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教材高中语文第2单元测试卷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2单元测试卷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2024-09-03 来源:爱问旅游网


第二单元测试卷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盛唐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全盛时期。盛唐气象所指的是诗歌中蓬勃的气象,这蓬勃不只由于它发展的盛况,更重要的乃是一种蓬勃的思想感情所形成的时代性格。盛唐气象因此是盛唐时代精神面貌的反映。

中国诗歌史上,对于一个理想的诗歌时代,唐代以前大都向往建安,唐代以后则转而醉心于盛唐。盛唐气象乃是在建安风骨的基础上又发展了一步。

那么盛唐时代与建安时代有什么共同之处呢?盛唐气象与建安风骨又有什么不同点呢?要说明这个问题,首先就必须了解建安时代乃是一个解放的时代,是从两汉的宫廷势力,从沉闷的礼教束缚之下解放出来;于是文学也就有力地从贵族文学中解放出来,一种自由奔驰的浪漫的气质、富于展望的爽朗的形象,就构成建安风骨的精神实质。而唐代也正是从六朝门阀的势力下,从佛教的虚无倾向中,从软弱的偏安与长期的分裂局面下解放出来,而表现为文学从华靡的倾向中解放出来,带着更为高涨的胜利心情,更为豪迈的浪漫气质,更为丰富的爽朗歌声,出现在诗歌史上。这一种解放的力量,也就是建安风骨真正的优良

1

传统。建安是解放的时代,但也是艰苦的时代。这艰苦由于这时代是出现在一个兵荒马乱的废墟之上的,这艰苦又由于这时代还缺少一种保证这个解放的有效的经验,因为一切都似乎是草创的。荒凉高亢的歌声,这是建安风骨的基调。而盛唐时代是出现在百年来不断上升的和平繁荣的发展中,是有了几百年来成熟了的封建社会的发展经验的进展得较为顺利的时代,自然流露出一种春风得意一泻千里的展望。这就是盛唐气象与建安风骨,同为解放的歌声,而又不全然相同的地方。建安风骨因此是具备在盛唐气象之中的,也是盛唐气象的骨干。然而盛唐气象又不止于这个“骨”,它还有丰实的肌肉。唐代的宏伟的力量,表现在经济上,表现在文化上,表现在边防上,也就广泛地表现在日常生活之中。盛唐气象潜移默化,无往而不存在,因此只能说是一片气象,而非素朴的风骨所能尽了,它乃是建安风骨的更为丰富的展开。这就是“盛唐气象”所以在“建安风骨”之后成为古代诗人们普遍向往的造诣。

论“盛唐气象”最集中的,莫过于严羽的《沧浪诗话》。这一部批评名著,其中心命题就是高倡“盛唐气象”。严羽说汉魏是“气象混沌”“不假悟也”,盛唐是“气象浑厚”“透彻之悟”。如果“悟”是对于形象的捕逐,那么,汉魏就是还不曾有意去捕逐,而是听其自来的,所以说“不假悟也”;盛唐则是认识到捕逐而且达于深入浅出的造诣,所以是“透彻之悟”。汉魏既然还没有致力去捕逐形象,所以形象是淳朴的,又是完整的,因此“难以句摘”;如同还没有开采的矿山,这也就是“气象混沌”。而盛唐则由于致力捕逐而获得最直接鲜明的形象,它好像是已经展开来的真金美玉的矿藏,这就不能说是混沌,只能说是浑厚了。

一种青春的旋律,无限的展望,就是盛唐诗歌普遍的特征。

盛唐气象在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是充沛的;它夸大到“白发三千丈”时不觉得夸大,它细小到“一片冰心在玉壶”时不觉得细小;正如一朵小小的蒲公英,也耀眼地说明了整个

2

春天的世界。它玲珑透彻而仍然浑厚,千愁万绪而仍然开朗,这就是历代向往的属于人民的盛唐气象。

(摘编自林庚《盛唐气象》)

材料二:

“盛唐气象”是唐诗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之一。自从舒芜、林庚在五十年代提出并探讨这一概念后,“盛唐气象”就进入学术研究视野并引发了热烈持久的争论。

关于“盛唐气象”的研究,其基本着眼点应该是历史事实和文学事实,所以有几个基本点是不能不特别注意的:

