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高职传媒专业的现状与人才培养模式浅析
作者:郭成良
来源:《新校园(下)》2017年第06期
在全媒体不断融合发展的今天,传媒人才需求的层次、领域、类型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在严峻的就业压力下,作为传媒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高职院校原有的培养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今媒介融合发展的需要,学校开设哪些专业,专业如何建设,新课程如何开发等,是各高职院校需要认真对待的。否则,专业和学院的可持续发展都将大打折扣,培养的人才也将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多数高职院校传媒专业的设置以及传媒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都不完善,教学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如学校对市场需求及自身条件的分析不够深入,专业设置的跟风现象严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或不准确,培养模式不具传媒特色,师资力量不足,教学内容不适应市场的需求等。总之,市场需求及企业用人机制、学校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方式、学生对就业的认识及自我发展定位三方面存在一定的偏差和错位。
本文针对目前传媒教育的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和探讨,全面分析媒介融合背景下的高职传媒教育存在的问题,其主要内容有以下方面:
(1)对媒介融合的概念与现状进行梳理,深入分析媒介融合对我国传媒专业教育的影响。(2)对山东地区高职院校传媒专业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山东地区高职传媒教育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3)在前期文献研究与实践调查的基础上,分析问题的根源,最后提出应对策略。
一、媒介融合对传媒专业教育的影响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传统媒体之间的界限。“媒介融合”是指在媒介传播技术迅速发展的基础上,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媒体形态在内容和形式上走向一体化。通过多对多的网状传播模式,各种不同媒介之间的信息传播也没有了技术障碍,大众随时都可以将信息发送到微博、论坛和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多种媒介构建起一个巨大的信息发布网络,信息会很快在这些载体之间传播。新媒体展示出其时效性和互动性强的特点,而传统媒体在内容生产上依然发挥着更为专业和更为权威的优势。
当前,媒体信息技术给传统视听媒体带来了颠覆性的变革,从技术到内容、从管理到经营乃至整个媒介生态环境都已经进入“全媒体时代”。传媒行业正经历着业务破坏性创新与全面转型,通过采用更先进的媒介平台,吸收互联运营模式的优点,面向更多样化的用户终端整合运营,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着力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山东省作为我国的文化大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意义深远,在广播影视节目制作和交易、动漫游戏研发制作、广告和会展等传媒领域承担着重要职能。作为高职艺术传媒大类中的传媒类专业,近年来不断与山东省的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成为高等职业教育中“服务地区产业”极为典型的专业类别,并担负着“实用型人才培养工作”。
在此背景下的传媒教育教学必须顺应视听媒体的革新与转型,必须紧跟融合媒体时代的潮流,积极进行教学模式创新,培养高水平的传媒人才,更好地为区域发展服务。 二、山东地区高职传媒教育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 传媒行业人才需求情况
山东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高职传媒人才有着巨大的需求量。传媒行业人才需求特点如下:(1)岗位类别多,总体数量多。主要岗位分别是影视后期制作、剪辑、特效、包装、影视宣传、动画师、摄像师、网络编辑、网络营销、美工等。(2)从媒介层面看,广播影视、网络媒体、新媒体对高职人才需求较多,纸媒需求少。(3)需求单位主要集中于中小企事业单位。包括县区广播电视台、文化传媒(传播)公司、网络媒体、影视广告(动画)公司等,这些企业更注重个人能力,对学历要求不高。(4)职业素养是用人单位选人的首要条件。悟性与踏实肯干的基本素质成为单位用人的首要标准。(5)与本科以上学历相比,高职学生在动手能力、执行力等方面比较有优势,受用人单位欢迎。
总之,社会对高职类传媒专业人才需求量较大,对他们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业务能力有更高的要求,一专多能逐渐成为社会对传媒人才的基本要求。 2. 高职院校传媒专业设置情况与就业情况
山东省传媒专业在校学生的基数不断增大,以高职(专科)院校为例,开设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有9所,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的有18所,播音与主持专业的有4所,影视动画专业的有9所,广播影视节目制作编导类的有11所。部分院校对行业市场的需求及自身条件分析不够深入,跟风设置专业。由此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人才培养不够充分的情况,随之而来的毕业生就业问题也日益凸显。近年来,传媒专业对口就业率偏低,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用工单位也招不到合适的用人对象,这是大多数高职院校面临的严峻挑战。 3. 高职院校传媒专业的师资情况
部分院校由于传媒类专业建立时间不长,专职教师人数较少,多由专业院校新近毕业的硕士生担任。年轻、干劲十足是这类教师的共同特点,但是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不足也是年轻教师面临的最大问题。部分课程教学依靠兼职教师,这些教师包括来自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山东艺术学院等本科院校的教师。师资队伍出现“本科高职共享型”,年轻教师理论基础扎实,学科性较强,专业知识系统性较强,但是实践教学能力较弱;兼课教师多则不利于专业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才梯队的整体创建。同时,职称结构、年龄层次都不甚合理,高级职称教师太少,初级职称比例太高,中年教师偏少,青年教师较多,没有形成老中青结合的人才梯队。
