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方性高校大学生就业思想新动态及原因分析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在近年来政府、社会的高度重视下,大学生的就业紧张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是大学生的就业思想在多种原因的影响下产生了新的动向,文章旨在通过审视学生的思想新动态,分析产生新动态的原因,为高校进一步建立良好的就业秩序,顺利推进就业提供帮助。 关键词:地方性高校;大学生就业;思想;新动态
随着高校扩招的稳步推进,每年需要就业的大学生总量在800万左右,庞大的大学生队伍从客观上增大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以2008年美国雷曼兄弟投行宣布破产为标志的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以及美国次贷危机席卷全球,导致我国出口规模大大减少,就业遭遇了冷冬,到2010年,经济回暖,出口大幅增长,人才需求旺盛,企业纷纷招工,同时各级政府也很关注大学生就业,积极协调,提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窗口,促进大学生就业。
高校作为学生就业的起点,自然更加关注大学生就业,时刻关注毕业生的思想状况,作为地方性省属高校,毕业人数占就业总数的80%左右,密切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有助于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 根据对2010年淮阴工学院生命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508名应届毕业生的走访调查,发现大学生在多种原因的影响下,思想状况较以往有了新的变化。概括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的思想新动态:第一是对就业环境较以往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第二是学生就业观念表现出
多样性、复杂性;第三是相对于大城市与小城市来说,大学生就业偏向于中等城市;第四是趋向于选择距离自己家近的单位;第五是对自主创业的理解加深。
大学生的就业思想动态直接影响他们的就业,分析大学生的就业思想动态及其产生的原因,及时与大学生进行沟通,有助于学生的顺利就业,有助于学校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资讯发达促进学生对就业环境的认识
近年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日益加快,随着中国日益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形成了世界有中国,中国需要世界的经济格局,世界经济的波动肯定会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
由于网络的发达,媒体力量的增强,信息的畅通,使得大学生现在能够放眼看世界,能够轻易了解到世界的经济形势与中国的经济形势,能够对就业环境有更多的、更实际的认识,能够全面看待就业环境与自身条件的关系,不再仅仅关注就业环境的个体因素,更多的是从整体认识就业环境,从而认识到个体在目前经济形势中能够取得何种职位。
二、开设就业导论课,逐渐改变学生的就业观,使学生的就业思想呈现多样性、复杂性
长期以来学生就业出现困难,来自多方面的意见认为是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开设不够,指导不力,学生的就业观念需要更新。从目前来看,这种现象已经得到很大的改变,各个高校的就业指导体系
非常健全,通过学院领导—企业人力资源师—专职就业导论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毕业设计导师共同指导的模式,为学生就业出谋划策。根据对学生的调查发现,学生的就业观念呈现复杂性、多样性。
根据2010年对淮阴工学院生命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508名大学生月收入期望值调查结果显示,4%的就业学生选择了1500元以下,77%的就业学生选择了1500-2500元,13%的就业学生选择了2500-4000元,选择4000元以上月薪的学生占到5%,就业月薪的期待值出现多样性,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毕业学生选择的现实性加强。根据调查还发现,有一些学生自愿性失业,也就是说他们对工资、福利、职业声望、工作环境、发展前景等工作特征预先设定一个最低标准,如果低于这一标准,这些学生就不会接受这一工作,宁可暂时不就业,也不入错行,为了搜寻到满意的职业,宁愿承受一定时期的失业成本,认为这是对将来找到满意工作的一种投资。 2010年五四运动91周年前夕,《人民论坛》杂志联合有关单位和专家,采用问卷调查、网络调查和专家调研等方式在人民网、人民论坛网等进行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重待遇,怕吃苦”的心态。在面对“你会接受一份个人收入较少,但对社会贡献较大的岗位吗”这一问题时,58.5%的受调查者选择“不会”,22.2%的受调查者选择“可以考虑”,只有19.3%的受调查者选择“会”。在选择工作单位时,有59.2%的人把“经济收入”放在首位,
