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人民币充当国际货币的好处与代价

人民币充当国际货币的好处与代价

2021-05-02 来源:爱问旅游网
人民币充当国际货币的好处与代价

李德甫 刘 俊 张应梅

摘要:理论界最近对人民币国际化利弊做出较为冷静的分析,这是一大进步。但这是设定已经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后的可能结果的分析,不是对原因的分析。对此,我们认为:1、在非自由兑换条件下,人民币充当国际货币的代价肯定大于好处;2、由非自由兑换到自由兑换转换,不是以某一人民币流出数量而是以自由兑换制度建立为临界点;3、在自由兑换条件下,人民币充当国际货币存在好处大于代价的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首先依赖于国内银行、企业竞争力和国家政治、经济体系的效率。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 非自由兑换 自由兑换 转换过程 可能性好处 作者简介:李德甫,男,云南大学马列部经济学教授、博士。 通讯地址: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翠湖北路2号,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家庭电话:0871--5331495 办公室电话:0871--5033756 邮defuli56@163.com

刘 俊,男,云南省委党校副教授。 张应梅,女,云南省委党校副教授。

最近,理论界对人民币国际化利弊有了一些分析,但这是设定已经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结果分析,而对怎么实现的过程及要付出什么代价的认识,尤其是对原因的分析是不够的。我们认为: 1、在非自由兑换条件下,人民币充当国际货币的代价肯定大于好处;2、由非自由兑换到自由兑换转换,不是以某一人民币流出数量而是以自由兑换制度建立为临界点;3、在自由兑换条件下,人民币充当国际货币存在好处大于代价的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首先依赖于国内银行、企业竞争力和国家政治、经济体系的效率。

一、在非自由兑换条件下,人民币充当国际货币的代价肯定大于好处

在非自由兑换条件下,人民币国际化的代价肯定大于好处。因为此时人民币国际化仅仅表现为局部、少量的人民币充当国际结算手段,其作用范围十分有限,人民币也并未执行国际结算职能。为什么?我在《人民币国际结算的前提是人民币的自由兑换》(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09年第7期)说明,一、其普遍可接受性有限;二、其可兑换性有限。这样,使用它来进行国际结算的国际交易,只可能是非常偶然、数量极小的。这失去了作为结算货币的意义;三、它作为国家储备资产的功能有限。受限于前两条,要作为他国的储备资产根本不可能。由此,人民币充当国际结算货币所得好处就十分有限。虽然我曾经认为人民币充当国际结算货币所得好处:一是给外贸企业带来交易方便,可以计算每笔交易的成本与利润,减少因使用美元等外汇结算的汇率风险,也减少了用人民币兑换外汇的交易成本;二是为商业银行扩大了国际结算业务,三是可以推动人民币市场发展、不必费力去赚取外汇、并得到铸币税。但实际上,在非自由兑换条件下,这几条根本无法实现。相反,非自由兑换条件下人民币国际化的代价却很大,包括:

第一、 人民币的国际供求均衡数量主要取决于国外需求,而不是国内意愿供给。因此,在非自由兑换条件下,人民币汇率名义上由中国政府制定,但实际上受制于国外对人民币的需求。当国外需求减少时,人民币汇率下降。此时,若政府未将官定汇率调整到实际汇率水平,则人民币国内汇率高于国外汇率,产生国外人民币回流,则人民币很难起结算货币作用。反之,国内汇率低于国外汇率,人民币将大量流出,造成其对外价值下降。这样,人民币汇

率波动不定,危害极大。政府要将汇率调节到均衡水平,所付出代价也大。就此言之,使用人民币进行国际结算,没有增加好处,反而增加困难和成本。

第二、人民币结算的代理和结算系统的建立是需要支付成本的。要建立一整套人民币的国际结算支付系统,这也是要耗费很大成本的。

第三,国人用人民币结算避免了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同时又将风险转移给了交易对手。任何一种货币,如果作为国际结算货币,它就存在风险。即行为者由于使用人民币国际结算产生的风险和由国家之间的相对经济变动导致的汇率变动的风险。

以上风险在人民币非自由兑换条件下,是很难转移的。因为,没有人民币投资产品,也没有人民币投资产品交易市场,中国无法为人民币拥有者提供转移风险、投资获利的市场;为了使拥有者从持有人民币当中获利,中方银行要让出利益。因此,在非自由兑换条件下,人民币国际化的代价肯定大于好处。

