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21年广东中考语文专题:课内文言文

2021年广东中考语文专题:课内文言文

2021-02-04 来源:爱问旅游网


课内文言文阅读

广东省卷课内文言文阅读近10年考情一览

注:以下黑底反白篇目为2021重点备考篇目。 册 别 篇目(考查情况) 咏 雪 陈太丘与友期行 *《论语》十二章 七年级上册 诫子书 狼 穿井得一人 杞人忧天 孙权劝学 卖油翁 七年级下册 *陋室铭 *爱莲说 *河中石兽 *三 峡(2010年全文)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八年级上册 与朱元思书 *富贵不能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愚公移山 周亚夫军细柳 1.考查篇目:2021备考篇目为“统编教材课内文言文”,共计38篇。近10年,除2013年考查《满井游记》,其余年份均考查课标篇目,除《岳阳楼记》《出师表》重复考查,其余篇目均未重复考查,且5年内篇目不重复。

2.考点及分值:2014~2019年题型固定,3题10分,实词解释(3词,3分)、句子翻译(2句,4分)、文意理解辨析(3分);2011~2013年4题12分,实词辨析(3分)、句子翻译(1句,3分)、问

册 别 篇目(考查情况) *桃花源记(2016年全文) *小石潭记(2015年全文) 核舟记 八年级下册 *北冥有鱼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虽有嘉肴 大道之行也 *马 说 *岳阳楼记(2019年全文、2012年第2~5段) 九年级上册 *醉翁亭记 *湖心亭看雪 *鱼我所欲也 唐雎不辱使命 *送东阳马生序(2018年第1~2段) *曹刿论战 九年级下册 *邹忌讽齐王纳谏(2014全文) 陈涉世家 *出师表(2017年第6~8段、2011年第2~6段)

答(填空)题(3分)、文意理解辨析(3分);2010年3题8分,句子翻译(1句,3分)、填空题(2分)、问答题(3分)。

【真题再现】

【2019年广东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岳阳楼记 范仲淹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具 通:俱)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隐曜 一作:隐耀;淫雨 通:霪雨)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6.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属予作文以记之( ) .(2)去国怀乡( ) .(3)宠辱偕忘( ) .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8.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一句,凝练地概括出滕子京的政绩,引出了重修岳阳楼之事。 B. “衔远山,吞长江”中的“衔”和“吞”,形象地写出了洞庭湖浩瀚磅礴的非凡气势。 C. 第③④段采用对比手法描写洞庭景色,一阴一晴,表明了作者由悲到喜的情感变化。 D. 第⑤段抒情和议论交融,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 【答案】6. (1). (1)同“嘱”,嘱托 (2). (2)离开 (3). (3)一起 7. (1)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

(2)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这两种表现,为什么呢? 8. C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属”,通假字,同“嘱”,意为“嘱托”;“去”,古今异义,今义为“由自己一方到另一方,与‘来’相对”,古义为“离开”;“偕”, 本义即为“一起”。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1) 此,这;大观,雄伟景象;备,详尽。

(2)尝,曾经;求,探求;古仁人,古代品德高尚的人;或,或许;何,为什么。 【8题详解】

C.“表明了作者由悲到喜的情感变化”是错误的,应是表现了“迁客骚人一悲一喜的情感变化”。

【2020年广东中考真题】

(一)(10分)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候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妻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成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岂不诚大丈夫哉/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B.不得志/寻向所志 ..

C.此之谓大丈夫/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D.威武不能屈/猥自枉屈 ..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一怒而诸候惧,安居而天下熄。 (2)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8.结合选文,概括孟子心目中“大丈夫”的标准。(3分) 6 3 A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辨析。A选项中“诚”都是“的确”、“真的”意思。故选A。B选项中“不得志”中的“志”意为“志向,抱负”,名词;“寻向所志”中的“志”意为“做标志”,名词作动词用。C选项中第一个“谓”意为“叫做”;第二个“谓”意为“认为”。D选项中第一个“屈”意为“使屈服”;第二个“屈”意为“委屈”。

7 4 (1)(他们)一旦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安静静地待着,天下就平安无事,

(2)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走天下(最)光明的道路,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结合语境,两句都是对句,注意对句的翻译,句子结构相同。翻译时要采用“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将关键词语,翻译准确,句意流畅。所考句子来自课本,难度不大。

8 3 ①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②无论得志与否,都不放弃做人的原则;③

富贵不迷乱,贫贱不动摇,威逼不屈服。(每1点1分)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大丈夫”是全文论说的重点。“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是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是无论得志与否,都不放弃做人的原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迷乱,

