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中世纪大学的类型 自然形成型: 产生类型 衍生型 创建型 教师型大学——巴黎大学 管理模式 学生型大学——博罗尼亚大学 混合型大学 教会大学 隶属关系与性质 市立大学 国立大学 较为高级的学校 接受学生范围的大小 较为低等的学校 一、产生类型上: (一)自然形成型:学者或师生自发聚集在某一场所研习学问,传道授业,后逐渐发展为大学。都是自发产生的。像萨莱诺大学、博罗尼亚大学和巴黎大学就属于自然而形成的中世纪原型大学,又被称为西方大学之母。 欧洲大学之母 博洛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Bologna)是西方最古老的大学之一、欧洲四大文化中心之首,被誉为欧洲“大学之母”,。1155年获官方的认可,博洛尼亚大学坐落于意大利艾米利亚-罗马涅大区的首府博洛尼亚,以研究和传授法律知识著称。但丁、彼德拉克、丢勒、伊拉斯谟、哥尔多尼、伽利略、哥白尼等都曾在这里学习或执教。 萨莱诺大学(一译萨勒诺大学,Università degli Studi di Salerno)设在意大利南部的坎帕尼亚大区沿海城市萨莱诺。萨莱诺原是疗养胜地,有一所医学校。11世纪初,医学校成为医学研究中心。当时,犹太人阿非利加诺来到萨莱诺,编译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和阿拉伯的医学著作,对医学理论和医疗事业有很大的推动,于是,医学校名声大振,有志学医的青年联合起来,和医师订立合同,规定学生纳费和医师传艺的条件,进行知识交易。这便成为欧洲最早的医科大学。1231年得到政府承认。
此地的医学教育具有比较悠久的历史传统,但是人们并不清楚萨莱诺的医学校到底于何时由学校发展成“大学”,也没有翔实的资料能够说明这一点。能够吸引欧洲各地的青年来此求学并使该校远远超越于其他同类学校,而成为著名大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也就是说萨莱诺大学为何具有这么大的吸引力?
1、优质的教育资源:这里明式汇聚,能够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医学教育资源。 2、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即社会对高深医学专业和知识的需求日以强劲。
3、在医学教育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很高的声望,这种传统不仅吸引了欧洲各地的青年学子,也吸引了各地的著名医生和医学教育家。
4、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这里所说的得天独厚是什么呢?它不仅地处交通要道,有利于吸收各地各种文化的优势,而且因为该地的温泉具有治疗效果而成为远近驰名的疗养胜地,萨莱诺做疗养胜地在欧洲享有盛名,甚至还有一些口头历史说这里的温泉能治各种疑难杂症。
衰落:在11-12世纪萨莱诺达到了它的顶峰,之后就逐渐走向衰落,这样一所一度成为欧洲乃至世界最辉煌的医学教育中心的大学为何会衰落呢?
根据一名学者的说法,主要是因为萨莱诺太保守、太固执,同时也太过于自信,其中也由几分骄傲、自负和虚荣,不肯低下天下第一的高贵头颅去虚心接受从阿拉伯世界潮水涌入版的医学新理论、新概念、新方法。曾经一位著名教师到蒙彼利埃大学讲学时,受到很多学生的挖苦和嘲笑,原因是因为他的观念等显得落后不合时宜。
组织结构:大家都知道中世纪的那些著名大学都开设神学部、法学部、医学部和文学部,其中前三类属于高级学部,后者属于基础学部。从组织结构上来看,萨莱诺大学属于异类,这种独特性体现在它只有医学部,没有其他部。用如今的眼光和判断标准来看,也可以认为萨莱诺大学只是一所“单科性”专业学院。 巴黎大学( Université de Paris )是一所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综合大学,其前身是索邦神学院,成立于12世纪初期。1180年法皇路易十七正式授予其“大学”称号,与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以及萨莱诺大学并称欧洲最早的三所大学,故被誉为“欧洲大学之母”。欧洲各主要大学的建立均受此三校影响。
