法、全造粒法、注射法和复合纺 丝法l5 。纺丝法需要控制好远红外颗粒的添加量, 2013年(第28卷J第3期 现代丝绸科学与技术 ll5 添加量过大,影响纺丝和纤维的物理性能;添加剂过 少,达不到所要效果,一般远红外添加量为5 ~ 2O%,根据不同添加剂和基料而不同。 母粒法工艺路线简单,易于操作,是目前应用较 广的生产方法。全造粒法中介质分散均匀,功能效 聚结,特别对于纳米级别的颗粒,这就对生产造成很 外织物的保健功能 ]。 3.3.2发射率法 目前,我国关于测试远红外发射率的标准有 FZ/T 64010-2000、GB/T 18319-2001和CAS 115— 果持久,但是生产过程中需要严格防止远红外颗粒 一一一一一 标准 2005 ̄ 。 ,关于这个标准内容如表2所示。 表2远红外标准比较 技术要求 应用 性质 所需仪器 测试内容 测试波长 领域 大的复杂性,不适应小批量多品种生产,难以推广。 其工艺流程如图1和图2所示。 图l母粒法工艺流程 图2全造粒法工艺流程 注射法与母粒法类似,在纺丝过程中将远红外 材注入螺杆,与聚合物熔体混合纺丝。该法工艺简 单,但功能介质分散不均匀,加工性能较差。 复合纺丝法即双组分纺丝,其中功能母粒作为 一组分,制成皮芯结构或并列结构的复合纤维,纺丝 过程易于控制,纤维产品性能稳定,但生产过程复 杂,成本高,目前性能较好的纤维采用这一方法。 3.3 远红外织物保暖・眭的测试方法 远红外织物的保暖性能测试有很多种方法,如 温升法、发射率法、热阻CI ()值法、皮肤表面温度 测试法、传热系数法、统计法等,但是常用的只有温 升法中的红外测温仪法和发射率法。 3.3.1 温升法 温升法包括两种方法:(1)红外测温仪法。在温 度为20 C,相对湿度为60 的恒温室中用100W (250 w)的红外灯为光源,以45。角在一定距离下分 别照射同规格、同组织的普通纤维和远红外纤维的 织物,用红外仪记录下不同时间间隔下两种织物的 温度,然后求差值。(2)不锈钢锅法。用薄不锈钢制 成高l0 cm,容积为500 ml 的不锈钢圆筒,圆筒上 下底采用泡沫塑料,温度计插在盖上,分别将织物包 覆在不锈钢圆筒外,在红外灯照射下,分别测得两种 织物的温度,然后求差值。温升法实验简单,能直接 反映织物温升性能,但这只是远红外织物吸收红外 线产生的热效应是一个侧面,并不能真正反映远红 法向发射率(提高值) FZ/T 行业 产业 红外光 80 ;洗涤10次后,64010谱仪、 法向发 8法自发射 2000 标准 标准 黑体炉 射率 .0~lS.0urn 率(低于相应的非远红外产品标 提高值) 702;强力不 准 规定值的8o%. GB/T 国家 方法 射强度 红外辐 吸收 环境风速f无明显辐射源1 lj一0.7m/s;室 18319仪、点 率、反 0; 2。。1 标准 标准 温度传 射率、 .8~l0.0urn 测试透视红外辐射轻度I反射法向偏2j。辐射强度II和 I+ 感器 透过率 25。计算&测试 容。 法自发射率(提高值】)8 ; CAS 协会 产业 红外光 11 5谱仪、 法向发 4法 发射率,8O ;洗涤30 2005 标准 标准 黑体炉 射率 .0~1 6.0urn 次后.6 法向发射率(提高值】) ;化学纤维的灰分指标, 3.j 3.3.3 热阻CI ()值法 热阻CI ()值法:在0 C环境下,将试样放在 32℃热板上,向热板输入电能,平衡热能通过试样传 递的损失,使热板温度维持32℃不变,根据电能消 耗求出试样的绝热值,再转换成CI ()值 。 3.3.4 皮肤温度测定法 皮肤温度测定法:分别用普通织物和远红外织 物制成护腕,套在健康者的手腕上,在27 C下,在一 定的时问内,用测温仪分别测得皮肤表面的温度,求 出温度差 。 3.3.5 实用统计法 实用统计法:用普通纤维和远红外纤维制成棉 絮类的制品,分别让一组试用者试用,根据使用者感 受对比,统计出两种织物的保暖性能。 3.3.6 传热系数法 传热系数法:恒定温度下,测试电源在无试样和 有试样两种情况下,单位时间、单位面积散发的热 量,从而计算出温度值,求出温差。 4远红外保暖材料发展趋势 国内远红外纺织品制造方法日益成熟,从早期 的后整理涂层加工到聚合物纺丝和浸渍浸轧,再到 后来的非织造熔喷等,这些都显示出技术加工的进 步,但是目前国内市场上,仍没有一种远红外纺织品 能达到保暖轻、薄和暖方面的要求,许多远红外保暖 内衣都是靠增加绒毛或厚度达到保暖性。可以从以 下几个方面分析这种问题。 