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可见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基础教育课程的重点内容之一。下面就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谈谈浅略的看法。
经过近三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我明白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基础教育课程的重点内容之一,更懂得熟练而巧妙地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有以下收获和体会:
一、运用信息技术的图像,创设情境,培养审美情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声、形动感手段,采取图画、摄影、幻灯、 音乐、语言描述和动作演示等方式,创造与渲染气氛,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使他们耳濡目染、口诵心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共鸣。
在上《观潮》一文时,我在课前播放钱塘江大潮实景视频。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渲染课堂气氛,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这样很容易就进入了课文。这种设计以一种轻松、抒情的方式创造出优美的情境,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二、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营造浓郁轻松的教学氛围,深入对课文的理解。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我们可以把简单的文字变成一幅幅有趣生动的图片再现于学生面前,再配以适当的音乐,使学生看得直观、听得悦耳,得到一种美好的视听享受,就能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从而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以《台阶》为例,我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了两组画面:父亲坦然坐在低台阶上“磨刀”和父亲坐在高台阶手足无措,再配以《命运交响乐》作背景音乐。在让学生仔细观看两幅图片的时候,利用音乐的起伏,结合当时作者的心境,思考:你从图片上看到了什么?作者对此有何感悟?
通过观看画面,聆听音乐,让学生感受到了父亲大半辈子的努力换来的却是不适应及作者内心的感受,进而理解了作者对于农民的深深同情,舍弃了教师烦琐的分析,自然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运用信息资源库,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高课堂质量和效率
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最大程度上给人们带来了所需要的快捷资源。然而资源的丰富甚至是繁杂,就需要我们团结合作,对所搜集的信息进行分组辨析。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学会对所搜集的信息进行辨析、总结,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拓展和探究。
在《中国石拱桥》一课的教学之前,笔者花了不少时间去网上寻找石拱桥。在大量的图片中筛选出赵州桥、卢沟桥等的图片。制成的课件一展示出来,就赢得了学生们的一片喝彩声。
信息资源是优化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用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就是要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课堂教学,极大地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能开阔思路,了解到百家思想。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需要精心考虑应该利用哪些信息资源,如何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最好、最新、最有吸引力的信息。将信息技术作为知识构建工具,提高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思考、表达和信息交流能力以及对信息的应用能力。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密切注意学生学习的过程,在其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及时的辅导和帮助。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大地简化了教师的操作,使得教师能集中精力于教学本身,从而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不仅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加强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还有利于形成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综合性学习能力的提高。但是,任何教学方法、手段的选择,都是为达到所设的教学目标、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服务的。而且,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手段,也并非每一课都适用。因此,我们在使用时要注意其合理性、适度性,用其所长,补其所短,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现代教学技术的作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