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皖江联盟2020届高三12月份联考试题
生物
一、选择题
1.某种分泌蛋白M的4条肽链通过二硫键(-S-S-)连接,检测发现该蛋白中含有C、H、O、N、Fe、S六种元素,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M中的肽键在附着于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形成 B. M中的Fe、S元素存在于某些氨基酸的R基中 C. 高温不会导致肽键断裂但会使M空间结构遭到破坏 D. M中的二硫键很可能在内质网或高尔基体中形成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分泌蛋白M由4条肽链组成,且4条肽链之间通过二硫键相连,其组成元素中除了含有C、H、O、N外,还含有Fe和S。
【详解】A、M是分泌蛋白,因此其肽键的合成过程发生在附着于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A正确; B、氨基酸的R基中不存在Fe元素,有可能存在S元素,Fe元素是在后期加工中添加的,B错误; C、高温会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但是不会破坏肽键,C正确;
D、分泌蛋白质在核糖体合成后,需要先后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因此M中的二硫键很可能在内质网或高尔基体中形成,D正确。 故选B。
2.长期雾霾(PM2.5尘埃颗较)会导致人体肺部细胞死亡,肺功能受损。肺功能受损的主要原因是 A. 肺泡细胞吞噬大量尘埃颗粒导致肺泡细胞死亡 B. 尘埃颗粒导致肺部吞噬细胞死亡进而造成肺部损伤 C. 尘埃颗粒导致肺功能受损与肺泡细胞缺乏溶酶体有关 D. 尘埃颗粒堵塞支气管使肺泡细胞缺氧而死亡 【答案】B 【解析】 【分析】
1、人体免疫系统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第二道防线是吞噬细胞、杀菌物质以及炎症反应,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2、溶酶体内含有许多种水解酶,能够分解很多种物质以及衰老、损伤的细胞器,被比喻为细胞内的“酶仓
- 20 -
库”“消化系统”。
【详解】A、肺部吞噬尘埃颗粒的是吞噬细胞而不是肺泡细胞,A错误;
B、吞噬细胞的溶酶体中缺乏分解尘埃颗粒的酶,导致生物膜通透性改变,进而使细胞死亡、肺部损伤,B正确;
C、尘埃颗粒导致肺功能受损与肺泡细胞的溶酶体中缺乏分解尘埃颗粒的酶有关,C错误; D、吞噬细胞内不含分解尘埃颗粒的酶,导致生物膜通透性改变,引起细胞死亡,D错误。 故选B。
3.将水稻和番茄分别培养在适宜浓度的同种完全培养液中。一周后两者生长正常,但测定培养液中的离子浓度变化则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不同植物对同种离子的吸收具有差异性 B. 根细胞对水和离子的吸收是相对独立的过程 C. 为防止水分蒸发需在培养液表面覆盖一层植物油 D. 水稻和番茄很可能以主动运输的方式吸收离子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示表示用相同培养液培养番茄和水稻时,培养液中各离子浓度变化,其中番茄对Mg2+、Ca2+吸收多于水稻,而水稻对SiO4吸收多于番茄,番茄几乎不吸收SiO4,说明不同植物对同一离子的吸收不同,同一植物对不同离子的吸收也不同。
【详解】A、番茄或水稻对各种离子的吸收量均存在差异,可见,不同植物对不同离子的吸收具有选择性,A正确;
B、根细胞以自由扩散的方式吸水,以主动运输方式吸收离子,因此这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生理过程,B正确; C、由于主动运输方式需要能量供应,用植物油密封液面会使根细胞因缺氧而进行无氧呼吸,一方面会导致能量供应不足,另一方面会使无氧呼吸产生的有害物质毒害细胞,导致实验失败,C错误;
D、一般情况下,培养液中离子浓度应低于细胞液的浓度,否则会引起烧苗(根细胞失水),因此水稻和番茄很可能以主动运输的方式吸收离子,D正确。
- 20 -
4-4-
故选C。
4.人的骨骼肌细胞既可以进行有氧呼吸,也可以进行无氧呼吸。下列有关骨骼肌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若仅以葡萄糖为底物,吸收的O2量等于释放的CO2量 B. 若消耗了少量脂肪,则吸收的O2量多于释放的CO2量 C.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在同一个场所进行 D.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中均会有二氧化碳产生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体有氧呼吸消耗氧气,分解葡萄糖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大量的能量;无氧呼吸不消耗氧气,分解葡萄糖产生乳酸,并释放少量的能量,据此答题。
【详解】A、由于无氧呼吸不消耗氧气,也不产生二氧化碳,而有氧呼吸消耗氧气并产生二氧化碳,因此以葡萄糖为底物时,人体细胞呼吸作用吸收的O2量等于释放的CO2量,A正确;
B、若以脂肪为底物,由于脂肪的C、H比例高于葡萄糖,所以吸收的O2量多于释放的CO2量,B正确; C、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均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C正确; D、骨骼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不会产生二氧化碳,D错误。 故选D。
5.雄性小鼠曲细精管内的精原细胞,可通过细胞增殖使睾丸内的细胞数量增加,下列有关睾丸内细胞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分裂过程中必会发生基因重组 B. 细胞分裂之前必会进行核DNA复制 C. 着丝点正常分裂必会导致染色体的数目加倍 D. 曲细精管中的精原细胞只能进行减数分裂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
(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
- 20 -
(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发生基因重组,A错误; B、次级精母细胞分裂之前不会进行DNA的复制,B错误;