(二)衍生型:由于各种原因,学者或师生离开原来所在大学,在迁徙过程中基本按原有大学模式在异国或异地创立大学。也可以说是母大学繁殖的子孙大学。 博罗尼亚大学:雷吉纳大学(1188年)、维琴察大学(1204年)、阿雷佐大学(1215年)、帕多瓦大学(1222年)、锡耶纳大学(1246年、1357年)——都是由博罗尼亚大学的教师和学生迁移而建立起来的。 巴黎大学:牛津大学(1168)、奥尔良大学(1231年)、昂热大学(13世纪)——他们的诞生与巴黎大学师生的迁移有关。
(三)创建型:由皇帝、国王或者教皇等通过颁发特许状直接主动创办大学。主要代表是那不勒斯大学、图卢兹大学。
在教会和世俗国王等认识到大学发展及其功能作用后,开始控制大学并建立了直接由自己控制的新大学。这类大学多由教皇或国王颁发特许状,而在确切的时间和确切的时间里成立的。
欧洲第一所在确切的时间有确切的国王特许状建立的大学是1224年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建立的那不勒斯大学。它是整个欧洲以这种方式建立的第一所大学。这位国王是德国的腓特烈二世。是为了维护帝国的统治,保持帝国的强大与繁荣,需要培养大批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才,而且只有本国培养的人才,才能更好的为本国的发展建设服务。于是。。。。。可以说,那不勒斯大学作为腓特烈二世反教皇的工具而建立起来的。
之后,1229年教皇英诺森四世,在法国南部的图卢兹创立了教皇控制的图卢兹大学。随后,1245年在意大利北部地区创立了罗马教廷大学。 二、管理模式(学生主导型、教师主导型、混合型)
学生主导大学:是以博罗尼亚大学的管理模式为代表,学生组织在该大学内具有权威性的地位,由学生主持校务,教授的选聘、学费的数额、学期的时限和授课的时数等都由学生决定。
(一)博洛尼亚大学(中世纪法学研究中心和学生主导大学的典范) 1、大学形成的原因
(1)地理位置优越——地处意大利北部交通的十字路口,许多重要的道路都在这里交汇。
(2)聚集许多名师——其中包括著名的法学大师,包括佩斯、欧内乌斯、格拉地安。欧内乌斯被后人誉为“法律之灯”。格拉地安是欧内乌斯的学生。 (3)各项罗马法的传统从古代一直延续下来
(4)城市工商业活动的发展需要高级专业法律人才 2、“大学”这一组织的形成过程
最初出现的若干同乡会,大约在12世纪中叶前后,学生为了争取自身的权益纷纷成立了自己的组织(这是按出身地域划分的同乡会),同乡会这类组织的主要作用就在于提供相互帮助和自我保护,以免遭到市民和城市当局的欺负。→后来同乡会合并为四个较大规模的同乡会,12世纪后半期,经过一段时期的磨合,大约在1230-1240年间再合并为两个大规模的学生组织,最后定型为以意大利人为主的“山南大学(行会)”和以非意大利人为主的“山北大学(行会)”。 3、组织机构与管理
组织机构:法律系和医学·文学系,两个系之下分别设有两大民族团(一个团成员来自意大利半岛,一个团成员来自阿尔卑斯山以北地区),按照不同地区还成立多个分民族团。 管理:各分民族团选举1到2名首领,成为学督;两大民族团选举各自的学生首领,成为rector。学生校长有权对本民族团以及整个大学的行政事务进行管理(特别是拥有司法裁定权),有权雇佣教师,规定教师的报酬。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薪俸制度发展起来了。
