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1、工程概况
1.1 项目建设意义
(1)本项目是重庆市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迫切需要,对重庆市建设统筹城乡的工作,对增强重庆主城区对三峡库区地区的经济辐射,进而使重庆逐步发展成为长江上游交通枢纽和经济中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本项目是重庆市出渝入鄂的最便捷的出省通道,对提升重庆市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本项目的建设可以完善重庆的骨架公路网,是重庆高速公路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4)本项目的建设是重庆\"一圈两翼\"经济圈的重要交通纽带。
(5)本项目的建设是满足未来重庆市不断增长的公路交通需求的迫切需要,是提高重庆干线公路网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的重要措施。
(6)本项目的建设对重庆市旅游业、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2 推荐方案路线走向及主要控制点
丰都至忠县段高速公路经丰都县高镇、忠县洋渡镇、乌扬镇、终点磨子乡,总长33.073公里。主要控制点:丰都县高镇、忠县洋渡镇、乌扬镇、磨子乡。
1.3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根据“工可”报告,本项目的工程特性见表1.3-1。
表1.3-1 项目工程特性表
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 重庆市涪陵至忠县(石柱)高速公路丰都至忠县段 建设地点 重庆市丰都县、忠县 工程性质 新建
总投资 29.90亿元
建设期 2009年1月~2012年12月,工期4年。 建设规模 拟建公路全长约33.073km 工程占地 占地246.99hm2,永久占地182.14hm2,临时占地64.85hm2
二、项目组成
项目组成
路基挖方 路基填方
主体工程区
路基 桥梁工程
占地面积(hm2)
永久占地 临时占地 62.29 30.68 35.12 19.07
合计 62.29 30.68 35.12 19.07
主要技术指标
项目名称 主要指标 特大桥(m/座) 3460/5 大桥(m/座) 3230/9 长隧道(m/座) 1320/6 中短隧道(m/座) 1106/10 立交及附属
34.99 34.99 涵洞(道) 53 设施区
小计 182.14 182.14 通道(道) 6 弃渣场区 33.46 33.46 互通式立交(座) 2 施工场地区 17.60 17.60 分离式立交(座) 4 施工便道区 13.79 13.79 人行天桥(座) 8 合计 246.99 服务区(处) 1 三、土石方数量(m3)
挖方 填方 借方 弃方
6931200 3410440 0 四、拆迁情况
建筑物(m2) 13240 3520760
1.4 工期安排
根据“工可报告”,重庆涪陵至忠县(石柱)高速公路丰都至忠县段计划于2009年开工,2012年竣工,总工期暂定为4年。
1.6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本项目估算金额为299011万元,每公里造价为9041万元,土建工程投资210618万元。本项目的资金筹措以内资为主的方式进行资金筹措。
2、环境现状评价
2.1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2.1.1植被及植物资源现状调查及评价
评价区植被的分布特点有:水平方向上,丰都路段以农作物植被为主,有零星的柏木林、马尾松林、枫杨林,此外有黄荆灌丛和多种灌草丛;忠县路段以林地植被为主,有大面积的柏木林、马尾松林、柏木马尾松混交林,麻栎林、慈竹林、枫杨林面积相对较小;此外有黄荆灌丛、黄荆、马桑灌丛和多种灌草丛。
垂直方向上,针叶林与阔叶林中的麻栎林多分布于山坡中上部,枫杨林、慈竹林多分布于山脚或居民点周围,灌丛和灌草丛多分布于林窗、林缘、路旁或摞荒地,栽培植被多位于地势较平缓的谷地,但也有部分路段的山坡上均被开垦为农业用地。
2.1.2拟建公路沿线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与评价
经调查和查阅现有的相关资料得知:
拟建公路评价范围内分布的两栖、爬行类动物主要有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饰纹姬蛙Microhyla ornata、蹼趾壁虎Gekko subpalmatus、王锦蛇Elaphe carinata、赤链蛇Dinodon rufozonatum、翠青蛇 Eutechinus major等。
拟建公路评价范围内分布的兽类动物主要有草兔Lepus capensis、巢鼠Micromys minutus、小家鼠Mus musculus、黄胸鼠Rattus flavipectus、褐家鼠R. novegicus等。
评价范围内分布的鸟类主要有白鹭 Egretta eulophotes、家燕 Hirundo rustica、金腰燕 Hirundo daurica、灰椋鸟Sturnus cineraceus、八哥 Acridotheres cristatellus、喜鹊 Pica pica、家麻雀 Passer montanus、山麻雀 Passer rutilans等。
2.1.3拟建公路沿线土壤调查与土地利用现状
拟建公路沿线土壤主要有:红壤土以及水稻土。
拟建公路沿线经过丰都县、忠县2个县城,共涉及丰都县的高家镇、龙孔乡、忠县的洋渡镇、乌扬镇、磨子乡,共计5个乡、镇,沿线区域土地开发历史悠久,土地开垦程度较高。
2.2 水环境现状评价
拟建公路涉及的河流主要为长江一级支流:玉溪、多竹溪、大山溪、洋渡溪、水扬
溪和乌杨溪,环境监测表明沿线水环境质量良好。
2.3 环境空气现状调查与评价
环境监测表明拟建公路沿线环境空气质量较好,环境容量较大。
2.4 声环境现状评价
声环境现状监测结果表明拟建公路沿线声环境质量良好。
2.5 社会环境现状
(1)项目直接影响区2006年各土地总面积5091.07km2,总人口178.98万人,人口密度平均364人/km2,影响区内农业人口较多,农业人均耕地为0.11hm2,可见项目区沿线人多地少的矛盾较为突出,土地资源较紧张。
(2)项目直接影响区2006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1.53亿元,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主导地位,分别为35.4%和38.9%,第一产业只占25.7%,其余各项经济指标亦处于健康增长发展趋势。总体而言,项目直接影响区的经济发展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
(3)项目直接影响区交通运输较便利,邮电通讯事业发达。 (4)项目直接影响区矿产资源及旅游资源丰富,开发价值较大。
(5)项目直接影响区教育和文化事业发展水平均较高,能够满足当地人民的需求;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城乡人民的收入逐年提高,生活水平越来越好。
2.6 景观环境现状
综合景观敏感性、阈值及景观质量现状评价结果,拟建公路沿线各类景观中,生态敏感区景观、河流景观价值较高,受到干扰会产生局部影响,因而应作为重点保护区域。森林景观、灌草丛景观的敏感性较高,受到干扰会产生较大影响,对生态、视觉造成较大冲击,因而也应作为重点保护区域。而且这些景观类型的阈值指标不高,对外界干扰(尤其是人为干扰)的忍受能力、同化能力和遭到破坏后的自我恢复能力较差,应注重对景观的保护工作。现状评价结果表明,沿线景观环境质量现状总体较好,为避免对上述敏感性景观类型造成视觉冲击影响,公路建设过程中应注重对沿线景观环境资源的保护,并做好施工结束后的景观恢复与创造工作,使公路外部景观保存完整。同时,为了在营运期给司乘人员创造美好的景观环境,应加强公路内部景观的营造工作,做到公路内部景
观流畅,内部景观融入外部景观,协调一致,营造“景观路、生态路、旅游路”。
3、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3.1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3.1.1 工程占地影响分析
总的来看,拟建公路永久占用的各类土地面积占直接影响区相应地类面积总量的比例都较小,本公路的建设不会导致直接影响区土地利用结构发生根本性改变,考虑到项目沿线属于粮食产量较高的区域,土地利用价值较高,本工程占地将对土地资源造成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这将使沿线乡镇的耕地压力进一步加大。
因此,为了尽量减少因公路占地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质量的影响,在工程设计中应结合当地的发展规划进一步优化线型,以减少占用基本农田数量,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因为公路工程是线型构筑物,占地仅为直接影响很少的一部分,对于县、镇区域土地平衡影响很小,但对于土地的承包人影响较大,可通过当地政府进行土地调整或利用土地占地补偿费,开发新产业来缓解由此造成的不利影响。