一是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盛唐的社会、文化呈现出了不同于前代的种种特点。“盛唐气象”虽然是用来说明诗歌的,但也有社会的、文化的内容,“盛唐气象”通过诗歌体现的是一个辉煌时代的精神风貌。

二是盛唐人的价值追求、主体精神,如用世精神与高度自信、高度社会责任感,英雄主义情怀等,也是对“盛唐气象”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盛唐气象”应该是盛唐人的价值追求、主体精神在诗歌中的感性显现。

三是盛唐人崇尚刚健骨气的审美取向。体现在诗歌中,就是雄浑壮美、大气磅礴、酣畅淋漓,所以“盛唐气象”就整体而言,应该是一种壮美的气象,当然也包含自然清新的优美风格,虽然优美在其中并不占主导地位。

关于“盛唐气象”的研究视野应该更为开阔,所涉及的问题也应该更多,如:南北方

3

文化的空前融合对“盛唐气象”的形成有何影响?盛唐以后的诗人诗作是如何接受“盛唐气象”的影响的?还有,“盛唐气象”反映的是一个时代艺术与美学的风貌,对“盛唐气象”的研究,综合考察、立体考察更有益于获得科学的结论。

总之,有关“盛唐气象”的研究虽然历经五十余年,尚待研究的问题还有许多,需要我们以认真科学的态度逐一解决。

(摘编自高建新《五十年来“盛唐气象”研究述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盛唐气象和建安风骨同为解放的歌声,充满解放的力量,但前者更坚决、更彻底、更有力。

B.建安风骨是具备在盛唐气象中的,建安风骨中荒凉高亢的风格也是盛唐气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C.严羽提出并高倡“盛唐气象”,是基于他的审美品位与趣味,也是他的文学批评成就。

D.对于“盛唐气象”的研究,不应局限于盛唐这个单一历史时期,也不应局限于文学领域。

【答案】D

【解析】A.“更坚决、更彻底、更有力”于文无据,原文只说“盛唐气象乃是在建安

4

风骨的基础上又发展了一步”“带着更为高涨的胜利心情,更为豪迈的浪漫气质,更为丰富的爽朗的歌声”“乃是建安风骨的更为丰富的展开”,可见,只是更为丰富,并没有更坚决、更彻底、更有力。B.“建安风骨中荒凉高亢的风格也是盛唐气象的重要组成部分”错误,建安风骨的基调是荒凉高亢,这是因为建安是一个艰苦的时代,而盛唐并不是。C.“严羽提出并高倡‘盛唐气象’”错误,原文说的是“论‘盛唐气象’最集中的,莫过于严羽的《沧浪诗话》。这一部批评名著,其中心命题就是高倡‘盛唐气象’”,可见“盛唐气象”这一概念并不是严羽提出的,只是论述最集中并大力倡导。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盛唐气象是盛唐时代的精神面貌的反映,因此安史之乱后的诗歌无法体现出“盛唐气象”。

B.盛唐是比建安更加理想的诗歌盛世,因为盛唐气象比建安风骨更为丰富、宏大、豪迈。

C.严羽分析了汉魏和盛唐诗歌在“悟”和“气象”上的不同之处,体现了他高倡“盛唐气象”而轻汉魏诗歌的态度。

D.“盛唐气象”本是用来说明诗歌的,但也有社会、文化的内容,进入了社会学、文化学的研究视野。

【答案】B

【解析】A.“因此安史之乱后的诗歌无法体现出‘盛唐气象’”错误,盛唐气象并不是

5

一天就消失的,说安史之乱后就没有盛唐气象不符合客观实际,另外盛唐之后的诗歌也可以反映出盛唐时代的精神面貌。C.“体现了他高倡‘盛唐气象’而轻汉魏诗歌的态度”错误,严羽是通过分析汉魏与盛唐诗歌在“悟”“气象”上的不同之处,来比较汉魏与盛唐诗歌,并没有轻汉魏诗歌。D.“盛唐气象”“进入了社会学、文化学的研究视野”于文无据,原文只说“‘盛唐气象’就进入学术研究视野并引发了热烈持久的争论”。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诗句中不能体现“盛唐气象”的一项是(3分)( )

A.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B.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C.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D.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答案】D