C、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都发生着丝点的分裂,导致染色体的数目加倍,C正确; D、曲细精管内的精原细胞可以通过有丝分裂进行自身增殖,又可以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精子,D错误。 故选C。
6.关于人体细胞衰老凋亡和癌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衰老、凋亡和癌变的细胞,胞内蛋白含量均会减少 B. 衰老、凋亡和癌变的细胞,代谢水平均减弱 C. 细胞的衰老、凋亡和癌变均不利于个体发育 D. 衰老和癌变的细胞,形态结构均会发生显著变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3、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4、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
- 20 -
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5、癌细胞的主要特征:(1)无限增殖;(2)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3)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易转移。
【详解】A、癌细胞分裂旺盛,代谢水平较高,细胞内蛋白合成较多,A错误; B、癌细胞分裂旺盛,代谢水平较高,B错误;
C、细胞衰老和凋亡都属于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C错误; D、衰老和癌变的细胞,形态、结构均会发生显著变化,D正确。 故选D。
7.孟德尔用豌豆进行杂交试验,揭示了两条遗传定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孟德尔用假说——演绎法”揭示了这两条遗传定律 B. 遗传定律表明生物体遗传的不是性状本身,而是遗传因子 C. 孟德尔用豌豆进行正反交实验时,所得的结果有较大差异 D. 遗传因子的自由组合发生在配子形成时,而不是受精时 【答案】C 【解析】 【分析】
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①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
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
【详解】A、孟德尔利用假说—演绎法揭示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 B、遗传定律表明生物体遗传的不是性状本身,而是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B正确; C、孟德尔用豌豆进行正反交实验时,所得的结果基本相同,C错误; D、遗传因子的自由组合发生在配子形成时,而不是受精时,D正确。 故选C。
8.研究人员将抗盐基因A、B导入水稻后发现,只有同时存在这两个基因的细胞才表现出抗盐性状,让培育
- 20 -
出的第一代抗盐水稻自交,其子一代中抗盐:不抗盐=3:1,据此推测第一代抗盐水稻中这两个基因的位置关系是
A. 在同一条染色体上
B. 分布在一对同源染色体
C. 分布在两对同源染色体
D. 分布在两个质粒上
【答案】A 【解析】 【分析】
阅读题干可知,该题的知识点是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分离定律和连锁定律,先根据题干信息作出合理假设,然后根据假设结合遗传规律逐一解答。
【详解】A、据图分析,若A与B在同一条染色体上,则其自交后性状分离比为抗盐:不抗盐=3:1,A正确;
B、据图分析,若A与B在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则其自交后代全部为抗盐:不抗盐=1:1,B错误; C、据图分析,若A与B在两条非同源染色体上,其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是抗盐:不抗盐=9:7,C错误; D、据图分析,图示A与B在两个质粒上,而质粒上的基因遗传不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D错误。 故选A。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及其实质,了解一对杂合子与两对杂合子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明确只有细胞核染色体上的基因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进而结合图中基因的位置对后代的性状进行预测。
9.在确定DNA是遗传物质的研究过程中,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赫尔希与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均具有重要意义,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两实验均将DNA与蛋白质分开,分别与细菌混合培养 B. 均选用了结构简单、遗传物质较少的微生物作为研究对象
- 20 -
C. 两实验都采用了同位素标记法进行研究 D. 两实验均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S或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详解】A、艾弗里将蛋白质与DNA分开,分别加入含有R菌的培养基中培养,赫尔希与蔡斯只是用同位素分别标记噬菌体,并没有将噬菌体的蛋白质与DNA分开分别与大肠杆菌混合,A错误;
B、艾弗里选用的实验材料是肺炎双球菌,赫尔希与蔡斯选用的实验材料是噬菌体和大肠杆菌,均是结构简单的微生物,B正确;
C、艾弗里做的实验没有用同位素标记,C错误;
D、两个实验都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而不是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错误。 故选B。
10.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共有的特点是 A. 只能在完整的细胞中进行 C. 需要模板、原料和能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
