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龙华寺文本说明

龙华寺文本说明

2023-05-13 来源:爱问旅游网
一、项目介绍

徐州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距江苏省会南京、山东省会济南、河南省会郑 州、安徽省会合肥皆为300多公理,地理位置属于淮海经济区的中心,规模上属于淮海经济区的最大城市,周边毗邻19个地市、17.6万平方公里、1.2亿人口,随着北京、苏杭宁、西安全国三大旅游中心热点旅游活动逐渐向外辐射、转移,徐州将有条件成为其间的重要热点,配合徐州市本身旅游大环境的改善,云龙风景旅游区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徐州自古即为中原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交通发达,基础设施较完备,素有\"五省通衢\"之称,解放后更成为中国第二大铁路枢纽,京沪、陇海两大铁路干线在此交汇。境内公路四通八达,有国道5条,省道20条,正在建设中的京沪、霍连高速公路通过徐州,京杭运河穿境而过,沿岸建有四个内河大港;国家民航一级干线机场一一徐州观音机场已开辟至北京、上海、广州、大连、成都、昆明、哈尔滨等地的 航线。已经开通的京沪高速公路,以及正在筹建的京沪高速铁路、北京至福州的高速公路,为徐州旅游业未来发展储备了良好的交通优势。现有连霍高速公路和京福高速公路一横一纵从云龙风景旅游区经过。

在徐州这块孕育了两汉文化奇葩的土地上,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她依托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以及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正在酝酿通过城市特质的塑造向历史新城的定位迈进。徐州城市之美除了青史、翠黛、碧波,尚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文化印迹,两汉文化的绚烂、西楚霸王的哀凄、华佗神医的妙手、彭祖的养生传承、法显大师的大雄力,编缀了一页又一页辉煌的史诗,也涵育着属于这个城市的美丽传说。

法显大师的传奇故事尤其耐人寻味,法显大师是中国西赴印度取经第一人,他历经千辛万苦,出生入死,带回珍贵的佛陀经论,长期驻徐州,并于珠山修筑龙华寺,宏扬佛法。北魏时期兴化寺恭塑了中国最早最犬的阿弥陀佛圣像。因此,徐州堪称中国佛教的第一城。

徐州阿弥陀佛根本道场弥陀文化旅游区由龙华寺、净土文化馆、摩崖石刻等子项目组成,其间以禅道相连。龙华寺以兴化寺阿弥陀佛为本,法显大师的大雄愿力为动力,将徐州规划为西方教主阿弥陀佛的根本道场,在佛教沿革史上确实当之无愧,是十几亿海内外佛家弟子衷心的企盼,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徐州的旅游观光的综合接待能力和竞争力。

二、设计依据和原则 2.1 设计依据

2.1.1 云龙湖周边区域总体规划图

2.1.2 徐州阿弥陀佛根本道场弥陀文化旅游区

2.1.3设计任务书

2.1.4 历次方案汇报建设单位和规划主管部门的修改意见

2.2 业主提出的设计要求

2.2.1总平面布置突破传统寺院的布局模式,并符合前期阿弥陀佛根本道场总体规划中已经业主董事会及规划主管部门等各方基本确定的总体布局要求。

2.2.2 突出强化阿弥陀佛在龙华寺中的核心地位。

2.2.3 佛寺建筑形式可在保持中国传统建筑韵味的基础上作创新尝试。

2.2.4 阿弥陀佛主殿建筑平面尺度为总开间81米,总进深56米。主殿布置在90米等高线处,主殿室内高程控制在90米左右。

2.3 设计原则

2.2.1 倡导佛教文化传统特色的历史性原则

2.2.2 充分利用地形、把握整体空间布局的系统原则 2.2.3 突出群体建筑个性创造的特色原则 2.2.4 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文原则 2.2.5 重视公众参与的社会原则

三、设计内容和目标 3.1 设计内容

(1)入口火珠柱莲花广场 (2)菩提登山步道 (3)天王殿、释迦摩尼殿 (4)阿弥陀佛大殿 (5)阿弥陀佛讲堂 (6)佛教经典演绎半景厅

3.2 设计目标

在满足净土宗佛寺建筑总体布局基本构成要素的前提下,强化突出阿弥陀佛主供尊的地位,充分利用地形,合理组织内部空间的流线关系,建筑造型在因袭传统的基础上做创新尝试,将龙华寺打造为在功能上适合新时期佛教文化发展定位,在形式上具有时代精神,在礼佛体验上具有震撼效果的新型佛教寺院。

三、方案设计说明:

3.1场地分析

(1)龙华寺项目选址在云龙湖畔的珠山上,依山傍水,植被较好,园石地貌为特色景观。

(2)龙华寺项目用地红线范围内沿东南至西北纵坡向长约361米,高程差65米(35米-100米),沿西南至

东北横坡长279米,高程差10米。

(3)项目选址与云龙湖南侧小南湖岛、十七孔桥等景观地段存在视觉通廊的互动关系。 (4)在阿弥陀佛主殿选址的地段范围内等高线密集,高程变化大约30米。

3.2 设计定位

经过对业主要求、项目特性、场地条件等因素的分析梳理,作为设计方我们提出龙华寺整体形象的如下基本定位:

