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文化的一颗明珠——江汉平原皮影戏
2023-04-14
来源:爱问旅游网
2008年第24期 (总第100期) 现代企业文化 MODERN ENTERRIS CU删RE NO.24,2008 (CumulativetyNO.1 00) 荆楚文化的一颗明珠 江汉平原皮影戏 柯文平 (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摘要:2006年5月20日,江汉平原皮影戏被列入国家级非 唱腔艺术和口头文字艺术等方面。江汉平原皮影制作精细、造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文章通过对江汉皮影戏的起源与发 型生动、唱腔优美,富有古朴的楚文化风格,深受历代人民群 展的探索,研究了江汉平原皮影戏的唱腔艺术,雕镂艺术、 众喜爱。 唱词艺术,提出了保护、发展江汉皮影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 三、江汉平原皮影戏的艺术特征 (~)唱腔艺术 产的设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江汉平原皮影戏;遗产保护 江汉平原皮影在元、明时期因其唱腔以汉腔、楚腔、秦腔 和川腔为主,也含有荆楚民间小调,故被称为弹戏皮影戏,至 中国的皮影艺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是中国民族传统文 明末清初,潜江、沔阳一带形成自己独特的影子、表演、词格 化土壤中诞生的一门综合性民间艺术,它融绘画、雕刻、音 及歌腔,筒子腔审美特征。 乐、影像、表演及唱白为一体,在中国民问十分普及,是一 江汉平原皮影戏唱腔分歌腔皮影和筒子腔皮影。其中歌腔 种深受人民喜爱的古老而又奇特的艺术形式。据《潜江日报》 皮影的唱腔以江汉平原的阳歌为主腔,以打击乐伴奏,一唱众 消息,2006年5月20日,江汉平原皮影戏与该市申报的荆州花 和的形式演唱。阳歌的旋律是“鸡鸣腔”,歌名源于在潜江境内 鼓戏一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的古阳(杨)水, “鸡鸣腔”是我国传统音乐的活化石。其源 一、皮影戏的起源与发展 头有史料可查的,可追溯至《山海经》和楚辞【3】。 《山海经》 皮影戏,发源于我国西汉时期的陕西,距今已有一千多年 中大凡谈到歌乐,必称“鸾凤”,注明“其状如鸡”。“阳歌” 的历史。据晋代干宝《搜神记》中载: “帮老相承,言影戏 是《鸯苣辞》中屈原、宋玉提到四次的楚歌。《淮南子,说山》 之原,出于汉武帝,李夫人之亡,齐人少翁言能致其魂,上 亦载,在汉代“欲美和者,必先始于阳阿,采菱”,西汉时就有 念天人无己,乃使致之。少翁夜为方帷,张灯烛帝作他帐, “思古歌鸡鸣”的记载,可见其历史悠久。筒子腔皮影又称渔鼓 自帐中望之,仿佛夫人像也,故今有影戏”。汉武帝思念爱 皮影,皆因演唱器具“渔鼓筒”得名【41。元、明时期的演唱以 姬李夫人,少翁以帷帐中映李夫人像,李夫人像虽不是皮革 沿门乞讨为表现方式,经后发展为茶馆清唱而无表演。清道元 投影,却也的确与影戏路出一辙。皮影艺术起源于西汉,兴 (184)年问,沔阳一带的“三根半”筒子张洪显、皮思金、皮 盛于隋唐,到公元960年的北宋初年,京城汴梁的“瓦肆” 思银,刘泡是有史可查的筒子腔皮影的早期代表。 中已专有影戏演出【l】。宋代影戏已十分普及,在民间较为多 (二)雕镂艺术 见。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一面宋代铜方镜的背面纹饰就是 江汉平原皮影戏所操作的皮影,大多使用的是“汤格”和 表现几个儿童表演、观看皮影戏的情景。在元朝时,f,J1皮影 “郭格”,“汤格”为汤玉堂所创。汤玉堂,潜江王场人,生于 戏随军传到南亚一带,l8世纪传到欧洲各国,被誉为“电影 1871年,一生从事皮影雕刻,其皮影以花草图案精细见长。 始祖。” “郭格”皮影为郭大彪之父(姓名,生卒不详)所创。