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山西省山区型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及对策

山西省山区型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及对策

2020-07-30 来源:爱问旅游网
2012

5·第期年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ofTaiYuanUrbanVocationalcollege

总第130期

May2012

期[城市与区域研究]

山西省山区型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及对策

樊华

(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山西太原

030012)

[摘要]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层次,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对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

十分重要的战略和现实意义。在县域经济当中,山区型县域经济由于其特殊的自然区位和人文因素,易受环境变化和市场竞争的影响和冲击,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些有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论文就山区型县域经济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和发展战略作了一些探讨。[关键词]县域经济;发展要素;三农问题[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046(2012)5-0011-02

显,而且现代化农业只是处于起步阶段,抵御自然灾害

其二,第二产业先天失调,资源环境压力进的能力较低。

一步增强。低附加值产业和低技术含量的产业仍然占据

以煤焦为主的资源性产业对山区县经济的贡主导地位。

献率达80%以上。而且这些企业规模小、能力弱,以开采和初加工为主,带来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压力。其三,第三产业起步晚、基础差、总体发展滞后,不能支撑经济的发展。

(三)特色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市场占有率低山西省的一些大宗农产品存在卖难、价格低、经济效益差等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产品的科技含量低,进而滞销,出现市场占有率低等问题。例如:汾西县生产的晋西核桃露口感上和大寨核桃露不相上下,但是始终无法打开销路,即使在省内的超市专柜上也很难有一席之地。

(四)县域经济的资金支持不足,缺乏发展后劲县级企业一般对政府资源的利用依赖性比较强,很多山区县的财政状况入不敷出,无力对企业给予强大的

山西省对于山区县的资金支持是有地方财政资金支持。

的,但是很多是以切块资金的形式下达的,县里的配套资金跟不上,存在资金落实不到位、资金分配不合理、挪用资金的情况。

从民间资本的利用情况来看,民间资本投资准入领域没有突破性的扩展,与其配套的相关机制尚未完备和有效运作,使得对县域经济的资金注入迟缓而不足。所有这些使县域经济建设资金问题困难重重,从而影响产业滚动发展和行业互动,导致县域经济的发展缺乏后劲。

(五)管理人才匮乏,小农意识制约发展

人才问题一直是困扰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高层次技术管理人才严重不足,人才流失现象严重。由于缺乏吸纳人才的良好机制,很多大学生宁可在大城市打工,也不愿回乡就业。

民营企业家缺乏向现代企业家过渡的文化底蕴,山区县的民营企业家在整体上还没有真正摆脱世俗化的“小农经济意识”主流文化倾向,缺乏实业精神,投机、无序、急功近利的特点比较显著,这些都对民营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制约。

·11·

县作为一个行政区域,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层次。基于区域划分,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依托本地资源,而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

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扮演经济就是县域经济。

着重要角色,壮大县域经济对于山西逐渐走出经济低谷,尽快步入全国经济发展先进行列具有重大意义。论文在研究县域经济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山区型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一点参考意见。

一、山区型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近年来山西省县域经济发展迅猛,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已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但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也日益显现。主要表现为:

(一)基础设施薄弱,交通制约发展全省山区县的交通以公路为主,三分之二的山区县无铁路交通线过境,也无高速公路过境。而且山区线路单一,公路等级不高,公路质量有限,存在严重的路面毁坏情况,甚至有部分县区的落后乡村还没有实现公路硬

再加之山区县地形化,遇特殊雨雪天气,就是交通盲点。

复杂、居住分散,直接影响着资源、信息等要素的流动,导致生产要素不能引进,原材料和产品运输困难,制约

交换、消费等各个环节。着生产、

(二)发展要素贫乏、结构性矛盾突出山区农户收入来源于农业的比例较高,但深山区的耕地面积少而贫瘠,加上基础设施差,抵御自然灾害能

对于山区县而言,地力差,缺乏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要素。

理位置的偏远性与经济发展上的封闭性交织在一起,相互制约,造成区域间技术、商品、资金等生产要素流动甚少,阻碍了同发达地区的交往和协作,使经济长期停留

弱质性慢增长的水平上。从经济形态上来在自给自足、

看,经济交往和要素流动范围狭小,无论从商业网点的

产品出售的比例、市场交易额来看,还是从商品拥建设、

有水平和区域密度来比较,都表明山区经济还处在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的阶段。

山区县域经济在结构上存在以下问题:其一,第一产业比重较大,山区县域经济的经济农业化特征比较明

二、山区型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一)因地制宜,发挥地方特色

总体上说,应该因地制宜地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山区属于自然资源富集区,特别是能源、矿产、生物等资