【解析】D项诗句出自《春怨》,这是一首宫怨诗,这两句写寂寞幽寂的庭院内春天已临近尽头,梨花落满地面而院门紧掩,感情纤弱卑细,不能体现盛唐气象。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答案】①首先,开篇提出“盛唐气象”这一概念,并指出盛唐气象是反映盛唐时代精神面貌的。②其次,比较了盛唐气象与建安风骨的异同。③再次,介绍了《沧浪诗话》中对汉魏与盛唐诗歌的比较,论证了盛唐诗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④最后,总结了盛唐

6

气象的艺术特征来收束全文。

5.结合两则材料,请简要概括我们在研究“盛唐气象”时应该注意哪些基本点。(4分)

【答案】①研究“盛唐气象”应关注盛唐的时代特征及盛唐诗歌的普遍特征。②注意盛唐的社会、文化与前代的种种不同特点。③注意盛唐人的价值追求、主体精神、审美取向。④在研究“盛唐气象”时应采用更开阔的研究视野,用认真科学的态度去解决研究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一帘幽兰

孙作平

①房子要装修,还没等完全“装扮”好,我即买了几盆绿色植物——绿萝、仙人掌、芦荟、吊兰,均匀置于房里的角隅,吸收甲醛,净化空气。

②房子装修后接着是长时间的通风,美化,布置。几经折腾,除了吊兰依然静默葱茏,精神矍铄,其他的都耷拉着小脑袋失去了精气神,像精神萎靡、一蹶不振的孩子。我便开始精心“伺候”,一天天下去,再不见昂首挺胸,生命已夭折。心中无奈,又不免自责起来,是我伤害了这些小家伙儿。

7

③怅然回眸中,可爱健壮又翠色欲滴的吊兰正在逗我笑,宽慰一颗潮湿的心。我诧异于吊兰超然不凡的生命力而喜爱上它,并挪移到窗台,且美其名曰“一帘幽兰”。以后家里再养的什么花草,总是“熬”不过它,只有它坚守阵地,青春永驻。从此我和它成为朋友伙伴,再后来又视它为亲人家人。

④古诗云:“何年一掬草,婆娑在盆中。叶瘦轻拖绿,花小不飞红。根疏杯水淡,格高冷意浓。无关冬与夏,飘洒自得风。”吊兰因根叶似兰,花梗横伸倒悬得名。叶丛生,线形细长。花茎奇特,枝叶下垂,叶色秀丽,淡雅清心,栽培简单又极易生长,四季常绿,是极好的室内盆栽观赏花卉,被人们誉为“空中花卉”。

⑤吊兰的种类繁多,形态特点各异,繁殖极易,常用分株扦插法,从春至秋随时随处都可以进行栽种。我家的金边吊兰年岁最长,已做了母亲,花茎从叶丛中抽出,叶脉中抽生出的匍匐茎,长可尺许,既刚且柔;茎顶端簇生的叶片,由盆沿向外下垂,随风飘动,多像展翅欲飞的小仙鹤。

⑥我把它的孩子“小仙鹤们”扦插栽入花盆内培植,然后浇透水,放荫凉处养护。

⑦我带了几盆吊兰放在办公室。长时间的寒暑假里得不到一滴水滋润,也得不到一点温情呵护的它们,饱经了严寒酷暑的岁月沧桑。开学了,我惊艳于兰儿们面目虽已憔悴不堪,但身子骨还坚挺着。照顾几天便立刻茁壮如初,朝气蓬勃。优雅美丽源于内心美好强大的馈赠吧,难怪宋代诗人这么赞道:“忍犯冰霜欺竹柏,肯同雪月吊兰荪。”那一帘幽兰,一帘花影,一簇春色,一卷书香,一群耕耘者与逐梦的“花朵”,谐调成学校里一道独具匠心的亮丽风景线。

⑧而今家中的每个角落都被我植上这绿色的小精灵,或瓶或盆或罐,有的悬吊于窗前,

8

有的摆放在窗边花架或窗台上,小屋因此四季盎然如春,馨香弥漫,有了翠绿欲滴的娇嫩和随遇而安的恬淡悠然。

⑨当下垂的花茎遇到微风吹拂时,宛若绿色的蝴蝶翩翩起舞,袅袅婷婷;花茎上长出的许多娇嫩的新植株体,随风缱绻,犹如“绿色仙子”在荡秋千,又好似“天女散花”,饶有风趣韵味。酷暑时用它绿绿的清凉把我浓浓包裹,让我轻盈从容;严寒时用它浓浓的绿茵把我轻轻簇拥,让我温暖如春。即便冷风冷雨,枯萎凋零,一适逢时令与阳光水润,就会昂然挺立,精神焕发。这份坚强,这份适应,外表柔弱却勇气十足,真让人钦佩!

