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心武《钟鼓楼》中矛盾的今昔比照研究
◎ 张品丽/江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
摘要:刘心武创作的《钟鼓楼》将改革开放初期北京人们的生活百态运用辐射线的方式呈现出来,借用小说中的人物阐述了其对社会矛盾的担忧。《钟鼓楼》中有五种矛盾,如城乡矛盾、婚姻与爱情的矛盾、工作态度矛盾、择偶观念矛盾与北京建筑物发展的矛盾,透过此类矛盾可准确发现当时的时代变化,只有通过理性思维与科学探索才能在各项矛盾中找到平衡。
关键词:刘心武《钟鼓楼》;矛盾;择偶理念;工作态度
《钟鼓楼》为作家刘心武的代表作之一,在20世纪80年代曾得到过茅盾文学奖,在该小说中其详细阐述了老北京的风土人情,在遭受多年历史变迁后,北京城的样貌已发生了较大改变,其将该阶段人们的物质状态与精神状态清晰地呈现出来,展现了北京城中各类人群因思想差异而生成的生死歌哭、喜怒哀乐。
一、《钟鼓楼》作品生成的时代背景《钟鼓楼》描绘了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发生在北京钟鼓楼的几段故事,通过12个小时的时间,描写了社会各个阶层的丰富生活场景,充分展示了80年代的北京生活和社会变革,个人的悲欢离合相互交织构成了北京市民的生活图,揭示了在人生舞台上的不同人生,体现出空间感。
在描述每个人物时,作者利用其对北京城
的了解,为读者带去紧张、曲折的故事情节。与其他用品不同的是,《钟鼓楼》通过每个人物对该件事情的反应来显示每个普通人的性格特征。刘心武创作《钟鼓楼》时正值改革开放的初期,部分年轻人的思想发生了变化,其与传统守旧派的思想出现了碰撞,作者借此类人的想法将对未来发展的憧憬与担忧共同绘制在同一部作品中,在那个年代给人们带去较大震撼。
二、《钟鼓楼》的艺术鉴赏(一)作品主题
《钟鼓楼》中的每位人物皆带有双重印记,既有着传统的过去,又因思想上的变化而改变其当下行为。小说中每个故事都有着相似背景,即“文革”,虽然《钟鼓楼》中的每个人物都处在历史的动荡期,但因性格、
2021年第1期 69
◆
思想差异的区别该事件给其灵魂带去了不同的印记。比如,在遭遇“文革”后,路喜纯、荀磊仍是善良淳朴、奋发向上的人;而卢宝桑、姚向东则变得堕落消沉、尊严丧失,究其原因在于其受到的教育、外部环境与家庭教育不同,因而其人生态度、持有的信念也会出现天差地别。虽然该历史痕迹处在动荡时期,但由于每个人个性不同,其此后的人生道路也各不相同,比如,薛纪徽在错误中逐步找寻到了正确的道路;路喜纯则展现了个人的乐观主义精神;而卢宝桑则呈现出“文革”对人精神的毁灭力量。
在小说中,无论人物走上了何种道路或性格怎样变化,作者皆站在第三视角对进行人物的详细刻画,展现出各自不同的命运,没有任何的批判与褒扬,在宽宏、善解人意的理念下描绘出各色人群的生活百态。作者对我国厚重的历史进行了一定的反思,运用巧妙的写法将现代社会与历史文化的主要矛盾揭示出来,通过心理描写详细刻画了此类矛盾的交融与冲突,呈现出改革开放初期百姓自然的心理状况与生活状态,借用心理变化的过程,作者利用小说反思了时代变迁的历史,展现出了该作品的主题思想[1]。
(二)艺术特征1.艺术性
小说《钟鼓楼》拥有极强的艺术性,其在展现美学艺术的过程中追求“清明上河图”的感觉。多数作家在描绘市井风俗时都愿意参照“清明上河图”,无论是苏叔阳笔中的京都社,还是邓友梅笔下的京华生活都参考了“清明上河图”,而刘心武更是将历史内容带到生活中,将北京整体的社会生态景观呈现出来。他通过对钟鼓楼内四合院与胡同的描述,展现北京市民的普通生活,通过各个家庭的发展反映出时代变迁。
2.画面感