二、由非自由兑换到自由兑换转换,不是以某一人民币流出数量而是以自由兑换制度建立为临界点

要克服非自由兑换给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难题,不是简单的在范围、数量上破题,而必须跳出原有狭窄思路,从新的角度进行观察,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我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实际上是国际货币制度的重建,或者说是对国际货币制度现状不满而做的制度改造,是中国政府对国际经济体系提出重新调整的利益诉求。在此情形下,人民币走向国际化,就不仅是中国内部的制度建设,而涉及国际关系及国际货币制度的调整,涉及到与其它国家和国际组织协调关系的问题。因此,这不只是中国单方面意愿问题,而是国际社会的接纳、认可与需求问题。说到底,是各种国际力量的对比调整,即各国综合国力在国际关系中的较量、调整、作用之结果。

如何实现人民币由非自由兑换到自由兑换转换呢?既然人民币国际化是一种制度建设,那么,我们的决策、措施及行动,就绝不只是扩大人民币国际结算的试点城市和增加进出口试点企业,也不是怎么想方设法增加对其他国家的人民币的数量供给,而是要紧紧围绕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制度的建立为中心任务。只有完成这一步,才能使人民币走向国际化道路。因此,人民币自由兑换制度的建立是人民币通向国际化道路的桥梁。如何跨出这一步呢?

1、组建一个由中央银行领导的、各商业银行参与的、由业务行家和理论学者组成的,以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制度建立为中心任务的论证、规划、决策、实施指导的专门机构。

2、在此机构指导下,协调各银行的行动,合理组织和分配资源,包括由近而远在其他国家设立分支机构和寻找国外代理机构,以推动人民币的国际结算。

3、建立上海国际金融市场,开发人民币投资产品。最初设立定期发行的人民币国债及交易市场,并以上交所和深交所为依托,以及在上海的各银行办理证券、汇票等有价证券的承兑、买卖、抵押、担保等业务。如果人民币国债和汇票等金融产品还不足以满足拥有人民币的国外投资者的需要,还可增加短期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比较灵活而又使投资者喜欢的金融产品。随时间推移,还可以开发出一些简单明了、便于认识和操作的金融产品。

4、由政府与外国政府订立人民币自由兑换、调拨、投资、使用的协定,建立全国人民币清算体系。

5、国际结算业务人员的集中培训。 这样,通过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的推进,才能有效的实现人民币的国际结算。因而,没有人民币自由兑换制度的建立,是不会有人民币的国际结算及其国际化的。

总之,人民币的国际结算和走向国际化,要解决国际化的内在机制及制度建设,而不是本末倒置,通过扩大人民币的国际结算的数量和范围,来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

三、在自由兑换条件下,人民币充当国际货币的有好处大于代价的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的首先依赖于国内银行、企业竞争力和国家政治、经济体系的效率

在自由兑换条件下,人民币充当国际货币的好处与代价有哪些呢?首都经贸大学金融学院教授谢太峰先生在山西统计信息网( www.stats-sx.gov.cn2009-8-6 )的《对 人民币国际化要两面看》一文,认为好处是:1、可以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2、可以为我国在国际金融制度的安排、国际游戏规则的制定中提供更多话语权;3、可以为我国带来“铸币税”收益;4、不必再动用外汇对外支付,可以节省外汇使用,使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不再受外汇制约;可以使进出口商规避汇率风险;5、当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后,可减少外汇储备持有量,从而减少为管理巨额外汇储备所支付的成本。但是,这些好处的实现必须是建立了人民币自由兑换制度之后,作为一种可能的结果,而不是一种必然性。没有人民币自由兑换前提,则这些好处不过是水中捞月的空想,可望而不可及。如日元、马克,都是自由兑换货币,也是国际化货币,而且是强势货币。那么,它们得到了上述五个方面的好处吗?没有。它们得到的好处也仅仅偏重于1、2两方面,其他三个方面很有限。只有美元及欧元得到了上述五个方面的好处。即便如此 美元也相应付出了代价:

1、充当国际货币首先要保持美元对国际社会的净债务,才能保持美元的世界供给,即必须以美国长期国际收支逆差为代价,结果导致美元贬值。如果没有美国长期国际收支逆差,那么就切断了关键货币的供给源。这就是所谓的“特里芬两难”。美元自上世纪70年代中期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解体以来,能够继续维持关键货币地位,实属不易。一方面,美国得到了上述五个方面好处,尤其是通过供给美元获得铸币税和国际金融制度安排的话语权,剥削世界人民;另一方面,也付出了代价。代价是,保持美元一定量供应规模和速度,就得保持长期国际收支逆差,从而使美元不断贬值,造成经济的动荡。

中国占世界经济总量7%,是承受不起持续不断的国际收支逆差以对世界的人民币供给的。如果硬要保持逆差以供给人民币的话,那么,因为供给数量毕竟很小,遭受其他国际货币对人民币的投机操作,就会促使人民币汇率大起大落,它作为国际货币的稳定性受到影响,中国为了保持其稳定性需要动用的国际储备资产会很多;而不去保持它的稳定性,就失去了充当国际货币的功能。就此而言,人民币充当国际货币的代价是很大的。