⑩每次回到家,第一眼就去看望我的“一帘幽兰”,它们也争宠似的在我面前献媚讨好,又是舞又是笑。繁忙之余与它们对眸时,精神愉悦又轻松,心安宁又淡然。闲暇时最惬意的是:一帘幽兰一抹绿意一片春色里,一缕阳光一杯清茶一笺书香中,与轻暖的文字相伴对话,无言也最懂,无言也最美。正如黑夜与星月的相映、相衬、相趣。

⑪兰儿一生,不卑不亢,迤逦绰约,清香脉脉,素洁清芬。心向明媚,努力生长成自己喜欢的样子,无意苦争春,只把春来报。随风摇曳时浪漫与飘逸四溢,默默绽放,淡淡吐芳,静时如画,动时若诗。

⑫将温暖织就绿茵,让心音开成清韵。在清浅的岁月中,“静观窗前花开花落,漫看天边云卷云舒”,柔而不弱,纤细有风骨。即便朴素而不失端庄优雅,即便忙碌也不乏悠然从容。让我油然想起杨绛,又想起她的百岁箴言——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⑬一帘幽兰为我打开了一帘不一样的风景!这种坚而不俗的德,静水流深的劲,光而

9

不耀的韧,坚守初心的美,深深地让我为之动容,为之歌吟——幽兰飘逸一帘堂,温暖浅笑散菲芳。怡情不语满室香,清心静雅著妙章。

(选自《安徽青年报》2018年6月18日,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第③段的描述可以看出吊兰之所以成为作者的朋友伙伴,甚至后来又视它为亲人家人的唯一原因是它能够坚守阵地,青春永驻。

B.文章第④段引用古诗,是由怅然回眸中逗笑的吊兰给“我”宽慰所引起的诗意联想,意在转向描写“空中花卉”的淡雅清心、朴实无华。

C.文章第⑦段引用诗句,是由兰花长时间未得滋润,稍微照顾就朝气蓬勃而引起的诗意联想,意在转向描写耕耘者与“花朵”的谐调。

D.文章将吊兰比作不卑不亢、迤逦绰约的翩翩君子,是借吊兰的形象来展现作者心向明媚、努力生长的姿态及追求。

【答案】A

【解析】以偏概全,“它能够坚守阵地,青春永驻”是原因之一,而非唯一原因。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层层铺垫,确定全文的描写角度,即始终以一个养花人的视角来叙述“我”

10

与吊兰的故事,使叙述语调显得亲切而又温暖。

B.文章第⑤段写吊兰“从春至秋随时随处都可以进行栽种”,除了强调吊兰坚韧的生命力,也为下文栽培、养护、守候、感悟做铺垫。

C.文章第⑫段引用杨绛的百岁箴言,意在表述我们无须外界的认可,因为人生最曼妙的风景,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与他人无关。

D.文章最显著的文字特点是运用大量四字词、抒情性语句,形成繁复恣肆的修辞效果,同时表现了吊兰幽香飘逸、淡淡吐芳的品性。

【答案】C

【解析】引用杨绛的百岁箴言意在说明人要有风骨,在朴素与忙碌的生活中不失优雅与从容。

8.作者对吊兰与“我”相伴相随生活经历的叙述很有层次感,请结合作品概括分析。(6分)

【答案】时间层次:装修未完全完工,购买绿色植被—装修完工之后的通风、美化、布置—将“小仙鹤们”扦插栽入花盆内培植—而今家中的每个角落都被“我”植上这绿色的小精灵。

情感层次:急切—自责—怅然—宽慰—诧异、喜爱—相伴—视为亲人家人—折服。

感悟层次:优雅美丽源于内心美好强大—恬淡悠然的态度可以守候一方天地—坚强与

11

适应可化柔弱为勇气十足—心向明媚,努力生长,自然花香满室,雅著妙章。

9.请探究文章结尾段,“一帘幽兰为我打开了一帘不一样的风景”这句话所包含的作者的情感态度。(6分)

