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重庆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重庆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0-05-12 来源:爱问旅游网


2018年重庆一中高2020级高一上期期末考试

语 文 试 题 卷 2018.1

现代文阅读

(一)(原创)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陶诗的自然美

陶诗的美在于真,也就是自然。这同他的思想、生活和为人是完全一致的。他作诗不存祈誉之心,生活中有了感触就诉诸笔墨,既无矫情,也不矫饰,一切如实说来,真率而又自然。《五柳先生传》说:“尝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这表明了他的创作态度。正如宋人黄彻所说:“渊明所以不可及者,盖无心于非誉、巧拙之间也。”陶渊明爱的是自然,求的是自然,自然就是他最高的美学理想。朱熹说:“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这些话正道出了陶诗的风格特点。

陶渊明的诗和生活完全打成一片,他似乎无意写诗,只是从生活中领悟到一点道理,产生了一种感情,蕴含在心灵深处,一旦受到外力的诱发(如一片风景,一节古书,一件时事),便采取了诗的形式,像泉水一样流溢出来。

陶诗纯以自然本色取胜,它的美是朴素美。我们在陶诗里很难找到奇特的意象、夸张的手法和华丽的词藻。如“种豆南山下”, “今日天气佳”, “秋菊有佳色”,全都明白如话,好像绘画中的白描,另有一种使人赏心悦目的韵味。然而,如果仅仅是朴素平淡,不会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陶诗的好处是朴素中见豪华,平淡中有瑰奇。正如苏轼所说,“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

陶诗所描写的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那些在别人看来平平淡淡的东西,一经诗人笔触,就给人以新鲜的感觉。如《归园田居》(其五)“山涧清且浅,可以濯我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不过是极平常的一条山涧,一只鸡,一束照明用的荆薪,在陶渊明笔下,便有了盎然的生趣。农村生活的简朴,邻人的亲切,以及乡间风俗的淳厚,全都呈现在纸上,给人以美的享受。

然而陶诗的语言不是未经锤炼和雕凿的,只是不露痕迹,自然得很。 例如《杂诗》十二首屡次写时光的流逝,同一个意思用不同的语句表达,都锤炼得十分精粹。“掷”人而去的日月,不肯“待”人的岁月,“催”人老的四时,都被赋予了生命。掷字、待字、催字下得何等有力!“去去转欲速”,是说越到老年时间过得越快;“前途渐就窄”,是说越到老年人生的道路越窄。这些都是体验深、容量大、言简意赅的诗句。如果没有高度的驾驭语言的技巧,怎么能将诗写到这样纯熟自然的地步!

陶诗富有哲理,但不是抽象枯燥的哲学说教。他的诗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如“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些朴素自然的诗句,都像格言一样,言浅意深,发人深思。清人潘德舆《养一斋诗话》说陶渊明“任举一境一物,皆能曲肖神理”,是很中肯的评论。

在中国古代的诗人里,陶渊明应该享有崇高的地位。他的思想和为人确有令人不能不钦佩的地方。他的自然、朴素和淳真所带来的艺术魅力,绝非那些“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语出《文心雕龙》)的时髦作品所能比拟的。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陶渊明写诗主要是为自娱、示志,这种创作态度受到后人黄彻、朱熹的肯定。 B. 陶渊明的诗歌语言全都平白如话,好像绘画中的白描,却令人感到赏心悦目。 C. 陶渊明即使描写寻常景物,也带有盎然生趣,这与其诗和生活完全相融有关。 D. 陶渊明所处的时代,作品讲求对偶辞采,他独树一帜的风格受到时人的推崇。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旨在阐述陶诗的自然美,并从取材、语言、说理三方面进行论述。 B. 文章举《杂诗》十二首的例子,是为说明陶渊明也意图追求诗句的精巧。 C. 由潘德舆的话可知,陶渊明能从万物之中体悟哲理,并能把它写成诗句。 D. 文章按“总—分—总”展开,先总说风格,再具体分析,最后总结升华。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陶渊明爱自然,求自然,所以他把凡常事物拿来作诗,寻常景象借来析理,力图一振当时靡丽的文风。 B. 我们在陶诗中很难看到雕琢的痕迹,既因为陶渊明写诗力图朴素,也因为其技巧圆融,作品浑然天成。 C. 元好问评价陶渊明“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可以看做陶诗自然、朴素、淳真风格的一个注脚。 D. 陶诗统一了朴素与豪华、平淡与瑰奇这些对立的审美范畴,达到了自然化的境界,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

【答案】1. C 2. B 3. A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陶渊明写诗主要是为自娱、示志,这种创作态度受到……朱熹的肯定”有误,从文中来看,第一段说“朱熹说:‘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这些话正道出了陶诗的风格特点”,可见朱熹阐述的是陶诗的风格特点,而不是创作态度。B项,“陶渊明的诗歌语言全都平白如话”错误,从文中来看,第三段说“如‘种豆南山下’,‘今日天气佳’,‘秋菊有佳色’,全都明白如话”,可见“全都明白如话”指称的是所举例证而非其所有的诗,选项以偏概全。D项,“他独树一帜的风格受到时人的推崇”于文无据。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