博洛尼亚学生主导大学制度的原因是什么呢?首先是博洛尼亚市民中盛行的公民权利观念,还有就是来求学的学生不是学童,他们中的一些是又圣俸的教会牧师,其他就是律师。是一群在他们自己的城市里地位显赫、年龄上有足够权利论证的年轻人。他们不愿意放弃论证的权利和在一个城市里生活的公民权利。 4、课程与教学活动——文学系开设的课程与法律和医学系开设的课程之间没有上下衔接关系,文学系开设的课程主要是古代“三艺”内容,以修辞学最受重视。课程强调实用性。《查士丁尼法典》和《学说汇纂》是学习法律的主要教材。
(二)巴黎大学(中世纪神学与哲学中心与教师主导型大学的典范)
1、巴黎作为学术中心的崛起 (1)地理上的优势
(2)政治上的优势——成为新法兰西王国的都城,具有政治上的意义 (3)聚集了一批伟大的教师——阿拉伯尔(兰斯的哲学家、神学家) 2、组织机构与管理
*从大学内部组织来看,巴黎大学由系和民族团两大层次的机构组成。一般设有文法神医四个系,其中,文学系是进入其他三个系的预备教育机构,系的数量不仅比较齐全,神学系居各系之首。大学的行政和教学事务由系主任负责。 巴黎大学的学生首先必须在文学系学习并通过考核才能进入其他各系学习,而且文学系毕业生并非所有的都能进入其他各系学习,因此文学系人数最多,有条件成立各种民族团。
*与意大利南部的学生型大学不同,巴黎大学文学系中的民族团是教师和学生组织。
*各民族团首领的主要权利不仅体现在对本民族团成员拥有司法裁判权,而且还有权选举一名教师担任大学校长,管理整个大学的教学和行政事务。 3、课程与教学活动
*巴黎大学拥有四大系,其中,文学系和神学系的课程最受重视。
*从当时文学系课程内容来看,初期的课程基本是古代希腊罗马的“七艺”中的内容,神学课程则主要是学习《圣经》、宗教格言以及历代著名神学家编撰的有关《圣经》的注释和评论等。
*在巴黎大学,文学系的课程属于预科阶段,是为将来学习法律、医学,特别是神学做准备的。
*巴黎大学也设有医学系,开设生理、病理等方面的知识。 (三)混合型大学
*在15世纪之前,可以将大学的内部机构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巴黎大学和波隆纳大学为代表的欧洲大陆型,大学由系和民族团构成。另一类是以牛津和剑桥大学为代表的英国型,大学中最基本的教学和行政组织为学院。
*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构成课程的主要内容,尤其是在巴黎大学为教皇所禁止的自然哲学以及法律系中的市民法在牛津大学可以不受约束地进行传授和研究,较之教皇控制严格和宗教神学色彩浓厚的巴黎大学而言,牛津大学在一定程度上能顾摆脱教皇的直接控制,享受某种学术自由。几乎完全为巴黎大学所摒弃的“四艺”,即属于自然科学内容的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仍在极大程度上继承了古代的传统并继续保留在大学课程中
三、隶属关系与性质 (书上99页)
(一)教会大学:直接由教会势力控制,以巴黎、牛津和剑桥大学为代表。 (二)市立大学:社会支持,如博洛尼亚大学和帕多瓦大学等。 (三)国立大学:如腓特烈二世在那不勒斯建立的大学和后来在西班牙为阿尔丰索八世及其继承者所效仿建立的萨拉曼卡大学等。
四、接受学生范围的大小 (一)较为高级的学校:这类学校最大的特征就是吸纳来自不同国家和教区的学生,人们称之为广学院。 (二)较为低等的学校
大学校址及其选择
一、校址的确定情况
(一)对于自然形成的原型大学来说,在校址的选择方面,是没有预先设计和规划的,只是由于占据了天时地利而幸运诞生。
(二)衍生型大学则属于第二种情况,更多的是为了有利于学术活动、寻求某种特权的实现而迁移到一个学者们认为更有利的生存环境。 (三)教皇或皇帝为了政策方面的目的而建造的大学,完全是为了教皇或皇帝的需要而被指定校址,如那不勒斯大学。有些学校并无固定校址,是一所流动的学校。
二、影响校址选择的四个因素: (一)地理因素
(二)经济因素:包括食宿、交通等。 (三)政治因素:首都 (四)文化传统因素 (五)偶然因素
参考文献:
[1]黄福涛.外国高等教育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2]张磊.欧洲中世纪大学[M].商务印书馆,2010.