【答案】①红尘为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②随遇而安,守候一方心灵净土。③风情万种,给人昂然挺立的勇气。④不卑不亢,绽放幽香,沁人心脾。⑤坚守初心,坚韧温暖,让人为之动容。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李石,字中玉。元和中,擢进士第,辟李听幕府,从历四镇,有材略,为吏精明。听....每征伐,必留石主后务。大和中为行军司马听以兵北渡河令石入奏占对华敏文宗异之石器雄远当轴秉权亡所挠。方是时,宦寺气盛,陵暴朝廷,每对延英,而仇士良等往往斥训①以折大臣,石徐谓曰:“乱京师者训、注也,然其进,孰为之先?”士良等恧②缩不得对,气益夺,晋绅赖以为强。于时大臣新族死,岁苦寒,外情不安。帝曰:“人心未舒何也?”..石曰:“刑杀太甚,则致阴沴。比郑注多募凤翔兵,至今诛索不已,臣恐缘以生变,请下诏慰安之。”帝曰:“善。”帝尝顾郑覃曰:“覃老矣,当无妄,试谕我犹汉何等主?”覃曰:“陛下文、宣主也。”帝曰:“渠敢望是!”石欲强帝志使不怠,因曰:“陛下之问而覃之对,臣皆以为非。颜回匹夫耳,自比于舜。陛下有四海,春秋富,当观得失于前,日引月长,以齐尧、舜,奈何比文、宣而又自以为不及?惟陛下开肆厥志,不以文、宣自安,则大业

12

济矣。”俄进中书侍郎。石用韩益判度支案,以赃败。石曰:“臣本以益知财利,不保其贪。”帝曰:“宰相任人,知则用,过则弃,谓之至公。它宰相所用,强蔽其过,此其私也。”三..年正月,将朝,骑至亲仁里,狙盗发,射石伤,马逸,盗邀斫之坊门,绝马尾,乃得脱。天子骇愕,遣使者慰抚,赐良药。石因卧家固辞位,有诏以中书侍郎平章事为荆南节度使。石起为相,以身徇国,不恤近幸,张权纲,欲强王室,收威柄。而仇士良疾之,将加害,帝知其然,而未为之,遂罢去。遣日,飨赉都阙,士人恨愤。石让中书侍郎,换检校兵部尚书,它不听。卒,年六十二,赠尚书右仆射。

(选自《新唐书·李石传》,有删改)

【注】①训:即李训,前宰相,“甘露事件”中被诛。②恧(nǜ):惭愧。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大和中/为行军司马/听以兵北/渡河/令石入奏/占对华敏/文宗异之/石器雄远当轴/秉权亡所挠

B.大和中/为行军司马/听以兵北渡河/令石入奏/占对华敏/文宗异之/石器雄远/当轴秉权亡所挠

C.大和中/为行军司马/听以兵北渡河/令石入奏/占对华敏/文宗异之/石器雄远当轴/秉权亡所挠

D.大和中/为行军司马/听以兵北/渡河/令石入奏/占对华敏/文宗异之/石器雄远/当轴秉权亡所挠

13

【答案】B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元和是唐宪宗用来纪年的名号,年号为汉武帝首创,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

B.幕府指古代将军的府署,因军队出征施用帐幕而得名,也可用来泛称幕僚。

C.晋绅也作“缙绅”,是旧时官宦或儒者的装束,也用作官宦或儒者的代称。

D.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官名。

【答案】A

【解析】“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错误,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石富有才略,为吏很是精明。他考中进士后在李听幕府中任职,跟从李听历任四镇,深受信任,在李听每次征伐时,都受命掌管后方的事务。

B.李石应对从容,重视稳定人心。宦官气焰嚣张,震慑大臣,李石从容应对,使宦官们惭愧退缩;皇帝问人心为何不安,李石点明是因刑杀太过。

C.李石意图振兴,激励皇帝立志。郑覃认为皇帝可以类比为汉代文、宣二帝,李石却不以为然,激励皇帝树立远大志向,超越文、宣,自比于舜。

14

D.李石遭到刺杀,惊险中得以逃生。李石在上朝的路上被刺客射伤,在逃奔中经过坊门时又被刺客挥刀拦截,马尾被砍断后,才得以脱身保命。

【答案】C

【解析】“自比于舜”错误,原文“自比于舜”的是颜回,李石激励皇帝“以齐尧、舜”。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比郑注多募凤翔兵,至今诛索不已,臣恐缘以生变,请下诏慰安之。