工程施工造成的区域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将对评价范围自然体系产生影响,通过工程涉及区自然生态系统体系的自我调节,以及施工完成后对进行绿化工程,在工程运行一段时间后,工程影响区自然体系的性质和功能将得到恢复。另外,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生态系统的保护,使受到影响的生态系统的自然生产力尽快得到恢复。
3.1.2 对沿线植被及植物资源的影响分析
由于拟建公路沿线区域农田植被和林地植被为区域内的主要植被类型,区域内林地分布的面积较大,且树种组成主要为马尾松、柏木、麻栎、黄荆等,群落结构较简单,公路建设虽然占用一定数量的林地,但不会造成沿线植被类型分布状况和森林植物群落结构的改变。
对于林地植被而言,因为公路不会造成植物散布的阻隔,通过花粉流植物仍能进行基因交流,种子生产和种子库更新等过程也不会被打断,因此,现有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不会因此发生改变,加之群落结构较为简单,由不同植物群落组成的生态系统结构也不会发生改变,生态系统的功能和其中的生态关系仍能延续,项目建设征占的林地面积较小,虽然会减小森林资源的数量,但对其生态效能影响不大。
对于农田生态系统来说,由于沿线农田广布,公路建设占用耕地数量较少,不会引
起主要农作物种植品种和面积的巨大改变,因此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不会破坏。同时,根据国家基本农田保护政策,占补平衡,项目占用的耕地可通过土地整治等手段予以补偿,区域内的耕地数量将保持不变,因此,农田生态系统的持续生产能力不会下降,系统的运行连续性不会破坏。
综上所述,本区域内绝大部分的覆被面积和植被类型没有发生变化,亦即对本区域生态环境起控制作用的组分未变动,生境的异质性没有发生大的改变,因此,项目建设不会改变现有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功能的连续性。
3.1.3 对陆栖野生动物影响分析
项目区公路施工对动物种类多样性和种群数量不会产生大的影响,虽然总体上公路的建设对沿线的两栖及爬行动物有一定的干扰,但是对其生存及种群数量、种类影响很小。更不会导致动物多样性降低。
总的来说,拟建公路的建设对沿线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影响轻微。
3.2 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3.2.1施工期对水环境影响分析
工程施工工地生活区的COD、BOD5、SS等水质指标浓度均远远超出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相应指标的一、二级标准。桥梁的建设期从几个月到两三年不等,如果这类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附近水体,就将成为水体长期稳定的污染源,将会导致水体质量下降,特别是对于那些容量小、流速低、自我净化能力差的小河流,这种影响更为明显。为减少生活污水对沿线河流水质的影响,应对河流附近的施工营地产生的生活污水进行集中收集后方可排放。由于拟建公路沿线居民区较多且分散,因此建议施工单位就近租用农房作为施工营地使用,施工人员的就餐和洗涤采用集中管理,如集中就餐、洗涤等,尽量减少产生生活污水的数量。洗涤过程中控制洗涤剂的用量,采用先用餐巾纸擦拭后再用热水或其它方法替代洗涤剂的使用,以减少污水中洗涤剂的含量。
在施工营地附近设改进型化粪池,将粪便污水和餐饮洗涤污水分别收集,粪便用于农田,餐饮洗涤污水经处理后用于场地清洁、绿化灌溉等。
3.2.2 公路营运期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分析
拟建公路建成营运后,随着交通量逐年的增多,沉降在路面上的机动车尾气排放物、车辆油类以及散落在路面上的其他有害物质也会逐年增加。上述污染物一旦随降水径流进入水体,对水体的水质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污染形式一般称为非点源污染,也
称面源污染。面源污染的程度与车流量、燃料成份、空气湿度、风向、风力等多种因素有关。拟建公路沿线部分路段为农业及林业生态区,植被较茂盛,空气湿润,车辆扬尘量较小,水土流失量低,尘土产生量小,面源污染的产生量相当有限。高速公路的许多研究表明,在桥面污染负荷比较一致的情况下,降雨初期,桥面径流污染一般随着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大,降雨一段时期后,污染会逐渐降低。