贫贱不动摇,威逼不屈服。三个标准,考生要将三个标准与文中具体内容相对应,才会理解得透彻。

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

中考考点分析

一、划分句子朗读节奏

划分文言文句子的朗读节奏一般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需要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二是句内停顿,就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朗读节奏。划分句子朗读节奏需遵循以下原则: 1. 并列短语之间要略作停顿。

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岳阳楼记》)

2. 按照主/谓/宾,朗读节奏往往在主谓之间或动宾之间划分。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3. 按照动宾/动补,有些句子没有主谓结构,采用此法来划分。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②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4. 按照“而前则前”,对于表示意思转折的句子采用此法来划分。采用此法划分的句子的内容必须具有两层或两层以上的关系,前后两层意思必须同时出现。 ①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鱼我所欲也》)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 根据句首语气词来划分,如“盖”“夫”“惟”“凡”,表示将发表议论,提示原因,往往在发语词后面停顿。

盖/追先帝之殊遇。(《出师表》)

6. 根据句首连词或总结性词语来划分,“若”“而”“然则”“故”“是故”,往往在这些词语后面要加以停顿。

①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 ②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7. 根据句中起舒缓作用的词来划分,如“之”“者”等,有助于确定朗读节奏。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北冥有鱼》) 8. 根据句子内在的逻辑意义来划分。 其一犬/坐于前。(《狼》) 二、实词的理解与辨析

理解文言实词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文言文中的普遍现象。一般来说,一个多义词在具体语境中只表示一种特定的含义。确定多义词的义项,应结合上下文。例如: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河中石兽》)

“阅十余岁”意思是“过了十多年”,所以“阅”可理解为“经过,经历”。又如:可以调素琴,阅金经。(《陋室铭》)“阅金经”意思是“浏览珍贵的佛经”,所以“阅”可理解为“浏览,阅读”。

2. 通假字。通假字指的是借用一个字来代替另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这两个字的意义原本没有关联,只是因为音同或音近而借用。例如: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句中“得”的原本意思是“得到;演算产生结果”,这里同“德”,意思是“感恩、感激”。

3. 古今异义。文言文中单音节词占大多数,其中有些词汇的基本意义一直沿用到今天,例如“山”“水”“上”“下”等,但多数词语的意思则发生了变化。辨明这些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有助于掌握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词义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六种情况: 种类 分析举例 词义 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汉语中的词义小,而在现代汉语中的词义扩大了。如“江”“河”,扩大 古义指“长江”“黄河”;现在泛指一切较大的河流。 词义 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汉语中的词义大,而在现代汉语中的词义缩小了。如“妻子”,古缩小 义是“妻”和“子”,是两个单音节词;现在只表示“妻子(男性的配偶)”这一个意思,是双音节词。例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词义 词义转移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汉语中是一方面的意思,而在现代汉语中却变成了另外一转移 方面的意思。如“间”,古义指“参与”;现在指“隔开,不连接”。例如: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词义 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汉语中所表示的词义较强,而在现代汉语中所表示的词义较弱。如弱化 “怨”,古义指“仇恨,怀恨”;现在指“埋怨,责备”。 词义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汉语中所表示的词义较弱,而在现代汉语中所表示的词义较强。如强化 “恨”,古义表示“遗憾,不满”;现在表示“仇恨,怀恨”。例如: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褒贬有些词语在应用的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这往往与它们意思和用法的改变分改变 不开。如“卑鄙”,古义指“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是表示谦虚的中性词;现在指“(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变成了贬义词。例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4. 词类活用。文言实词分类跟现代汉语大致相同,也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所谓词类活用是指某类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征,并进而产生和语境相适合的意义。词类活用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名词用作动词。文言文中一个名词若和动作、行为产生某种联系,就可能活用作动词。例如:名之者谁?(《醉翁亭记》)句中的“名”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命名”。

②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所谓使动,是指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主语使宾语发出的,即“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例如: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句中的“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思是“使……竭尽”。

③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所谓意动,是指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了谓语所表示的状态。例如:吾妻之美我者。(《邹忌讽齐王纳谏》)句中的“美”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是“认为……

美”。

④名词作状语。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常用作状语,直接修饰、限制谓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方式、处所、方位、凭借的工具等。例如: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句中的“斗”“蛇”都是名词作状语,意思是“像北斗星那样”“像蛇那样”。

⑤动词、形容词用作名词。即动词或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例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三峡》)句中的“响” 是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回声”。