DNA复制是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转录是在细胞核内,以DNA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 的过程;翻译是在细胞质中,以信使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详解】A、给予适宜的条件,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都可以发生在细胞外的反应体系中,A错误; B、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其体内不能进行任何一个生理过程,B错误;
C、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的模板分别是DNA的两条链、DNA的其中一条链、mRNA;原料分别是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氨基酸;均需要能量作为动力,C正确; D、翻译发生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中,D错误。
- 20 -
35
32
B. 可发生于任一生物体内 D. 主要在细胞核或拟核中进行
故选C。
11.人的ABO血型由I、I、i三个复等位基因控制,含I基因的红细胞表面含有A抗原、含I基因的红细胞表面含有B抗原。仅含A抗原的为A型血,仅含B抗原的为B型血,同时含A、B两种抗原的为AB型血,两种抗原均不含的是O型血。某家庭的遗传系谱图如下(括号内标注的是基因型或表现型),甲病在该地区的发病率为万分之四。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B
A
B
A. 3、4号血型相同的概率是1/2 C. 6号患甲病的概率是1/153 【答案】A 【解析】 【分析】
B. 6号的I基因来自1号的概率为1/2 D. 基因IA、IB、i的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A
据图分析,图中1号和2号不患甲病,而其女儿3号患甲病,说明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设致病基因为a,则1号和2号的相关基因型都是Aa,3号基因型为aa,4号基因型为1/3AA、2/3Aa。甲病在该地区的发病率为万分之四,即aa占4/10000,则a的基因频率=2/100,A的基因频率=98/100,因此正常人群中Aa所占比例为Aa÷(Aa+AA)=2a÷(2a+98)=2/51。
【详解】A、据图分析,关于血型,3号个体为1/2A型、1/4AB型、1/4B型;由于6号是A型,所以4号可能为1/3IAIA、1/3IAIB、1/3IAi,所以4号为A型血的可能性为2/3,AB型的可能性为1/3,则3、4号都为A型为2/3×1/2=1/3,都为AB型为1/3×1/4=1/12,所以相同的概率为1/3+1/12=5/12,A错误; B、6号的基因型为Ii,I基因只能来自4号,而4号的I基因来自1号或2号,机会均等,故6号的I基因来自1号的概率为1/2,B正确;
C、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假设基因由a控制,4号基因型为1/3AA、2/3Aa ,5号基因型是Aa的概率为2/51,因此6号患甲病的概率=2/3×2/51×1/4=1/153,C正确; D、IA、IB、i为复等位基因,只遵循分离定律,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D正确。 故选A。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基因的分离定律及其实质,能够根据无中生有等特点判断图中甲病的遗传方式以及各个个体相关的基因型,并能够根据aa的基因型频率计算出正常人群中杂合子所占的比例。 12.下列有关基因突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 20 -
A
A
A
A
A. 在没有诱变因子的情况下,基因突变也会发生 B. 基因突变可发生在任意生物体内,体现了其随机性 C. 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和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D. 基因突变可使生物体获得新的生存空间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有关基因突变,考生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 (2)基因突变的类型:自发突变和人工诱变;
(3)基因突变的特点: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低频性(个体的基因突变率低,但种群中个体数,其突变率较高)、随机性、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
(4)体细胞突变一般不遗传给子代,生殖细胞突变一般可以遗传给子代;
(5)基因突变的意义: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基因突变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详解】A、在没有诱变因子的情况下,基因突变可以自发产生,A正确; B、基因突变可发生在任一生物体内,体现了其普遍性,B错误; C、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也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C正确;
D、基因突变可使生物体获得新性状,适应改变了的环境进而获得新的生存空间,D正确。 故选B。
13.下列有关育种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杂交育种的周期长,可选择的范围广泛 B. 杂交育种进行缓慢,过程复杂且不能创新基因 C. 诱变育种可提高突变频率,但不能缩短育种时间 D. 单倍体育种的原理和多倍体育种的原理不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物体常见的育种方法有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多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以及基因工程育种,对应的原理分别是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据此分析答题。 【详解】A、杂交育种的缺陷是育种周期长,且可选择的范围有限,A错误;