116 现代丝绸科学与技术 2013年(第28卷)第3期 首先,从远红外陶瓷粉材料来说,目前远红外陶 瓷颗粒粒径能达到纳米级别,相对以前来更易于加 工。但是这些材料价格昂贵,而且粒径越小,价格越 贵,这就大大增加了加工成本,这就从根本上遏制了 远红外纺织品的发展。寻找新的远红外材料成为新 的发展问题,日本用特殊的工艺将海藻碳化得到海 藻碳远红外发射材料,粒径可达0.4um,纺出的远 红外纤维在35℃下的远红外发射率达94 [6 。 其次,从加工方法来说,国内大多应用涂层和纺 丝法生产远红外纺织品。涂层法耐洗性不佳,而且 涂层会影响纺织品的透气性和吸湿性。纺丝过程中 加入远红外添加剂会对纺丝造成困难,而且纺出的 丝的物理性能会下降,但是加入量太少的话,辐射率 远达不到要求。这些利用物理方法固结远红外添加 剂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远红外纺织品的发展,所 以急需开发一些新的固结方法,如化学接枝,新的固 结方式将带给远红外纺织品开启新的一页。 最后,表征方法不够健全。我国已经制定三个 测试远红外发射率的标准,但是对于保暖性方面没 用一个全面的测试方法,对于温升和发射率之问也 没用固定的转化模式,实用统计法和皮肤温度测定 法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而且远红外纺织品保健性 能方面仍无法系统的测试。目前很需要一个系统的 简单的测试方法,表征方法的改进一定能大大得促 进远红外纺织品的发展。 总之,随着人们对御寒保暖功能的追求,远红外 保暖纺织品是当今冬季纺织服装未来的发展趋向之 一。远红外纤维——作为一种典型的积极保暖材 料,它可以与其他纤维混纺,成为冬季纺织品的发展 主流。而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远红外纤维产 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它的发展适应于人类 社会对健康舒适的普遍要求,是集纤维学和物理学 一体的综合科学,具有深厚的技术发展潜力 。但 目前,我国的远红外纤维产品研究与生产刚起步, 还需进一步优化生产工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 质量,进一步扩大产品的应用领域,取得更大的经济 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王国振.充分开发利用羊毛绒保暖制品[J].中国纤检,1998 (I):39. [2] 俞镇慌,王81伟,丁国沪.羽毛纤维和化纤混纺保暖絮片[J]. 产业用纺织品,2004,l 66(7):10 1 3. 【3] 刘喜梅,冯岑.羽绒纤维的性能及应用进展[J].现代丝绸科 学与技术,20l0.25(5):8 14. [4]Naka S,Kamata Y.Thermal Conductivity of Wet Fabrics[J] .Textile Machin Soc.Journal,1977(4):114. [5] 王利伟.羽毛/化纤混合保暖絮片的开发及其性能的研究[D] .上海:东华大学,2004. [6] 付贤文,高晶.鹅、鸭绒纤维形态结构差异及对保暖性能的影 响[J].纺织学报,2011,32(12):1l一14. [7]Evazynajad Alimohammad,el a1.Production and Characteriza— tion of Yams and Fabrics Utilizing Turkey Feather Fibers[J]. Materiala Research Soceety Symposium Proceedings,2002 (702):6—12. [8] 朱松文.服装材料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1994:215. [9] 王敏,李俊.发热保暖服装材料的开发现状和发展趋势[J]. 产业用纺织品.2009(4):6 8. [1o] 石海峰.光热转换蓄热调温纤维的研制[I)].天津:天津工业 大学,2001. [11] 晏金龙,马建兴.熔体直纺多孔超细旦涤纶POY丝结构与性 能研究[J].现代丝绸科学与技术,2012,27(6):224—226. [12]顾钰良,王震声.保暖内衣的过去,现在和将来[A].第六届 功能性纺织品及纳米技术研讨会[C].2006年. [13] Byaob B.A.