3.3 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3.3.1 施工期噪声影响评价
施工噪声将对沿线声环境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噪声影响白天将主要出现在距施工场地130m范围内,夜间将主要出现在距施工场地480m范围内。道路施工噪声将影响到沿线居住、生活的村民。但也应该注意到,拟建工程建设时间虽然较长,但对固定路段而言施工时间要短得多;另外,前面的施工噪声影响范围是以高噪声的施工机械推算的,一般的施工机械影响范围较小,因此实际施工噪声的影响程度应比推算值低一些。
公路施工噪声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短期污染行为,一般的居民均能理解。但是作为建设施工单位为保护沿线居民的正常生活和休息,应合理地安排施工进度和时间,文明施工、环保施工,并采取必要的噪声控制措施(如设置移动式声屏障等),降低施工噪声对环境的影响。
3.3.2 营运期交通噪声预测及影响评价
(1)沿线的15环境敏感点中,况教、大岩脚、下河冲、大沙田、姚家湾、谭山头和庙堂小学7个敏感点营运近、中、远期均不超标。
(2)公路营运近期超标的敏感点有白岩子、黄大冲,营运中期超标的敏感点有花阴岩、梁家湾、庙塘溪、聂家祠堂、白岩子和黄大冲6处敏感点,营运远期超标的敏感点有曾家湾、花阴岩、梁家湾、李家坝、庙塘溪、聂家祠堂、白岩子和黄大冲8处敏感点。这些敏感点超标的主要原因是距离公路较近、敏感点与路线高差不大和交通量较大。
(3)夜间超标的敏感点数量和超标量多于昼间。
3.4 环境空气影响预测与评价
3.4.1 施工期环境空气预测评价
公路施工期主要的大气污染物是扬尘、粉尘、沥青烟,还有少量苯并[a]芘。扬尘和
粉尘主要来源于沥青混凝土和灰土的拌合,以及材料运输撒落和运输产生的二次扬尘。沥青烟和苯并[a]芘产生于沥青的熬制、搅拌合路面铺装时。
3.4.2 营运期环境空气预测评价
本项目在营运初期和中期沿线各路段的NO2日均浓度在距离路中心线20m外均可满足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根据预测,拟建公路沿线敏感点环境空气质量在运营期无超标现象,所有敏感点的的NO2日均浓度和高峰小时浓度在营运期的各个时段满足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
3.5 社会环境影响预测与评述
(1)本项目的建设对重庆市建设统筹城乡的工作,对增强重庆主城区对三峡库区地区的经济辐射,进而使重庆逐步发展成为长江上游交通枢纽和经济中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拟建公路建成后,将会在公路的走廊内形成一系列产业带,大力促进项目直接影响区矿产资源的开发和旅游资源的发展,带动产业结构的变化和改变三类产业中从业人员的构成比例,进而对项目直接影响区的经济发展产生较大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会显著提高。
(3)拟建公路建成和运营后,将会建立各项服务设施,从而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再就业提供机会。
(4)兴建该公路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广泛的社会效益。尽管如此,工程设计和施工中也应尽可能减少占用耕地。
(5)该公路投入运营后,对原基础设施如交通、水利、电力、电讯设施的影响不大。 (6)在该工程施工过程中,进行了妥善安置,不会因征地拆迁使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受到较大影响。
(7)拟建公路的路线选择遵循了“靠城不进城”的原则,与沿线城镇规划相协调
5、环境保护措施及技术经济分析
5.1 设计期环保措施
5.1.1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土壤耕作层保护设计
施工组织设计中,应明确对于工程征地内原土地类别为水田、旱地、园地、林地的土地具有肥力的原始表土层进行剥离,并运送至附近的立交区、沿线设施或弃渣场等进行临时存放,以备工程后期用作公路绿化及取、弃渣场复耕用土。其中建议耕地(水田、旱地、园地)剥离表土层厚度一般为40~100cm,林地剥离表土层厚度一般为15~60cm。
(2)植物资源及植被保护措施
下阶段设计中,应注重沿线植被的保护工作,尽量采取“以桥代路、早进洞、晚出洞”的措施来减少因路基填筑占压和开挖砍伐对植被的破坏。