【答案】先前郑注大量招募凤翔士兵,至今对他们诛杀搜索不止,臣担心由此产生变乱,请求下诏安抚他们。

(2)石起为相,以身徇国,不恤近幸,张权纲,欲强王室,收威柄。

【答案】李石被起用任相,他以身报国,不顾念近臣宠幸,伸张朝廷法度,想要加强王室,收回权力。

14.李石请求辞官,后改赴他任,士人们为什么愤恨不平?请简要说明。(3分)

【答案】①李石遇刺,皇帝知道内情却无可奈何。②李石辞官,竟被罢免宰相职务。③赴新任时,朝廷方面没有任何宴请赏赐。

【参考译文】

15

李石,字中玉。元和年间,(李石)考中进士科,被征召到李听幕府中任职,跟随(李听)历任四镇,富于才干谋略,作为属吏十分精明。李听每次征伐,总是留下李石掌管留后事务。大和年间,(李石)任行军司马。李听率兵北渡黄河,命李石入朝奏事,李石应答言辞华丽机敏,文宗对此十分惊奇。李石气度远大,对于当政权要无所屈从。当时,宦官气焰很盛,压迫朝廷,每当在延英殿皇帝面前奏事答对时,仇士良等人常常指责李训之事以此来震慑大臣,李石不紧不慢地对他们说:“祸乱京城的人确实是李训、郑注,然而他们被进用,是谁最先引荐他们的?”仇士良等人惭愧畏缩不能回答,气焰略有收敛,士大夫因此得以抬头。当时大臣刚遭族诛,气候严寒,世间人心不安。皇帝问:“人心不安是什么原因呢?”李石回答说:“刑罚杀戮太多,就会导致阴冷不祥之气。先前郑注大量招募凤翔士兵,至今对他们诛杀搜索不止,臣担心由此产生变乱,请求下诏安抚他们。”皇帝说:“好。”皇帝曾对郑覃说:“郑覃老成持重,自然不会欺妄我,试着说说我与汉代哪位君主相似?”郑覃回答说:“陛下是文帝、宣帝那样的君主。”皇帝说:“(我)怎敢奢望比得上他们!”李石想增强皇帝的信心使他不要懈怠,就趁机说:“陛下的提问及郑覃的回答,臣认为都不对。颜回不过是一介匹夫,尚且要自比于帝舜。陛下拥有天下,年富力强,应当考虑前人的得失,日日进步,以追上尧、舜那样的圣主,为什么要与文帝、宣帝相比而还自认为比不上呢?希望陛下树立远大志向,不要以能比上文帝、宣帝而心安理得,那么大业就能成功了。”不久(李石)升任中书侍郎。李石任用韩益兼管度支事务,(韩益)因贪赃而身败。李石说:“臣原是因为韩益懂得财物货利(理财),不能保证他不贪赃。”皇帝说:“宰相任用人,了解他就任用,有过失就罢免,这就叫至公。其他宰相任用人,极力掩盖被任用者的过失,这是出于私心啊。”开成三年(838年)正月,李石准备上朝,骑马来到亲仁里,刺客突然冲出,射伤李石,马逃奔,盗贼在坊门处挥刀阻截,砍断了马尾,李石才得以脱身。天子震惊,派使者前去慰问安抚,赐给他良药。李石为此躺在家中坚决请求辞官,下诏命他以中书侍郎平章事的身份任荆南节度使。李石被起用任相,他以身报国,不顾念近臣宠幸,伸张朝廷法度,想要加强王室,收回权力。但仇士良嫉恨他,准备加害于他,皇帝知道内情,却无可奈何,于是罢免了他的宰相职务。赴任之时,皇帝宴请赏赐一概没有,士人们愤恨不

16

平。李石辞让了中书侍郎的职位,改任检校兵部尚书,提出的其他要求皇帝没有接受。(李石)去世,终年六十二岁,追赠他为尚书右仆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红 蕉