该小说的中心内容或事件主题为薛家婚宴。作者利用该场景将北京城内各类阶层的生活呈现出来,一个四合院串联起40个人物,虽然人数众多,但作者仍能做到户多不散、人多不乱,借助每个人物、每个家庭搭建起一套全景式的市民生活图,其内部画面包含生活组画、人物组画、家庭组画等,此类画面既包含时代感,又拥有独立的文化内涵。从纵剖面上看,该小说简单探寻与追溯了不同家庭的命运与历史,将当前都市中较复杂烦扰的生活流程多层次、全方位地展现出来。在文中的部分篇幅中作者还加入了结婚风俗的各类变化、四合院整体的变迁与钟鼓楼的内部革新等,从哲学与历史的高度,作者深刻地研究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无论是纵向的开拓还是横向的进取、拓展,
70雨露风
其展示出的画面既带有历史的纵深感,又有着普通生活中的舒适感[2]。
3.审美价值
借助《钟鼓楼》小说,作者还呈现出了北京城内的各类市民,通过对各个阶层芸芸众生的塑造,提升了该作品的审美价值。刘心武的小说,其主人公多为普通人,无论是《如意》《立体交叉桥》,还是《班主任》,皆是如此,《钟鼓楼》更是将普通市民描绘得栩栩如生。比如,带有现代化思维的荀磊、善良憨厚的路喜纯、热心肠的好人詹丽颖、对艺术有着极限追求的詹台智珠、不与任何人争辩的薛永全与在回忆中生活的海老太太等。在塑造不同人物时,作者根据其家庭环境与内在性格为其撰写了“昨天”“今天”,利用各类人物的命运、心态与经历展现其灵魂,也显现出了人类性格的复杂性、丰富性。
三、刘心武《钟鼓楼》中矛盾的对照探索(一)城乡人的矛盾差异1.传统中国乡村的象征性
我国传统的知识分子带有乐农情节,他们将城市或京城当作追求物质的地方;将乡村当作追求精神、灵魂的场所。比如,古代诗人王维有“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孟浩然的诗为“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陶渊明的诗句“草盛豆苗稀”等,而在近代我国文人与普通人对乡村又产生了新的变化。在刘心武的《钟鼓楼》中,其详细描绘了六七十年代我国乡村的样貌与人们投入的感情。
2.六七十年代城乡人的矛盾差异
在小说《钟鼓楼》中农村姑娘与荀家二老有许多共同话题,其主要原因在于荀家二老对乡村的怀念,其子荀磊与儿媳冯婉淑幼时并无任何农村经历,没有接受过古典文化与传统教育,生活中他们沉浸在对西方现代文化的羡慕和崇敬。冯婉淑与荀磊并不理解农村姑娘杏儿的“桑麻”;杏儿对荀磊、冯婉淑的新事物、新概念也不感兴趣。他们虽然都生活在中国,但却是两种生活方式,无论是对待许多事情的认知方法,还是做派、衣着审美都存有较大不同,由于没有共同话题,他们在谈话过程中经常聊崩,这现象也反映出该阶段城市与农村生活的巨大差异,在缺少共同语言的情况下,这种差异只会被逐渐拉大。我国的部分城市人在西方思想中找到了理念与归属,而农村,过去传统的精神
◆
港湾则被此类人群彻底抛弃。
3.当代城乡人的矛盾差异
随着时光的变化,城市人与乡村人的生活理念再度产生变化,具体来说,随着信息时代的影响,互联网技术也带动了农村的发展,相较于杏儿时代,目前乡村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信息理念都发生了较大改变,基于城市化属时代发展趋势,多数乡村人已涌入城市,越来越少的乡村人坚守在乡村。多数农村的年轻人走出乡村到城市求发展。但由于竞争激烈、农村青年缺乏城市工作所需要的技能,部分年轻人难以提升自身的生活质量,而在远离乡村日久的情况下,处在乡村与城市的中间,成为回来了乡村也难融入城市的边缘人。与农村年轻人相反,多数城市人已经感受过城里的压力,渐渐对都市生活产生了厌倦感,带着繁忙空冷的心情来到乡村,希望重新求得内心的平静,找寻心灵归属。也就是说,三十多年前,城市人与乡村人的生活交集较少;而在今日,无论是乡村人还是城市人都存有重合尴尬,其生活交集也变得越来越多[3]。
(二)婚姻与爱情的矛盾1.小说中婚姻与爱情的矛盾
婚姻与爱情的矛盾属小说中的重要线索,《钟鼓楼》
2021年第1期 71
◆
