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数学课堂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数学课堂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2020-12-06 来源:爱问旅游网


数学课堂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已然成为教育模式中的主流,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感受被放大,学生的学习需要越来越得到关注,教学也不再局限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上,而是更多地为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而服务。初中数学教学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思维模式具有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学习相对来说更抽象,更具逻辑性,对学生理解与思辨能力要求更高。在这样的情况下,主题式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在教学中利用主题式教学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掌握能力。

主题式教学,顾名思义,就是让每一次的数学课堂都有一个主题思想,教师结合教材的内容与学生时下的学习情况,为教学活动设计合适的主体思想。之后课堂教学中的所有教学活动都将围绕这个主体思想开展,主题思想就是串联理论与实践的工具。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主题式教学,能够成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明确的主体思想过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目标性也会更强,整体的教学脉络清晰,在传授过程中知识内容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围绕一个主题思想开展的数学教学,能够使抽象的数学内容转变为更加具体的问题,学生因为听不懂而对数学学习产生厌恶的情况会相对减缓一些。活动的开展也能促进师生关系的建立。

一、主题式教学的教学活动设计

在教学活动设计中,教师有几个需要重点考虑的方面,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做好一切准备,课堂活动才会进行得更加顺利,学生也能够提升参与度,在活动中得到提升。首先数学学科的教学活动必须具备一定的探究性,教师可以将所有的知识内容问题化,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究,学会通过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另外活动不可呈现碎片化,而是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让教学活动整体化,这也是课堂教学设计主题思想的原因。最后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加强互动与合作,教师能够练习多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开展主题学习。

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了解学生目前感兴趣的内容以及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活动,尽可能调动多数同学的学习兴趣。这也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的实现,学生的情况决定了教学的成功与否。再者就是对教材的研读,让教学内容能够完美地与主题式教学融合,有明确的目标性。同时教师的课堂教学必须具备自身的风格,不可一味地模仿优秀范例,这样对学生的吸引力更大,教师对课堂也更容易掌控。最后就是主题思想的确立,需要通过几个简单的字词来提炼教学目的,呈现本堂课的内容与方法。

二、以问题与探究为主的课堂主题

问题的提出与探究活动的设计,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具有深刻地把握,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了解学生理解问题的的风格。初中数学教学虽然要强调对学生的知识教学,但是更加重要的是要强调对学生的素质的培养。而能够提出一个高

质量的问题,说明学生已经对知识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只有在深入的分析和掌握了这部分知识的基础上,学生才会思考到更加深层次的内容,也才能够真正的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呈现某教室的平面图。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1.只给一个数据“第3列”,你能确定某同学的位置吗?2.给两个数据“第3列第2排”,你能确定该同学的位置吗?3.你认为在平面上需要几个数据才能确定一个位置?通过三个问题,成功让学生展开思考,让学生开动脑筋,发现问题所在,最后能够通过自身的思考来获得正确的概念理解。在启发学生动脑思考过后,教师可以“乘胜追击”,给出几组数字,如(1,3)、(4,8)、(3,1)等等,让学生思考(1,3)与(3,1)是不是表示同一个位置,让学生明白“有序数对”的含义,从问题中不断对知识进行深入探究。如果教师只是根据书本的理论知识进行生硬的讲授的话,学生不仅不能够很好的接受知识,反而可能会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兴趣的降低、学习状态的消极变化等。在让学生思考的时候,教师也应该注意让学生有足夠大的自由的空间,这样学生才会在活动的过程中放飞自己的思想,如果教师仅仅的将学生束缚在课堂上的话,学生的想法也会仅仅的跟着教师的思维走,根本没有办法进行深入的探究。

三、以情境与交流为主的课堂主题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一般更加符合学生的兴趣,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也能给予学生更多的启示,通过联系生活,对知识内容获得更深刻的体悟。联系生活创设情境,也将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好方式,学生一旦进入情境,思维也将跟随教师的指导而运转,抽象的数学知识也能因为情境的创设变得更加真实。在良好的情境氛围中,学生可以继续开展更为自由的合作交流学习,以学习小组的形式,交流自己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针对重难点展开学习任务的完成,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更多的启发。教师与学生之间也能因为合作式学习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提升之后的教学活动完成的效率及质量。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平行线与相交线”时,教师可以呈现一张简略地图,地图上仅标注了道路的直线。然后模拟情境:A同学走a路,B同学走相邻的b路,他们沿直线行走是否有可能相遇?然后带领学生观察两条街道的走向,让学生明白“相交”与“平行”的含义。接着可以提出学习任务让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完成,如:让学生观察总结矩形中相交与平行的棱、让学生探索经过直线外一点,是否可以画出两条直线与该直线平行,等等,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总结归纳出平行的条件与公理等等。

四、以整合与拓展为主的课堂主题

这种形式的数学课堂教学一般安排在一个单元的学习完成之后,或者在考试前后开展。整合式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化地整理学过的知识,有条理地对已学知识进行良好的复习。教师还可以结合其他的学科进行综合讲解,使课堂整体更加系统化,学生也能从中学到总结与复习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强调新旧知识之

间的联系,利用大量的例题来帮助学生进行实际的运用,相当于为学生开展的复习课程。拓展性的学习,则是在学生复习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为学生拓展更多有趣的课外知识,让学生除了从教材上了解数学课程之外,还能够了解更多有关数学的知识,发现数学课程的魅力所在。将整合与拓展放在一起,也能够丰富课堂教学,活跃学生的思维,改变课堂教学的氛围,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学习完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之后,教师对所有的重要概念可以进行一次复习,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对一些概念进行比较与区别,如: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区别、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区别,等等。要求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接着就是借助对典型例题的讲解,来强化学生对数据分析的知识内容,让学生能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另外,还可以拓展一些教材上没有的知识给学生,也能够帮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学生学会方差的计算方法后,实际上对方差的概念并不是特别明白。教师可以利用数轴来帮助学生理解方差的概念。比如有两方的测量结果的平均值都是a,a则处于数轴的中心点,接着将甲方与乙方的所有结果都绘制在数轴上时,我们可以判断乙方更好,因为乙方测量的结果都在a的附近。这就可以说明波动越小的一方数据越稳定。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教育改革的推进,教学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不断涌现,这反映了教育者们都在积极探索良方,促进教育的发展,寻求正确的方法。主题式教学具有它独特的魅力,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重大的作用。主题式教学更加能够适应当下的教育环境,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要求下,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迎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从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入手,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主题思想的建立,需要教师对学生的细致观察、对教材的精心研读,为学生选择适合的主体,加以辅导。让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更加自由,思维得到解放,更有助于抽象的数学课程的学习。未来的课堂教学模式,还需要教师的不断总结与探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