(1)佛教的:作为净土宗寺院,规划中的龙华寺应具备基本的佛教寺院核心构成要素。

(2)中国的:在建筑形式方面要体现佛教传入中国后与本土文化与建筑形式相融合的特点,符合大部分中国人,尤其是本地及周边区域受众人群的基本心理取向和审美特征。

(3)现代的:从功能到形式,从建筑形式到内部空间均应体现时代精神,当代建筑技术及材料的相关成果要充分而合理地运用,体现二十一世纪建筑的时代特征。

3.3 建筑组群设计说明

龙华寺的组群设计我们已做过多种尝试,并与业主一起进行了多方案比较,经过几轮的交流,最终确认了火珠柱莲花广场——菩提登山步道——阿弥陀佛佛殿综合体——钟鼓楼这一空间序列的基本布局方式,设计理念和方案特征可概括如下:

地形合理利用 营造特色空间 佛寺重点突出 使用功能完善 ※ 地形合理利用:

通过场地分析可以看出,龙华寺阿弥陀佛主殿选址于等高线相对密集的珠山东侧山麓,大殿的总进深56米的限定性指标就确定了在大殿基座内最高处28米的坡地空间,该部分基座空间如全部做填方处理显然是不合理的,因此我们在设计中利用该部分空间增加布置了如下内容:

增加门殿作为基座入口,其功能定位为天王殿,内设四大天王和弥勒像;

基座中部布置释迦摩尼殿,供奉释迦摩尼像,在天王殿与释迦摩尼殿间步道两侧布置十八罗汉像。 释迦殿两侧分别利用地形布置阿弥陀佛讲堂讲经堂和佛教经典演绎半景厅,后者也是本寺特有的形象弘扬佛

教经典故事的特色空间。

基座两侧布置客堂、斋堂等寺院管理与内部接待空间。

上述空间的统筹布置即充分利用了基座的空间,又完善了寺院的基本功能。 ※ 营造特色空间

空间特色一:在阿弥陀佛大殿的正面明间采用了不同于传统的开放式设计,采用通透的玻璃幕墙作为外维护结构,礼佛者在火珠柱莲花广场的牌坊处半仰视即可远观阿弥陀佛造像上半身,阿弥陀佛造像端庄慈祥的一面可由此感受,随着在菩提步道上向大殿行进,始终可以观瞻阿弥陀佛的半身像,随着距离的拉近,观瞻角度的加大,阿弥陀佛造像的威严和震慑感逐渐强化,这与大殿超尺度造成的威严感同步得到强化。

空间特色二:传统寺院格局各主要殿宇是沿场地平面展开的,而本设计各殿宇沿竖向错叠布置,即保持了传统寺院布局的功能要素,又通过各空间之间的流动性组织体现现代感。同时空间尺度的收放变化为主殿的宏大规模作了对比强化。

空间特色三:阿弥陀佛主殿的外围护结构采用了双层布置,内层柱廊与玻璃幕墙结构使大殿一反传统寺院大殿内昏暗、压抑的气氛,光线变得通透光亮;外层水平阵列隔扇百叶造型独特,同时通过叶片角度的调整可使进入大殿的光量得到调整,这样室内光线可以变得柔和而富于变化,使大殿内的气氛更趋于艺术化。

※ 佛寺重点突出

上述竖向错叠的空间布局,虽然包含了主要传统殿宇结构,但在组群立面上看就是一座建在基座上的阿弥陀佛主殿的整体形象,加之两侧钟鼓楼环拥主体建筑的姿态是阿弥陀佛主殿无疑成为整个组群的构图中心、几何中心和规制中心,其主导地位得到极致的强化。

※ 使用功能完善

利用地形关系的基座空间组织设计使佛寺的使用功能得到完善,主要殿宇和日常佛事活动、接待与管理用空间均组织其内。上述组织方式即充分利用了空间、又完善了使用功能,还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可谓一举数得。

3.4 建筑造型特征说明

根据设计定位中佛教的、中国的、现代的三个基本要素的要求,本方案在建筑造型处理上也采取了相应的处理手法。

三个基本要素中佛教的和中国的两个要素是相互紧密联系的,中国的佛教寺院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不可磨灭的,各朝代、南北不同地域虽各有区别,但总体上讲都超不出大屋顶、水平出檐的木构架体系。因此这种中国佛

寺建筑的殿堂式基本型制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人们对寺院造型的基本印象,我们在建筑处理上遵循这一基本规律就比较符合大多数人的心理期盼。

本方案采用了重檐歇山的基本造型控制要素,在远观轮廓线及比例关系上对建筑形态进行总体控制,但在细部构件形态、材质处理方面做了较大突破,一方面对传统建筑构件进行提炼、抽象,另一方面对复杂装饰性构件体系进行简化,材质选用混凝土、钢构体系,外维护结构增加玻璃幕墙的使用,结构体系也采用现代大跨度的处理方式、形成大空间的感觉。

