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高校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探究
2024-09-11
来源:爱问旅游网
青年与社会2014年11月中 第32期总第578期 培养高校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探究 李丽娟 郭灿灿(1.重庆理工大学石丽媛 400054; 400054; 人文社会学院,重庆2.重庆理工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学院,重庆3.潍坊工商职业学院,山东 诸城262234)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大学生作为走在时代前列的 排头兵,作为肩负祖国兴衰荣辱的中流砥柱,必须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是,在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时,有很多的影响因素。排除阻力,掌握主导方向,应用科学的培育方法,建立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相统一的培育路径 成为一个时代的课题。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物资发展的一定基础之上,顺 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 应历史潮流而提出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 相互贯通,共同构成了全社会倡导的价值体系。十七届报告 涵盖了国家,社会,人民三个方面,比较全面地论述了公民 中则强调了要“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 作为社会主义大家庭的一员所应有的价值导向。大学生是民 义理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根据具体现实理 族的未来,祖国的希望,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论的需要,十八大报告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简 是我面临的重大课题。 洁,精炼,易懂的概括,提出三个提倡,即:“倡导富强,民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文明,和谐”,这是对国家层面的要求,也体现了社会主义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 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制”,这是 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 对社会层面价值取向的概括,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 价值体系的内涵,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 这样一个重大的问题。“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对个 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 人层面价值准则的要求,体现要培育现代化新型公民的新要 (上接第25页) 党员教育和培养要改变传统集中学习、统一教育的单向说教 社会。充分利用重大节日、节假日、双休日、寒暑假等,鼓 方式。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对象、 励学生党员积极参与各类公益活动,如在寒暑假期间,以专 任务、途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应根据当代大学生的思想 业优势组建“技能服务团队”,深入社区,为社区工作人员 特点和社会热点,开展多种形式的组织生活,把封闭的组织 和社区群众提供专业服务等;组建“爱心志愿服务小分队” 生活与开放的组织生活相结合,并尽可能地把理论学习和社 深入社区、福利院、敬老院开展志愿服务等公益活动,让学 会实践结合起来。一是创新理论学习平台。在学院网站上开 生党员在社会服务中展示风采,把学习理论知识与服务社会 辟了党建工作专栏,内容包括党务知识,理论学习,组织建设, 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党员的热情,实践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 时事政治等内容,并且实时更新,把党和国家新的一些方针 旨。切实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在开展组织 政策和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时事信息及时发布到党建专栏,方 生活的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把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让 便学生党员和人党积极分子随时随地开展理论学习。二是创 学生党员在组织生活中结合专长,服务社会。 新活动和实践平台。运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以学生党支部 QQ群、学生党小组QQ群、QQ微博、飞信等形式开展网上互 参考文献 动交流的党组织生活,在组织形式上将学生支部建立在网上, [1】史长莹,宿辉,路明.高度重视和加强高校学生党员的 改变了学生党员组织生活单一、枯燥、缺少专业背景支撑的 党性修养卟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0,16(3). 尴尬局面,其中党员教师的加入,使得学生党组织生活向多 [2】李禄俊.高校学生党员群体长效教育机制的探索与创 样性方向发展。加强了同专业教师与学生党员、学生党员之间、 新[『1.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23(10). 学生党员与入党积极分子间思想和学习的交流,营造浓厚的 [3]单联娟.提高大学生党员意识的途径分析[『].贵州_z-,_lk 学习氛围,充分发挥新老党员间的“传、帮、带”作用。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6). (五)创新党员服务机制,构建结对帮扶工作网络。在 [4]成永军.高校学生党员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组织机 原有结对帮扶工作的基础上,探索学生党建和学生教育管理 制创新【I】.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32(5). 