5. 固有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除了以上几个方面是考查重点之外,有的题也会涉及词语固有的含义。如果词语的含义不符合以上几种情况,就应该想到文言文词语还有它本身的意义,这时可以把含有该词语的句子放回原文中,结合原文语境,直接理解词语的含义。这些词语一般都沿用本义,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句中的“是以”,用的就是本义“因此”。 三、辨析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通常有以下几种方法:

1. 代入筛选法。这是最常用的方法。如果熟记某个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以“而”为例,其主要用法有:表并列、表转折、表顺承、表递进、表修饰等。例如: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此句中的“而”表转折。

2. 语境推断法。文言文阅读离不开具体的语境,常见的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词性、词义的变化较为复杂,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例如:其真无马邪?(《马说》)此句意思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因此“其”在此处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3. 句位分析法。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如“之”,在句中且其后跟“有”,通常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际意义。例如:何陋之有?(《陋室铭》)在句末,一般是代词。例如:心乐之。(《小石潭记》)

4. 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四组句子,要求选出与题干所给例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或不同)的一项,那么可以将四个句子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例句中,看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就是相同的一项,如果讲不通,就是不同的一项。

5. 语法分析法。很多文言虚词在句子结构中有特殊的语法功能,可以通过判断句子的主干成分来推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如“之”,在句中所作成分不同,其意义和用法也不相同。例如: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唐雎不辱使命》)句中“专诸”是主语,“刺”是谓语,由此可确定“之”介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再如:居庙堂之高。(《岳阳楼记》)句中“庙堂”是中心语,“高”是定语,由此可确定“之”位于中心语和定语之间,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四、文句翻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直译,要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的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和文意相对。意译,是根据语句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在翻译时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 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职称、器具等,可保留不翻译。例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句中的“庆历四年”“滕子京”“巴陵郡”分别是年号、人名、地名,翻译时可以直接抄录。

2. 补:在翻译文言文时应补出省略成分。例如: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句中的“以”后边省略了“之”,即“这个条件”,翻译时应该将其补充出来。

3. 删:删去无需译出的文言虚词。例如:丈夫之冠也。(《富贵不能淫》)在翻译时应将无意义的虚词“之”删掉。

4. 调:在翻译时,有些句子的词序需要调整(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例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在翻译时可调换成“我与城北徐公孰美”的形式。

5. 换:在翻译时应把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换成现代汉语中的人称代词。例如: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在翻译时应把“余”换成“我”。

6. 选: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常见,因此要根据不同的语境选用恰当的词义进行翻译,这是文言文翻译的难点。例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句中的“顾”是一个多义词,它的义项共有8个:①回头看;②看;③探问;④拜访;⑤顾惜,顾念;⑥考虑;⑦但,只是;⑧反而,却。这就要求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选择。在这个句子中用义项④“拜访”最合适。

7. 意:文言文中经常会用到比喻、借代、互文、委婉、讳饰、用典等修辞格,如果直译表达不清楚句意,可意译。意译就是按原文表达的大意来翻译,不要拘泥于原文的字句。例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若直译则为“黄头发和小孩子垂下来的头发,都自得其乐”,显然不合适。这就需要意译,即“老人和小孩,都自得其乐”。

8. 格:有些文言文中的固定格式,翻译时也有固定的译法。例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在翻译时应按固定格式译出。“得无……乎?”可翻译为“恐怕……吧?”即“得无异乎?”可翻译为”恐怕会有所不同吧?” 五、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

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类试题的解题方法: 1.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首先要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和关键句,然后借助这些句子正确划分文章层次,梳理层与层、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整体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2. 把握作者在文中的思想感情和态度看法。

①整体阅读感知,把握情感基调。文言文写景、叙事、抒情,或喜或悲,或乐或忧,都有一个基本的感情基调。作答时,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看看文章写了什么事、什么人、什么景,在深入阅读后思考作者写这些内容的原因。

②了解作者经历,把握情感差异。阅读文言文一定要充分了解作者写作时的生活经历,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③研读重点语句,把握情感焦点。文言文的思想感情往往浓缩在文中的一些重点语句上,阅读时,着意研读这些重点语句,抓住文眼,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情感焦点。 六、评价分析人物形象

1.人物形象评价类试题,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分析标题。有的文章,标题就揭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2)通读原文。对于阅读材料,首先通读,大致理解词句意思。通读要完整,如果有文章出处和疑难注释,也要一并读完。 (3)分析原文。