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如A项,文中朱熹阐述的是陶渊明诗歌的风格特点,选项误理解成是“创作态度”;B项,文中是说所举的例证具有“明白如话”的特点,选项变成陶渊明的诗歌语言全都“明白如话”。

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的把握,同时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B项,“文章举《杂诗》十二首的例子,是为说明陶渊明也意图追求诗句的精巧”错误,从文中来看,文章第五段说“然而陶诗的语言不是未经锤炼和雕凿的,只是不露痕迹,自然得很。例如《杂诗》十二首……”,可见文中举出《杂诗》十二首是为证明陶渊明技巧高超,不露痕迹,诗歌纯熟自然。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A项,“陶渊明爱自然,求自然,所以他把凡常事物拿来作诗,寻常景象借来析理,力图一振当时靡丽的文风”错误,第一段说“陶诗的美在于真,也就是自然。这同他的思想、生活和为人是完全一致的。他作诗不存祈誉之心,生活中有了感触就诉诸笔墨,既无矫情,也不矫饰,一切如实说来,真率而又自然”,选项中“力图一振当时靡丽的文风”与陶渊明“不存祈誉之心”“无心于非誉”的心境不符。

(二)(原创)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诗人的孤寂 朱光潜

心灵有时可互相渗透,也有时不可互相渗透。在可互相渗透时,彼此不劳唇舌,就可以默然相喻;在不可渗透时,隔着一层肉就如隔着一层壁。惠子问庄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反问惠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谈到彻底了解时,人们都是隔着星宿住的。

比如眼前这一朵花,你我所见的完全相同么?你我所嗅的完全相同么?你我所联想的又完全相同么?你觉得香的我固然也觉得香,你觉得和谐的我固然也觉得和谐,但是香的、和谐的,都有许多浓淡深浅的程度差别,毫厘之差往往谬以千里。一般人较量分寸而不暇剖析毫厘,以为这无关宏旨,但是古代寓言不曾明白地告诉我们,压死骆驼的就是最后一茎干草么?

凡是情绪和思致,愈粗浅,愈平凡,就愈容易渗透;愈微妙,愈不寻常,就愈不容易渗透。一般人所谓“知解”都限于粗浅的皮相,而浓淡深浅上的毫厘差别是无法可以从这个心灵渗透到那个心灵里去的。在粗浅的境界我们都是兄弟,在微妙的境界我们都是秦越。曲愈高,和愈寡,这是心灵沟通的公例。

诗人所以异于常人者在感觉锐敏。常人的心灵好比顽石,受强烈震撼才生颤动;诗人的心灵好比蛛丝,微嘘轻息就可以引起全体的波动。常人所忽视的毫厘差别对于诗人却是奇思幻想的根源。一点沫水便是大自然的返影,一阵螺壳的啸声便是大海潮汐的回响。在眼球一流转或是肌肤一蠕动中,诗人能窥透幸福者和不幸运者的心曲。他与全人类和大自然的脉搏一齐起伏震颤,然而他终于是人间最孤寂者。

诗人有意要“孤芳自赏”么?他看见常人不经见的景致不曾把它描绘出来么?他感到常人不经见的情调不曾把它抒写出来么?他心中本有若饥若渴的热望,要天下人都能同他在一块地赞叹感泣。可是,在心灵探险的途程上,诗人不得不独自踯躅了。

一般人在心目中,这位独自踯躅者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诗人布朗宁在《当代人的观感》一首诗里写过一幅很有趣的画像。一位穿着黑色大衣的人天天牵着一条老狗在不是散步的时候在街上踱来踱去,到处探头探脑。他真是一个怪人!——诗人的当代人这样想。一般人对于诗人的了解就是如此。

一般人不也把读诗看作一种时髦的消遣么?伦敦、纽约的街头不也摆满着皮面金装的诗集,让老太婆和摩登小姐买作礼物么?群众所叫好的都是前一代的诗人,或是模仿前一代诗人的诗人。他们的音调都已在耳鼓里震得滥熟,如果有人换一个音调,他就不免“对牛弹琴”了,“诗人”这个名字在希腊文中的意义是“创作者”。凡真正诗人都必定避开已经踏烂的路去另开新境,他不仅要特创一种新风格来表现一种新情趣,还要在群众中创出一种新趣味来欣赏他的作品。但是这事谈何容易?“千秋万岁名”往往是“寂寞身后事”。诗人能在这不可知的后世寻得安慰么?汤姆生在《论雪莱》一文里骂得好:“后世人!后世人跑到罗马去溅大泪珠,去在济慈的墓石上刻好听的殊语,但是海深的眼泪也不能把枯骨润回生!” 4.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叙述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引用庄子和惠子的对话,意在告诉我们,绝无隔阂的心灵沟通是不可能的。 B. 诗人之所以成为诗人,是因为他较常人在感觉上更加敏锐,想象力更加丰富。 C. 诗人不想孤芳自赏,他把所见所感写出来就是渴望同别人交流,但是他是失败的。 D. 作者借《论雪莱》的话,批评了一般人只是把读诗作为一种消遣,不深究其含义的做法。 5. 结合全文,逐条分析“诗人的孤寂”的原因。