[唐]柳宗元

晚英值穷节,绿润含朱光。

以兹正阳色,窈窕凌清霜。

远物世所重,旅人心独伤。

回晖眺林际,槭槭①无遗芳。

【注】①槭槭:拟声词,形容叶片掉落的声音。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描写红蕉叶子浓绿滋润、红色花瓣光华闪闪,体现了红蕉分外艳丽的形象。

B.颔联通过对红蕉外观的描写表现了红蕉之美,更表现了红蕉坚强不屈的特质。

17

C.“远物”,远处的事物,这里既指眼前盛开的红蕉,也指因客游他乡而处境悲凉的诗人。

D.第六句写诗人由眼前的红蕉联想到自己客居他乡的处境,不禁发出身世之感。

【答案】C

【解析】“远物”仅指红蕉,对于从京城到来的诗人来说,此地的红蕉就是“远物”。

16.从结构、内容、抒发情感三个角度赏析诗歌尾联。(6分)

【答案】①结构:紧扣诗题“红蕉”,呼应前文对红蕉的描写。②内容:斜阳下眺望树林,草衰叶落,一片凄凉,除了红蕉之外,其他花尽数凋零。渲染了肃杀凄清的深秋节气,反衬了红蕉的不凡和可爱。③情感:表达了诗人对红蕉的喜爱,以及自身处境艰难的孤寂、悲凉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用农夫来作比较,写出阿房宫中柱子之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归结刘义隆北伐失败的原因,体现了其不凡的见识。

18

(3)古人登楼、登峰每多感慨,登高必忧,多为常态。但也有诗歌与众不同,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人生哲理。

【答案】(1)使负栋之柱 多于南亩之农夫

(2)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

(3)示例一: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示例二: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吴冠中的美育,以启发想象、培养美感为目标,而非以统一的精准模仿为标准。

吴冠中说:“我向往表现一片丛林,但不模仿每一棵树,正如不刻画每一个具体人物,表现人群之欢腾或怒潮。”面对自然,他运用诗意的想象,以抽象的点、线、面去呈现——“千树万树无一笔是树,千山万山无一笔是山,千笔万笔无一笔是笔,有处恰是无,无处恰是有”。

他说:“印象主义和立体主义拓宽了人们的审美________。中国人开始对此不接受、不理解,一向只习惯图画中的逼真区别作品优劣。因为追求逼真,‘________’便成为最高评

19

价。其实,中国传统绘画中亦要求表达意境,技法中讲究虚实,写实中结合写意。追求‘虚实’‘写意’‘气韵生动’‘超以象外,得其寰中’等表现手法,本质上也就是不再________于描画孤立的物象之逼真,而着眼于物象与物象间的相互关系、整体关系,分析到底,这与印象主义及立体主义的探索颇有________之处。抵达艺术高峰时,中、西艺术必定相晤,拥抱,相见恨晚。”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境界 惟妙惟肖 局限 殊途同归

B.领域 栩栩如生 拘泥 异曲同工

C.领域 惟妙惟肖 拘泥 殊途同归

D.境界 栩栩如生 局限 异曲同工

【答案】B

【解析】境界:土地的界限;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领域:一个国家行使主权的区域;学术思想或社会活动的范围。从文意来看,是扩大了人们审美的范围,应选“领域”,排除A、D。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栩栩如生:通常比喻画作、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等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此处用于形容绘画作品,应用“栩栩如生”,排除C。局限:限制在某个范围内。拘泥:固执;不知变通;拘束。此处的文意强调创作态度,应用“拘泥”。异曲同工: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比喻不同的人的辞章或言论同样精彩,或者不同的做法收到同样好的效果。针对的是不同的对象——“异曲”。

20

殊途同归:通过不同的道路走到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针对的是不同方法、途径——“殊途”。此处指中国绘画、印象主义、立体主义等不同对象的探索,应用“异曲同工”。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人起初对此不理解、不接受,因一向只习惯于依据所描绘对象的逼真来区别作品优劣。