- 20 -
B、杂交育种过程复杂而繁琐,进程缓慢,且不能产生新的基因,B正确; C、诱变育种可提高突变率,进而缩短育种时间,C错误; D、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的原理都是染色体数目变异,D错误。 故选B。
14.下列有关进化学说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历史上第一个提出较完整进化学说的人是达尔文 B. 拉马克进化学说的主要内容有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C.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揭示了生命现象的统一性和生物多样性 D.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答案】A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2)生物进化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3)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详解】A、历史上第一个提出较完整进化学说的人是拉马克,A错误;
B、拉马克进化学说的主要内容有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以及生物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B正确; C、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合理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生命现象的统一性和生物多样性,C正确; D、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D正确。 故选A。
15.下列有关体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体液中含量最多的是细胞内液
B. 热水烫后起的“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 C. 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 D. 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淋巴 【答案】D 【解析】 【分析】
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
- 20 -
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详解】A、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含量最多的是细胞内液,约占2/3,A正确; B、热水烫后起的“水泡”或手脚上磨出的水泡,里面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B正确; C、毛细血管壁细胞外侧为组织液,内侧流动的是血液,C正确;
D、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可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液,因此其直接生活环境是淋巴和血浆,D错误。 故选D。
16.下列有关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大小和浓度大小呈正相关
B. 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渗透压和酸碱度两个方面 C. 正常人的血浆pH为7,偏高或偏低均会出现稳态异常 D. 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来源于蛋白质和无机盐 【答案】A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详解】A、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因此渗透压的大小和浓度大小呈正相关,A正确; B、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主要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三个方面,B错误; C、正常人的血浆pH为7.35~7.45,略偏碱性,C错误; D、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来源于无机盐,D错误。 故选A。
17.正常人的血浆中含有多种成分,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正常人的血浆中不含有纤维蛋白原和胆固醇 B. 正常人的血浆中含有尿素、尿酸和多肽
C. 血浆中的HCO3-、HPO42-在维持pH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D. 安静状态下,正常人血浆中的乳酸主要由红细胞产生 【答案】A 【解析】
- 20 -
【分析】
(1)血浆成分:主要成分是水,占91%~92%。血浆中含有多种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如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等。另外血浆中还含有一些体内产生的废物。如:二氧化碳、尿素等。 (2)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详解】A、正常人的血浆中是含有纤维蛋白原和胆固醇的,A错误;
B、正常人的血浆中含有代谢废物尿素、尿酸,以及蛋白类物质如多肽,B正确; C、血浆中的HCO3、HPO4是缓冲物质,在维持pH方面具有重要作用,C正确;
D、红细胞中不含线粒体,不能进行有氧呼吸,只能进行无氧呼吸,因此,血浆中的乳酸主要由红细胞产生,D正确。 故选A。
18.下列有关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季节性繁殖的动物体内,性激素的合成受环境因素影响 B. 人体内的反射活动一定需要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
