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精品解析: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精品解析: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2-10-11 来源:爱问旅游网


岳池县义务教育阶段2017年春季期末质量检测

七年级 语文试题

(全卷共8页,四个大题,满分150分,120分钟完卷)

一、选择题 (每小题3分,共30分。请将你认为正确的答案选项填入下表对应空格。)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

A. 譬如 荒僻 晴天霹雳 B. 侮辱 忏悔 诲人不倦 ......C. 蔚蓝 猥琐 无所畏惧 D. 默契 修葺 可歌可泣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B项加点的字音分别是侮辱[wǔ] 忏悔人不倦[huì],各不相同。 [huǐ] 诲...2. 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祈祷 恳切 海市唇楼 血气方刚 B. 矜持 稠密 姗姗来迟 精心动魄 C. 污秽 秩序 天涯海角 千钧重负 D. 辜负 摸拟 不期而至 以身作则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C项正确。(A.海市唇楼—海市蜃楼 B.精心动魄—惊心动魄 D.摸拟—模拟)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那些屡教不改、至死不懈的犯罪分子,最终难逃法网。 ....

B. 被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的“圣人”孔子,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也为世界许多国家和人民所推崇。 ....C. 张老师讲课风趣幽默,每节课都能让不苟言笑的学生忍俊不禁地笑出声来,因此她的课特别受欢迎。 ....D. 天舟一号像一支离弦之箭,气冲斗牛,直上云天,与天宫二号成功对接,意味着向着中国载人空间站的....建成更进一步。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至死不懈:语义不明,不能解释。错误使用。 B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人人皆知。成语使用正确。 C忍俊不禁:忍不住笑。与后面的“笑出声来”重复累赘。 D气冲斗牛:是指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不能用来形容“天舟一号”。 4. 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 我们认真地、一丝不苟地讨论并阅读了《红岩》。

1

B. 李达康书记说得好:你只要不干坏事,就没谁能坏你的事儿。

C. 我不愿生活像个问号,东张西望找不到自己的跑道,把自己的青春浪费掉。 D. 滴水之所以能够穿石,除了它能锲而不舍之外,就是因为它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A句“认真地”和“一丝不苟地”重复累赘;“讨论”与“阅读”语序颠倒,应该互换位置。

5.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春暖花开时节,樱花基地游客特别多,下午三、四点钟还有人来。 B. 你问我原定的《梅岭三章》为什么换成了《驿路梨花》?我怎么知道?

C. 张华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南翔技校,我在一家公司当了文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D. 《黄河大合唱》演唱开始,班长紧张地指挥我们:“风在吼,马在叫,预备——叫!”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句连续的两个数字表示约数时,中间不用“顿号”。B句这是个陈述句,不用“问号”。C句“当了文员”后应该使用“冒号”。 6.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白丁”“布衣”都指平民;“岱宗”“岳父”都指泰山;“四书五经”的“经”指《诗经》《金经》《三字经》等。

B. 《伟大的悲剧》写了英国探险家斯科特一行五人在探索南极的归途中悲壮覆没的故事,主要表现了他们的失败之悲、死亡之悲。

C. 《爱莲说》《孙权劝学》《河中石兽》是按写作年代先后排列的。都德、普希金、端木蕻良分别是法国小说家、俄国诗人、日本作家。

D. 《乐府诗集》是一部由北宋郭茂倩编写的乐府歌辞总集。《陋室铭》的“铭”原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项“岳父”不能代指“泰山”;“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B《伟大的悲剧》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为了纪念人类历史上最早到达南极点的两名科学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而创作的一篇传记。C项《爱莲说》《孙权劝学》《河中石兽》不是按写作年代先后排列的,《孙权劝学》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是宋司马光编辑的。 7.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2

此时正是三五之夜,月亮已经爬上中天了, , , 。风来了,楼房和山影在水中摇曳着,显得神秘而又朦胧。

①在深蓝色的夜空上高高地悬挂着 ②高高地悬挂在深蓝色的夜空上 ③银色的光华散射在大地上 ④向大地散射银色的光华

⑤梅河暗绿色的水里倒映着两岸的楼房和山影 ⑥梅河两岸的楼房和山影倒映在暗绿色的水里 A. ①④⑤ B. ①③⑥ C. ②④⑥ D.②③⑤ 【答案】C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小题。