B.中国人起初对此不理解、不接受,因一向只习惯于所描绘对象的逼真与否来区别作品优劣。

C.中国人起初对此不理解、不接受,因一向只习惯于依据所描绘对象的逼真与否来区别作品优劣。

D.中国人起初对此不接受、不理解,因只一向习惯于依据所描绘对象的逼真与否来区别作品优劣。

【答案】C

【解析】画横线“开始”应改为“最初”;不合逻辑,“逼真”与“优劣”一面对两面;语序不当,根据事理逻辑,“不接受、不理解”应改为“不理解、不接受”。A.不合逻辑,“逼真”与“优劣”一面对两面。B.成分残缺,在“所”字前面加“依据”。D.语序不当,根据事理逻辑,“不接受、不理解”应改为“不理解、不接受”,另外,“只”表范围,“一向”表时间,“只”应调到“一向”之后。

21

20.原文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抵达艺术高峰时,中、西艺术必然会有更多的交流,融合,超越。”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5分)

【答案】①从写作手法来看,原文将艺术拟人化,更形象、生动,感染力更强。②从语体色彩来看,“相晤,拥抱,相见恨晚”言简义丰,韵味悠长,与全文风格一致。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同样需要守望者。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我这样说时,我已经承认对待历史进程还可以有其他的角度,它们也都有存在的理由。譬如说,你不妨做一个战士,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时代的战场上冲锋陷阵,发号施令。你不妨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去经商,去从政,去称霸学术,统率文化,叱咤风云,指点江山,去充当各种名目的当代英雄。但是,在所有这些显赫活跃的身影之外,还应该有守望者的寂寞的身影。

守望者是这样一种人,他们并不直接投身于时代的潮流,而是往往与一切潮流保持着一定距离,但他们也不是旁观者,相反,对于潮流的来路和去向始终怀着深深的关切。他们关心精神价值甚于关心物质价值,在他们看来,无论个人还是人类,物质再繁荣,生活再舒适,( )。所以,他们虔诚地守护着他们心灵中那一块精神的园地,其中珍藏着他们所看重的人生最基本的精神价值,同时警惕地瞭望着人类前方的地平线,注视着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在土地和天空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守卫土地,仰望天空,他们守的是人类安身立命的生命之土,望的是人类超凡脱俗的精神之天。

22

2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如果心神难定,意识不明,就绝无幸福可言

B.无论是精神流于平庸,还是灵魂变得空虚,都绝无幸福可言

C.无论是心神难定,还是意识不明,都绝无幸福可言

D.如果精神流于平庸,灵魂变得空虚,就绝无幸福可言

【答案】D

【解析】前面说“在他们看来,无论个人还是人类,物质再繁荣,生活再舒适”,后面说“所以,他们虔诚地守护着他们心灵中那一块精神的园地……注视着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由此可知,语段主要强调“精神”“灵魂”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且根据上下文来看,括号处应该是表假设关系的复句,而不是表条件关系的复句,排除B、C;“精神”“灵魂”是与“物质”相对的概念,分析A、D项,这两项涉及“心神”“意识”“精神”“灵魂”,而括号前面说“物质……”“生活……”,可见括号中要说的应是与“物质”等相对的内容,“心神”“意识”虽然也属于“精神”范畴,但不与“物质”概念相对,排除A。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答案】①守望是一种角度 ②甚至做一个将军 ③投身到任何一种潮流中去

四、写作(60分)

23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张潮)

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叶圣陶)

读书就像蜜蜂采蜜一样,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有限。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鲁迅)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朱熹)

对于读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法和看法,那么,你有怎样的看法和理解?请在以上句子中任选三个,以“我看读书”为中心,写一篇作文,表达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在写作前,要先理解材料中五个句子蕴含的观点,在写作时,要分析评论他人的观点,并结合前人的诗句谈自己对读书的看法和理解。第1句重点在于人在不同时期读书的收获不同,年龄越大,经历越多,读书的收获越丰富。第2句讲的是读书的方法,不能死读书,死钻牛角尖,不能局限在书中。第3句重点在于讲读书要广博,不能拘于一书而忽略了其他方面,要有眼光。第4句讲读书的作用,读书可以提升个人写作的水平和对事物的认知能力。第5句说读书的方法,要专心,要做到心、眼、口三方面结合。

24

参考立意:读书,要有广度、厚度;活学广用,方为上“读”;字斟句酌,遍览群书;用一生的时光,与书为伴;细读字里行间处,嗅得书香满庭芳。

2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