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儒林外史》有感1
《儒林外史》是我国杰出的讽刺小说,作者吴敬梓以夸张辛辣的手法描写了不同层次的知识分子的不同心态,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制度下,文人穷极一生只为模仿八股文,以便考中飞黄腾达,除此之外什么也不知道的愚昧心理.
作者吴敬梓出自书香世家,本来是极其相信科举制的,但死板木讷的八股文和族兄好友的经历让他渐渐失望,原来所谓的科举制只是帮助读书人构建自己的关系网,腐败不堪,到了晚年,吴敬梓从绝望走向清醒,写出了《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通过辛辣的讽刺,以笔为刀,刻画了一系列丑恶的人物.如范进,从黑发垂髫到花甲之年考了二十余次仍然不中,终于他中举了,却又因为过度兴奋〝痰迷心窍〞发疯,丑态百出.如匡超人,他原来孝顺勤快,是个继承了中华传统美德的淳朴青年,但在疯狂追逐名利富贵的世风和腐朽科举制度的荼毒下,他追名逐利,卖友求荣,忘恩负义,甚至停妻再娶,渐渐从一个老实淳朴的青年变成不择手段的势利小人.
但在讽刺之余,吴敬梓还包含了对灰暗社会的期望,如开篇描写的王冕,他淡泊名利,追求高洁傲岸的情操,官府让他当官,他却躲了起来,不为功名利禄所动.再比如〝散尽千金付之一笑〞的杜少卿,他轻财仗义,不满八股取士制度,不愿受封建礼教的约束.
科举制从隋朝开始,唐代发展到巅峰,到明清时渐渐衰落,最后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科举制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它培育维系了传统文化,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人
才,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科举制的弊端显现了出来,到明清时期,科举制已经成为文化发展的桎梏,变为扼杀人才的工具.
《儒林外传》里的封建社会的科举制荼毒着文人的心灵,而现代的应试教育又何尝不是呢?
〝这个星期的作文是《让我最感动的一件事》.〞全班一片哀嚎,我咬着笔头苦恼不已,上次我已经写了妈妈送我去医院,上上次我写了下雨天时同桌和我一起撑伞,上上上次是成绩不好老师鼓励我,这回我该写些什么呢?〝这个题目都出了多少次了?老师也不出些别的,我直接上网抄算了.〞同桌抱怨道.我默默叹气,不语.〝今天我们来上《古诗三首》,大家一定要背好,考试肯定会考的.〞一听见〝背〞我就烦了,干巴巴的古诗意思更让我无心听下去.写作文是为了考试,学古诗也是为了考试,那么读书又是为了什么?
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学校教育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往往存在着弊端,而现在的中国教育界还处于转型阶段,一方面,应试教育抑制了学生的天性和潜力;另一方面,素质教育不一定能得高分考上名牌大学,教育界也分成了两派争论不休.而在我看来,现在我们要做的不是争吵,要是要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取长补短,让〝教改〞的春风吹遍中国的每个角落,不让〝吃人〞的封建制度再次出现!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让我们以史为鉴,不故作目傲清高,也不随波逐流,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识,明白读书的目的和意义,最终成为自己理想的样子.
读《儒林外史》有感2
我家有很多书,其中我最喜欢《儒林外史》这本书,我喜欢画家王冕这一切,大概内容是这样的.
元朝末年,有一个叫王冕的人,住在一个乡村.在他七岁时,父亲死了,母亲靠给别人干活来供他读书.三年过去了,母亲跟他说:〝儿啊,不是我有心不让你去上学了,只是单靠给人家干活赚来的钱.哪能供得起你读书呢?你不如去给邻居家放牛,每月挣些钱,还有饭吃,明天就去吧!〞王冕回答道:〝娘说得有道理,我在学堂里坐着,心里也不舒服,不如去放牛,反倒快活.〞假如我要读书,依旧可以带几本去读.当天夜里母子二人商量好了……
本文告诉我们一定要听父母的话,自己做不了的事情千万别做,要,要像王冕一样,不要给自己留下大祸.
读《儒林外史》有感3
在这漫长的暑假期间,在老师的规定下,我阅读了《儒林外史》一书,这本书是吴敬梓写的中国古代小说名著,它还是一篇讽刺小说.
《儒林外史》主要讲了在旧时代时,各类人土对功名富贵的不同现象,描写了一些深受八股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现象,反映了当时不良的世俗风气.
在《儒林外史》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人就是吝啬鬼——严监生.他是一个十分胆小而又十分有钱的人,他最令人深刻的那件事就是严监生疾终正寝.这件事充分表现了严监生,吝啬,爱才如命.
但是我觉得像严监生这样的人不值得我们去学习,反而我们在生活中要做一个大方的人,
如果不做大方的人,下场就和严监生一样.而严监生另外一件事悼念王妻中知道,严监生吝啬到连给自己的亲人花一分钱都不愿意,从中也可以充分的表现出严监生爱才如命,
而《儒林外史》开篇词中一个生于乡村的王冕,因为家里没钱所以就去放牛,但是他非常喜欢读书,所以每一天赚的钱她都不浪费,而是去买书看.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她成了县内的名人,很多人聘他去做官,他都不接受,于是他就逃到了山中,过着隐居的生活.说明王冕讨厌做官的生活.