C. 人突然遇到寒冷环境时,接受温度下降信号刺激的是下丘脑 D. 给实验兔注射一定量甲状腺激素后,可引起碘的需要量增加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回忆和梳理三种调节方式的相关知识点,结合各个选项的实例进行分析答题。
【详解】A、季节性繁殖的动物,性激素的合成受光周期或温度变化等环境因素的影响,A正确; B、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神经中枢是必不可少的结构,B正确;
C、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当人突然遇到寒冷环境时,下丘脑能接受到温度下降这种刺激,C正确; D、给实验兔注射一定量甲状腺激素后,会通过反馈调节抑制甲状腺激素的自身合成与分泌,导致碘的需要量减少,D错误。 故选D。
19.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必要条件 B. 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稳态 C. “空调病”、“高原反应”和过敏反应都是内环境稳态失调所致 D. 免疫系统是机体的防御系统,不是维持稳态的调节系统
- 20 -
2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详解】A、内环境稳态保证了细胞代谢过程所需要的各种物质和条件,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A正确;
B、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B正确;
C、“空调病”、“高原反应”和过敏反应都是内环境稳态失调所致,C正确; D、免疫系统既是机体的防御系统,也是维持稳态的调节系统,D错误。 故选D。
20.研究人员将2个电位计(可准确测量电位差)按图1、2的方式,将电极放置在图示的神经纤维的对应位置上,在Q、P处分别给予适宜的刺激并计数电位变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1、2的电位变化情况分别对应图4、3 B. 图3的BC段电位变化主要由Na+内流所致 C. 图4的bc段没有离子进行跨膜运输 D. 图4的cd段主要由K+外流所维持 【答案】B 【解析】 【分析】
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 20 -
【详解】A、图1、2的电位变化情况分别对应图3、4,A错误; B、图3的BC段发生了电位逆转,主要由Na内流引起,B正确;
C、无论是动作电位还是静息电位都有离子进或出细胞,因此图4bc段有离子进行跨膜运输,C错误; D、图4的cd段为两电极之间产生电位差及恢复过程,由Na内流和钾离子外流引起,D错误。 故选B。
+
+
21.下列有关人体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免疫系统可对癌变细胞进行监控和清除 B. 部分内分泌腺可以作为反射弧中的效应器
C. 神经细胞、内分泌细胞和免疫细胞均可释放化学物质 D. 幼年时缺乏甲状腺激素不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 【答案】D 【解析】 【分析】
1、人体内的免疫系统的功能主要有:防御功能--保护机体不受损害,帮助机体消灭外来的细菌、病毒以及避免发生疾病;清除功能--不断清除衰老死亡的细胞,保持体内的净化更新;监控功能--及时识别和清除染色体畸变或基因突变的细胞,防止癌瘤的发生。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3、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有:一方面,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详解】A、癌变细胞属于抗原,免疫系统可对癌变细胞进行监控和清除,A正确;
B、反射弧中的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构成,这里的腺体可以是内分泌腺也可以是外分泌腺,B正确;
C、神经细胞可分泌神经递质、内分泌细胞可分泌激素、免疫细胞可分泌抗体或淋巴因子,C正确; D、甲状腺激素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D错误。 故选D。
22.病原体侵入机体后,机体通过一系列反应最终将其清除,其部分反应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的
- 20 -
A. 物质a、b分别是淋巴因子和抗体,均为免疫活性物质 B. 细胞①吞噬、处理病原体使其暴露出特有抗原,并呈递给② C. 细胞③受抗原刺激后进行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细胞⑤ D. 当细胞④⑤再次受到同种病原体刺激后,会迅速做出免疫应答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示为体液免疫过程示意图,其中细胞①为吞噬细胞,细胞②为T细胞,细胞③为B细胞,细胞④为记忆细胞,细胞⑤为浆细胞,物质a为淋巴因子,物质b为抗体。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物质a为淋巴因子,物质b为抗体,A正确;
B、细胞①为吞噬细胞,可吞噬、处理病原体使其暴露出特有抗原,并将抗原呈递给细胞②T细胞,B正确; C、细胞③为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并在淋巴因子作用下进行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细胞⑤浆细胞,C正确;
D、⑤浆细胞不能识别再次侵入的病原体,D错误。 故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体液免疫的详细过程,确定图中各个数字代表的细胞的名称以及各个数字代表的物质的名称,进而结合选项分析答题。 23.下列有关激素及体液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激素可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 B. 激素是组成细胞结构的重要化合物,微量而高效 C. 二氧化碳等化学物质可参与人体的体液调节 D.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答案】B 【解析】 【分析】
像激素、CO2、H+、乳酸和K+等通过体液传送,对人和对动物的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称体液调节,体液调节包括激素调节和其他化学物质的调节。