同时,在下阶段设计中, 应结合地方生态规划建设的要求,对所有因工程开挖的取土场、弃渣场和其它裸地提出植被恢复方案,尽量采取乡土树种进行植被恢复,从而尽量降低对环境的人为破坏及新增的水土流失危害影响。
(3)临时工程用地设置要求及恢复措施
①施工场地应避免设在耕地(水田)集中区内,施工便道亦应避让耕地(水田)集中区,禁止从中间穿越,严禁在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内设置各类临时工程。
②桥梁构件预制场、灰土拌和场、沥青搅拌站和建材堆放场等临时用地应尽可能地布设在公路用地范围内,如服务区、收费站和互通立交区等。
③施工营地应尽可能地租用当地民房或公共房屋,或布设在公路用地范围内,以减少临时用地。
④施工营地、料场、施工便道等临时工程应选择空旷、地表植被稀少的地段。临时用地应尽量缩短使用时间,用后及时恢复土地原来的功能。临时工程严禁设置在沿线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内。
⑤应严格控制各类临时工程用地的数量,其面积不应大于设计给定的面积,禁止随意的超标占地。 5.1.2.3水环境保护措施
(1)桥梁基础施工组织设计
在桥梁基础施工组织设计中, 应按有关规范明确规定钻浆存储设施,废弃的钻渣严禁排入地表水体,可设计临时堆放场进行临时堆存,场地周围设计必要的拦挡措施,防止溢流。最终,应将施工中的钻渣集中运送至制定的弃渣场地进行永久处置,避免由于水土流失或者可能的有毒盐土风化等因素导致农田和水系污染。
(2)桥、涵、路设计要求及建议
①为尽量避免危险品运输事故造成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地表水体造成水环境污染危
害,跨河桥梁两侧,应对其防撞栏进行强化、加固和设计,防止一旦发生意外交通事故,车辆翻入水中,给水环境造成威胁。
②优化完善小桥、涵洞设计,凡是被路基侵占、隔断的灌溉渠道,必须采取不久措施,在不压缩原有河沟泄水断面,不影响原灌溉水渠的使用功能前提下改移,并应保证先通后拆。
③项目的建设将破坏既有的部分水利设施,在工程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将对这些被破坏的水利设施进行恢复和补偿。对工程压占的水塘按功能要求,或按不低于原标准要求予以还建,或采取补偿措施。对于与路线相交的农田排灌沟渠等水利设施,根据地形条件分别设涵、倒吸虹、渡槽或采取改沟、改渠等措施予以恢复,以确保农灌沟渠原有功能,保证沿线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沿线附属设施污水处理措施建议 ①服务区污水处理
本工程服务区产生的洗车废水污染程度较轻,经隔油、沉砂简单处理后可循环利用,剩余水量可排入调节池与生活污水一起处理后排放。
本工程服务区生活区生活污水中污染物主要为有机污染物,BOD5含量较高,需经隔油池、化粪池处理,然后排入调节池调节水量、水质,再进入污水处理设备进行生化处理,以确保废水的达标排放,出水水质必须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的一级排放标准。
②收费站污水处理
对于本工程乌扬收费站、磨子收费站由于生活污水量较小,考虑到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的稳定性,建议采用地埋式改进型化粪池进行污水处理,化粪池中的固体废物委托周边的农民定期清掏,处理设施出水用于收费站驻地院内绿化灌溉,不外排。 5.1.2.4 声环境和环境空气保护措施
(1)进一步优化调整局部路线设计方案,使路线远离声、气环境敏感点。并根据最新的路线走向,开展声屏障的设计工作。
(2)在选线时限于当地条件所致实在无法避让或从技术经济论证避让不可行时,对受影响的声环境敏感目标从公路设计时就应考虑减噪措施,并应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专门的噪声防护设计。
(3)合理设计材料运输路线,尽量远离居民区,避免扬尘、噪声等影响居民。 5.1.2.5 隧道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针对隧区地下水的特点和周围环境状况,本项目的隧道防排水设计采用以“防排堵结
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这样可将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
洞口防排水:结合洞口的地形情况,于洞口边仰坡坡口外5m左右设截水沟,防止雨水对坡面、洞口的危害;洞口雨水不得进入隧道,经截、排水沟汇入临近路基涵洞或自然沟渠中。