然而在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人,有些做官员的人,为了钱和权利,根本不把人民利益放在心上,而去做一些损人不利己的事,最终和严监生一样的下场.
读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做人不能贪小便宜,要大方.
读《儒林外史》有感4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原本仅55回
后有后人编刻,从而变成56回由许多个生动的故事联起来,这些故事都是以真人真事为原型塑造的.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讽刺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了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和恶劣的生活气息
吴敬梓(____54年),字敏轩,号粒民,清代小说家,安徽全椒人,是这本书的作者,他完美讽刺了当时的社会,是当时社会的一面当时封建的照妖镜,他通过对封建文人.官僚豪绅.市井无赖等各类人物无耻行为的真实生动的描写,深刻揭露了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的腐朽性,并涉及了政治制度.伦理道德.社会风气等等.这本书是当时讽刺的精品,同时也奠定了后来讽刺文体的
发展
鲁迅说 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这是一本很棒的书,这本书的意图清晰,人物刻画的深动形象,无不显示出了他们最深处的黑暗心情.就如王冕弃官隐居,匡超人的背弃遗训混官场,周进对于仕途的情有独钟,范进中举等等.
王冕是个农民出身的放牛娃,他凭借聪明好学,但他从未踏入仕途,不被功名利禄所烦恼,凭借着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孝敬母亲自食其力,当他得知朝廷要他做官时,他逃进了会稽山隐居,因为他知道任何一个人,无论是什么出身,一旦身登官位就身不由己了.不能有自己的思想与活动,只能做一名没有灵魂的奴才了.他最终成了一个磊落潇洒的人.
这个故事就非常显而意见讽刺了当时封建的社会黑暗气氛,做官就没了灵魂,变成了会动的行尸走肉,这里的许多故事讲述了清朝科举制度腐败.八股文考试弊端百出,可以请人代考,可以行贿,可以冒名顶替,书中也有这样的描写.
这本书,直接暗示了清朝要灭亡的局势,在文字狱的锁定下,吴敬梓仍然发表了这本书,相信这本书会流传更久.
读《儒林外史》有感5
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阅读经典,可以提高自身知识储备,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增强自己的精神力量,陶冶自己的高尚情操.
《儒林外史》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贯穿全文,全书的思想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一是对科举制度及儒林人士的严峻批判和辛辣讽刺;一是对理想社会和道德楷模的热切渴求.就如书中写道:蘧公孙由〝名〞的驱动来拜会马二先生,马二先生听说蘧公孙不曾致力于举业,便把举业与做官的紧密联系不加掩饰的揭示出来,充满讽刺之意.古人致力于举业来取得功名富贵,今朝很多人不也是如此吗?
很多人都认为搞科研十分辛苦,不仅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想出名也十分困难.就如《黄晓明的两个亿婚礼和屠呦呦的半个客厅》这篇文章所述一样,科研人员所得收入还不如一个戏子收入高.屠呦呦毕生致力于科研,饱受艰苦,可所得奖金却只够在北京买半个客厅,于是就有些人本想从事科研行业,但却因为诸多困难而放弃了.可是,如果人人因此而放弃为国贡献的机会,那我们的国家还有什么发展;如果人人都因为功名富贵才致力于举业,那我们的国家还有什么希望.
《儒林外史》的现实意义就在于反腐反俗,提倡理想社会,保持优秀的道德品质.我国近几年的反腐活动提倡〝老虎苍蝇一起打〞也是为了抵制某些人为了功名富贵而做出有损他人利益的行为.还有曾热播的《人民的名义》中讲到的一连串利益集团一网打尽的故事一样,反腐反俗一直是国家工作的重点.的却,作为一名学生,我们不应该为了功名富贵才致力于学习当中,应保持自己高尚的情操和道德修养,像屠呦呦一样热爱自己所从事的科研行业,不应为外在的困难使得内心有所动摇.
现今众多的〝拜金族〞都以〝金钱至上〞为原则,用物质享受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里.有的明星也是为了提高知名度,恶意炒作,在社会上造成不良风气.这些人,他们在物质上是得到了满足,可精神生活却如此的迂腐,这些令人嘲讽的行为不应该早日杜绝吗?
唐朝宰相卢怀慎清正廉洁,不搜刮人民钱财,他的住宅和家里陈设用具都非常简陋,当官以
后,纵使身份高贵,但妻子和儿女仍然免不了经常挨饿受冻,他也不会为此而贪污国家的一分钱.海瑞一生清贫,抑制豪强,安抚穷困百姓,打击奸臣污吏,深得人民爱戴.陶渊明看透官场迂腐,离官归隐,向往山水田园的生活.他们不曾渴望功名富贵,但求世人幸福安康,其事件才为世世代代所流传.所以,功名富贵又如何,都不及高尚的道德情操.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愿世人少为功名富贵而忙碌,静下心来保持职业操守.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共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祖国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读《儒林外史》有感600字范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