[3]宋文红.欧洲中世纪大学的演进[M].商务印书馆,2010. [4]中世纪大学
[5]刘海峰,史静寰.高等教育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6]雅克·维尔热.中世纪大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首先,从组织的目标和组织程序看,中国的书院首先不是一个多“学科”知识的共同体,而是传授知识类型单一的儒家经典(文史与政治知识)的儒学机构。儒学机构虽然可以是私立的 ,但是它从机构外部所吸取并在机构内部进行加工的知识资源,在拣选标准上是以满足政府需求为目的的“官方标准”。组织的目标在于培养国家治理人才和社会道德教化人才,在培养程序上经常性地接受来自官方的直接干预,例如经常性地官方考课等。在当时和后来,那些满足民间社会需求的实用性质的职业知识例如医学知识,未能进入书院这样一种私立高等教育机构,而是在宫廷学校进行,或者在学校外部的民间以师徒相传的方式进行。但在中世纪大学,对于知识的吸收则采取把当时所有的高深学问几乎要一网打尽的态度和做法,其培养人才的程序和目标则主要是面向城市公民社会的需求而非官方标准和官方导向的人才需求。
其次,从组织的角色看,中国书院的教师是当时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的维护者和传播者并因此而获得政府支持,而不是像中世纪大学教师那样,是主流意识形态(基督教信仰)的质疑者甚至叛逆者(例如阿贝拉尔)和无政府主义者(例如13世纪的哥利亚德派知识分子),因此,中世纪大学经常遭遇来自世纪俗权力和宗教权力的双重干预。同时,书院的教师采取个人单独授课的教学方式,而不是像中世纪大学那样由多学科教师组成一个组织中的教师群体的角色丛。中
国书院教师的权威和组别,以个人能够“通讲”多少部儒家经典为标准,分为“一经博士”至“五经博士”。在中世纪大学,教师资格和权威的合法性,主要建立在他的学历层次、职业资格考试(公开辩论)成绩以及他在职业生活中的个人魅力基础上。在组织管理上,书院组织采取山长加助理的管理方式,这有点类似于中世纪教会大教堂学校和僧侣学校的管理方式,而不是像中世纪大学那样,采取民主和集中相统一的民主议事制度。在学生方面,中国书院的学生入学要经过以“贤、良、方、正”为标准的选拔,学生温顺守德。而中世纪大学则采用自由入学的方式,那些涌入城市的乞丐和流浪汉也可以进入大学,他们之中不少人不是循规蹈矩者,他们写诗歌颂性爱、勾引房东家的女儿、因为房租或物价同房东和市民争吵甚至和大学活动的干预者发生流血冲突等等。
第三,中国书院坐落在风景优美的寂静山林,很少有机构分化和组织生存环境的搬迁的情况,而中世纪大学则由于独立的经济利益和精神特质,不断与外界发生冲突,从而导致组织机构分化和组织生存环境搬迁。
第四,从组织的技术看,中国书院的教学由于知识的“学科”( 类别)性质单一,所以,关于知识的研讨方法,是教师个人对于儒家经典文本的理解、引证和阐发,是建立在引经据典的“考据学”基础上的、以追求个人道德完美和社会秩序稳定为目的的一种灌输和说服。而在中世纪大学,类似于“三段论”的逻辑推理经常被应用于教学辩论中。是建立在师生之间的思维互动基础上,以追求个人精神自由和普世真理为目的的一种灌输和说服。而在中世纪大学,类似地“三段论”的逻辑推理经常被应用于教学辩论中。是建立在师生之间的思维互动基础上,以追求个人精神自由和普世真理为目的的思想互动和知识交流。
第五,在组织信仰和文化方面,中国书院存在多种形式的偶像崇拜,在精神特质上和中世纪教会学校的一神崇拜并无本质不同,而在中世纪大学,虽然也讲授神学,但是反映在精神特质和具体行为止,他们的教师和学生蔑视一切权威,关于这一点,哥利亚德派教师的做派和巴黎大学学生对于校门口亚历山大雕像的嘲弄式损害应该是典型的例证。
第六,就组织生存的稳定性看,就局部历史看,中国书院的兴衰,在其作为一种类型的社会组织形式彻底走出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舞台之前,也总是随着朝代的更迭变化无常,私学组织的官学化实质决定了它的命运。而中世纪大学的生存与发展,虽然一直与外部社会的冲突与妥协之过程中,但是,一方面,这种组织的行会性质使得它和当时社会的其它行会组织一起能够得到法律认可,另一方面,它产生于民间并深深地植根于当时的社会的各种需求之中,城市社会分工中知识分子追求经济独立的需求、市民社会的职业知识需求、全社会各阶层的精神信仰和精神探索需求等等,这一切决定了它在与外部社会的冲突中不是走向萎缩和消亡,而是走向了穿越历史、跨越环境的分化和成长。当然,这种分化和成长,也是它在保持前述优点的前提下,不断适应环境和改变自身的过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