①如果说生活是一张白纸,等待我们用血水、汗水和泪水去描绘自己奋斗与拼搏的轨迹,那么生命便是一支铅笔,它总是用自己瘦瘦的身躯,在洁白的纸上流泻出人生的风风雨雨(甲)……

②生命之所以是一支铅笔,而不是钢笔、毛笔,是因为钢笔和毛笔都可以多次使用,只要吸上墨水,它们就能长时间地写下去。而铅笔却不是这样,它总是不断地磨损、衰减,用去一截便少一截,这就犹如光阴从我们身边一日一日地溜走,并且永不复返。鉴于此,我们必须珍惜自己的生命时光——须知铅笔是越用越短……

③生命是一支铅笔,意味着在人生这篇文章里,如果因为某种原因而写出了错字、别字甚至病句(乙),你就可以用觉悟的橡皮轻轻地擦去。再在擦拭一新的空白处,重新斟酌,重新运笔,“书写”自己新生后的火热激情。一个人有了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敢、不愿正视它和改正它。

④生命是一支铅笔,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你都可以从从容容、认认真真地进行速写或者素描。你可以在火热的生活面前用洒脱的行楷抒写你的拼搏,也可以在冰冷的世界面前用沉稳的正楷抒写你的执著(丙)……

⑤生命是一支铅笔,你可以用它为自己的未来描画一个充满希望的蓝图;也可以用灯下苦读的身影作细线条,用黎明早起的身影作粗线条,给自己紧张而饱满的生活勾勒出一幅充满活力的剪影。

⑥生命是一支铅笔,它还给予我们这样一个深刻的启示——做人,要像它一样,时时刻刻把腰杆挺直

3

(丁)。

8. 下列对文中画线词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甲处:指生活中出现的坏天气。 B. 乙处:比喻所犯过失、错误甚至失足。

C. 丙处:写出生命在不同环境下或拼搏或执着的两种精神状态。 D. 丁处:是说做人要正直,任何情况下都要坚守自己的立场和原则。 9. 下列不能表明生命与铅笔的相似点的一项是

A. 越用越短 B. 能留下痕迹 C. 可以改正错误 D. 充满希望与活力 10. 对选文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第①段与②~⑤段在结构上属于递进关系。

B. 第②段将铅笔与钢笔、毛笔作对比,突出铅笔越用越短的特性,说明我们要懂得珍惜。

C. “铅笔越用越短”揭示了铅笔宁愿牺牲自己(“短”)也要为人民服务(“用”)的伟大精神。作者将生命比作铅笔,就是希望有生命的人要有铅笔的奉献精神。

D. 第⑤段的“灯下苦读”“黎明早起”,是从早到晚忙碌而充实的生活情景。所在句子意思是说,忙碌而充实的生活充满活力,值得我们用生命这支铅笔粗细不一地勾勒出来。 【答案】8. A 9. D 10. B 【解析】

8. 试题分析:结合语境解释词语,这里的“风风雨雨”是指比喻人所经历的艰难困苦。 9. 试题分析:分析事物的特点。铅笔不具备“充满希望与活力”的特征,而生命是具备的。

10. 试题分析:B正确。(A 第①段与②~⑤段在结构上属于总分关系; C项,本文以铅笔比喻人生,因为人生如铅笔会磨损、衰减、越用越短;人生如铅笔给你许多优美而又深刻的遐想;生命如铅笔“书写”发生错误时,可以改正,重新“书写”,启示我们要珍惜生命,活出生命的价值; D第⑤段的作者用“灯下苦读”“黎明早起”,说的是“为自己的未来描画一个充满希望的蓝图”。) 二、非选择题 11. 古诗文填空

(1)当窗理云鬓, 。(《木兰诗》)

(2) ,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 (3) ,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4)予爱莲之 ,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4

(5)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用诗句“ , ”表达了自己离任不离心、仍要为国家效力的决心。

(6)做一道数学题时,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就在我“ ”时,爸爸走过来点拨我。我顿时豁然开朗,这真是“ ”。(填入陆游《游山西村》诗句)。 【答案】(1)对镜帖花黄 (2)黄梅时节家家雨 (3)烟笼寒水月笼沙 (4)出淤泥而不染 (5)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6)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古代诗文的背记与默写。试题(1)—(4)题为直接默写,难度不大;(5)—(6)题为理解性默写,难度较大;注意背记要准确,理解要到位,书写要正确。本题中的“帖、笼、淤、染、疑、暗”等为易书写错。