源。山区海拔高,

垂直带明显,形成多层次生物圈,且生物多样性,形成各具特色的土特产品。我省的山区县都各有其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在发展道路的选择上,应该各有侧重。针对物产丰富却销路不畅、农民增收缺乏保障的局面,县级部门应大力发展农业生态基地,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形成特色农副产品的深加工产业

链。

同时,突出做优产品,在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上下工夫。

例如:清徐醋、广灵苦荞、沁州小米、柳林枣等农副产品均已在省内创下知名度,并在全国范围内开辟市场。

山区具有丰富的生态资源优势,适宜建立起各种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形成自然、优美的景观旅游资源。例如,太原周边的县城,娄烦县云顶山自然植被色彩斑斓,山顶还有牦牛养殖等草原风情,很有开发旅游的前景。

众所周知,山西省矿产资源丰富,山区县由于特殊的地形地貌,蕴藏了大量的矿产,尤其是煤炭资源。煤炭资源的合理开采、合法利用一直是我省的一个大的议题。很多学者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和论证,基本观点都是要在工业支持力上下工夫、求突破。开展深加工相关产业,提高能源的转换率,同时兼顾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交通方面,要提高公路等级,提升运行速度,村道公路要做到村村通,并辅之以纵横交错的机耕道。同时,在电力建设上,要把农网改造工作落到实处,确保村村通、户户通,并切实做到城乡同价、同网同价。在水利上,

要着力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

提高农田灌溉效率上下工夫;对原有的水利工程要加强维护,对重点工程要落实管护责任制。在通讯方面,要保证电话村村通,移动通讯的信息覆盖率达90%以上,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科技教育等网络要及时开通。

(三)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现代农业。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工业的理念抓农业,加速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认真落实中央支持中部地区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粮食单产,

依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粮食生产的稳定性。

抓好与农民增收息息相关的富民产业,立足本地优势农产品资

源,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使农副产品的加工上档次、

上水平;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推进农业招商引资工作,主动呼应国内外知名龙头企业,加强基地建设,搞好配套生产。抓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示范项目建设,努力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

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大力实施培育新型农民绿色证书工程、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四)实行“人才强县”战略,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壮大人才队伍

就山区县的发展而言,三类人才是必不可少的,即

党政人才、

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首先在人才资源方面,既要有量的优势,还要有质的提高。人才资源总量要充足,要创新用人机制,留住人才、吸纳人才。

·12·

具体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一是健全人才工作

机制,出台人才工作相关政策,成立人才引进小组,确保

人才工作领导到位、

目标到位、责任到位、落实到位。二是改善人才工作氛围,围绕各个阶段的人才工作重点,大力宣传本县的人才政策和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扩大

人才工作的辐射面和影响力,营造

“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氛围。三是要优化人才工作环境,围绕“培养、吸引、用好人”三个环节,推进人才队

伍建设。

同时,完善奖励评优政策,对各级各类优秀人才给予奖励和补助。

(五)大力推进县域金融机构的改革,推进金融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要推动山区县经济发展,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工具支

持金融机构,扩大支农力度。

完善金融配套设施,健全县域金融创新的法律基础,使财税支持政策形成长效机

制。农村信用环境建设要进一步加强,

加强金融产品对县域经济的针对性,扩大县域金融机构的服务半径。

具体说来,首先应该大力推进县域金融机构的改革,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步伐,产权制度和内部机制改革也要稳步推进,不断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

创新。

主要内容包括大力发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村微型金融,切实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支持,探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业务,加快探索和构建推动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长效机制等等。

其次,要加快推动县域支付系统的建设,提高县域

金融机构的支付效率和安全性。

在县域地区因地制地宜推动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推广和普及,大力推广银行卡、转账电话、网上银行支付等其他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使用,加强县域地区银行结算账户的开立与管理。

最后,要广泛开展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加强信用支持宣传,推进农户电子信用档案建设和农户信用评价,推进农村地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张正河,

谭向勇,徐俊等.县域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资源配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谭宇,

陈攀.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文献述评[J].经济论坛,2009,(1).

[3]高宏彬.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及其评价研究[M].北京:

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4]王怀岳.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实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5]罗仲平.西部欠发达山区县域经济增长点的培育思路

[J].社会科学研究,2007,(1).

[6]康就升,

游志锋.广东山区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因素瓶颈和模式构建[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