【详解】A、激素发挥的是调节作用,可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A正确; B、激素不参与细胞结构的组成,B错误;
C、二氧化碳、激素等化学物质参与人体的体液调节,C正确;
D、体液调节包括激素调节和其他化学物质的调节,其中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D正确。
- 20 -
故选B。
24.我国科学家从结构上揭示了核糖核酸酶RNaseP(E)加工tRNA前体pre-tRNA(S)的机制(如图所示)。RNaseP是一种通用核酶,由特定蛋白与特定RNA形成的复合体,它能加工tRNA前体的核苷酸链的5’端,最终形成成熟的tRNA(P),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 构成RNaseP和pre-tRNA单体分别是氨基酸和核糖核苷酸 B. RNaseP是一种通用核酶可加工多种核酸,故不具有专一性 C. RNaseP能使pre-tRNA转化为tRNA所需的活化能明显降低 D. 水稻叶肉细胞中含有成熟tRNA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一种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示为核糖核酸酶RNaseP(E)加工tRNA前体pre-tRNA(S)的机制,两者先结合形成复合物(ES),发生异构化形成ES’,接着产生EP,EP释放出成熟的tRNA(P),同时释放出RNaseP(E)继续起作用。 【详解】A、由于RNase Р由特定蛋白与特定RNA构成,因此构成RNase Р的单体是氨基酸和核糖核苷酸,A错误;
B、RNase Р可加工核酸但不能加工蛋白质等其他物质,因此仍具有专一性,B错误; C、RNase Р具有降低活化能的作用,C正确;
D、水稻叶肉细胞中含有成熟tRNA的细胞器,除核糖体外还有叶绿体和线粒体,D错误。 故选C。
的- 20 -
25.小麦育种专家育成的“小麦二体异附加系”,是一种不用基因工程而用杂交方法将长穗偃麦草的抗病、高产等基因转移到小麦中,经培育而成的的新品种,普通小麦6n=42,记为42W;长穗偃麦草2n=14,记为14E,如图为普通小麦与长穗偃麦草杂交选育“小麦二体导附加系”示意图,根拐流程示意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普通小麦与长穗偃麦草杂交产生的所有F1个体,构成一个新种群 B. ①过程常用秋水仙素处理F1的子代幼苗,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 C. 乙中来自长穗偃麦草的染色体不能联会,产生8种染色体数目的配子 D. 丁自交产生的子代中,含有两条来自长穗偃麦草染色体的植株戊占1/2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和图形分析,普通小麦是六倍体,与二倍体长穗偃麦草杂交产生的子一代是异源四倍体,其通过过程产生的甲染色体数目加倍,因此①过程需要用秋水仙素处理子一代的幼苗,甲是异源八倍体;普通小麦与甲杂交产生的乙是异源七倍体,其再与普通小麦杂交,产生的丙含有的染色体组数可能为6个或7个;丙自交选育其中的丁为单体附加,丁再自交获得戊为二体附加。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产生的子一代是异源四倍体,不可育,不能通过彼此交配产生后代,因此不能构成一个种群,A错误;
B、由于子一代是不育的,不能产生种子,因此①过程需要用秋水仙素处理F1的幼苗,B错误;
C、从题图可看出,乙中来自长穗偃麦草的染色体组仅有一个,因此长穗偃麦草的染色体不能联会,产生的配子的染色体数目是21+0~7E,共8种染色体数目的配子,C正确;
D、丁体细胞中含有一条长穗偃麦草染色体,自交后代中长穗偃麦草染色体的情况是2条:1条:0条=1:2:1,因此含有两条长穗偃麦草染色体的植株戊占1/4,D错误。 故选C。 二、非选择题
26.落花生是一种常见的油料作物,从授粉到形成花生种子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反应。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不同作物的花粉落到落花生的柱头上,只有落花生的花粉能够萌发,这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_功能,________是体现该功能的结构基础。
(2)受精卵发育为胚的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两种细胞生命历程为________,如果没有突变发生,胚中所有细
- 20 -
胞中的遗传物质是相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花生种子在成熟过程中,自由水含量________(填“增加”、“不变”或“减少”),细胞代谢水平________(填“升高”、“不变”或“降低”),这主要体现了自由水具有________功能。
(4)请以刚收获的、籽粒饱满程度相同的新鲜落花生种子为实验材料,验证上述有关自由水含量与代谢水平强度关系的结论,写出简单的实验思路________(不需要预测结果与结论)。
【答案】 (1). 信息交流(或识别) (2). 糖被(或糖蛋白 (3). 细胞分裂和分化 (4). 有丝分裂保证了亲子代之间遗传的稳定性(或细胞分裂过程中遗传物质不发生改变,或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与亲代细胞的遗传物质相同等,合理即可),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遗传物质不会发生改变 (5). 减少 (6). 降低 (7). 参与细胞内的许多化学反应(或许多化学反应的介质) (8). 取刚收获的花生种子适量,均分为甲、乙两组,甲组迅速风干、乙组保持新鲜状态;置于相同且适宜的(密闭)容器内保温一段时间;检测甲、乙两组干重减少量(或二氧化碳增加量等,若检测气体必须密闭容器) 【解析】 【分析】
植物细胞膜有控制物质的进出、接受和传递外界信号、抵御病菌侵入等功能;细胞分裂可以增加细胞的数量而种类不变,细胞分化可以增加细胞的种类而数量不变;细胞中的水包括结合水和自由水,其中自由水是良好的溶剂,可以参与化学反应,并参与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运输。
【详解】(1)精卵结合依靠细胞膜的直接接触,只有同种生殖细胞可以结合,说明细胞膜具有识别(信息交流)功能,在该过程中糖蛋白起着关键的作用。
(2)受精卵发育为胚的过程中,既有细胞分裂,也有细胞分化。在没有突变的情况下,有丝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中的遗传物质相同,从而保证了亲子代细胞之间遗传的稳定性;细胞分化为基因选择性表达,不会使遗传物质发生改变。