还有部分高职类院校,由于专业教师缺乏,大部分教师主要通过学科转型而来,这些教师学科背景复杂,传媒专业知识较少。比如,部分学校的影视动画专业,师资是由计算机科学专业团队转型而来,教师队伍缺乏专业性。 4. 高职传媒专业的课程建设模式
高职课程建设既不能照搬工科的“基于流程”的课程体系,又不能单纯地借鉴本科课程体系。有些院校偏理论,有些院校重技能。“偏理论”课程体系是对本科体系进行了相应的缩减;“重技能”的课程体系有些过于强调动手技能,而大量地缩减了专业基础课和人文素养课的课时量,这使得学生技术熟练,但是,由于无法兼顾艺术性,往往会导致毕业生艺术素养不足,缺乏文化底蕴,进入岗位后发展空间受限,缺乏后劲。 5. 实训条件建设及实践教学情况
各院校实训条件投入不均衡,有些院校实训设备数量较少,学生实践课时远远不够;有些实训设备陈旧落后,导致学生所学无法与市场对接;有些院校为了突出办学特色,建立了质量较高的实训基地,但往往投入与实际需要不匹配,很多学生在实训过后并没有获得预期的技能和职业素养,不能适应传媒行业的需求。 三、山东地区高职传媒教育的应对策略 1. 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要适应社会需求
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要与社会需求相对应,建立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自主性,使得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产业人才需求充分融合。在这方面,山东传媒职业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参考。目前学院开设了播音与主持、摄影摄像技术、广播影视节目制作、影视编导、新闻采编与制作、广播电视技术等23个专业,几乎覆盖了整个传媒行业。所有专业为适应媒体融合时代的要求,逐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同时,学院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紧贴行业岗位需求,建立了一个中心、一张报、一张网、两个台、三个站及学生自媒体节目“六位一体”的生产性实训基地。目前学院与大众网、齐鲁网、鲁网三家省内权威网络媒体合作,建立了驻学院记者站,齐鲁网、鲁网还在学院设立了人才培养基地。记者站以学生为工作主体,工作范围覆盖学校驻地及章丘高教园区各高校,承担供稿及组织网站线下活动的任务。学生自媒体平台从2013年3月开始制作了多档自媒体节目,并与山东广播经济频道合作,现有《我是未来歌手》《小童话大不同》《梓曰》三档节目在该频道APP播出。在自媒体节目制作过程中,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得到了提高。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2016年山东省大学生十大优秀创业项目中,文化传媒项目有三个,这说明了传媒专业创业的成功概率高,同时也说明这类专业创业优势明显。文化创意好、服务意识强是传媒专业创业的一大特点。山东传媒职业学院的毕业生何仙姑夫、DS女老诗就是创业成功的典范。 2.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笔者认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要坚持校企合作、专兼结合、重点培养、加强引进的原则,这样师资结构就会有较大改观。学院可以从广播电视台、文化传媒企业等聘请专家,他们既可以指导专业建设,又可以深入课堂授课。重点培养青年骨干教师,完善教师发展通道,激发教师活力。加强引进是指从企业引进经验丰富、年富力强的中青年骨干人才,这样既为专业建设和教学提供了有力的师资保障,又解决了职称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近几年来,山东传媒职业学院从山东广播电视台及潍坊、威海、聊城、泰安等地市广播电视台引进一线技术骨干近十名,有力地促进了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 3.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
传媒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应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原则。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通过对行业、企业的广泛调研,结合专业标准,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将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分解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选取教学内容,突出能力培养主线,强调教学做相融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建设要依据行业、企业生产的真实业务流程,设计教学项目和课程模块,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开发建设规范的课程标准。
4. 加大实训投入,改善实践实训条件,规范实践教学活动
改善学院实践实训教学条件,需要加大实训投入,一种方式是学院单方面投入,建立实验实训场所,这种以学校设计、投资为主建成的实验实训室往往与职业教育、行业要求有偏差,不能充分满足实训教学的需要,学校投入也较大。另一种方式是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学校与企业共同出资,共建实践实训基地,这既减少了学校的资金投入,又可提高实训设施设备的针对性,有效实现了学校教育和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此外,企业也可以在基地进行生产性经营,既提高了实训基地的利用率,又增加了学院师生的实践实训机会。
总之,传媒类专业作为小众专业,不能盲目开设,师资力量、课程体系、实训条件都具备仅仅是一个前提,人才培养过程更为重要。这一过程要基于传媒文化底蕴,要基于传媒行业工作过程,要具备传媒特色,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才能适应岗位需求,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