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知识,技能的更新越来越快。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已逐步渗透到各个领域,社会信息化已是大势所趋。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的深刻影响,使学生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而且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工具,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必要的基础。
作为信息技术的教师,要做好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工作,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认真研究新教材和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是要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构建健康的信息文化。
对比新旧教材,我们发现新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与以前相比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课程的设置则是在高中阶段统一学习必修模块,并至少选修一门选修模块。通过必修模块对初中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升华,让学生更全面、系统地了解信息技术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能健康地利用信息技
术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结合作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单纯学习某几个常用软件的使用,通过选修模块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进行个性发展,让他们能够在高中阶段较深入地了解和学习他们感兴趣的某一领域。 二、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在教育领域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以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知识传递给学生或者灌输给学生,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忽视对学生能力和情操的培养。在这样一种结构下,老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即灌输对象,媒体是辅助老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教材则是灌输的内容。而新课改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平等、民主、合作、交互的;在此前提下教育者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
要打破以前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观,淡化学科界限,加强学科的整合。也就是说信息技术可以与音乐、美术、英语、物理等学科内容紧密结合,在加强教学整合性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三、建立新型的教学环境,构建新教学模式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交流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力量源泉,是学生能力培养与提高的前提。有了兴趣,才能唤
起学生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探求未知领域。而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性,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试问一个对学习没有兴趣的人,即使给他机会也未必参加,更何况主体。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应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由做课件的教师选择或编制课堂教学软件,将教学的重点、难点用适宜的多媒体信息(图形、图象、动画视频等)表现出来,变抽象内容为直观、形象、生动的知识,促进学生对事物全面、准确的认识,达到认知的高效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