屋面采光的运用、屋檐局部透空的处理、建筑内外视觉通廊的刻意营造,均是在传统造型基础上尝试追求现代感的表达手段。

3.5 设计中的造型材质和造型元素

本方案建筑材质选用以石材、混凝土、玻璃、钢结构铝塑板饰面为主,室内装饰部分材料采用寿命长、不易变形经一体化防火防腐处理胶合木材质。这些材料的运用一方面符合现代结构体系的计算要求,另一方面也体现环保、材料真是性等现代设计理念,对建筑的时代感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作用。

火珠柱:在业主提供的阿弥陀佛根本道场总体规划中,莲花广场周边采用的是印度著名的阿育王石柱造型。本方案为强调造型的完整性和建筑空间序列的逻辑性关系表达,采用了中国传统的火珠柱造型代替阿育王石柱造型,并对传统的火珠柱造型进行提炼变化,使之与佛殿建筑造型在材料和形式上相呼应从而达至统一。传统的火珠柱造型多采用平面或浅浮雕的形式,造型不够饱满,本方案在综合各种火珠柱造型的形象特征的基础上,将其表达上空间立体化,造型也运用建筑构成的手法进行比例调整,以适合空间柱列形态全方位观览完整性的需求。建筑细部处理在檐口、柱头、脊饰、火珠柱造型等部位大量采用了三层片段处理的方式,这样处理一方面在形式上追求统一与内部联系性,同时使细部表达繁简适度;另一方面也与佛教服饰的“三解脱”以及跳出三界外等说法相呼应。

四、平面布置说明:

基座总高23.4米,分为四层。各层平面顺应地形,体现对环境的尊重,减少工程土方量。基座入口处是一个按照传统佛寺尺度设计的小的佛殿,内奉弥勒佛,两侧是四大天王塑像,使得香客在步入大殿之前有着心情上的转换,起到欲扬先抑的空间效果。基座一层布置传达、警卫与设备用房,一部7.2米宽的楼梯通向基座中央的共享空间,楼梯的两侧是直接通往大殿的两部楼梯与四部电梯,可以迅速将香客信众引导至大殿,避免大量人流造成的拥挤。基座二层中央是通高18.2米的共享空间,内奉高14.3米的阿弥陀佛立像,上设天花藻井,佛像两

侧是两部自动扶梯通向基座四层。这一空间是基座的核心与视觉焦点,各层的参观者都可瞻仰佛的慈悲威严,浸淫在浓郁的宗教氛围之中。基座二层在共享空间的周围布置接待、法物流通处与内部工作人员办公会议的空间,内部人员使用的房间布置在基座东西两侧,并设有两部专供内部使用的楼梯,交通流线明晰,避免内外人流的相互干扰。大量人流或通过入口处垂直交通进入大殿,或通过两部自动扶梯上至四层,基座三层相对独立,在这里为寺庙僧众布置方丈室、内部办公、僧寮、活动室与斋堂,向中央大厅开放的部分是电子阅览、网络检索处。基座四层共享大厅的两侧分别是半景厅与讲堂,可举办佛教讲座、放映、演出,入口处设有咖啡快餐,为香客提供一个交流的场所。周围的空间布置佛教展览,并有图书阅览与十分钟禅室,香客信众在大殿法事活动之余,来此徜徉在佛教殿堂之中,感受到佛力加持与身心净化。四层北侧半景厅与禅堂出口处设两部电梯两部楼梯通往大殿,两侧有对外出口,满足疏散要求。大殿一层81x56米,中央供奉西方三圣,两侧正对两翼钟鼓楼是两尊菩萨塑像。大殿二、三层是绕佛回廊,围绕西方三圣与菩萨像形成三个礼佛空间。方案将传统寺院通过中轴线上院落组合营造多层次礼佛空间转变为室内不同标高上的礼佛绕佛空间,利用垂直交通与空间抑扬转换将几个空间联系起来,流转自如而富于变化,创造出体现佛教精神具有传统意味并有着强烈现代气息的室内空间。

五、小结:

本方案在因袭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形式上的创新表达探索,是古建新作在建筑设计领域的一种尝试。对于佛寺格局、佛殿空间尺度和佛殿建筑造型而言都是一种新的尝试,在这种尝试中现代建筑设计语言的运用,现代设计理念的运用追求贯穿始终,希望籍此对佛教事业在新时期的发展探索作出贡献。

技术经济指标

一. 设计范围占地面积:43980平方米 二. 停车位:地上停车场:大巴,30辆

地下停车场:共2层,面积:11400平方米,车位:300辆

三.

1. 2. 3. 4. 5.

贵宾接待室:地上1层,面积:170平方米 售票处与存包处:地上1层,面积:100平方米 导游室:地上1层,面积:80平方米 游客信息中心:地上1层,面积:150平方米 商业、餐饮:两层,面积:1000平方米

地上1层,面积:500平方米;地下1层,面积:500平方米

6.

香巴拉:两层,面积:4000平方米

地上1层,面积:930平方米;地下1层,面积:3070平方米

7.

总建筑面积:16900平方米

地下建筑面积:14970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1930平方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