在小说中也详尽描绘了几段爱情与婚姻,具体来说,主人公为穆英与詹台智珠。在介绍穆英时,她经历过两段婚姻与三段爱情,在其理念中婚姻与爱情可分开,若其与某人不存有爱情,其婚姻也就名存实亡;而詹台智珠的职业为戏剧演员,在遭受文革迫害后,她与一个普通工人成婚,由于其影响力较大,婚后她的丈夫极度缺乏安全感,传统“男强女弱”的思维仍根植在脑中。在詹台智珠的婚姻观里,爱情与婚姻应紧紧绑定,因而尽己所能,全力挽救婚姻,无奈二人的思维差距实在太大,弄得二人心力交瘁。在传统中国大众对婚姻观的认识较为统一,而出现各类观念变化的原因在于多项西方思想进入国内,在欧美意识形态与文化传入中国的过程中,人们更加意识到了爱情的重要,也对自身的幸福感更加关心,无论是恋人还是夫妻都要拥有爱自己的能力,因而将婚姻与爱情分离,虽然被社会舆论指责,但多数年轻人也追到自己的本心与爱情本身,距离幸福反而更近了。在小说结尾处作者有意让两位女主人公相遇,二者虽然相互看到,但仅仅点头而过,没有任何交流,也说明了两种观念的不可调和性,在该阶段部分年轻人对自身的婚姻感与幸福感感到迷茫,也从侧面说明该时期我国传统的婚姻,72
雨露风
即婚姻与爱情的关系理念遭到动摇。
2.当代婚姻与爱情困境
随着物质文明的快速发展,在当前我国离婚率已逐年升高,该数值也与当前国际婚姻的发展趋势相符,与穆英理念想同的人正逐渐增多,部分年轻人根据自身感觉出发,闪离闪结;部分中年夫妻也因多种要素的影响而结束了婚姻,其态度更加坚决、明确。随着“詹台智珠”的减少,“穆英”的增加,无论在婚姻中还是在爱情里都更加照顾自己的感受,当前社会的婚姻稳定度与安全指数都因人们追求婚姻幸福感而发生变化[4]。
(三)工作态度间的矛盾1.传统文化中的工作理念
在小说《钟鼓楼》中,荀磊与其师傅的工作态度存有较大不同。在荀磊的人生观念中只有想当将军的兵才是好兵,其与冯婉淑在工作过程中丝毫不会隐藏野心;而在其师傅看来,若所有士兵都成为将军,则世上再无士兵,因而其在工作中会任劳任怨、脚踏实地,存有为生存拼搏的特质。两种性格属于不同的价值观念,在现实中难以调和。
2.现代社会的工作理念
当今社会已难找到终身制的工作,人们在看待工作时也更加理性,回归其本真,为实现个人价值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跳槽案例,很难有守着一份工作的年轻人,正如荀磊所讲,若不为当将军那这个士兵也就没有追求了。在部分企业内部常听到管理层抱怨年轻人心态浮躁,没有将全部的精力用到打磨与精进自己的技术上。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当年轻人为展现自身价值频频跳槽的同时,我国的经济、文化、科技在这四十年呈现井喷式发展,不仅实现了大国崛起,还带动了经济上的腾飞,虽然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科学布局、时代机遇,但人们对成功的渴望与野心也应该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四)择偶理念的矛盾1.传统文化中的择偶观念
在小说《钟鼓楼》中作者为人们描绘了一个新娘的矛盾,其名字唤作陆秀娅,其矛盾主要集中在择偶理念中。在选择老公的过程中,无论是“档次”还是“牌子”,陆秀娅希望都选到最优解,在有“档次”的基础上拥有一定的“牌子”,因而其恋爱史可清晰地看到“档次”与“牌子”间的权衡,即从知识分子家庭中的男孩开始,
此后为国企小伙,到薛家老二为止,其始终看重人的平衡性,也就是说,在其择偶观念中只有家庭情况相似,两个人的婚姻价值观念才会更为接近,继而顺利实现婚姻稳定。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多数人的择偶观念与薛老二、陆秀娅相近,人们更看重家庭中的对等关系,从当前眼光去看,此类人的婚姻较为和平与稳定。
2.现代社会的择偶理念