点晴:积累古诗文,要做到常熟常记,正确默写,这是得分的前提。对于理解性默写,要认真分析题干,找出题干中的提示语或是限制语,再依据平时的积累理解分析并筛选,就可以正确地写出答案。 12.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两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 ”一句从侧面描写飞来峰之高,“ ”一句说出身在塔的最高层的好处。 (2)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改革抱有怎样的决心呢?

【答案】(1)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2)不怕眼前的困难(保守势力的非议、阻挠),坚持改革,勇往直前。

【解析】试题分析:(1)“闻说鸡鸣见日升”用“鸡鸣见日”侧面描写,极言塔之高;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才能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才能克服在改革中遇到的种种困难。(2)这首古诗通过描写 登飞来峰时的所见所感,深刻地表现了作者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实现革新的政治抱负。因改革触动当时朝廷中的保守势力的利益,他们对改革进行非议和阻挠。 13. 名著《海底两万里》解读。

(1)书中哪些想象事物如今变成了现实?

(2)根据提示写出相关情节:阿龙纳斯教授跟随诺第留斯号进行了海底探险,在南极曾经因缺氧而窒息。请简要说说诺第留斯号是如何陷入险情,又是如何脱离险情的。

5

【答案】(1)用电报传递信息;人类登月;驾驶直升机来往;海底潜艇……

(2)诺第留斯号在南极冰层之下前进时,冰山翻转撞上诺第留斯号,堵住了所有的出口;后来尼摩船长让诺第留斯号用自身重量的来回冲撞,冲破冰层。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和理解。名著的考查越来越深入,因此名著的学习要注意

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的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本题考查的是《海底两万里》的相关知识,只有识记其具体情节, 轻松解答此题。《海底两万里》中用电报传递信息;人类登月;驾驶直升机来往;海底潜艇等如今已成为现实。

14. 根据下列三则材料,完成相关题目。

材料一:2016年,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3本,人均阅读电子书3.28本,较2015年略有增加,仍远低于德国、俄罗斯、日本等国的平均水平。关于读书很多人表示,忙工作,忙家务,刷微博,读微信,赶饭局,打牌唱歌,很少看书。为数不少的人读报看杂志,只为关注奇闻异事和八卦新闻。(摘自《读书与做人》)

材料二:“浅阅读”的先天缺陷显而易见,即快速(即时性)、快感(娱乐性)、快扔(浅显性),以及快餐化、平庸化、碎片化和少反思。(摘自《光明日报》)

材料三:德国是全世界人均书店密度最高的国度,免费书报亭遍布街头巷尾。俄罗斯颁布了《国家支持与发展阅读纲要》来促进群众阅读。日本全年有各种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晨读运动”“读书周”“儿童读书周”“图书馆亲子阅读推广”等。(摘自“百度搜索”)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人均阅读量较少的原因。

(2)从材料二“浅阅读”的特点来看,材料一中哪些现象属于“浅阅读”? (3)结合材料,请你就改善我国国民的阅读现状,对国家和个人各提一条建议。 【答案】(1)①工作生活劳累;②娱乐活动多;③缺乏阅读兴趣。 (2)①刷微博,读微信;②只关注书报中的奇闻异事和八卦新闻。

(3)对国家的建议:【示例一】加大书店密度。【示例二】多提供免费图书。【示例三】颁布法令促进阅读。【示例四】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

对个人的建议:【示例一】培养阅读兴趣。【示例二】减少娱乐,留出读书时间。【示例三】多读能引发思考的经典作品。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仔细阅读原文,根据题目中提示的答点“人均阅读量较少”,找到有关内容如“忙工作,忙家务,

6

刷微博,读微信,赶饭局,打牌唱歌,很少看书。为数不少的人读报看杂志,只为关注奇闻异事和八卦新闻。”概括作答即可。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2】

