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庸》新义--基于天人关系的解读

《中庸》新义--基于天人关系的解读

2022-09-15 来源:爱问旅游网


《<中庸>新义—基于天人关系解读》心得体会

《中庸》是我国古代的知识精华,是中华的宝物。历来研究中庸的人们很多,不同的人对中庸都有不同看法。

中国最古老的中庸之道讲究“合适”,也就是“刚刚好”。在现代,可大致理解为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观点,中庸之道便是人生的大道,事业成功、生活与健康的根本理论,基本包含三层理论:一: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二: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所以月牙山人说: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三: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为人做事当恰如其分,既不能“不足”也不能“过分”。

对中庸,其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与天地参”是天人合一。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

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或称至德。

中庸的目标是致和。在人际交往中,不同身份、不同品性的人能够和合融洽,便是“和”。中国人讲“致和”,意味着人际关系中并不想一方克服一方,而是要在保留和尊重彼此差异的基础上达到统一。犹如五指长短各异而组成灵巧之手一样。恪守中道,坚持原则,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在处理矛盾时善于执两用中,折中致和,追求中正、中和、稳定、和谐。并且随时以处中,因时制宜,与时俱进。这便是现实生活中的中庸之道。

在日常生活里,有人过于追逐物欲,有人过份刻苦自励;有人对金钱的使用浪费无度,有人则是一毛不拔,这都不是正常的生活之道。就像一只手,始终紧握拳头是畸形,只张不合也是畸形,一定要拳掌舒卷自如,这才正常。所以,凡事要适可而止,要不偏不倚,这就是中庸之道。

在现实生活中实现中庸之道,我们就要做到:一、、做事不要太苦:人生不能没有工作,因此每个人都不能不做事。做事当然要勤劳,但是也不能太辛苦;太辛苦了,以后做事就畏难、畏苦,就不能长久,不能持之以恒。二、享欲不要太乐:人不能没有物质生活,适度的物质是维持生命不可或缺的条件。三、待人不要太苛:人与人相处,要懂得待人之道,最重要的,就是待人要厚道,要替人设想。四、用物不要太荣:其实东西能用、够用就好,不要太过豪华、奢侈,物质太多,不一定很好,所谓「人为物役」,物质太丰,有时也是一种负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