洞身防排水:洞身防水是在二次衬砌与初期支护之间铺设5FP-EVA防排水层,二次衬砌采用防水混凝土,抗渗标号不小于S8,即在二次衬砌中掺GNA高效抗裂膨胀防水剂(掺量为水泥用量的8%,与水泥等量置换),以提高衬砌结构的自身防水能力和结构的耐久性;全隧道二次衬砌施工缝设膨胀止水条、沉降缝设止水带。
洞身排水:洞身排水是在衬砌拱背,防水层与喷射混凝土层之间设纵环向盲沟。纵向盲沟设在边墙底部,沿隧道两侧,全隧道贯通,横向盲沟沿隧道拱背横向布设,每(20~40)m一道。并下伸到边墙脚与纵向盲沟相连,在遇有地下水较大的地段或有集中渗水地段应加设环向排水盲沟,衬砌背后的地下水通过环向排水盲沟、汇集到纵向盲沟以后,通过横向排水管,将地下水引入中心水沟排出洞外。洞内路缘边沟主要排放消防及清洗水。使地下水和污水分离排放。
洞身堵水:洞身堵水适于可能发生涌(突)水的地段,首先采用超前探水等物理勘探手段,查明坑道前方地下水分布状况及水量,然后适时采取预注浆,将大量地下水尽可能封堵在围岩内,使坑道开挖不出现大量涌水。注浆开孔直径(90~110)mm,终孔直径不小于65mm,注浆压力为静水压力(2~3)倍,注浆材料采用水泥——水玻璃双液。 5.1.2.6景观设计建议
在施工图设计阶段时应注意使公路的线形连续均顺、圆滑,与周围环境景观相协调,对互通式立交、大型桥梁、隧道的洞口、收费站、服务区以及沿隧道路段,特别是灯杆堡隧道进口的造型与色彩等赋予美观、新颖的景观设计,美化道路景观,使拟建公路与沿线的自然景观相协调,提高行车的舒适性,给道路使用者美观、协调的感觉。
5.2 施工期环保措施
5.2.1生态破坏防治措施
⑴合理规划,做好土石方的纵向调运,减少临时占地。
⑵加强施工人员环保意识教育,不乱砍伐树木,采石、弃土、弃渣应按设计要求进行。沿河路段路基施工时,应注意先建拦渣设施,以避免土石方落入水体中。
⑶施工人员应爱护和保护野生动物,不得捕杀野生动物,在公路施工过程中若遇到
野生动物时,应及时把他们移到远离公路的地方放生。
⑷拟建项目要占用部分农田,其中部分为基本农田。工程完工后应及时对部分临时用地和部分取土场用地进行复耕以减少对耕地的占用,同时切实落实征地补偿安置政策,随着地方实行产业结构调整,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不低于征地前的水平。
⑸根据1998年国务院令第257号《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占用单位应负责开垦与拟建公路所占基本农田的数量与质量相当的耕地,或按照重庆市的规定缴纳耕地的开垦费,专款用于开垦新的耕地。根据重庆市《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如果建设单位没有能力开垦符合要求的等量的耕地,则建设单位需缴纳占用基本农田的土地开垦费(基本农田建设基金)。
⑹建设单位应按照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要求,将所占用基本农田耕作层的土壤推在一边用于新开垦耕地、劣质地或者其他耕地的土壤改良。
⑺项目施工招标时,应将耕地保护的有关条款列入招标文件,并严格执行。合同段划分要以能够合理调配土石方,减少取、弃土数量和临时用地数量为原则;项目实施中要合理利用所占耕地地表的耕作层,用于重新造地;要合理设置取土坑和弃土场,取土坑和弃土场的施工防护要符合要求,防止水土流失。
⑻项目法人要增强耕地保护意识,统筹工程实施临时用地,加强科学指导;监理单位要加强对施工过程中占地情况的监督,督促施工单位落实土地保护措施。项目法人组织交工验收时,应对土地利用和恢复情况进行全面检查。
⑼施工单位要严格控制临时用地数量,施工便道、各种料场、预制场要根据工程进度统筹考虑,尽可能设置在公路用地范围内或利用荒坡、废弃地解决,不得占用农田。施工过程中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污染农田,项目完工后临时用地要按照合同条款要求认真恢复。
5.2.2水污染防治措施
⑴拟建公路跨越长江一级支流,在桥基施工中应严格按环保、水利部门及交通部有关规范处理弃渣,不许将弃渣排入河水中,以保护水资源,施工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施工中的钻渣禁止向河中倾倒,防止对河水的污染。应运至规定的路基填方点。 ②施工营地应离开河岸200m以上,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和粪便必须及时处理,夏季应采用消毒药物杀菌灭蝇,所产生的生活污水应设沉淀池处理达标后排入农灌用沟渠或入化粪池,经发酵后用作肥料。不得向水体中任意丢弃固体废弃物。
③对钻机设备必须经常保养维修,禁止将泥浆漏入河水中。