(3)由于自由水可以参与新陈代谢,也是化学反应的介质,因此自由水的比例越高,新陈代谢越旺盛,所以花生种子在成熟过程中,自由水含量大大减小,细胞代谢水平降低。
(4)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上述有关自由水含量与代谢水平强度关系的结论,设计实验时,注意自变量是“自由水含量”,其余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检测指标以有机物的分解、代谢产物的增加或氧气的减少量为准。实验思路为:取刚收获的花生种子适量,均分为甲、乙两组,甲组迅速风干、乙组保持新鲜状态;置于相同且适宜的(密闭)容器内保温一段时间;检测甲、乙两组干重减少量(或二氧化碳增加量等,若检测气体必须密闭容器)。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细胞中水的存在形式和作用等知识点,明确精子与卵细胞的结合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并能够根据实验目的、基本原则分析并设计实验思路。 27.肝脏和胰岛在人体血糖调节中具有重要作用。下图为人体某器官的局部组织示意图,甲为组织细胞,a
- 20 -
液,b液在该组织处的流动方向如图中箭头所示,c、d为构成内环境的另两种液体。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甲为肝细胞,在饥饿状态下,血糖含量高的是________(填“a液”或“b液”),胰高血糖素含量少的是________(填“a液”或“b液”),胰高血糖素含里减少的原因是________。
(2)餐后半小时食物中的葡萄糖被大最吸收进入血液,此种状况下。若甲为胰岛细胞,与a液相比b液中含量增加的是________(激素),该激素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正常情况下,a液和d液可透过管壁相互转化,单位时间内二者的转化量________(填“相等”或“不相等”),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b液 (2). b液 (3). 胰高血糖素与肝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并发挥作用后即被灭活 (4). 胰岛素 (5). 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6). 不相等 (7). 从毛细血管中渗出的液体部分转化为d液,另一部分转化为c液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a、b都是血浆,分别处于动脉端和静脉端;c表示淋巴;d表示组织液;组织液、血浆和淋巴共同组成了内环境。甲表示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a液和b液分别为动脉端血浆、静脉端血浆;饥饿状态下,血液流经肝细胞时,胰高血糖素与肝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促进肝细胞中肝糖原的分解及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含量升高,所以此时b液血糖含量较高而胰高血糖素含量较低。
(2)餐后半小时食物中的葡萄糖被大量吸收进入血液使血糖含量升高,胰岛素为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因此,在高血糖状况下,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量增加,胰岛素通过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来降低血糖。
(3)血浆从毛细血管中渗出转化为组织液,部分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成为淋巴流回血管,组织液通过毛细血管壁转变为血浆。可见,a液和d液可透过管壁相互转化,但是a液透过管壁渗出的量多于d液透过管壁渗入的量。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细胞生活的内环境的相关知识点,弄清楚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准确判断图中各个字母代表的液体成分的名称,进而结合题干要求分析答题。
28.甲图为小麦叶肉细胞在特定条件下的生理状态,乙图为小麦叶片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的光合作用速率。据
- 20 -
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中的A、D均可使膜面积增大,其名称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
(2)甲图所示的生理状态对应乙图中的______区段,叶肉细胞中产生[H]的场所有________。(均用字母表示) (3)乙图中的光照强度大于c时,限制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想测定乙图条件下光照强度为c时的总光合速率,实验思路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基粒(或类囊体)、嵴 (2). a~b (3). A、C、E (4). 温度、二氧化碳浓度 (5). 光照强度为c的条件下测定净光合速率;在相同温度的黑暗条件下测定呼吸速率;二者的总和即为总光合速率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甲图中A是叶绿体基粒,B是叶绿体基质,C是线粒体基质,D是线粒体内膜上的嵴,E是细胞质基质;图中线粒体向外扩散了二氧化碳,说明小麦叶肉细胞的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乙图中a点只进行呼吸作用;b点为光补偿点,此时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c点为光饱和点,此时光合作用强度达到了最大值。
【线粒体基质C),也可产生[H]。 CO2浓度等。
和图乙中各个点的含义。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甲中A是叶绿体基粒,D是线粒体内膜上的嵴。
