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3.doc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3.doc

2023-02-09 来源:爱问旅游网
七年级(上)语文学期检测题

一、基础题(16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天罡( ) 冗长( ) xuàn( )耀 恍hū( ) ..

2、按原文默写:(10分)

(1)分别写出《登飞来峰》和《望岳》中两个立意相近千古名句。

《登飞来峰》:_____ _____,____ ______。 《望岳》:________ __,________ __。

(2)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在《论语》中孔子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

是 , 。

(3)《木兰诗》中表现木兰功劳大,天子赏赐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用了典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论语》这部书,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共同创作的。

B、《伤仲永》作者王安石,他是宋代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C、《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的一首北朝民歌。 D、《夜雨寄北》一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商隐。

4、对《春》中“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用拟人的方法,写了小草的动态。 B、写人们在草地上的活动。

C、写孩子们在操场上活动的情景。

D、用拟人和排比的方法写了小草蓬勃的生命力。

二、阅读题(38分)

(一)

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1、本段文字选自课文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2分)

2、文中的“创造了”的意思是 ,“创造着”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这是我能做到的”,“这”字指代的具体内容是 。(2分)

4、文中谈到的“无法补救的“指什么?______________ _____。(2分) 5、文中谈到的“希望“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6、“句子“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创造着中国的历史。”的深刻含义是: 。(2分)

(二)

用心 爱心 专心

班级: 姓名: 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尔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1、该文段的作者是 ,是我国伟大的 家、 家、 家。(2分)

2、“对于精神的虐杀”该怎么理解?( )(2分)

A、杀死了弟弟的精神。

B、我的行为差点儿摧毁了弟弟儿童的天性。

C、我粗暴地阻止了弟弟正当的行为,给他的心理造成了伤害。 3、“我的惩罚”指的是什么?(2分)

答: 。

(三)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 “泯然众人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 ①伤.仲永( ) ②世隶.耕( ) ③不能称.前时之闻.

( )( ) 2、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2分) A、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B、父异焉 C、邑人奇之 D、父利其然也 3、翻译下面句子。(2分)

① 忽啼求之: 。 ② 或以钱币丐之: 。 4、选出对本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 )(2分)

A、本文先扬后抑,先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后写他变得平庸无奇,前后互为反衬,对比鲜明,显示了方仲永才能的落差之大。

B、本文的着眼点是“抑”,旨在突出方仲永父亲贪利而自得,愚昧无知令人可悲可叹。 C、文章按时间的顺序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详写了其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点明了他才能衰退的原因――不使学。

D、文章借方仲永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告诉我们“学习和教育是天才成长的必要条件”这样一个道理。

(四)我记得她

(1)二十五年了。

(2)如同二十五年前,我叩响了她的房门,我是她的学生;而今我带着我的学生来到这所中学实习。我的学生肃立..

在我身后,我肃立在她门前。 (3)七十六岁的她,苍颜白发,眯眼打量..着来客。我含笑摘下呢帽;我的学生也满怀敬意:“靳老师!”

(4)她当然认不得我的学生——她的“徒孙”;却也似乎认不得我了。 (5)啊,老师,我要唤醒你的记忆。 (6)„„

(7)“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

用心 爱心 专心

已经到了深夜。„„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8)如歌的行板,悦耳的清音,发自你的内心——那旋律,构成一个美好的梦。这梦,并未远逝,至今缭绕在我心潮的上空,现在,我常给学生讲:优美的朗读,能拓展含羞不语的文学所蕴藏的意境。而当时的我,只有惊异;我怎么会听见童话中小天使那银铃般的歌声?

(9)“孩子们,想想,小朋友们看戏后划船回家,那船头的激水声为什么更其响亮了呢?”

(10)“因为夜深了„„”

(11)“不,是因为他们肚子饿,想急着回家,就划得快些„„”

(12)对同学们的回答,我不以为然,举起了小手。我是在家乡的小河中长大的。 (13)“那是因为逆„„逆水行„„行舟。”

(14)而课文中并没有写明顺水逆水的问题。也许没有必要写。也许静静的河汊,无所谓顺水逆水„„总之,我的回答是她始料未及的。

(15)她笑了,一如当时的笑容。

(16)“有很多聪明的孩子„„”她说,显然记不得我是其中的一个了。 (17)„„

(18)那么,老师,你总记得困难时期吧?你带着我这个年纪最小的寄宿生到这里来,点燃小炉,一点盐,一点油,熬了一锅粥,叫我吃„„滚烫的、醇香的粥,跟妈妈做的一样;你的叹息,也像妈妈爱怜的目光一样:

(19)“孩子,你太瘦了„„”

(20)她再一次笑了,没有了叹息:“熬粥的日子,不少„„” (21)她依然记不得我。

(22)我和我的学生告别了她,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23)我的学生不无惆怅:“怎么会记不得你呢,老师?” (24)“我记得她。”我说。

1、第(2)自然段加点的两个“肃立”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 和_ 的感情。(2分)

2、第(3)自然段加点的“打量”一词能否换成“端详”?请你说说为什么?(2分)

答: 。

3、第(8)自然段划线句与前文的叙述关系密切,说明了什么?(2分) 答: 。

4、第(16)自然段中“显然记不得”与前文 相呼应,又同下文的 和___________________ 相呼应。(3分)

5、(21)自然段中写到“我”又说了这个铭刻心肺的故事后,靳老师却“依然记不得我”,这说明了哪两层意思?(2分)

甲: 。 乙: 。 6、本文答非所问的结尾寄寓了哪些含义?(2分)

答: 。

三、拓展题(6分)

用心 爱心 专心

1、成语链接(4分)

例:心口如一 → 一衣带水→水中捞月→月明星稀

(如果你有困难,首尾不能相连,但只要做到前后两个成语中有一个字相同,也可得2分。)

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 2、考考你名著读过没有(2分)

请写出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中的任意一个人物和他的故事。 例:《三国演义》:诸葛亮巧施“空城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40分)

这一学期快要结束了,我们将迎来中学时代第一个寒假,你打算怎样度过一个快乐而充实的寒假呢?把你想象的寒假生活描述出来,篇幅控制在600字左右,题目自拟。

参考答案:

一、 基础题 1、gāng rǒng 炫 惚 2、(1)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3)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4)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3、A 4、B

二、阅读题

(一)1、回忆我的母亲 朱德 2、建立了新中国,建设着新中国 3、

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上快乐的生活 4、永远不能在见母亲一面 5、中国共产党 6、是像母亲一样的广大的劳动人民创造了中国的历史,也正是像母亲这样平凡的劳动人民建设着中国的未来

(二)1、鲁迅 文学 思想 革命 2、C 3、因想到当年毁坏风筝的错误做法而产生的痛苦。

用心 爱心 专心

(三)1、①伤:为„„感到惋惜 ②附属 隶属 ③符合 名声 2、A 3、

①忽然哭着要书写一类的工具②有的人花钱请他做诗 4、B

(四)1、崇敬 爱戴(词序不分先后) 2、不能改换。“打量”是粗略地

看;“端详”是“仔细”地看。对来访的客人仔细地看,显得不礼貌,所以只能用“打量”。 3、说明了“梦”的美好和“我”记忆犹新的原因。 4、 “似乎认不得我了”; “你总记得„„” “她依然记不得我” 5、甲:说明她的学生太多,桃李满天下;乙:说明靳老师对很多学生都很关怀,而且不图报恩。 6、这是点睛之笔,深化了文章主题。(1分)虽然老师记不得我,但我永远记得老师,不忘师恩。(1分)

用心 爱心 专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