黄丽娜,译.新型服用保暖材料[J].产业用纺 织品,2003(1):43—44. [14] 张富丽.新雪丽保暖材料及其应用[J].产业用纺织品,2003 (2):38-41. [1 5] 胡海波,齐鲁.吸湿发热纤维的开发与应用[R].天津:天津 工业大学,2010. [16] Shimizu Takeo.Hygroscopically exothermic cellulosic fiber and woven knitted fabric[P]:JP200421811 7.2004 08 05. [1 7] ()n。hide.Moisture—absorbing exothermic cellulosic fiber product having wind--breaking property and method for pro— —ducing the same[P]:JP200431 5990,2004 11 11. [1 8] Sakai Yoshiaki.Cellulosic fiber having hygroscopic and exo thermic property[P].Textile product and their production: JP2000256962,2000 09—1 9. [19] 王春莹.蓄热调温纺织品的研制[D].天津:天津纺织工学 院,2000. [2O]PAUSEB.Development of Heat and cold insulating mere brahe structures with phase change material[J].Journal of Coated Fabrics,l 995(25):7. [2 1] Yunitika.Solar heat selective absorbing fibers[P]. EP302l41,1989. [22]H.P Garg etc.Solar Thermal Energy Storage[J].Hol I ard: D.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1 985. [23] 刘云飞,杨荣杰.微胶囊的制备与应用[D].北京:北京理工 大学化工与材料学院,2000. [24]G.Nelson.Rev Prog Coloration[M],1991(21):72—85. [25] Bryant Y.G,Dayid C.P.Fibers With reversible Enhanced thermal Storage properties and fabrics made there form[P]. US4756958. [26]Bryant Y.G,COlVin D.P.Fabric With reversible Enhanced thermal Properties[P1.W09324241. [27]Bryant Y.G.Enhanced Thermal Energy Storage in Clothing 2013年(第28卷)第3期 现代丝绸科学与技术 1l7 with Impregnated Microencapsu1ated PCM[A].SBIR Phase I Pinal Repot I .1988.2。No.F33657-87-C一2l38. [281 薛孝川I.远红外纤维的发展和应用[J].化纤与纺织技术, 2003,l2(4):19-22. [291 裘愉发.远红外纺织品的现状和发展[J].现代丝绸科学与 技术,2012,27(1):3i-32. [3O] 赵金波.特种远红外材料在纺织品中的应用rJ].潍坊学院 学报,2008,8(2):152—156. [31] 董绍伟,徐静.远红外纺织品的研究进展与前景展望[J].纺 织科技进展,2005(2):10—12. [32] 吴银清,吕峻峰,王水菊.镀银抗茵、远红外、抗紫外等新型纳 米陶瓷棉纺织品的开发和应用_J].针织工业,2000(5):30 32. [33] 裘康,焦晓宁.电气石熔喷织造布的研究与应用[D].天津: 天津工业大学,2005. [34] 王运红,鹿学风.远红外聚酯及纤维的开发[J].研究・开 发,2006,16(5):43-46. [35] 李毕忠,高海霞.抗菌防异味和远红外复合功能性织物的开 发和应用[A].第七届功能性纺织品及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 论文集[c],2007年. [36] 孙志峰,刘奎元.