6. 联系上下文,说说文中划线句证明了怎样的观点,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态度。

【答案】4. D 5. ①人的心灵有时候难以沟通。②常人没有诗人那样的敏锐感觉。(诗人表现事物时看到了事物的精微差别,而常人只能在粗浅的境界沟通)③诗人创作(描绘和抒写)时,他心中的热望不被人理解。④普通大众只把诗看做一种时髦的消遣。(不懂诗,鉴赏水平低下)⑤诗人要不断创新,但是创新不能得到当世大多数人的理解。

6. 观点:①在感知层面,毫厘之差往往谬以千里。 ②对于情绪和思致,越是精微,就越难以被理解。

态度:表达了作者对一般人不重视对事物感知的毫厘之差的做法持不赞成态度。 【解析】

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篇散文的叙述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一道综合题,既有内容的考查,也有技巧的考查。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是“正确”还是“错误”,是“一项”还是“两项”。本题中,D项,“作者借《论雪莱》的话,批评了一般人只是把读诗作为一种消遣,不深究其含义的做法”错误,从文中来看,《论雪莱》出自文章最后一段,“后世人!后世人跑到罗马去溅大泪珠,去在济慈的墓石上刻好听的殊语,但是海深的眼泪也不能把枯骨润回生”,要理解这句话的意图,就要明确最后一段中作者的观点,最后一段前面说“群众所叫好的都是前一代的诗人,或是模仿前一代诗人的诗人。他们的音调都已在耳鼓里震得滥熟,如果有人换一个音调,他就不免‘对牛弹琴’了”,由此可知,作者借《论雪莱》中的话是来批评后世人只为前代诗人叫好的做法。

6.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联系上下文,说说文中划线句证明了怎样的观点,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态度”,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语句把握文章观点的能力。首先到文中找到这句话,在文章第二段,“一般人较量分寸而不暇剖析毫厘,以为这无关宏旨,但是古代寓言不曾明白地告诉我们,压死骆驼的就是最后一茎干草么”,这是一个反问句,“压死骆驼的就是最后一茎干草”,这最后一茎干草指的就是感知层面人与人之间的毫厘之差,而这毫厘之差就能“压死骆驼”,联系上下文,上文说“都有许多浓淡深浅的程度差别,毫厘之差往往谬以千里”,下文说“凡是情绪和思致,愈粗浅,愈平凡,就愈容易渗透;愈微妙,愈不寻常,就愈不容易渗透”,由此可知,作者借助划线句说明毫厘之差往往谬以千里,同时也说明情绪思致上越是精微,就越难以被人理解。从“一般人”“以为”“但是”等词语以及反问句式可以知道,作者对于这种不重视对事物感知的毫厘之差的做法是不赞同的。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新一代人工智能也将改变世界,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加速跃升。”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伯虎说。当下,人工智能正在重构生产、分

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各环节,催生新需求、新产品、新产业,引发经济结构重大变革。

国际管理咨询机构埃森哲发布报告称,到2035年,人工智能有望推动中国劳动生产率提高27%,制造业、农林渔业、批发和零售业将成为从人工智能应用中获益最多的三个行业,人工智能将推动这三大行业的年增长率分别提升2%、1.8%和1.7%。

随着大数据、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处在了爆发前夜,很多人把人工智能视为下一个“能让猪飞起来的风口”①。

目前,人工智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赋能”人类生活,硬件智能化是大势所趋。传统制造企业要

抓住机遇,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创新应用,促进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摘编自刘坤《如何迎接人工智能热潮》)

材料二

(《2017年中美人工智能创投现状与趋势报告》,实际增量数据截至2016年)

材料三

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背后,有着来自政府、企业、资本的多重推力。

2015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互联网十人工智能”被列为11项重点行动之一;2017年3月,人工智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国际上,英、美、韩、日等也纷纷布局人工智能,一系列扶持政策相继出台。2013年,百度成立全球首家深度学习研究院;Facebook、谷歌等巨头也不约而同提出了“人工智能优先”的战略转变。互联网数据和咨询公司IT桔子近日发布的《人工智能产业分析与创业投资盘点》收录了467家AI企业和636起投资事件,其中,人工智能总获投率为67. 65%,高于其他行业2-3倍。

但是,商汤科技CEO徐立直言,国内人工智能创业大多扎堆在应用层面,创业者使用开源算法,找到某个垂直领域便套上“人工智能”概念扎进去,但真正从算法层出发做“原创技术”的人并不多,“而这块才是核心,是最需要厚积薄发的。”