郭大彪, 潜江三江人,生于1897年,8岁随父学艺,花路多变,尤以人物 二、江汉平原皮影戏概况 “汤格”汲取 江汉平原皮影戏是指流行在湖北省南部的潜江、天门、沔 造型逼真见长。皮影雕刻用上等黄牛皮为材料,阳(今仙桃市)、监利、洪湖、石首、洪湖、江陵、公安、京 了陕西皮影的人物造型特点,如对生、旦采用阳刻空脸。身体 38厘米),前脚平后脚 山等县(市),具有相同艺术特征的皮影戏。江汉平原北依长 纤瘦,点红小口,细眉细眼,影子矮小( 江,南贯汉水,是荆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皮影戏在这里找到 翘,带有动感。而“郭格”在“汤格”的基础上,加以创新,了滋生和繁荣的土壤。据洪湖市傅氏宗谱记载,明朝万历年问, 人物脸谱定型为戏剧化,如京剧脸谱。尤以图案精细,圆润舒 72厘米),形成了江汉平原皮影在户 户部尚书傅颐因病,回家祭祖,命道官发银五十两,唱皮影戏 展、形态逼真,影大见长(三昼夜。当时皮影已传至荆楚各地,明末清初这一带凡举办谢 外演出的独特艺术风格和审美特色。江汉皮影的雕刻工艺总体 神会事,逢年过节都有唱皮影戏的习惯,日积月累便形成了独 上讲究圆润,不像四川皮影有棱有角,也不像北方皮影重于图 特的风格和雕镂特色。江汉平原皮影戏的核心地区集中在天、 案性,同时讲究装饰美,也讲究夸张而浪漫的手法。粉脸女旦、 潜、沔一带,其显著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雕镂(造型)艺术, 须发等头像讲究清秀、干净、无枝无蔓;花脸、奸白脸、丑角 一160- 等像则比较夸张。奸白脸一般代表反面人物,脸上雕有一根水 语,它所叙述的是农民们不惜熬夜观看皮影的故事。从一句俗 波纹似的绊根 象征着为人心术不止,秉性不直。丑角的脸谱 言的产生,足见皮影戏这种古老的曲艺在民间扎根之深,流传 更有趣,人物的眼睛下面吊着一个葫芦形水波纹似的绊根草状 之广。虽然江汉平原皮影戏已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 的花,艺人们称为“门栓眼”或一把胡琴脸。江汉平原的丑角 产名录,但曾在江汉平原风靡一时的皮影戏,如今面临窘境。 “江汉平 造型丑中有趣,加上撑影人将影子不断抖动摇晃,口中不断道 潜江市“郭格”和“汤格”皮影的传承人刘年华说:出滑稽之词,声影相配,格外令人开心爽怀。皮影中还有一个 原皮影戏及皮影雕镂艺术是民间艺术的瑰宝,我怕我们这一代 称之为检堂影子的人物却是设计得最有趣的。这一无姓无名的 去了,皮影艺术也去了。”上e 纪六十年代初,江汉平原近十个 小角色,是皮影戏中少不得的人物,他起着连接前情,插科打 县,每县都有皮影戏班2O余个,江汉平原的心腹地带潜江市东 诨,充当多种角色的作用。影子身高仅为其它影子的一半高, 城茶楼里还唱皮影戏,设有六、七十个座位,天天座无虚席, 他们喝着茶水,品赏影戏,悠然自乐。江汉平原皮影艺术已处 境窘迫,逐渐从繁盛到凋零。 头直接钉在身上,头小、肚子大,腿子短而细,一抹菱角胡, 一只门栓眼,说到得意处,小头可以成圆周转动。他一上场, 就惹得众人捧腹大笑。这个类似生活中侏儒式的人物,虽是影 六、江汉平原皮影的未来 形上的缩小,却也是一种艺术夸张。戏剧上的靠背旗约占人体 的三分之一,而皮影上的靠背旗则只是影子身高的十分之一, 但从总体上看来并不显得头重脚轻,倒觉得虚实得当,重点突 出,这又是皮影造型的又一要点。 (三)口头文学艺术 皮影的文学分创作和口头文学创作两种。江汉平原皮影戏 演唱剧目多达300多个,这些剧目少有定型的文学脚本,大都是 只有剧目的条文。表演时全靠艺人根据历史故事或剧情即兴发 挥,展开情节和刻化人物。歌腔要求一段情节一个韵,不打 “么板”不准换韵,筒子腔皮影则四句即可换韵,因此其口头文 学性较强,艺人们有“口头才子”之称。 四、江汉平原皮影戏的主要价值 (一)对中国文学史、音乐史的研究价值 江汉平原是楚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江汉皮影保留的楚 风,楚韵和楚音乐是极其重要的,尤其是歌腔皮影中保留的 “鸡鸣腔” (又名阳歌)对研究“祭礼”文化、 辞》文化、 汉代乐府音乐(如《江陵乐》逢人驻步看,扬声皆言好)及对 音乐之源(思古歌鸡呜)丰富中国音乐史料,乃至对世界音乐 的丰富和完善,都将产生一定的作用。 (二)江汉平原民间文学、音乐、风俗习尚的传承价值 江汉皮影现场演出即兴发挥的民间口头文学,所表现的方 言俚语,地方风情是一幅典型、完整而生动活泼的风俗画。同 时,又是集传承地方音乐、风俗、道德审美等多元素下一身, 且是具有原滋原味的唯一载体,对保存地方文化具有缓解市场 经济冲击,世界大同导致的变异和地方文化失传的作用。 (三)江汉平原雕刻艺术的源头性研究价值和审美价值 江汉皮影中的“汤格”、“郭格”雕刻艺术对江汉皮影的艺 术审美,及其雕刻特色、流变具有源头性研究价值。在造型上. 江汉平原皮影尤以图案精细,人物造型逼真,与国内其它地区 户内演出的皮影造型比较,以其工艺精细,造型生动、圆润舒 展,影大见长,形成了江汉平原皮影在户外演出的独特艺术风 格和审美特色。 (四)实用价值 发掘、抢救、保护江汉皮影,对传承我国民间传统音乐, 保护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文艺形式,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丰富 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产生重要 的促进作用。 五、江汉平原皮影戏现状 “看牛皮,熬眼皮”。这是一句江汉平原广为流传的民间俗 目前,江汉皮影的制作和表演艺人已老龄化,这门精湛的 技艺眼看就要失传,究竟是什么原因阻碍了皮影戏的继续发展 呢?我们怎样才能拯救这门璀璨的艺术,重新赋予它全新的生 命力呢?无疑,传统皮影复杂的工艺,独特的唱腔,现代娱乐 的冲击都对皮影的生存发展构成了威胁。 潜江市群艺馆已对皮影戏演出和雕刻艺人进行了普查摸底, 掌握比较详尽的信息资料,制定可行的保护计划: (1)在群众 文化活动开展皮影戏调演活动,扩大皮影戏在民间的社会影响, 让更多的人接受并喜爱皮影戏艺术,提高皮影戏艺术知名度; (2)对剧本、雕刻艺术、唱腔进行整理、挖掘、建立较完整的 保护资料库; (3)建立老艺人生活补助制度,对高龄老艺人给 予一定的生活补助,鼓励他们带徒传艺,调动艺人创作积极性, 推动皮影戏艺术的变革,以扩大市场影响力来推动演艺队伍的 发展壮大,保护江汉皮影这门古老的艺术不断延续。 这是一幅复兴皮影戏的完整规化图,毫无疑问,老艺人是 愿意带徒的,也是他们梦寐以求的,可是又有哪个年轻人愿意 做徒弟呢?没有经济支撑,连老艺人的生活也是靠一亩三分田。 江汉平原皮影戏面临的绝境,就是后继乏人,培养皮影戏传承 人是关键点。 建议采取政府和企业出资,资助皮影戏的演出团体的公益 活动,扩大皮影戏在民间的社会影响,重点扶持一个皮影戏班 子,树立样板。如潜江市花鼓戏一样,冠以多名。湖北省实验 花鼓剧团 荆州花鼓剧团、江汉石油花鼓剧 ,说到底就是一 个潜江市花鼓剧团。多方出资,有经济来源。潜江市不仅建有 容纳千人以上的剧院,又新建了一个容纳三百人的小型“曹禺 戏楼”,而且选派了二十多位青年演员,到华中师范大学培训归 来,已注入新的活力,潜江市花鼓戏经常在城乡演出,并且演 到了省城,演到了北京中南海。同样,只要众志成诚,江汉平 原皮影戏的明天一定有不可估量的灿烂前景。 参考资料 【11潘鲁生.中国民间美术学导论[M1.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f21沈恬.皮影fj .浙江文艺出版社. [3罗来国.楚风遗韵【31M】.中国言实出版社. [41- ̄-.慧静.并影小戏皮影记[M】.湖北文艺出版社. 作者简介:柯文平(1978一),女,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 计学院硕士研究生,江汉艺术职业学院钢琴讲师,研究方向: 音乐艺术。 ——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