(2)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甲小麦叶肉细胞的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对应于图乙的a~b段。类囊体薄膜A上可进行光反应产生[H],另外,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两个阶段分别对应的部位(细胞质基质E、
(3)c为光合作用的光饱和点,大于该值时,限制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不再是光照强度,而也可能是温度、
(4)总光合速率为净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的总和,可分别测定这两个数值并进行计算。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光合作用与有氧呼吸的详细过程及其发生的场所,弄清楚两个过程中的气体变化情况,准确判断图甲各个字母代表的结构的名称以及可以发生的反应类型,并能够判断图甲的状态
29.下图为人体体温调节相关的部分反射弧结构模式图。结合所学知识,据图回答问题:
- 20 -
(1)体温调节中枢位于③______中,该器官除具有调节体温功能外,还参与血糖、______等的调节(至少答出两点)。
(2)在寒冷环境中待久的人面色苍白,其直接原因是_____(用图中的标号及相应的文字说明)。 (3)对比上述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两种方式中,反应速度比较快的是________调节,作用时间比较长的是________调节。
(4)在合适状态下,若对某健康小鼠的某区域给予适宜刺激,则会发现小鼠有明显的出汗现象。但若小鼠该区域出现病变,再重复该实验,则其可能出现的症状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下丘脑 (2). 细胞外液渗透压(或水盐平衡)、生物节律 (3). 皮肤毛细血管⑤收缩使皮肤血流量减小 (4). 神经 (5). 激素 (6). 即使在炎热状况下,可能都不会有出汗现象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的结构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据图分析,图中②有神经节,因此①表示感受器,②表示传入神经,③表示神经中枢,④表示传出神经,⑤表示效应器,A表示突触。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③表示神经中枢,而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即③为下丘脑;下丘脑中还有参与调节血糖平衡、水盐平衡和生物节律的神经中枢。
(2)在寒冷环境中,下丘脑感受到外界温度变化后,通过神经调节,使汗腺分泌量减少,皮肤毛细血管收缩,以减少散热。由于皮肤毛细血管⑤收缩,使皮肤血流量减少,因此面色会变的苍白。
(3)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相比,神经调节的反应速度比较快、作用时间比较短暂,而体液调节的反应速度比较慢、作用时间比较长。
(4)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该区域是调节汗液分泌的神经中枢,此处病变会导致汗液分泌功能发生障碍,即使在炎热状况下,可能都不会有出汗现象。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和结构基础,识记反射弧的五个基本组成成分。能够根据神经节的位置确定传入神经,进而判断图中其他数字和字母代表的结构的名称。
30.某种多年生雌雄异株植物,其性别决定为XY型,花色有紫、白两种情况。研究人员让两株纯合的紫花个体杂交,F1全为紫花,F1雌、雄个体随机交配,F2中紫花:白花=15:1,而开白花个体全为雄性(不考
- 20 -
虑同源区段)。回答下列问题:
(1)控制此种植株花色的等位基因有________对,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控制花色的基因在常染色体或性染色体上的分布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发现当控制花色的基因全部非纯合状态下,紫色雌花的药用价值很高。由于管理不当造成了亲本与F1植株全部死亡。请利用F2中的个体设计实验,选出药用价值很高的雌株。仅需写出简单的实验设计思路,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两 (2). F2中紫花:白花=15:1,是9:3:3:1的变形,符合自由组合定律的分离比 (3). 一对位于常染色体上,另一对位于性染色体(或X)上 (4). 让F2中的紫花雌株分别与白花雄株杂交 单株收获种子并分别单独种植
统计F3中花色情况及比例。F3中紫花:白花=3:1的亲本雌株为所需植株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子一代全部为紫花,子二代出现了白花,说明紫花对白花为显性性状;又因为子二代紫花:白花=15:1,是9:3:3:1的变形,符合自由组合定律的分离比,说明该性状受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而开白花个体全为雄性,说明有一对等位基因在X染色体上。
【详解】(1)由于F2中紫花:白花=15:1,是9:3:3:1的变形,符合自由组合定律的分离比,因此该性状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
(2)由于F2中开白花个体全为雄性,说明有等位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又由于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因此,另一对位于常染色体上。
(3)假设用A、a和B、b两对等位基因表示,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基因型为AaXBXb的植株上的紫花是高药效花。又因为亲本与F1植株全部死亡,则可用子二代中紫花雌株分别与白花雄株杂交,单株收获种子并分别单独种植,统计F3中花色情况及比例;若F3中紫花:白花=3:1,则该紫花雌株即为所需要的。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基因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点,能够根据性状分离法判断性状的显隐性关系、根据9:3:3:1的变形判断控制该性状的等位基因的对数,并能够根据后代表现型在雌雄性中的差异判断其中有一对等位基因在性染色体上。
- 20 -
- 20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