24.3%的人把“有利于施展个人的才干”放在首位,有14.7%的人把“有利的晋升机会”放在首位。
三、经济等现实因素加大对学生就业选择方向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有13%的受调查者来自市级城市,有77%的受调查者来自县城及农村。这些来自县城或者农村的大学生们到大中城市上学后发现家乡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很少有学生仍愿意回到自己的家乡工作、创业。他们普遍愿意留在大城市发展,认为大城市环境好,交通方便、快捷,信息传播快,资讯发达,并且发展的机会很多,但是大城市的房价很高,对于没有经济基础的毕业生来讲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而小县城相对于大城市来说,环境较为闭塞,经济条件较差,容易使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中等城市的房价水平维持中等,生活节奏没有大城市那么快,各种基础设施比较完备,所以,毕业生一方面期望在大城市工作,获得个人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期望在大城市里买的起房,但是现实中两者在短时间内是不可兼得的,从目前经济格局来看,企业逐渐选择在中等城市设立分部,给毕业生提供了发展机会,同时中等城市的各项基础设施已经逐步完善,生活上的经济压力不像大城市那么大,对于毕业生来说属于适中范围。根据调查,79.2%的毕业生工作地点首选市级中等城市,33.1%的毕业生工作地点选择在县级城市,只有8.7%的毕业生愿意去基层或边远农村。 四、传统养儿防老的思想影响学生就业单位的选择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统计,“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401517330户,家庭户人口为1244608395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意味着独生子女增多,中国正在步入老年化阶段。
从父母角度来讲,父母一方面期望子女的工作能靠近他们,希望子女能够给予他们生活上、心理上的安慰,另一方面因为子女独自在外地工作要面临很多实际的问题,如人际关系、恋爱、买房等等,父母不愿意子女吃苦,所以期望子女毕业后回到自己身边,或者离自己不要太远。现阶段,父母的意见对毕业生选择单位影响很大。 对于子女来讲,靠近父母,或者是与父母在同一个城市工作,生活上会有很大的便利,父母可以帮助带孩子,并且可以利用父母的人际关系发展自己的事业,减轻工作的压力和阻力,能够更快、更轻松的成功,所以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毕业后会选择回到父母身边。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期望到外地工作,跳出父母的圈子,独立去打拼事业,仅占7%。
五、政策支持及自主创业成功案例的影响促进自主创业的热潮 传统观念中,铁饭碗是找工作的首选,而自主创业是在没有稳定工作条件下的一次自我突破。伴随着社会用工体制的突破,使得学生在选择工作的时候可以有多种考虑,在本世纪初期,自主创业还是个很大胆、很新潮的提法,现在社会已经普遍能够接受毕业生自
主创业了,也涌现出很大一批自主创业成功的典范。就业指导课上,指导教师也会通过学校自主创业的成功案例去激励毕业生自主创业,让毕业生认识到就业不仅仅是到企业应聘,也可以去创办自己的企业。
从政府层面来看,大学生具备现代创新精神,并掌握现代科学技术,鼓励大学生自我创业能够促进经济的活力,减轻就业的压力,增加就业岗位。2010年10月22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关于支持和促进就业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按照规定“2011年起的3年内,大学生创业可以按照每年8000元的最高限额,扣减当年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等税收。”同时规定“自2011年起将毕业年度内高校毕业生离校后创业的,可凭毕业证直接向创业地县以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提出申请,县以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在对提交申请相关情况审核认定后,对符合条件的毕业生相应核发《就业失业登记证》,并注明‘自主创业税收政策’,通过审核后,享受创业税费减免优惠政策”。 无疑,这些优惠政策的出台以及大学生自身的激情,必将掀起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第三次创业高潮。
这些新的思想动态的出现要引起分管学生就业工作教师的重视,尤其是在当今大学生就业困难的背景下,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学生的就业思想,这样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就业秩序,有助于顺利推进就业,有助于促进大学生进一步去认识就业。
参考文献:
[1]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n].中国新闻网,201-04-2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