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谈在优化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浅谈在优化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24-03-21 来源:爱问旅游网
 教学与科研·2019年10月(上半月刊)·创新教育·

浅谈在优化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徐 青

(重庆市沙坪坝区石井坡小学校)

摘 要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根据儿童心理的特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大胆尝试,巧妙地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优化情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1221(2019)10-0056-02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培养有能力创新的人而不是重复前人所做的事情。”教育部长陈至立也多次强调:“实施素质教育,尤其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主。”可见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找答案的欲望。在教学诗中“更喜岷山千里雪”一句时,我让学生联系过去学过的讲述红军过雪山故事的课文及相关的画面,提出:过雪山是红军长征途中最为艰难的历程之一,那么为什么红军战士看到岷山的千里雪景会“更喜”呢?让学生讨论体会到红军历尽千辛万苦终于看到胜利在望时不可抑制的喜悦之情。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的难点,提出疑点,揭示矛盾,可以有效地诱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形成内在动机。

3.在情境中展开冲突,激发挑战性。具有创造性的人都不会满足已有的认识和现成的结论,他们往往具有大胆的探索和挑战精神。教学时我们常常在情境中想方设法挑起冲突,激发学生接受挑战的勇气。如在教学《晏子使楚》一课时,我问学生楚王明明知道晏子是齐国的大臣,为啥还有意刁难他?刁难了他几次?而且刁难都是侮辱人格和国格的,晏子顶住压力一一进行反驳,个子虽矮小,但伶牙俐齿,使得楚王不得不赔礼道歉,为齐国赢得了荣誉。这样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提出具有探索性的新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来探求答案,并在成功的体验中逐步养成勇于冒险、敢于挑战的精神,不断强化创新动机,使其最终内化为创新人格。

一、注重情境的探究性,激发创新动机

什么是动机?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倾向和动力。人类的任何行为、活动的产生和维持都离不开动机,创新活动同样需要创新动机来激发和维持。创新动机将直接决定个体从事创新活动的期待,对结果的评价和体验,进而影响其从事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情境教学十分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为儿童创新动机的激发提供契机。

1.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引发好奇心。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是人们积极探求新奇事物的倾向,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动力之一,对于形成动机有着重要的作用。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往往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爱因斯坦就曾说,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我们在创设探究性情境时,注意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教学《曹冲称象》时,我这样导入新课:“这一课,老师给你们讲个民间故事。在很久以前的三国时候有个人送给曹操一头大象,大家都想知道大象的重量,但都没有合适的办法。这时曹操的小儿子曹冲想到了一个办法……”这一课的导入,我以讲故事这一儿童喜爱的形式,加上简笔画、剪贴画等手段创设情境,并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发了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一上课就被深深地吸引住,取得了先声夺人的效果。

2.在情境中揭示矛盾,诱发求知欲。如果探求“是什么”体现了儿童的好奇心,那么,寻求“为什么”则更多地体现了儿童的求知欲。求知欲一般由好奇心发展而来,是人们探究、了解自己未知的东西而产生的愿望和意向。它激励着人们学习知识、认识事物、研究问题、探索规律。在教学中,我们注意在情境中适时揭示矛盾,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教学毛泽东同志的《长征》诗中“金沙水拍云崖暖”一句时,PPT出示“水拍云崖”的画面,让学生体会到这是一幅险景,继而提出:既然看到的是一幅险景,那么红军战士心中怎会涌出“暖”意来呢?让学生产生进一步寻

- 56 -

二、强化情境的互动性,营造创新氛围

创新思维只有在自由自在的思维空间中才能孕育、诞生。因为没有宽松的环境,学生就没有自主性,而没有自主性就不可能有创新行为。因而在学生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接受知识、缺乏心理安全与自由的地方,他们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是难于迸发出来的。情境教学特别强调宽松的学习情境的营造,让教学情境中的师、生、境诸因素产生互动,从而形成利于创新、易于创新的良好氛围,使学生的思维在宽容的情境中无拘无束,纵横千里,任意驰骋。

1.在情境中师生互动,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营造创新氛围的前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学生能在一个欢乐、和谐、宽松的支持性环境中学习。而在情境中促进师生互动,则有助于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形成。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讲到孔明向曹操借箭这一计策的巧妙周密时,我在学生充分阅读课文后创设情境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我

教学与科研·2019年10月(上半月刊)

让一学生当鲁肃,我则当孔明,在去曹营借箭的路上回答鲁肃的提问。我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多个问题让鲁肃向“孔明”请教。一问一答相互补充,争相回答我的问题,从而完全弄懂了这个计策的周密巧妙之处。在以上师生互动的情境中,师生之间既有信息的传递,又有情感的交流,更思维的撞击,师生完全处于平等状态,使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之花的理想场所。