工作的结合点,构建学生党员结对帮扶“5+1”模式,选派 一名高年级学生党员,与5名大一新生安排到一个宿舍,为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河北省高校党建课题《新形 新生提供生活上的指导和帮助,关心新生的衣、食、住、行, 势下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 解答新生的疑问,解决新生的困难,并认真做好走访记录, GXDJ2014A02);2013年度河北农业大学党建理论研究课题 及时反馈他们的心声,为新生辅导员、班主任老师提供了新 《提高大学生党员组织生活实效性策略研究》(项目编号: 生的第一手资料,为新生各班班委组建、贫困生认定提供了 DJ201302o4)的部分成果。 客观、真实的信息。 作者简介:张文俐(1971一),男,河北隆化人,河北 (六)拓展学生党支部党组织生活的功能。把学生党支 农业大学高级政工师,研究方向: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 部组织生活延伸到社会中,让学生党员充分接触社会,服务 育工作。 . 2014.V0 L.578.N0.32・37・ 青年与社会2014年11月中 第32期总. ̄578期 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不同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处于最主导地位的那些价值观,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则是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所构 成的客观系列内容的总和。 “中同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有自己独特 的价值体系。中古人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让中国人具有 很强的民族自信心,也培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 神”。那么什么是中国人独特的精神世界呢?中国有悠久的 历史文化传统,而且是世界上少有的没有隔断连续性的文化 传承。在长期的艰苦奋斗,谋发展,促振兴的过程中,形成 了共同的民族精神,民族品格,民族气节和民族情怀,是绵 延数千年沉淀在中华人民血液中的巨大精神力量,是支撑中 华民族克服艰难万险,建设富强,民族,文明,和谐的社会 }肖极腐朽的文化也浑水摸鱼登上网络舞台,在悄无声息中侵 蚀着大学生的心灵。在网络发展迅猛,物资E1益丰富的条件 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形式主义等不良思想横行于开放 的网络,部分大学生由于还处于心理发育期,对信息的鉴别 力和白控能力不高,很容易受不良分子的影响和蛊惑。因此, 来自社会整体大环境的影响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重要原因之一。 (二)校园环境的影响。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大多数时间 都处在高校的校同环境中,因此校同环境对大学生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成 长成材的场所,不仅要培养学生过硬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培 养学生树立高尚的人格,高贵的品行,恰当的行为处事方式 和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思想观念。这些精神领域的培养有 主义国家,独立于世界之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 保障。优秀的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的内涵可以包涵这三个部分: 一、在古代征服自然所形成的传统文化精神,包括精卫填海, 太禹治水,夸父追日等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先天下之忧而 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汉卿,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儒家所提倡的“仁、义、 理、志、信”;二是解放战争和民主革命时期形成的坚忍不 拔,百折不挠的抗战精神,像重庆的红岩精神,井冈山精神, 长征精神,艰苦朴素的西柏坡精神等;三是在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中形成的开拓进取和创新精神,像神九,神十的飞天, 载人航天技术的成熟,百年奥运和抗震救灾的精神。这些营 造出的社会大环境无不时时刻刻影响这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形 成和行为的发生。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中国人用自己传统文 化的价值观观察着周围的世界,形成自己独特的视角。 中国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 十八大提m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中国优秀创痛文化的 具体体现,它作为外在的表现,将中国传统文化做了适合时 代发展的具体的阐述,是我国公民应该时刻奉行的价值观, 也是凝聚人心,激发人们创造活力的精神力量。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和中国传统文化是辩证统一的,共同统一于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统一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那么 对于肩负祖国未来,民族希望的高校大学生来说,要怎样在 社会洪流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内化于心,外化 于行,成为我们试待解决的问题。 二、新时期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因素 分析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现阶段面临这国际 国内两大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工作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影响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的因素也越来越复 杂,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来自社会,学校,家庭以及个人 的因素变得多样而不可控性。全面掌握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因素是培育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的基础。 (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在全球经济大开放,相互交 流密切的背景下,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异常激烈,尤其 是不同制度,文化体制的国家的角逐,暗潮涌动,作为世界 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虽然我国声明并不要扛起社会主义 的大旗,但是与外部世界的利益摩擦和舆论的交锋还是非常 的激烈,周边的环境安全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威胁。在国内, 我国的社会在高速发展之后,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期,社会 的发展速度相对放缓,国内的产业转型改制,社会变革大, 很容易引起多方面的骚动。在文化领域,多种文化碰撞交流, 不同价值观的非主流文化通过网络媒体等进入了人们的视 野,虽然为大学生接触到了现代文明创造了条件,但是一些 ・38・2014.VOL.578.NO.32 的是在课堂中习得,像开设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人际沟通 艺术等课程,有的是在一种氛围的营造,潜移默化的过程中 受染,也就是学校校园文化环境的塑造。大学生的价值观本 身也是校园文化环境的一部分,像教育工作者的身体力行的 人格魅力,带动学生与之靠拢,学校组织文化活动,让主流 文化氛围得到大学生的重视与参与。网络的普及,新媒体形 式的兴起和普及,大学生应用新媒体的能力提供和教育工作 者对新媒体的重视,让传统的教育宣传手段发生了变化。而 且网络上的信息爆棚,“大数据时代”形象地形容了这以特点, 大数据有四个“v”,volume(容量),variety(种类),velocity(速 度),va]u(质量)。互联网上的信息每年都以50%的速度在 膨胀,国际数据公司的《数据宇宙》报告显示:2008年全 球数据量为0.5ZB(10的21次方),到2011年达到1.8ZB, 人类正式进人了ZB时代。现在,大学生更多的通过手机刷屏, 网络的点击,了解资讯,在信息技术的整合和联通下,国家 的壁垒被打破,世界的界限别模糊,文化的鸿沟被填补,人 们的联系更加紧密。但是面对网络上的不良信息甚至谣言, 作为学校的老师就有了对学生义不容辞的引导监管作用,让 大学生屏蔽对不良文化的影响。因此,校园环境的影响是大 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重要方面。 (三)家庭环境的影响。俗语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 老师”。家庭是大学生成长最重要的地方,是大学生心灵的 归宿,也是所有所处环境中,接触最久的地方。父母价值观 念和行为导向,在日常生活中,无形中被孩子模仿,习得, 因此父母或者其他家庭成员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取 向对于大学生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大多 处于“90后”,家中一个孩子的居多,这些独生子女从小在 家庭中如至宝般宠爱,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因此比较难适应 集体的生活,缺乏奉献和分享的精神,在价值取向方面也偏 向于自我,加之一些家庭不良的习惯,如家庭不和睦,赌博, 打麻将等,还有一些破碎的单亲家庭,不能给与孩子完整的 爱,让孩子在社会环境中受到歧视,这些都不可避免地使大 学生的思想产生偏差,因此,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的影响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四)自身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和身理都不 成熟的时期,他们正经历着从青涩向成熟的蜕变的重要阶段, 因此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受到个人人格和修 养的影响。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性格和气质是人 的个性中比较稳定的因素,常语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说的就是人的天性的不容轻易改变性,一旦在懂事之初和人 生的几个重要成长期,性格和气质形成后,就会在较长时期 内保持稳定的状态,对自身价值观的修成起着本质性的作用。 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受到的影响 只有通过自身才能正真发挥作用。就像是马克思哲学所说的: 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 动力。如此看来,一个人的自身阅历,自我意识,心态等, 可以说是大学生人格修养的一个自我塑造的过程,对于其本 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途径 (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容坐标。2013年12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的意见》,意见明确指出了要以“三个倡导”为基 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书记提出要着力践 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4年5月5日,*总书记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再次提到:“我们提出 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 求融合为一体,即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作为时代的必然导向,不 但不能离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引,而且必须以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大学生价值观养成的核心内容加以强调,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东西去凝聚力量,齐集人心,鼓舞 士气,振奋精神。在国家层面上,引导大学生为实现祖国的“富 强,民主,文明,和谐”而努力奋斗,这是为在2020年全 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培养大学的社会责任感,不但可以加快国家梦的实现,也是 为大学生自己的梦奠定基础。二在社会层面上,培养大学生 为建立“自南,平等,公正,法制”的社会而努力,培养大 学的民主观念,充分享受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树立 公平公正的法制观念,为促进社会的良好风气,实现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的建成与发展。三从个人层面,培养大学生“爱 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美好品格,大学生在高校一方面 是为了学习科学理论知识,另一方面高校是教会人怎么样 做人做事。