就国内而言,人才储备方面还相对薄弱。来自领英的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人工智能专业人才有195万,中国只占2%,排名第七。

(摘编自张意轩、王威《人工智能需要翻越三道坎》)

材料四

人工智能技术注定会改变我们的世界,它注定会重新定义工作的意义以及财富的创造方式;值得注意的是,它将带来前所未有的经济失衡现象,甚至改变全球的权力格局。

随着它的进一步发展,会不可避免地对就业造成冲击,很多岗位和职业会逐步消失。与工业革命及信息革命不同,人工智能技术所带来的冲击并非单纯指向某些特定岗位和职业,如传统制造业中的手工艺者被流水线工人所取代。

人类正面临着很难妥善共存的两个发展前景:一方面我们迎来了仅用少量人力就能创造巨大财富的发展时代;而另一方面,大量人员也将因此而下岗和失业。

人工智能是一个“强者更强”的产业:数据越多,产品越好;产品越好,所能获得的数据就更多;数据更多,就更吸引人才;人才越多,产品就会更好。

一言以蔽之,最大程度地缩小人工智能可能造成的经济失衡和贫富差距,已是当下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此差距不仅体现在国家内部,也体现在国与国之间。

(摘编自李开复《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真正威胁》)

【注】①语出小米科技CEO雷军,原句为“只要站在风口,猪也能飞起来”。 7.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2004年开始,中美AI企业数量都在持续增长,但美国增长的爆发期和回落期都早于中国。 B. 中国AI企业增量在2008年短暂回落后呈上扬趋势,在2015年达到峰值,AI企业达到166家。 C. 虽然美国AI企业增量长期大于中国,但15、16两年中国AI企业增量反超,总量差距有所缩小。 D. 中美两国AI企业数量经过创业持续火爆增长的高峰期,预计将进入休整阶段,只是小幅增长。 8. 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很多人认为人工智能是一个“能让猪飞起来的风口”,是目前创业、投资的热点,有很大的发展机遇。 B. 《人工智能产业分析与创业投资盘点》收录数据从事实上证明,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资本的推力不容小觑。

C. 当前人工智能总获投率高于其他行业,能吸引其他行业人才的进入,从而解决目前人工智能发展的人才困境。

D. 人工智能不仅会对社会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巨大影响,甚至可能影响到整个世界的权力格局。

E. 人类所面临的仅用少量人力就能创造巨大财富与大量人员将下岗失业的矛盾,将因人工智能的发展而

缓解。

9. 根据上述材料,分别从企业和个人两个角度,提出应对人工智能热潮的建议。 【答案】7. B 8. CE

9. 企业角度:①抓住机遇,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实体经济中的创新应用;②关注人工智能基础研究,积极投入原创技术研究。个人角度:①积极理解、跟踪人工智能发展可能带来的机遇;②学习掌握新技能,提升自我,以应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失业潮。 【解析】

7.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B项,结合表格内容分析,中国AI企业增量在2015年达到峰值,是新增AI企业数量为166家而不是AI企业总量。

8.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C项,结合文本内容“数据越多,产品越好;产品越好,所能获得的数据就更多;数据更多,就更吸引人才;人才越多,产品就会更好”分析可知,“能吸引其他行业人才的进入……”无中生有;D项,结合文本内容“一方面我们迎来了仅用少量人力就能创造巨大财富的发展时代,而另一方面,大量人员也将因此而下岗和失业”分析可知,“各行业”扩大范围。 9.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探究题。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立足文本分别从企业和个人两个角度,提出应对人工智能热潮的建议。结合文本内容“传统制造企业要抓住机遇,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创新应用,促进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人才储备方面还相对薄弱”等分析,企业应该抓住机遇,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实体经济中的创新应用,

积极投入原创技术研究。结合文本内容“很多岗位和职业会逐步消失”“大量人员也将因此而下岗和失业”等内容分析,个人积极理解、跟踪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机遇,掌握新技能,提升自我。

点睛:探讨文本反映得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和我们这个时代的普遍价值影响,并对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艺术处理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讨类似问题时,一方面需要探讨文本之中蕴含的信息,一方面要求我们联系现实生活探讨其现实意义。答题思路可概括为:观点——引据——论述——小结。观点: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论述:即归结回扣观点,简要作结。最后整合信息,分条陈述,(1)要点须全面;(2)陈述有条理。作为综合阐述题,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点。本题比较简单,应对人工智能热潮的建议,个人学习掌握新技能,提升自我,以应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失业潮。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原创)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一) 放鹤亭记 苏 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二)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B.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C.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D.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轼,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与苏洵、苏辙均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B. 《诗》,又称“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传统。 C. 阮籍、刘伶,魏晋名士,同属“竹林七贤”。他们皆以嗜酒闻名,崇尚老庄之学。 D. 瑾瑜,美玉名,泛指美玉,“怀瑾握瑜”常用于比喻人具有纯洁优美的品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作者用直叙的方法,交待了建亭的时间、地点、缘由,并描绘了放鹤亭各季的景色。 B. “山人养鹤,为求其乐”,隐士爱鹤,故以鹤名其亭,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C. 作者引用卫懿公好鹤亡国的例子,主要是为表达对君王贪图享乐导致王朝灭亡的愤慨。 D. 全文通过主客问答的方式写出隐逸者自由的心境,以及表现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向往。 13. 请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2)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答案】10. D 11. A 12. C