⑵施工人员集中居住的地方如桥梁施工人员驻地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应集中处理,建化粪池或堆制为农家肥等。
⑶监督施工驻地生活垃圾的集中堆放以及检查回收、处置,应选择30m范围内无生活用水井和渔用水体的区域设置垃圾池。如施工人员集中,生活垃圾需增加处理设施和加强管理,人员较多时应增设垃圾筒。 5.2.3声环境减缓措施
(1)施工单位必须选用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施工机械和车辆,尽量采用低噪声的施工机械和工艺,振动较大的固定机械设备应加装减振机座,固定强噪声源应考虑加装隔音罩(如发电车等),同时应加强各类施工设备的维护和保养,保持其良好的运转,以便从根本上降低噪声源强。
(2)为保护施工人员的健康,施工单位要合理安排该人员轮流操作辐射高强噪声的施工机械,减少接触高噪声的时间,对距辐射高强噪声源较近的施工人员,除采取戴保护耳塞或头盔等劳保措施外,还应适当缩短其劳动时间。
(3)筑路机械施工的噪声具有突发、无规则、不连续、高强度等特点,据调查,施工现场 噪声有时高达85dB(如打桩作业),一般可采取施工方法变动措施加以缓解。如噪声源强大的作业可放在昼间(06﹕00~22﹕00)进行或对各种施工机械操作时间作适当调整。为减少施工期间的材料运输、敲击、人的喊叫等施工活动声源,要求承包商通过文明施工、加强有效管理加以缓解。
(4)必须连续施工的工点,施工单位应视具体情况向当地环保部门申领夜间施工证,同时发布公告最大限度地争取民众支持。在施工便道50m以内有成片的居民时,夜间应禁止在该便道上运输建筑材料。
(5)施工车辆在经过各敏感点路段时禁止鸣笛。在施工便道50m内有成片的居民时,夜间禁止在该便道运输筑路材料。
(6)在公路沿线庙堂小学附近施工时,强噪声机械施工作业时间应和校方商定,尽量避开考试时间。
(7)对距离施工场地较近的敏感点抽样监测,视监测结果采取移动式或临时声屏障等防噪措施。
(8)建议单位应要求施工单位在施工现场标明张布通告和投诉电话,建设单位在接
到报案后应及时与当地环保部门取得联系,以便及时处理各种环境纠纷。 5.2.4环境空气污染减缓措施
(1)路基施工时应及时分层压实,并注意洒水降尘,对施工便道及未铺装的道路必须经常洒水,以减少粉尘污染。
(2)要求本项目每个标段的施工承包单位自备洒水车,对沿线施工便道和进出堆场的道路经常洒水 (主要在夏季和秋季的干燥天气),洒水次数视具体情况确定。
(3)拌和站选址指导性意见 ①全线应集中设置拌和站。
②建议采用先进的沥青混凝土拌和设备,即拌和机具有密封除尘装置,沥青的熔化、搅拌能在密封的容器中作业。
③拌和站应设置在开阔空旷的地方,拌和站设置在学校、城乡居民区和有特殊要求的地区的下风向,且距离不宜小于300m,减少拌和站对环境敏感点的粉尘和噪声污染。
④拌和场和预制场地向周围生活环境排放噪声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施工场界排放标准(GB12523-90)。该阶段施工场界噪声限值为昼间70dB,夜间55dB。不能达标时,夜间应停止作业。
⑤大型拌和站(预制场)应配有除尘装置。
(4)料场应设在距大的居民区150m以外,料场内由于积尘较多,进入料场的道路应经常洒水,使路面保持湿润,并铺设竹笆、草包等,以减少由于汽车经过和风吹引起的道路扬尘。运输材料的车辆应加盖篱席,避免抛撒。 5.2.5施工期隧道工程环保措施
(1)隧道弃方
隧道施工时间长,弃渣量较大,因而在施工中应严格控制弃渣的收集和弃放。尽量对弃渣进行再利用或经改良后作为工业原料。对于不可用的弃渣,根据下阶段设计的弃渣场位置进行倾倒,严禁随意堆置。
(2)隧道防排水
在施工中,应严格按照隧道防排水设计进行施工。同时应加强隧道衬砌防排水以防止突发岩溶涌水。
(3)施工废液
对于隧道施工废液,应集中收集,经土沉淀池和过滤池处理后排放。
5.2.6社会环境保护措施
(1)减少社会干扰影响的措施
①在路线经过的主要城镇布设宣传专栏进行宣传,设立告示牌,使项目沿线居民进一步了解项目建设的重要意义,向受影响群众宣传有关建设征地、拆迁安置政策等,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加支持项目建设,增加对项目建设带来的暂时干扰的理解和体谅。
②施工现场的入口设置广告牌,写明工程承包商、施工监理单位以及当地环保局的热线电话号码和联系人的姓名,以便群众受到施工带来的噪声、大气污染、交通以及其它不利影响时与有关部门进行联系,并得到解决。
③加强与当地交通管理部门的合作,同当地政府进行协调以避免现有道路的交通堵塞。共同制定合理的运输方案和运输路线,尽量减少从村庄附近经过,以减少施工车辆对村民的干扰和污染影响。
④确保公路施工行为不破坏沿线的公众服务设施;工程承包商都将装备临时供电、通讯、供水以及其它装置;在进行管道线路连接前应做好协商工作。