当今人们在选择伴侣时更加看重对方的物质条件,女孩要温柔漂亮有好工作,男孩要有房有车。在此基础上若男孩高大、帅气可成加分项,此条件标准给婚姻增添了较大难度,相关数据显示,这种择偶标准形成的推力主要来自丈母娘。而这一代的丈母娘则为陆秀娅那代人,而其心态产生变化与当前社会的发展、变革有关。随着社会的快速变迁,房价一路高歌猛进,相较于改革开放初期,房价翻了十倍。往往一套房子要花光一家三代的积蓄,由于其存有爱女心理,不想让自己女儿吃过多的苦头,在陆秀娅那一代人的大多数人的思维观念中,要车房俱全才能让日子过得更为顺利。婚嫁当中的重利主义发展衍生出拜金主义,这给社会与婚姻带来了一系列难题,如二奶、小三、老少配等不良现象。在传统婚姻关系中人们会合理看待金钱,若是金钱的数量太多,极易让婚姻中的人迷失自我,也就会影响婚姻的稳定性与幸福感。因此,无论是哪个年代的择偶观念,都应合理平衡“牌子”与“档次”,两个家庭各方面条件相近,才能使婚姻更为平稳、幸福、踏实[5]。
(五)建筑物发展的矛盾1.老北京的建筑形态
小说《钟鼓楼》描绘的是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老北京故事,由于作者在北京成长,故他在小说中对北京倾注了太多感情,耗费极多笔墨来介绍北京。作者借小说中海老太太与胡爷爷的口将近一百年的北京百态介绍出来:时代变迁、胡同构造、民间传说、四合院内的文化……作者充分利用诸多小人物展现了京城生活的真实状态。简而言之,古老的北京其韵味体现在生活的点滴,既藏在人们的一颦一笑中,也藏在各类宫墙的一瓦一砖内,无论人们对京城的看法如何,其皆一动不动,生成的历史尘埃,更是任后人评说。
2.当前北京建筑的变化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城市的发展速度也越来越
◆
快,部分老建筑的陈砖旧瓦也遭到吞噬,其内部建筑也会出现较大改变。对此刘心武早有预见,他想象未来北京的模样时,古老印记消失的可能性。基于文学家的敏感他早已看出北京建筑未来的发展方向与潜在风险,在描绘钟鼓楼的过程中,他为大家呈现出了一个带有街角、墙头的北京城。如今的北京城再也没有过去那种百花深处的古老韵味,它已经成为国际化的大都市,但在林立的高楼之下人们仍会想念过去的“老北京”,即老北京的韵味。这种现象属现代社会中各类建筑的根本性矛盾,即人们既想看到现代城市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改善,又想保证原有事物的纯真性、原汁原味。虽然当前北京极为现代化,人们几乎已难以看到传统北京城的样貌,但在刘心武的《钟鼓楼》中仍能找寻到一个传统、不掺任何杂质的北京城,这也代表了文字的魅力[6]。
四、总结
在完成《钟鼓楼》小说时,作者还不知道未来将发生的事,也不清楚诸多矛盾给未来生活带去的影响,而到了四十年后的今天,透过此类差异与矛盾,人们可看到当前时代的变化与发展。我国仍处在开放与变革格局并存的发展环境中,我们要借助小说内容,以史为鉴,在时代浪潮与变局内找出矛盾差异,并通过合理的方式将其注入正能量,使我国未来的社会价值系统变得更为合理、科学与健康。参考文献:
〔1〕邹军.观念的嬗变:重评1980年代关于内容与形式问题的讨论[J].当代作家评论,2020(02):24-29.
〔2〕王珺.中国古建筑的保护、利用研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07):56-57.
〔3〕于美霞.钟鼓楼屹立,历史缓缓流淌——读《钟鼓楼》有感[J].山东教育(高教),2019(03):63-64.
〔4〕蒋峰.漫谈大同街和钟鼓楼的历史变迁[J].江苏地方志,2018(06):6-7.
〔5〕周展安.1970年代末期的“精神危机”及其克服——以刘心武七八十年代之际的创作为中心[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8(11):33-48.
〔6〕周驰觐.“伤痕”前奏:刘心武70年代教育小说论[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8(04):107-118.
2021年第1期 7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