试题分析:仔细阅读原文,根据题目中提示的答点“浅阅读”,找到有关内容即“快速(即时性)、快感(娱乐性)、快扔(浅显性),以及快餐化、平庸化、碎片化和少反思”概括解答。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3】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内容分析我国国民的阅读现状,针对问题“改善我国国民的阅读现状”,可以从设置书店、免费阅读、进行宣传、引导阅读等方面来提出建议。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三、阅读理解题

阅读课文《驿路梨花》(彭荆风)选段,完成小题。

①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儿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

②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③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④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⑤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⑥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拾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⑦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⑧“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⑨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7

15. 学雷锋,见行动。结合选段,请简要说说下列三组人物的行动。 解放军战士: 梨花等哈尼姑娘: 瑶族老人、“我”和老余:

16. “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中,“闪”有什么表达效果? 17. “我”、瑶族老人都产生过误会,其误会分别是什么? 18. 依据选段,请你对哈尼小姑娘们做出评价。

19. 选段中说到的这些人都是好人。其实,我们的身边也有很多好人。请你向广安市“广安好人”评选活动组委会推荐一位岳池好人,在下面写上被推荐人及推荐理由。 【答案】15. 建造小茅屋;照料小茅屋;修葺小茅屋。 16. 说明动作之快,写出小姑娘敏捷轻盈、活泼可爱。

17. “我”以为为首的那个小姑娘是梨花;老人以为那群哈尼小姑娘是小茅屋的主人。

18. 要点:①助人为乐(热情/有爱心/心灵美);②活泼乐观;③尊敬老人(有礼貌);④诚实善良。(简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19. 答案略。简介被推荐人物的先进事迹,表达清楚、连贯。 【解析】

15.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理解。从文章中“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可以得出:解放军战士建造了小茅屋;从文章中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等句子可以看出:梨花等哈尼姑娘始终在照看着小茅屋;从文章所写的内容——我们在修葺茅屋的时候了解了一切,可知:瑶族老人、“我”和老余修葺了小茅屋。

16. 试题分析: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结合语境,对句子进行赏析是重要的考点之一。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表现的情境等。赏析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本题从遣词造句方面进行分析。“闪”是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姑娘的动作之快,表现了小姑娘动作敏捷轻盈、活泼可爱的特点。

17. 试题分析:考查对筛选信息能力。认真读文进行梳理即可。文本中有两处误会:老人以为那群哈尼小姑娘是小茅屋的主人;“我”以为我们现在见到的那个小姑娘是梨花。

18. 试题分析:考查对人物形象的评价能力。评价人物要抓住人物的各种刻画人物的手法来分析;可以从叙

8

写内容来分析;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本题可以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分析。(1)照看茅屋,方便路人——助人为乐、有爱心;(2)从对其外貌和神态描写可以看出小姑娘的“活泼乐观”;(3)从与老人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小姑娘“有礼貌,尊敬老人”;(4)从小姑娘介绍茅屋的来历和讲自己的身世,表现她“诚实善良”。

点睛: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要从具体的事件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方面去分析;也可以从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方面去分析;还可以抓住文章中的抒情和议论语句来分析。

19. 试题分析:主观性试题。解答时要通过具体的内容,突出人物的精神品质,符合题意即可。注意: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人类的理想身高是多高

①人类的身高未必是越高越好。现在,世界上平均身高最高的是荷兰人,2014年的统计表明,荷兰成年男性平均身高为1.825米,女性的平均身高达1.7米,居世界之首。但是,研究人员认为,这并非人类的理想身高。人类的理想身高应当是168厘米,最佳变动范围在167~170厘米之间。

②理由是,机体的基础代谢与体表面积成正比,体表面积与身高成正比,身高每增加5%,体表面积相应地增加10%,则身体需要多消耗20%的能量。身材高大者为了维持生存,就需摄入更多可提供能量的食物,吸收更多的水分和氧气,从而增加机体各器官的负担,很可能会影响寿命。

③其实,人类的理想身高也只是一种假说,是否如此,需要实践来检验,不过,个子矮的人确实比较健康长寿,这一点已经得到很多事实的验证,从这个角度来看,矮个子可能真是人类的理想身高。由此,也牵涉到另一个问题,如果不加限制,人类到底能长多高。如果排除所有生物因素,有人从纯物理角度来判断,人能到达的最高高度是7米。人体的密度大约是1克/毫升(立方厘米),人的身高如果超过7米,骨头就会碎掉,所以上限是7米。