①主人公做了哪些事情,从这些事情中提炼人物的基本性格特征;

②抓住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描写,认真分析并归纳人物的性格特征; ③注意侧面描写,它常包含作者的情感倾向,对主人公性格定位起重要作用; ④关注文中的评价性语句,这些评价性的语句里往往隐含着人物的性格特征; ⑤结合人物年龄、身份、地位等加以分析,找出隐含的人物的性格特征。

专题检测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10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1)行拂乱其所为 ( ) (2)人恒过 ( ) ..(3)发于声 ( ) .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A.孟子在这篇不到两百字的短章中,围绕客观环境与个人和国家命运的关系,阐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深刻道理。

B. 选文第一自然段运用了举例论证,列举了六位古代圣贤在困难忧患中崛起的事例,阐述了人才必须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C. 选文第二自然段先提出中心论点,再论述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内忧外患将导致灭亡。 D.选文多用排比句和对仗句,语气上错落有致,形成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有力地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

6 7 3 4 (1)违背 (2)犯错误 (3)显露,流露(1个词语解释正确得1分) (1)(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原来不具备的能力。(2分,得分点:所以,通过这些。动,震撼。增益,增加。句子通顺。) (2)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与之匹敌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这个国家往往容易灭亡。(2分。得分点:法家,坚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王的贤士。恒,往往。句子通顺。) 8 3 C (选文第二段先提出了“人恒过,然后能改”,从个人上升到国家,然后才能得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10分)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记之而去。

,不可久居,乃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 )(2)佁然不动( )(3)以其境过清( )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篇短小精美的山水游记,按“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溪流——潭上感受——交代同游者”的顺序,记录了作者游览的经历。

B.文章开篇以现环相击之音来写水声,表现出水声的清脆,令人愉悦;同时也借水声烘托出环境的曲静。

C.第2段写游鱼,先总体写鱼的大体数量和“空游无所依”的状态,接着采用特写镜头写日光鱼影,勾画出一幅生动活泼的游鱼图。

D.作者善用正面和侧面的描写方法来写景物,如“斗折蛇行”,就是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写出了溪流的曲折蜿蜒。

6.(1)大约(2)静止不动的样子(3)凄清 7.(1)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2)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8.D(“斗折蛇行”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采用正面描写的方法表现溪水的曲折蜿蜒)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

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__ ②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 ③执策而临之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一共用了5个“也”字,含义微妙。例如第一个“也”表达作者无限痛惜之情,第二个“也”字表达了作者愤怒谴贵之情。

B.文章篇幅短,但语言极丰富,用“名马”“马之千里者”“是马也”等多种称谓提到“千里马”。 C.文章末尾在“无马”和“不知马”这一对矛盾中,作者更强调“不知马”,其讽刺、愤怒之意溢于言表。

D.本文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伯乐不识千里马,比喻统治者不懂得识别人才、重用人才,表达作者怀才不遇之感。

6.【答案】 (1)通“饲”,喂;用马鞭驱赶;面对

(2)①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着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②)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3)D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此题注意平时的积累和结合语句意思进行理解。 ①意为: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食:同“饲”喂; ②意为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策:用马鞭驱赶 ; ③ 意为拿着鞭子年对它。临:面对

⑵不同考查翻译。注意文言语句翻译方法的运用和特殊词语、句式的正确理解。 祗 :只能; 奴

隶 :仆役; 骈 :一并; 安 :怎么; 求 :要求。故句意为: ①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着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②)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⑶不同考查读文章内容的理解。ABC理解正确,D项中“以伯乐不识千里马”与原文不符,原文把能赏识人才的人比作伯乐,把人才比作千里马,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答案为:⑴ 通“饲”,喂;用马鞭驱赶;面对 ⑵ ①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着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②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⑶D 【点评】⑴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掌握。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本题考查考生读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仔细的辨析,判断正误。

能力提升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10分)

醉 翁 亭 记(欧阳修)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

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大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大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6.解释下面加点字词在句中的意思。(3分)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2)名之者谁?( ) ...(3)杂然而前陈者( )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翻译: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翻译:

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文章开头段先概括介绍滁州地理特征,然后依次写西南诸峰、琅琊山、酿泉,写命名醉翁亭的来由,是为了引出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B.文中用了不少对偶句,如“日出而林霏开”对“云归而岩穴暝”、“野芳发而幽香”对“佳木秀而繁阴”,这种句式工整优美,节奏感强。