13. (1)任它们飞到哪里,有时立在水边的田地,有时飞翔在云端;到了晚上就向着东山飞回来,因此给这个亭子取名叫“放鹤亭”。

(2)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形体面貌毫无生气。 【解析】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这句话的含义是“郡守苏轼,当时带着宾客随从,前往拜见山人,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给山人作揖并告诉他说:您懂得隐居的快乐吗?即使是面南称尊的国君,也不能和他交换”,圈出句子中的名词或代词,如“郡守苏轼”“宾佐僚吏”“山人”“斯亭”“之”“子”,“从”意思是“使……跟从”“率领,带领”,宾语是“宾佐僚吏”,故“宾佐僚吏”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往”和“见”是连动词,其宾语是“山人”,故应在“山人”后断开,排除C项,“乐”的宾语是“之”,故应在“之”后断开,排除B项。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A项,“苏轼,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错误,唐宋八大家之首应为“韩愈”。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C项,“作者引用卫懿公好鹤亡国的例子,主要是为表达对君王贪图享乐导致王朝灭亡的愤慨”错误,从文中来看,作者引用卫懿公好鹤亡国这个例子主要是为证明南面之君不如隐逸之乐。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考生可以先到文中找到C项对应的内容,考生可以借助“卫懿公好鹤亡国”快速找到设题区域,在文章第三段,苏轼拜见山人,在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然后对山人说“您懂得隐居的快乐吗?即使是面南称尊的国君,也不能和他交换”,第三段最后又说“由此看来,君主之乐和隐士之乐是不可以同日而语的”,可见中间举出卫懿公好鹤亡国这个例子是为了证明南面之君不如隐逸之乐。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纵”,任凭;“如”,动词,到,往;“或”,有时;“云表”,云端;“傃”,向着;“名”,名词做动词,命名。第二句中,“至于”,古今异义,到;“被”同“披”,披散;“行吟泽畔”省略句,省略介词“于”,“行吟(于)泽畔”;“颜色”,古今异义,脸色;“形容”,古今异义,形体面貌;“枯槁”,枯瘦或毫无生气。 文言大意

熙宁十年的秋天,彭城发大水,云龙山人张君的草堂,水已没到他家门的一半。第二年春天,大水落下,云龙山人搬到故居的东面。在东山的脚下,登到高处远望去,看到一个奇特的境地。于是,他便在那座山上建亭子。彭城山,山冈从四面合拢,隐约的像一个大环;只是在西面缺一个口,而云龙山人的亭子,恰好对着那个缺口。春夏两季交替的时候,草木茂盛,似乎接近天空;秋冬的瑞雪和皓月,千里一色。风雨阴晴,瞬息万变。

山人养两只鹤,非常温驯而且善于飞翔。早晨就朝着西山的缺口放飞它们,任它们飞到哪里,有时立在水边的田地,有时飞翔在云端;到了晚上就向着东山飞回来,因此给这个亭子取名叫“放鹤亭”。

郡守苏轼,当时带着宾客随从,前往拜见山人,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给山人作揖并告诉他说:“您懂得隐居的快乐吗?即使是面南称尊的国君,也不能和他交换。《易》上说:‘鹤在北边鸣叫,它的小鹤也会应和它。’《诗经》上说:‘鹤在深泽中鸣叫,声音传到天空。’大概鹤清净深远幽闲旷达,超脱世俗之外,因此《易》、《诗经》中把它比作圣人君子。不显露自己有德行的人,亲近把玩它,应该好像有益无害。但卫懿公喜欢鹤却使他的国家灭亡。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表示警戒,认为造成荒唐的灾祸没有能比得上酒的;而刘伶、阮籍那类人,凭借这保全他们的真性,并闻名后世。唉,面南的

君主,即使清净深远幽闲旷达,像鹤这样,还不能过分享受,过分喜好就会使他的国家灭亡。而超脱世俗隐居山林的贤士,即使荒唐迷惑颓败迷乱像饮酒的人,还不能成为祸害,更何况对鹤的喜爱呢?由此看来,君主之乐和隐士之乐是不可以同日而语的。”

山人欣然笑着说:“有这样的道理啊!”于是,写了放鹤、招鹤之歌:“鹤飞翔到西山的缺口,凌空高飞向下看选择它去的地方,突然收起翅膀,好像将要落下;忽然看到了什么,矫健地又凌空翻飞。独自整天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踩着白石头。”“鹤飞回吧,到东山的北面。那下面有人,戴着黄色的帽子,穿着草鞋,披着葛麻衣服,弹奏着琴弦,亲自耕种自食其力,剩下的东西就能喂饱你。回来啊,西山不可以久留。”