④但是,这只是一种假说,实际上,人的身高还没有到达这个高度时,各种基本生理功能就难以为继了。同样是按照物体的面积和体积之比衡量,人达到一定高度时,表面积将按平方数增加,体积则按立方数增加。于是,人体生理功能的维持就勉为其难,尤其是心血管的功能。恐龙的身躯很大,其神经系统却难以进化到有效管理其庞大的身躯,以恐龙小小的脑袋管理几十吨重的身躯,必然使其成为生物史上典型的管理失败者。当然,恐龙庞大的身体导致其行动的不便和巨大的食量,也使得其生存较为困难,种种因素促使其最终走向灭绝。人的身高要达到7米,其心脏和其他器官也得相应地配套进化,而且人的行为和动作将变得笨拙。这虽然并非不可能,却不是人所想要的理想高度。而且,当人的身高如此发展时,人类

9

也会千方百计来阻止这样的进化。

⑤另外,人的身高与遗传基因和环境有很大的关系。研究人员也逐步证明基因多态性或单核苷酸多态性对身高的显著影响,45%左右的身高差异与单核苷酸多态性有关。同时,环境因素也能通过作用于基因表达而对身高造成影响。因此,要预测人类身高到底会长到多高,没有一个准确的结果。

⑥其实,人类的身高还是以矮小为好。矮小,体表面积相应地减小,则身体消耗的能量也会减少,所有的器官和生理系统也不会太疲劳和负担过重,容易长寿。例如广西巴马县的百岁老人有81人,在当地总人口中的比例为31.7/10万。联合国确定的长寿之乡的标准是,百岁老人的比例为0.75/10万,巴马的这一比例居世界前列。巴马人长寿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是,长寿老人身材都比较矮小,男性平均1.5米左右,女性平均1.4米左右。

⑦所以,人类的理想身高为168厘米不无道理。

20. 本文提到的两种假说分别是什么?影响身高的因素是什么? 21. 身高与寿命有着怎样的关系?并结合本文内容加以说明。 22. 第②段末尾的“很可能”能否去掉?为什么?

23. 第⑥段划线文字运用举例子、 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 。 24. 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根据2014年的统计可知,目前为止世界上身高最高的人是一个荷兰人。 B. 人达到一定高度时,表面积和体积按立方数增加,维持心血管功能难度大。 C. 中国长寿之乡的长寿老人身材都比较矮小,这一点可以说明个子矮比较长寿。 D. 研究证明,环境因素对人类身高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基因因素对人类身高的影响。

【答案】20. 人类的理想身高是168厘米;人能达到的最高高度是7米。遗传基因和身高。

21. 关系:身材高大可能影响寿命。或:身材矮小的人比较长寿。原理:身材高大,体表面积相应地增大,则身体消耗的能量也会增加,人体生理功能的维持就勉为其难,尤其是心血管的功能,从而影响寿命。或:身材矮小,体表面积相应地减小,则身体消耗的能量也会减少,所有的器官和生理系统也不会太疲劳和负担过重,使用时间<寿命>就会长一些。

22. 不能。“可能”表示推测、估计,准确地说明了“身材高大影响寿命”只是一种推测,但不能肯定。如若去掉,就过于绝对而不符合实际。 23. 列数字 长寿老人身材都比较矮小 24. C 【解析】

10

20. 试题分析:为达到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筛选要点,归纳概括这一目的,有三个原则:①带着题目,通读全文,把握大意。②对照考题,找到答题区,筛选出相关的语言材料,选好答题的角度,组织好答题的语言。③快速浏览全文,验证答案。(1)结合文章第1段和第3 段和第4段可知:“人类的理想身高是168厘米”和“人能达到的最高高度是7米”这两种说法都是假说。(2)文章第5段“人的身高与遗传基因和环境有很大的关系”,表明“遗传基因和环境”影响人的身高。

21.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和筛选和理解能力。阅读文章第6 段即可解答此题。言之成理,符合题意即可。如:身材矮小的人比较长寿。因为身材矮小,体表面积相应地减小,则身体消耗的能量也会减少,所有的器官和生理系统也不会太疲劳和负担过重,使用时间就会长一些,那么他的寿命就会延长。