C.《岳阳楼记》表达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醉翁亭记》“句句记山水,却句句是记亭,句句是记太守”。两篇文章都体现“以民为本”的思想。 D.全文极力渲染一个“醉”字,表达了作者因遭到贬谪而不满消极、借酒浇愁的愤慨之情。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10分)

6.(3分)(每词1分)

(1)像鸟张开了翅膀一样(2)取名(命名)(3)摆开(摆放、陈列) 7.(4分)(每句2分)

(1)欣赏山水的快乐,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2分)(“乐”“得”“寓”解释准确各0.5分,句子表达通顺0.5分) (2)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是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2分)(三个“乐”解释准确各0.5分,句子表达通顺0.5分)

8. (3分)D(全文以“乐”为感情基调,表现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一)邹忌讽齐王纳谏(10分)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_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6.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1)朝服衣冠____________________ .(2)孰视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时时而间进___________________ .7.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作者写邹忌讽谏齐威王时,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注重细节和对话描写,人物形象生动。 B. 文中君臣同心使国力变强,齐国在国外取得了“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的巨大成效。 C. 文中齐威王给群臣吏民下达命令,是为了安抚百姓,赢得民心。

D. 文章运用设喻的方式对齐王进行规劝,劝诫齐王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 6.穿戴。 同“熟”,仔细。 间或、偶然。

7(1)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我的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对我有所求。

(2)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给予上等奖赏。 8、C

(一)北冥有鱼(10分)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 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6.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3分)

(1)怒而飞( ) (2)志怪者也( ) (3)水击三千里( )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 分) (1)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2)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逍遥” 是安闲自在的样子,“逍遥游” 就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生活,但不是为所欲为。 B.这是一只抓住了一个机遇,凭借着飓风,让自己遨游和自由飞翔的鲲鹏。这也是一只有着远大的目标并且内心蓄积了无穷力量的鲲鹏,它在《逍遥游》之中是最富有魅力的一个形象。 C.鱼变为鸟,鲲变为鹏,以奇异的想象、夸张,描绘了鲲的变化和鹏展翅高飞的情景。

D.本文展现出一个广阔壮丽的意境,显示了庄子奇特丰富的想象力,极富现实主义气息。 6.(1)奋起的样子,这里指鼓起翅膀 (2)记载 (3)拍打

7.(1)大鹏鸟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 (2)鹏鸟在高空往下看的时候,不过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 8.D

(一)鱼我所欲也(10 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 欲也。二者不可得兼,含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 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 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 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 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 分)

(1)故患有所不辟也 ( ) (2)万钟于我何加焉 ( ) ..(3)是亦不可以已乎 ( )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 分)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文中把生命比喻为“鱼”,把正义比喻为“熊掌”,意在突出“舍生取义”的正确性。

B.孟子通过举例,告诫那些接受优厚俸禄的人也应该讲求“礼义”,观点明确。 C.本文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有力地论证了论点。

D.本文强调只有贤者能保持“舍生取义”的“本心”,其他人只要坚持不丧失“本心”,就能成为贤者。 (一)(10 分)

6.(1)同、“避”,躲避 (2)好处,益处 (3)停止

7.(1)如果两者不可以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大义。 (2)不止贤者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者不容易丧失罢了。 8.D (最后两句表述不符合文意) (二)(9 分)

(一)(10分)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然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1)醉翁之意不在酒(_____________) .(2)佳木秀而繁阴(_____________) .(3)杂然而前陈者(_____________)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第一段交代了醉翁亭的位置、环境建造者及其名字的由来。由“醉”的意义转人写山水之乐,点出“乐”字以贯穿全文。

B.作者选取春天的“野芳”、夏天的“佳木”秋天的“风”“霜”、冬天的“水”“石”这些富有代表性的景物来描绘四季之景。

C.第三段依次描绘了“滁人游”众宾欢”太守宴”“太守醉”四幅画面。 D.作者从嗅觉、视觉等多种感官角度捕捉景物特点,给人以丰富的审美感受。 6.【答案】(1)意趣,情趣 (2)茂盛 (3)陈列,摆开(3分)

【解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意”是“意趣,情趣”;“秀”是古今异义词,“茂盛”的意思。

7.【答案】(1)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2分)

(2)像那太阳一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2分)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1)句中的“山水(欣赏山水)、得(领悟)、寓(寄托)”几个词是赋分点;(2)句中的“霏(雾气)、归(聚拢)、暝(昏暗)”几个词是赋分点。 8.【答案】C(3分)

【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文章第三段依次描绘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幅画面。故选C。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