屈原到了江边,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木一样毫无生气。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 (二)(原创)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渔家傲 欧阳修

花底忽闻敲两桨,逡巡①女伴来寻访。酒盏旋将荷叶当。莲舟荡,时时盏里生红浪。 花气酒香清厮酿,花腮酒面红相向。醉倚绿阴眠一饷,惊起望,船头搁在沙滩上。

【注】①逡巡:这里指顷刻间,形容时间极短。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听到击桨的声音,女伴顷刻间便来寻访,显示出她们急欲并船相见的心情。 B. 采莲女的饮酒场面颇富生趣,她们围坐一起,轮传酒杯,面对荷叶饮酒。 C. 采莲女随手采摘莲花酿酒,酒香中也有了花的清香,酒色也有了荷花的红色。 D. 采莲女醉后小眠,醒来却发现船已搁浅,场景不仅不悲伤,还有诙谐之处。 E. 整首词多处运用人物描写的手段,写出了采莲女的活泼可爱、天真烂漫。 15. “时时盏里生红浪”构思精妙,请简要赏析。

【答案】14. BC 15. ①不直写酒会的欢愉,而以酒杯泛起的波浪来侧面衬托,诗歌表意婉转精巧; ②红字一语双关,既写姑娘醉酒时的脸色,又写周围荷花的色彩; ③用酒杯将景与人巧妙的统一在一起,使整个景象和谐融洽。 【解析】

1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B项,“轮传酒杯,面对荷叶饮酒”有误,选项曲解诗句意思,“酒盏旋将荷叶当”,“旋”,旋即;“当”,当作。整句诗歌的意思为“她们随手摘下荷叶当酒盏”。C项,“采莲女随手采摘莲花酿酒,酒香中也有了花的清香,酒色也有了荷花的红色”有误,“花气酒香清厮酿”,“厮”,这里是“相互”的意思,与下句“相”字同义;“酿”,这里指“混合”,诗句的意思是“清新的荷香、醇美的酒味,搅在一起”,并非是采摘莲花酿酒。

15.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学生简要赏析“时时盏里生红浪”的精妙之处,这是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首先理解诗句的意思,“时时盏里生红浪”,粉红色的荷花映酒中,杯里时时翻红浪;然后明确诗句所写的对象,诗句明写酒盏,暗写采莲女、周围的荷花,再分析诗句是如何写这些内容的,因为莲舟荡漾,酒盏里不时翻起红浪,“红浪”中映照的是采莲女的醉酒时的脸,是莲舟周围的荷花,“红”一语双关,既写出采莲女醉酒的脸色,又写出周围荷花的色彩,一盏酒杯不仅把采莲人、周围的景结合统一在一起,还侧面衬托此时采莲女们酒会的欢愉。

点睛:品味诗歌语言的解题步骤如下:首先分析诗句内容,展开联想描述景象,如本题中,“时时盏里生红浪”,莲花映入酒杯,随舟荡漾,显出红色波纹,“红浪”指人面莲花映在酒杯中显出的红色波纹;然后点明该句的句式特点(构思技巧、修辞技巧、描写手法等),如诗句中的“红”,此处一语双关,既指采莲女的脸色,也指莲花的颜色;最后要点情境,表感情,谈作用,即点出该句描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这样的感情或在表情达意中有何效果或作用。 (三)(原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一个小题,8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短歌行》中表明曹操放低姿态,希望人才屈驾来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2)《兰亭集序》中王羲之认为可借以纵展眼力,开畅心怀,极尽视听的乐趣的事情是“_______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客人的箫声哀婉幽怨,细微悠长,甚至能产生“_______,_______”的动人效果。 【答案】 (1). (1)越陌度阡, (2). 枉用相存。 (3). (2)仰观宇宙之大, (4). 俯察品类之盛。 (5). (3)舞幽壑之潜蛟, (6). 泣孤舟之嫠妇。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共17分)

17. (原创)下列选项中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独处(chǔ) 纤维(qiān) 葱茏 汗流颊背 B. 瞥见(piĕ) 伶俜(pīnɡ) 桂棹 芳泽杂揉 C. 敛裾(jū) 煤屑(xiè) 彭殇 游目骋怀 D. 踯躅(chí) 修禊(xì) 点辍 冯虚御风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选项中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字形和字音,考生应结合字义以及字体结构来辨析。A项,“纤维”的“纤”应读xiān,“纤”是多音字,读xiān的时候,意思是“细小,细弱”,读qiàn的时候,指拉船前进的绳子。“汗流颊背”的“颊”应“浃”,“汗流浃背”意思是“汗水流得满背都是,形容非常恐惧或惭愧,现也形容流汗很多,衣服都湿透了”,“浃”,湿透。B项,“瞥见”的“瞥”应读piē,意思是“瞧见,偶然看到”。“芳泽杂揉”的“揉”应为“糅”,“杂糅”,交错混杂,浑然一体。D项,“踯躅”的“踯”应读zhí,意思是“徘徊不前”。“点辍”的“辍”应为“缀”,“点缀”意思是衬托、装饰,使更美好,而“辍”意思是“停止”。 18. (原创)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一名身着熊猫服的游客从围栏外观察园中的熊猫,熊猫单手抓盆喝水、吃苹果的萌态令他乐不可支,而在其他人看来,围栏内外这两只“熊猫”相得益彰。 ....