学*

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

23. 试题分析:考查说明方法的辨析和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本段文字主要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突出地说明了长寿老人身材都比较矮小这一特点。

24. 试题分析:C项正确。(A项说的是平均身高;B项表面积是按平方数增加,不是按立方数增加;D项显著影响身高的重要因素是基因,环境要通过作用基因对身高有影响。) 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小题。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1

刘翀读书

刘翀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①十万。会②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说于州官。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③甫④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曰:“古人岂欺我哉?” 【注释】①将:率领,带领。②会:恰逢,正赶上。③沟洫:田间水渠。④甫:刚,才。 25.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尔辈不能究物理( ) (2)求之下流固颠( ) ...(3)自谓可将十万( ) (4)人几为鱼( ) ..2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是非木杮 / 安能辨我是雄雌 B. 山门圮于河 / 使试于一村 ....C. 天下之事 / 自练乡兵与之角 D. 众服为确论/ 几为所擒 ....27.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里无迹。 (2)恒独步庭阶,曰:“古人岂欺我哉?”

28. 《河中石兽》中,寺僧认为石兽在下游,寻找的结果是“ ”;老河兵认为石兽在上游,寻找的结果是“ ”。《刘翀读书》中,刘翀“自谓可将十万”,带兵的结果是“ ”。

29. 结合选文说说,讲学家和刘翀分别错在哪里?

【答案】25. (1)事物的道理、规律 (2)固然(本来) (3)认为(称) (4)几乎,差点 26. B 27. (1)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石兽的踪迹。 (2)常常独自在庭院散步,说(自言自语):“难道是古人欺骗我吗?” 28. 寻十里无迹 果得于数里外 全队溃覆,几为所擒

29. 讲学家错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考虑了石兽与泥沙的关系,忽视了水流对 石兽的冲击作用),脱离实际,主观臆断。刘翀错在只懂得理论知识、没有实践经验(只会照搬书本,不会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解析】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作者:纪昀 年代:清

2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如本题的“物理”是古今差异..词“事物的道理、规律”的意思;“固”是“本来”的意思。

12

点晴:试题考查对重点文言词语的理解。平时要注意积累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以及特殊词语的特定含义。平时要分类积累,解答此类习题并不是太困难。

26. 试题分析:此题为选择题,考查虚词的识记。A项中“是”分别为“这”和“判断动词,是”;B项中的“于”都是“介词,在”;C项中的“之”分别是“助词,的”和“代词,他”;D项中的“为”分别是“动词,认为”和“介词,被”的意思。故选B。

2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1)句中的“棹、曳、寻”几个词是赋分点;(2)句中的“恒、岂、欺、哉”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28. 试题分析: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河中石兽》中,寺僧认为石兽在下游,寻找的结果是“寻十里无迹”;老河兵根据自己的分析,认为石兽在上游,寻找的结果是“果得于数里外”。《刘翀读书》中,刘翀一次他偶尔得到一部古代兵书,伏案读了一年,便自称可以统率十万大军。恰好这时有人聚众造反,刘翀便训练了一队乡兵前往镇压,结果全队溃败,他本人也差点儿被俘。找出相关内容并用文中的语句填写即可。

29.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本题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讲学家只考虑了石兽与泥沙的关系,忽视了水流对石兽的冲击作用,仅凭自己的主观臆断,脱离了客观实际,导致了寻找的失败。刘翀只会照搬书本,没有实践经验,不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尝到的知识,最终只能是“纸上谈兵”。

参考译文:

河中石兽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设立了学馆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颠倒错乱了吗?”大家都很佩服,认为是正确的结论。

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而上。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颠倒错乱了;在原

13

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颠倒错乱了吗?”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判断吗?

