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sss444

sss444

2022-06-16 来源:爱问旅游网
偷死、肌肉白浊病主要发生在以中、高密度养殖方式的虾塘,通常在水温28℃以上、养殖时间在50~80天左右较易发生,发病对虾规格在60~70尾/斤,一般在富营养化且水质恶化的池塘极易发生。发病初期,一般每天在池底可发现2~3斤死虾,随着水质继续恶化,每天在池底可发现20~30斤死虾,甚至有些池塘每天出现一两百斤的死亡量,在南美白对虾蜕壳期间为死亡高峰期,若不加以控制,死亡现象会一直持续到收虾季节,直至绝收。由于一般水表层很少能发现病虾,摄食也较正常,绝大部分死虾均是在池底才能发现,因此平时不易被及时觉察,故广东地区称之为“偷死病”,海南地区称为“冒底症”,广西地区成为“沉底死”。死虾的症状通常无明显的异症,部分死虾可见对虾腹部肌肉不透明,发白,尤其是后半部或整个腹部皆为白色,肌肉失去弹性,呈坏死状;常伴随黄鳃或黑鳃症状,有些可见软壳、空胃甚至死亡等现象。

成因:中、高密度养殖过程中,尤其到了中后期,对虾的排泄物、残饵、老化死亡藻类、池塘内有机物积累在池中,或无法排干净,形成腐败有机物,这些腐败有机物在分解时会消耗大量溶氧,同时产生大量氨等含氮有害物质,而氨在亚硝化菌或光合细菌作用下转化成亚硝酸,亚硝酸与一些金属离子结合以后可以形成亚硝酸盐,亚硝酸盐可造成对虾代谢功能紊乱,抗病能力急剧降低。另一方面亚硝酸盐损伤了虾鳃,形成了鳃部肿胀,出现黑鳃或黄鳃,破坏对虾携氧能力,造成对虾肝脏及鳃部出现异变如空泡化,进而造成了对虾的大量死亡。而水、底恶化又导致水体病毒、细菌大量繁殖,对虾在上述多种致病因素综合影响下产生的白浊、死亡症状,实际是一种养殖环境恶化综合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