②识才爱才和选人用人是领导人的基本功,也是体现领导者水平高低的标尺。作为一名领导者,当有“周.公吐哺”的重才之情。 ...

③今年上半年重庆城区二手房网上备案量达到6689套,比去年同期小幅增长。由于数据中存在部分房改房的备案量,所以二手房市场的交易情况依然不瘟不火。 ....

④小时候张衡半夜数星星,说自己长大后要成为一名科学家,没想到一语成谶,后来,他成了汉代著名的....天文学家。

⑤这几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似乎放弃了纯粹的诗学考量,开始把目光从修辞转向情怀,对作家中的“少数”乃至“例外”青眼有加。 ....

⑥王老师是位儒雅谦和的师长,前后共招了七名博士生。我忝列门墙,且为大弟子,接受教诲的机会更多....一些。

A. ①②⑤ B. ③④⑥ C. ②⑤⑥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相得益彰”,指相互帮助,相互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好处。此处使用不合语境。“周公吐哺”,周公为了随时接待贤士,在吃饭时多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形容求贤心切,符合语境。“不瘟不火”,指表演既不沉闷也不过火。此处不符合句意,句中是说二手房市场的交易情况,应用“不温不火”。“一语成谶”,一句不好的话说中了,句中是说张衡实现了小时候的梦想,使用该成语感情色彩不对。“青眼有加”,表示对人的赏识或者喜爱。此处使用正确。“忝列门墙”,谦辞,表示自己愧在师门。只能用于第一人称。此处使用正确。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19. (原创)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即便养老金不亏空,财政补贴也不是长远之计,如果社保经费筹措机制不完善,光靠财政补贴,养老金也很难持续下去。

B. 乐嘉带着4岁的女儿,背着沉沉的行囊徒步穿越沙漠,他希望此行在磨炼孩子意志力的同时,能让孩子走进真实的世界及人世间的冷暖。

C. 根据阿里巴巴发布的2017年中国年货大数据显示,健康和休闲娱乐已经成为人们置办年货的首要需求,饱含着人们对2017年的美好愿望。

D. 斯坦福大学具有较完善的创业课程体系,始终贯彻文科和理科结合、教学和科技结合、文化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B项,“能让孩子走进真实的世界及人世间的冷暖”搭配不当,“走进……冷暖”不搭配。C项,“根据阿里巴巴发布的2017年中国年货大数据显示”句式杂糅,“根据……大数据”和“大数据显示”两句杂糅;“健康和休闲娱

乐……饱含着人们对2017年的美好愿望”搭配不当,“饱含”与主语“健康和休闲娱乐”不搭配,偷换主语。D项,“始终贯彻文科和理科结合、教学和科技结合、文化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成分残缺,“贯彻”后面缺少宾语中心词,应在句末加“三个基本原则”。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比如B项,“走进”后面有两个宾语,与“冷暖”不搭配;D项,“始终贯彻”后面缺少宾语中心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比如C项把“根据……大数据”和“大数据显示”两句杂糅到一起。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0. (原创)下面一则通知在格式或表达上有四处不妥当,请指出并改正。

关于举办中国传统节日讲座的通知

为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弘扬中华文化,我校将于1月17日在学术报告厅举办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知识讲座,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讲座内容

本次讲座主要包括以下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等。 二、讲座嘉宾

本次讲座我们应邀了德高望重的涂老师,他将抛砖引玉,以深入浅出的语言,丰富详实的历史材料,为大家带来一顿精神上的文化大餐。

三、其他说明

请各班主任认真组织,希望同学们踊跃参加,准时莅临图书馆,细心聆听涂老师的精彩讲座。

2018年1月10日

教务处

【答案】“应邀”改为“邀请”;“抛砖引玉”改为“引经据典”;“莅临”改为“到达”;日期和

署名调换。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指出并改正通知在格式或表达上的不当之处,且题干明确是“四处不妥当”,这是考查学生应用写作的能力。这是一则关于举办中国传统节日讲座的通知,“本次讲座我们应邀了德高望重的涂老师”,“应邀”,受到别人的邀请,应从受邀请人的角度来说,句中要表达的是我们邀请涂老师,使用不当,应欢迎“邀请”;如“他将抛砖引玉”,“抛砖引玉”,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是谦辞,用于自己,句中用在他人身上,不当,应改为“引经据典”;“希望同学们踊跃参加,准时莅临图书馆”,“莅临”,多用于书面用语,来到,来临,多用于贵宾,句