刘翀读书

有一个叫刘翀的读书人,性格孤僻,好讲古制。一次他偶尔得到一部古代兵书,伏案读了一年,便自称可以统率十万大军。恰好这时有人聚众造反,刘翀便训练了一队乡兵前往镇压,结果全队溃败,他本人也差点儿被俘。后来他又得到一部古代水利著作,读了一年,又声称可以把千里瘠土改造成良田。州官让他在一个村子里试验,结果沟渠刚挖成,天降大雨,洪水顺着渠道灌入村庄,村里人险些全被淹死。从此刘翀闷闷不乐,每天总是独自漫步在庭院里,千百遍地摇头自语道:“古人岂欺我哉?”不久便在抑郁中病死。 四、作文

30. 总要求:①以下两题选做一题。②选材恰当,语句晓畅。③字迹工整,500字以上。④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地名、校名。

(1)课堂里,一定发生过许多难忘的事情,出现过很多触动心灵的人物。请你以“课堂里的 ”为题写一篇文章。写前补全题目。

(2)有人说:“有两种东西,一旦失去后才知道可贵:一是青春,二是健康。”其实,失去后才知道可贵的又何止于此呢!请以“失去后才知道可贵”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除诗歌、戏剧外)。 【答案】失去后才知道可贵

要在失去后才知道可贵,在那时一切都已经晚了。 ——题记

小草失去大地后才知道大地的可贵,大地失去雨水后才知道雨水的可贵,人类失去生命后才知道生命的可贵,而一个少年,失去诚信后才知道诚信的可贵。

一个十七八的少年背这自己那沉甸甸的包袱无力的在小岛上走着,这个少年长的十分清秀,穿的也十分华丽。悲背上有三个包袱,分别是:美貌、金钱、诚信。他拥有的这些足以让他高兴,可是他却愁眉苦脸,因为他很不幸,流落到了这个岛上,这个岛时刻充满危险,因为这是食人岛。看着周围阴森森的树林,少年不敢抬头,低着头像岛的一边走,眼睛里留露出的只有失望。心里多么想离开这个危险的地方,不知不觉中少年走到了岛边,看着无边无际的大海,少年只有沉默,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身上的三个包袱,一直不离手。

少年无助的瘫坐在地上,突然,少年的眼睛放出了光芒,他看到了一个船夫,他高兴的跳了起来,并

14

快速的跑了过去,“老大爷,您能带我离开这里吗?”少年以期待的眼神看着船夫,“我为什么要带你离开呢?”船夫不屑说到。“我有钱,可以给你很多,不信你看。”说着把金钱的包袱拿了过来。“行,上来吧。”船夫爽快的答应了。少年很高兴,便跳进了船里,船夫眉头一皱说:“你带的东西太多了,船超重了,你扔一个包袱吧!

”少年怕有危险又跳上了岸,看着自己的包袱毫不犹豫的把诚信扔了,“可以走了吧?”少年抬头问到,船夫没理他,划着船走了,少年不解的问:“你这什么意思啊?”“你把诚信都扔了,我还给你讲什么诚信,我不帮你了。”

看着远去的船夫,少年后悔的要死,自己已经看到了死亡,天渐渐黑了,少年会怎么样呢?可想而知,死的那一刻他知道了诚信的可贵。

失去后知道了可贵,失去后知道了后悔,有什么用呢?都已经无法挽回。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篇话题作文,话题前面有一段文字材料,但这段文字材料与材料作文中的材料作用是不同的,它只是帮助我们打开思路的一段导语。也是作文的中心,“失去后才知道可贵”是写作的话题,但不是本作文的题目。作文的题目是自拟的,可根据写作的内容拟出自然恰切、别致新颖的标题。 这个话题可选择的写作内容非常广泛,如父爱、母爱、亲情、友情、时间、健康、青春等均可写。写作的关键是把握好主次,重点应写失去后如何感受到“它是可贵的”这一情感体验过程,而不是重点写拥有时而不珍惜的情形,也不是重点写如何失去的过程。应该写失去后的现在,为以前不能好好珍惜而后悔、懊丧、痛苦、自责等的失落情感。应重在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可以简练穿插对拥有时的回忆,加大对比力度,提高文章的震撼效果。

点睛:话题作文试题有三个主要特点:1、题目只提供写作内容围绕的核心,而不以标题的形式提供具体明确的主旨。2、只提供写作范围,而且范围相当宽泛,要求所写内容与话题相关即可,不要求归纳试题所供材料的中心意思并紧扣这一中心意思做文章。3、话题作文一般要求自拟文题,而非话题作文不要求自拟文题,也不能另立文题。要想写好话题作文,首先要善于“化大为小”;其次要善于“以小见大”;第三,“独辟蹊径、表现个性”是写好话题作文的关键。

1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