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洋洋 王丛丛
来源:《山西青年·下半月》2013年第12期
摘 要:以目标为中心的课程原理是由“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泰勒提出的,这一原理又被称为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简称“泰勒原理”。这一原理在课程开发研究领域被认为是最具权威性的理论形态,它在教学实践中起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将对“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启示作进一步的分析,以期这一原理对我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泰勒原理;内容;优缺点;启示
“泰勒原理”这一概念最早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出现,该书是美国教育家拉尔夫·泰勒(Ralph w.Tyler)在1949年出版的,这一原理被学术界誉为“经典课程范式”、“西方现代课程理论的基石”,还被认为是现代课程领域中最有影响力的理论构架。这本书提出了四个问题:第一,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第二,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第三,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第四,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并且以这四个问题为核心,为教育界提供了一个关于课程开发的历经多年不衰的课程研究的主导范式。
一、“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
要解决泰勒提出的这四个问题,首先就是要面临课程开发的四个阶段和步骤——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和评价学习结果,同时阶这四个段正好构成了“泰勒原理”的基本内涵。 1.确定学习目标
目标是一切行动开始的基础,只有首先确定了目标,才能为以后的过程指明方向。但是学习目标的确定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必须要有足够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帮助课程编制者获得学习目标。信息的获得主要有三个来源:对学习者的研究、对现实生活的研究和学科专家的建议。与此同时,在选择学习目标时,应该注意把哲学和学习心理学的内容应用于实践,用一种最有助于选择学习经验和指导教学的方式来陈述这些目标。我们所需要的信息在经由这三个来源之后,再经过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的选择,最后才能得到符合实际需要的学习目标。 2.选择学习经验
“学习经验”,是指学习者与外部环境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因此,学生的学习主要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教了什么。学生是整个教
学过程的积极主动参与者,教师则只是担当协助者的角色,他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问题。归根结底,“学习经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但教师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学习经验的选择是由教师决定的,科学的学习经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技能、获得信息的能力、形成正确的社会态度、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 3.组织学习经验
在组织学习经验的过程中,要遵守三个准则、五个步骤。三个准则是: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五个步骤:一是对课程组织的总体框架取得一致的看法;二是对已确定的每一个学科领域内所要遵循的一般组织原则取得一致的看法;三是对采用的教学单元取得一致的看法;四是制定一些供教师使用的灵活的方案;五是由学生和教师共同设计某一特定的活动。 4.评价学习结果
泰勒认为,评价学习结果应该是一个剖析图,或一组综合的描述性术语,用来反映学生目前的学习状况。评价本身其实就是让教师、学生和有关人士了解教学的成效。也可以说,评价的目的就是要全面地检验学习经验是否实际上起到了作用, 并指导教师去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以向所期望的目标发展。同时,评价过程中运用的方法也是至关重要的,如,纸笔测验、交谈、问卷、观察、抽样、记录等。灵活的运用这些方法,就可以很好的解说学习目标,确定评价情境,最后确定评价结果。 二、“泰勒原理”的启示
为人们提供了—个广为采用的课程研究范式是“泰勒原理”的突出贡献,这也引起人们在课程研究中的方法论思考。
1.完整科学的课程目标应是预期性目标与生成性目标的和谐统一
在课程实施之前,就应该有一目标,成为预期性目标,它只是一个模糊的方向。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课程目标也会随着教育教学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这时教师应运用自己的教学经验调整教学活动,形成教学中的生成性目标。这种生成性的目标既给了学生和教师很大的主动权,同时也是对实际教育情况的尊重,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预期性目标”和“生成性目标”的结合,更适合学生的全面、自主发展,它也是对泰勒原理单纯“预期性目标”的超越。
2.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思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泰勒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应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的被学习,改变成为要学习。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处于发展中的人,教师要尽可能为所
有学生提供一切机会和条件,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使学生各个方面得到和谐、自由、全面的发展。 3、评估中隐藏重要内容
首先,我们应该评估学生的行为;其次,评估应该是多次的,是一定时间段的评估。评估是为了学生能够对过去学习进行总结,对现在学习有所提高,对未来学习有益。因此,要注意评价主体、内容与方式的全面性,注意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效结合。而且,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还应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所以,泰勒认为教育是一种改变人们行为模式的过程。这种行为模式是广义上的,包括知识、情感、行为等多个方面。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价不但要看学生是否参与,还要关注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及主动性。这样既能使学生学到知识,而且能够快乐、幸福地学习。 三、结语
“泰勒原理”是课程研究中的经典范式,正如瑞典学者胡森所评论的:“不管人们是否赞同‘泰勒原理’,不管人们持什么样的哲学观点。如果不探讨泰勒提出的四个基本问题。就不可能全面地探讨课程问题。”但是对待泰勒原理,我们必须全面的看待,分析其中的利弊,并扬长避短,为我国的新课改提供良好的范例 参考文献:
[1]郑邦春,余明莉.简论课程的“泰勒原理”[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6(22):27-28 [2][美]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育的基本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曹春凤.试论“泰勒原理”[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7):63-65 [4]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5]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罗康,张阅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6]郑国民.制约课程目标取向选择的因素[J].课程·教材·教法,2002,(12):3 [7]吴永军.课程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7
[8]邓友超.看待“泰勒原理”的辩证法[J].上海教育科研,2005(2):12-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