中用在本校学生身上不当,应欢迎“到达”;时间和署名的位置不当,一般先署名,后写日期。

21. 阅读漫画《时间都去哪儿》,简要说明它的寓意。

【答案】这幅漫画揭示了一些人将所有时间都用于手机上网的现象(或警示大家不要沉溺于手机,荒废时间)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属于图文转换题。从题干来看,“阅读漫画《时间都去哪儿》,简要说明它的寓意”,这是考查漫画的寓意。首先要观察画面,把握画面的内容,从图上来看,漫画由一个人、手机、钟以及表示时间的数字组成,表示时间的数字都被手机上的微信吸去了,再结合标题来看,“时间都去哪儿”,时间都浪费在手机上了,据此可以概括出漫画的寓意。最后要明确漫画寓意的答题模式,即“漫画(或题为……的漫画)揭示了……现象,或讽刺了……行为,或警示……”,根据这种模式进行概括即可,即这幅漫画揭示了一些人将所有时间都用于手机上网的现象,警示大家不要沉溺于手机,荒废时间。 四、写作

22. (原创)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文艺鉴赏中,有“在场”和“离场”两种鉴赏视角。“在场”意指代入作者笔下,陶醉作品之中,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构建的世界;“离场”意指跳脱作者束缚,俯瞰整个作品,置身事外地审视作者创设的情境。然而,“在场”往往使人缺少冷静客观的分析,“离场”又常常使人缺乏触及肌肤的体验。不唯鉴赏,对待生活,我们大致也有这两种态度。

读了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据此写作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我,是一个令人担心的女孩,拥有一个特别偏激的性格,对此,班主任找过我几次,却难以改正,或许是旁观者清吧。

这不,中午时一女生又来找我谈心,叫我不要太相信别人,谁对自己好那不见得是好,钓鱼者也会给鱼以

饵呢,可她终不知有一词叫当局者迷。

当局者,更能感同身受,将自己融入了那个局,就好比演戏者,演得好就必须融入那个场景,让自己成为戏中主角,便能演得逼真,演得入戏,自己人生便是一个局,在局中,用你自己的思维,眼光,你能看到谁对你好,谁又对你坏,你便能对待不同的人做出不一样的反应。当你看到同学的关爱时,你便能感觉到温暖,当你自己挨打,你便能感觉到疼,这便是当局者,一个让你感同身受,身临其境的角度。 旁观者,将事事都看得一清二白,以一个看戏的角度看问题,能将问题的是是非非看得明明白白,看清事实固然好,可有时也会很伤人,即使这样,倒还不如装着傻。曾经的自己与一女生特别要好,天天在一起,在那时,便有许多人都劝我小心点,而我却不以为意,从未想过做个旁观者来试试,直到那个女孩面对面来伤害我时,我才发现原来她一点都不好,会在我困难时躲避我,会在我有钱时来接近我,还好我发现得早,只是直到现在,我失去了好多人,因为我不能做那个当局者去对人好了,做成一个旁观者看到了太多。 王国维说过: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这便是人生,要懂将当局者,旁观者的身份互调。孔子也说过,已所不欲,勿施其人,换个角度看问题,也许会有更大的收获。 人生,做当局者,旁观者都好,只要不成迷就好,适当的时候来演戏,恰当的时候来看戏。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首先解读材料,设题人由文艺鉴赏引出“在场”和“离场”两种鉴赏视角,然后对这两种视角进行阐释,“‘在场’意指代入作者笔下,陶醉作品之中,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构建的世界”“‘离场’意指跳脱作者束缚,俯瞰整个作品,置身事外地审视作者创设的情境”,阐释指出“在场”和“离场”的好处,“在场”即亲身在事情发生、进行的地方,身处局中可以亲身体会,亲自经历,亲身实践,才能更好的体会感受,“离场”即跳出局外,置身事外,这样可以客观冷静地分析事态,把握事情的真相。接着设题人以“然而”一词指出“在场”和“离场”各自的弊端,“‘在场’往往使人缺少冷静客观的分析,‘离场’又常常使人缺乏触及肌肤的体验”,身处局中会受到个人情绪的左右,不能冷静客观的分析,身处局外又缺少亲身体验,没有真实的感受,最后由文艺鉴赏到生活态度,“不唯鉴赏,对待生活,我们大致也有这两种态度”,即围绕生活中“在场”“离场”来谈自己的生活态度。考生可以围绕“在场”谈参与的益处,谈身在局中的弊端;考生也可以围绕“离场”谈旁观者的冷静、客观与清醒,谈旁观者洞察世事的透彻,也可以谈旁观者置身事外的冷漠,谈“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处事态度,谈“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状况;考生也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谈自己的看法。 参考立意: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参与与旁观 积极参与,绽放光彩 旁观,能让我们看清真相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比如本则作文,根据材料看,考生应先分析“在场”和“离场”的意思,然后分析各自的利弊,确定其中一个或者将二者结合来立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