2、美国为了减轻美元贬值的速度,必须组织美元回流,支付回流美元的利息。每年对外支付回流美元的利息总量已经相当于GDP的7%,即8000亿美元左右。美国流出美元近4万亿元左右,相当于GDP的35%。我国GDP总量只有美国的23%,那么我们能够流出作为净债务的人民币在数量规模上达到多少呢?如果以2008年的35万亿元人民币的GDP和以美国流出比例35%计,达12万亿元人民币或相当于1、7万亿美元。12万亿元人民币仅以年率4%支付利息计,也在4800亿元人民币。那么,流出12万亿元人民币能够得到4800亿元人民币的铸币税吗?况且我国又有那样的能力承担得起GDP的35%的流出比例吗?看来是很难。

3、充当国际货币自身必须能够承担起稳定国际交易和世界经济的责任,即起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器的作用,这是要付出很大代价的。为什么?当世界经济总体向好时,要维持这一趋势,充当关键货币的美元必须保持满足国际交易所需流动性,就要维持国际收支逆差。

但实际上这种机制传导作用结果,是美元价值的长期下降。而其他国家货币为了保持与美元的汇率或相对价格稳定,又要对等的增加货币发行量,结果导致全球流动性过剩,金融、投资产品价格普遍上涨。结果,不断积累着次级债及其衍生和复制出多倍的衍生金融产品。当泡沫能量不断积聚达到一定高点,债务链条断裂,即发生金融危机乃至经济危机。因此,这次世界性经济危机的显著特点,是由美元供给导致的世界流动性扩张和收缩所引起的周期性变动结果。上世纪70年代中期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来,经历80年代中期“广场会议”,确定日元与马克对美元大幅度升值,导致日本80年代中期以后的房地产和金融产品价格急剧上升的虚假繁荣,以及随之而来的90年代的长期萧条;几乎同时,即在1997年的东南亚、韩国、及我国港、台的金融风波,和2000年前后的墨西哥、巴西、阿根廷和俄罗斯的金融风波,无不与美元所提供的流动性扩张和收缩相关。今后美元对世界的供给所形成的流动性扩张与收缩机制的存在条件照旧,则金融风波或经济危机的形成及作用过程,就无非是本次危机的复制而已。那么,这次危机的代价有多大?据估计美国价值损失有10万亿美元以上,而美国2008年的GDP为14万亿美元。

中国政府历来坚持国内经济稳定政策和人民币汇率稳定政策,这是在非自由兑换条件下实现的。如果取消人民币非自由兑换,则不能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如果要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就必须先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随之人民币汇率稳定性出现问题,相应地,经济稳定性也会出现问题。不管愿意不愿意,承认不承认,人民币国际化必须先实现自由兑换。而一国货币的自由兑换必定遭受外部经济变动的冲击。这一点,我在《人民币的自由兑换与外部冲击》(特区经济,2006年第四期)一文中已经说明,在此不作重复。

4、而且,当其他国家经济萧条时,美国又必须向国际社会提供更多的流动性,以促使其他国家经济恢复到正常状态,这要以美国经济失衡和非稳定性为代价。一国货币要充当国际支付手段、国际清偿手段,该国经济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要足够大,运行相对稳定。美国有这个条件,而我国至少最近十年之间不具备这一条件。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7%左右。是无法支持作为国际化的人民币的稳定性、通用性和普遍可接受性的;二是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高效和稳定,就此我国与美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三是国内企业有足够的竞争力,包括人才、技术、知识、管理等等方面的优势,我国在这些方面是难与欧、美、日抗衡的。这三条我国在短期内很难达到。达不到上述三个要求,在有限的范围内充当国际货币,所得利益很小,付出代价很大。就此,我在《人民币国际结算的前提是人民币的自由兑换的》(全国商情,2009,7月)一文已经阐述清楚。

因此,人民币国际化可能是有好处的,但这并不确定。尤其是,我们在理论上还没有一个较为清醒而完整的认识,决策机构也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战略思路,而实施者(银行及企业)也没有具体的行动纲领、措施和办法的条件下,去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实在是勉为其难,结果可能是好处多于坏处,也可能相反。同时,人民币充当国际货币,能够承受得起为国际交易提供足够的流动性,并保持世界经济的稳定的责任吗?显然,由于我国经济占世界经济总量较小的比重,是担当不起这样的责任的。有些国家别有用心,站在自身利益上,引诱我国承担更多的超过我国国力的国际责任和义务。在这种状态下,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要慎之又慎,不要急于求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