2.在情境中生生互动,形成交流合作的良好气氛。当今科学的发展日益综合化,集体的创造取代了手工业式的个人创造。因此,当个人的创新置身于创新群体中时,群体的环境就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个人的创新活动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因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使学生之间在情境中产生互动,形成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补充、相互帮助的良好气氛。如教学寓言《守株待兔》一课,在揭示寓意时,我指着用PPT出示的画面问:“看着这种田人田里满了野草还在那儿守株待兔,我们应该怎么办?”学生回答应该规劝、教育他。我借机问:“如果你是一位老农,当你看到这位年轻的种田人在那地守着树桩等子时,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接着请一个同学上来当年轻的种田人,让愿意教育这位“年轻人”的“老农”自己上来教育他。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众老农纷纷相劝,共同教育“年轻的种田人”的情景,其间,我又让坐在下面的同学参与劝说,这就形成了生生互动、相互合作的可喜局面。

3.在情境中人境互动,实现人境融合的理想境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对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至关重要,但境与人之间的互动同样应该重视。因为当学生和教师一同创设情境并成为情境的一部分,在其中思考、活动达到忘我的境界时,便进入一种人境融合的最佳的创新状态。在教学《自然之道》一课时,为使学生更好地弄清七个同伴、幼龟、食肉鸟三者间的关系,我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分别担当七个同伴、向导、幼龟、食肉鸟等角色,让学生根据教师对故事的叙述自主表演该角色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的不同表现。这样学生融入情境之中,而情境也因学生的加入变活了。学生全身心的投入,使情境成了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最佳土壤。

·创新教育·

是大脑的一种高级的理性“感觉”。它以极少量的本质现象为媒介,直接预感和洞察到事物的本质。它是创造力的起点,是创造思维的源泉。由于情境教学中的情境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再加上教学过程中对情境的不断丰富,这就使得情境成为训练学生直觉思维的最好凭借。例如在教学《秋天》一课时,讲完课文中写的小鸟、小牛、小鹿,分别把秋天说成是蓝色、金色、红色的后,启发学生想象。如果此时从棉田里走出一只小白羊,它会说秋天是什么颜色的呢?如果从果园里飞来一只啄木鸟,从花坛中飞来一只小蜜蜂,从树林里跳出一只小松鼠,它们也来参加这场讨论,会怎样发表自己的看法呢?如果请你们当裁判,说说秋天到底是什么颜色的,你怎么说?这就为提高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迅速捕捉关键因素的能力提供了训练的机会。

2.拓宽情境,鼓励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常用形式,它以某些已知信息为思维起点,采取推测、想象等方式,让思维沿各种不同的方向任意发散,重组记忆中和眼前的信息,产生新的信息。情境教学十分重视通过拓宽情境打开学生的思路,寻求多种答案。如在指导学生写童话作文《动物王国里的为什么》时,我出示兔子、猫头鹰等动物的图像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问,比如关于兔子,学生就提出了“兔子的眼睛为什么是红的”“兔子的嘴为什么会分成三瓣”“兔子的尾巴为什么这么短”“兔子为什么不吃窝边草”等许多问题。在学编故事情节时,我以乌鸦为例,假设乌鸦过去曾是羽毛艳丽、歌声甜美的七彩鸟,启发学生从各种角度设想乌鸦变得又黑又哑的原因。学生分别设想出火烧、烟熏、触电、遭雷击、掉入烟囱、喝了被污染的河水、把美丽的羽毛送给了别人等多种答案。这样通过拓宽思路,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3.超越情境,突破思维定式。思维定式往往使思维受到局限,以至僵化而缺乏灵活性与广阔性。情境教学则通过对情境的超越,打破思维定式,从而把思维的触角伸向各个方面。如在指导学生写《校园里的童话》时,开始在课堂上指导,学生的思路总局限在桌椅、橡皮等事物上。后来,我让学生走出教室,满校园里寻找童话,学生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了,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特有的童话素材。比如,关于植物的有“桂花香的由来”“爆竹红的传说”“坚强的蜡梅”等,关于校园生活的有“沙包事件”“不听话的足球”“会走路的垃圾”“墙壁的苦恼”等。

情境的超越使学生的思维冲破了思维定式的束缚,迈入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了基础。

三、突出情境的开放性,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是创造者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支配下,将大脑中已有的感性和理性的知识信息,借助于想象和直觉,以突发性飞跃的形式进行的重建、组合、脱颖、升华所完成的思维活动过程。创新思维是整个创造活动的实质与核心。人类社会的任何一项创造发明,都是创新思维的结果。在教学中,我们突出情境的开放性、包容性,给学生留下充分的创新余地。

1.丰富情境,训练直觉思维。创造活动需要逻辑思维,但更多的是依靠直觉思维。直觉思维实质上

- 57 -

参考文献:

[1][美]帕迪利亚.科学探索者丛书[M].胡跃明,曹增节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