(2)文物保护措施
在施工过程中,公路沿线如有文物发现,应严格按照下列步骤实施文物保护:考古勘探、考古发掘、搬迁、资料整理与报告编写、文物保管与陈列。
(3)减少征地拆迁影响的措施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云南省交通厅与省国土资源厅文件,在本项目正式施工前,公路建设单位和涉及到拆迁的村镇政府要成立拆迁办公室,并制定合理有序完备的土地、青苗等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安置计划,在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配合下,从工程建设的整体利益出发,统筹安排、充分协调、妥善安置、不留后患;各乡镇也可把土地作局部调整或重新分配,就可减轻征地拆迁与再安置带来的影响。
(4)基础设施保护措施
对因拟建公路建设占用或毁坏的地方道路进行改移或防护处理,并进行路面的恢复及绿化;对毁坏的电力系统及时采取改移、升高杆塔、设涵跨越或从通道等结构物下通过等措施进行恢复。
(5)其他社会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①开工前应对拟作为施工便道使用的地方道路进行技术勘察、加固并注意养护,施工运输车辆应避开地方道路交通高峰时间,防止交通堵塞和安全事故。
②施工时先挖好边沟,保证施工泥浆水不进入农田,不影响农田耕种。
③对施工车辆车速进行严格管理(尤其在村庄密集和学校附近路段),避免事故发生。
④施工人员的生活区应有卫生医疗条件保障,应制定完善的卫生监督管理措施系统。
5.3 营运期环保措施
5.3.1 生态破坏防治措施
(1)加强管理,确保正常进行
加强营运期管理,保证各项工程设施完好和确保安全生产是生态保护最基本的措施,建议开展相关环保培训和认证,以提高环境管理水平,杜绝环境事故。
(2)固体废物管理
强化公路沿线固体废弃物污染治理的监督工作,除向司乘人员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外,公路沿线的固体废弃物应按路段承包,每天进行清理。
(3)在沿线有野生保护动物分布路段设置禁鸣标志。
(4)公路管理及养护部门应加强管理和宣传教育,确保公路绿化林带不受破坏。 (5)及时排放隧道营运期的漏水和涌水,避免给行车安全造成危害和影响养护人员身体健康。
5.3.2水环境影响减缓措施及对策
在污水处理设备运行及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需要注意和必须解决的实际问题,只有解决和处理好这些问题,才能使污水处理设备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因此,对本项目的服务区和收费站提出如下要求:
(1)建议与污水处理设施供应商签订协议,委托设备生产厂家负责营运期的后续服务工作。
(2)设专人负责定期检查设备的运行状况及维修养护,并对维修养护和检查管理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
(3)为准确控制污水处理设施的处理效果,建议营运管理单位配备一个能够掌握化验技术的管理人员,定期将处理后污水送至有监测资质的机构进行检测,以便及时掌握污水处理设备出水(尾水)的水质情况,并应建立污水处理台帐。
5.3.3 声环境影响减缓措施及对策
(1)管理措施
建议不要在距离路肩90m的范围内规划直接面对公路的居民区,不要在距离路肩150m的范围内规划直接面对公路的学校、医院等声敏感建筑。
(2)工程措施及其经济技术比较
主要是针对近期超标量较大的敏感点采取噪声治理措施。
本环评主要根据工可咨询文件针对进期超标量比较大的敏感点采取措施,暂不考虑中、远期超标情况。 5.3.4环境空气
在公路两侧,特别是敏感点附近多植树、种草。这样,既可净化吸收车辆尾气中的污染物,又可美化环境和改善公路沿线景观。
加强交通管理,禁止尾气超标车辆上路行驶。 定期对路面进行清扫
6、报告书综合结论
拟建项目的建设,将加快重庆市境内高速公路网的建设,改善投资环境,使沿线居民的生活环境得到较大的改善,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通过对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在积极采取一定的环境保护措施和水土保持措施后,项目建设对沿线的环境影响不大。
因此,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本评价认为公路建设可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