六环石添加剂及在织物整理中的应用:中 国,CN101328682A[P].2008一l2—24. [37] 叶民勤,刘红.远红外磁性纤维及其生产方法:中国, CN101067225ALP1.2007—06—08. [38] 杨帆.具有远红外抗菌保健功能的吸湿排汗丙纶纤维:中国, CN101173379A[P].2007—10一l8. [39] 吴玉剑,陈发亮.一种远红外陶瓷粒PTT中空纤维:中国, CN20141153YrP].2010 02 24. [4O] 陈金泉.纺织品复合面料:中国,CN2013620IOY[P].2009— 12—1 6. [4i] 成进学、成莉.纳米硒、锗元红素中药脑猝中痴呆防病症帽: 中国,CN101703824ALP1.2005—05—12. [421 张志丹,张萍.一种防寒纺织品:中国,CN102431231A[P] .2O12—05-02. [43] 朱彩风.多功能远红外保健连裤袜:中国,CN202496409U [P].2012 03 28. [44] 李琳,王天昊.一种纳米远红外保健贴身衣:中国, CN202059990U[P1.201卜O6—02. [45] 盛斌.低能耗远红外保健鞋:中国,CN202060088U[P] .2011—01—28. [461 唐明慧.多功能枕芯和枕头:中国,CN201384303[P].2009— 0l一23. E47] 范少纲.具有远红外线放射功能的伞:中国,CN201379167 [P].2009—04—02. [48] 曹徐苇,范雪荣,王强.远红外纺织品发展综述[J].印染助 剂,2007,24(7):2 5. [49] Takada K.Far--Infrared Radiant Ceramics and its Applica— tion[J].Bulletin of Ceramic Society of Japan,1988,23(4): 312—315. [5O] 朱平.功能纤维及功能纺织品[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6:145 l51. IsI] 何登良,董发勤.远红外功能材料的发展与应用[J].功能材 料.2008(5):709—711. [52] 张平,张娓华.远红外织物保暖功能的测试与评价[J].西安 工程大学学报。2010,24(1):14—16. [53] GB/T 18319-2001.纺织品红外蓄热保暖性测试方法[s]. [54] FZ/T 64010 2000.远红外纺织品[s]. [55] CAS 115-2005.保健功能纺织品[s]. [56] Huijun Wu,?Jintu Fan.Measurement of radiative thermal properties of thin polymer films by FTIR[J].Polymer Tes ting,2008,27(1):122—128. [57] J.Y. HU,?Y. Li.Characterization of thermal radiation properties of polymeric materials[J].Polymer Tes— ting.2006,25(3):405—412. [58] 徐凤,徐红.远红外纺织品的开发与应用[J].轻纺工业与 技,2011,40(5):52—54. [59] 廖青海,陈旭炜,李毓磕.远红外织物功能的测试与评价[J]. 产业用纺织品.2003,157(21):30 33. [6O] 徐雪娟,胡艳春,段亚峰等.远红外蓄热保暖功能织物研究 [A].第1O届功能性纺织品及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c], 2010. [61] 任晓辉,张旭东.红外辐射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应用[J],现代 技术陶瓷,2007,l12(2):26—28. [62] 刘拥军.浅谈远红外纤维的开发与应用[J].纺织科学研究, 1998(3):15 I6. [63] 林华.远红外织物及其最新发展[J].广西纺织科技,1998, 27(3):49 51. 收稿日期:2O13—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