作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不管在职场还是家庭中 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就必须要培养积极向上,诚信友善的 品格,即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适应 这个社会的发展而得到身体心灵的舒畅。 (二)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方法,途 径和载体。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面对新情况 新问题新形势,必须要创新培养的方法,途径与方法。首先 改革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方法。在高 校教育中,既要注重理论课程的学习,也要让学生深入生活, 深入社会,服务社会,其中实践是重要的环节。实践可以分 为课堂实践,校园实践和社会实践,课堂实践以“课堂化, 全员化,实践化”和“主体间性”为原则,突出学生的主体 地位,用课堂讨论,课堂表演,轮流演说等形式,让同学们 作为主体参与到课堂中,通过实践深化所学理论知识。在校 园实践中,以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以社团为载体,将理论 学习和校园社团活动相结合,充分利用校园资源,像模拟法 庭,校史管,多媒体室,活动中心等,培养大学生德智体美 全面发展。社会实践中结合当地的情况,进行红色旅游教育, 参观考察,敬老院孤儿院援助互动等,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 社会责任感。其次,充分利用大众传媒,新媒体等媒介,对 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主流引导。利用电视,互 联网等大众媒体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外,现在已经进 入了微时代,微博,微信,微电影,微话等相继进人了人们 的视野,人们用碎片话的语言传播着信息,这种快餐化的文 化现象恰恰符合了人们快节奏的今天,利用碎块化的时间去 阅读,了解资讯。因此,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要在微空间里进 行耕耘,以占领这块“肥田”,防止非主流的信息横行于世。 此外教育工作者们还可以在互联网上建立红色主题网站,宣 青年与社会2014年11月中 第32期总第578期 传社会主旋律,建立个人博客,与学生进行互动等。 (三)建立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模式。 在丰繁复杂的社会形势下,单一依靠学校的教育模式已经不 能在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为了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必须 构建起全面的培育体系,将社会,学校,家庭和自我教育统 筹于一体,实现四位一体化的培育模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的培养更加具体化,多样化,科学化。首先以学校教育 为核心,在学校为学生创建良好的环境,提供丰富的活动场 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学校教育过程的始终,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在课堂,教材和实践活动中充分 体现出来,让学生接受系统全面的价值观教育。其次以社会 教育为依托。学校和社会相联系,让社会为学生的参观,访 问,红色旅游等提供空间和资源。从而确保大学生教育实践 活动的顺利进行。再次,以家庭教育为基地。家长们要与时 代同进步,改掉不良的习惯,为孩子树立一个楷模,言传身教, 以身作则,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生活成长环境。最后,大学 生要重视自我教育。自身修养的提高是接受社会,学校,家 庭等方面教育的基础,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身 素质的必要条件。因此,统筹社会,学校,家庭,自身教育 于一体,建立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模式是 有效的途径。 四、结语 因此,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之下,我们必须把握机遇, 迎接挑战,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掌握科学的方法,集全社 会共同之力,为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贡献, 为早一日实现祖国的伟大复兴尽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 的决定[EB/OL].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094/ 4932424.htm1. 『2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 会上的报告[EB/OL】.http://www.chinapeople.com/peopleele/ pqrty/pqrtyinfo.aspx?pid 4044. 『3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上的报告[EB/OL].http://www.Xj.xinhuanet.com/2012~1 1/19/ c1 1 3722546.htm [4】*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全文)【EB/ OL】.http://www.china.com cn/news/2014—05/05/content一 322832232.htm1. f51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马克思 上义忠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1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马克 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M】.人民 教育出版社,1984. 『71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台司组编.马克 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l1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李丽娟(1989.O1一),女,山西忻州人, 重庆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 政治教育;郭灿灿(1990.11一),山东济宁人,重庆理工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石丽媛(1988.01一),女,山东潍坊人,现任潍坊工商 职业学院经管系助理讲师。 2014.V0L.578.N0.3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