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杨正英论文

杨正英论文

2024-01-11 来源:爱问旅游网
从《桃花源记》看《边城》的“人性美”

2011秋汉语言文学(本科) 杨正英 学号:1152001255219

[内容摘要]:《桃花源记》是“田园诗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边城》是沈从文先生众多文学著作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篇中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统中的巅峰之作,真正寄寓着沈从文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追求。虽然两篇作品的作者及社会年代相距甚远,但就作品的思想情趣与精神追求却是一脉相承,殊途同归。两篇作品都描绘了优美的自然风景、和谐的社会环境、醇朴的劳动人民、纯美的人间亲情„„其实,它们都表现出一个共性:对于人性美、人情美的追求与向往,远离尘世,寻找理想的 “精神家园”。特别是小说《边城》正是通过抒写男女之爱,祖孙之爱,兄弟之爱,邻里之爱来表现人性美和人情美的。

[关键词]: 边城 人性美 人情美

历经曲折磨难和血雨腥风的人类表现出对“爱”和“美”的向往追求。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就积极主张仁爱,反对兼并战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儒家博爱思想和朴素的人性美的集中表现。东晋陶渊明在一个动荡的社会年代,目睹军阀连年混战,统治集团无耻荒淫,劳动人民赋税繁重的现实,一腔热情化为灰烬,远大抱负不得实现,性格耿直,清正廉明,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的他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他仓促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作了最后决裂,长期隐居田园,躬耕僻野。他无法改变这种社会现状,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美好情趣。

《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甜美宁静的“世外桃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文中描绘了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世风,和美的生活,表现出人们摆脱战乱,向往和平和甜美生活的理想愿望。只不过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这一愿望无法实现,最终成为一个美好的虚拟世界。“世外桃源”是苦难人民的理想愿望,是作者在荒原上的“精神家园”,后世的人们一直追寻着它。

千百年后,沈从文又以《边城》创造出一个令人神往的湘西天地。在《边城》中,作者赋予他笔下的所有人以一种淳厚、质朴的人性。《边城》中的人性是非常优美的,尤其是从翠翠、爷爷、船总、顺顺及天保和傩送身上,无不酣畅淋漓地表达了人物丰富缠绵的内心情感。翠翠这一少女形象,是作者笔下优美人性的化身与极至,是作者根据自己的审美理想,,倾注‘爱’与‘美’的理想的艺术形象。”下面我们便探究一下《边城》的人性美和人情美,思考它所折射的思想光芒。

一、青山绿水孕育纯美人性 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就是因为山美、水美,所以孕育出来的人才会更美,读了沈从文的《边城》,最震撼人心的就是作品中所展现的人性美。这种力量使边城中的美无处不在。《边城》开篇就用自然流畅的文笔疏密有致地勾勒了边城„茶峒的高山、溪流、白塔、河景、竹林、花草、溪边住家等一系列自然风景。《边城》开头第二段:“小溪流下去,绕山咀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大河„„小溪宽约廿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

1

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寥寥数笔,勾勒出一幅明丽的图画。这样的环境养出来的人能不美吗?这些充满了自然质朴与生息传神的描写,给人以极美的享受。简直就是一块脱离尘寰的“世外桃源”。

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充满了原始的内在的“爱”。他们不是英雄,也没有什么贡献,他们只是平凡生活中最平凡的人。但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有一颗金子般的心。人与人之间没有图财害命的金钱交易,没有逢场作戏、尔虞我诈的官场交易,有的只是纯真的亲情,浓厚的乡情和忠贞的爱情。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对爱执着;爷爷保持着中国的传统美德——慈祥、敦厚、善良凡事但求心安理得;船总顺顺“大方洒脱”“喜欢交朋结友,慷慨又能济人之急”等,最有说服力的莫过于文中所说的寄食者(妓女)文化了,“河街上,就连妓女也为世风所感,永远那么浑厚„„”无一不体现了人性之美。

二、“女神”放射出的光芒

沈从文在《边城》里给世人展示了至善至美的人性。倘若把《边城》这部作品比作一座“神庙”,那翠翠便是这座“神庙”中的“女神”。她是“美”的化身,是沈倾注“爱”与“美”的理想的艺术形象。她身上散发出清新淡远的自然美气息。

首先,翠翠的出生是一种悲壮的美,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翠翠是老船夫的独生女,在十七年前同一个茶垌屯防军人唱歌唱熟后,秘密地背着忠厚的老船夫发生了暖昧关系所生下来的孩子。有了小孩子,由于各种原因,他们结婚不成。他们一个不愿违悖军人的责任而逃走,一个不愿意就此抛下孤独的父亲。希望共同幸福生活不大可能。经过一番考虑后,男的毅然下决心,首先服毒死去。女的却关心腹中的一块肉,不忍心,拿不出主张。等待腹中小孩生下后,到溪边故意吃了许多冷水死去了,留下了这个可怜的孩子,在一种近乎奇迹中这遗孤居然长大成人了。

其次,翠翠,这个名字在读者眼里、心里也是美的。名字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简单称呼,它体现了爷爷对翠翠所寄予的理想。在这里,爷爷之所以给外孙女取名“翠翠”,除了希望她富有生命力,茁壮成长而外,更希望她出落得美丽动人。她“天真活泼,有如山上的小黄麂一样乖巧。她长得如她的名字那样动人、可爱。

再次,翠翠美在行为切合她的个性。翠翠有着对爷爷的那一份深深的依恋之情。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喜欢看扑粉满脸的新嫁娘;喜欢听新嫁娘的故事;喜欢把野花戴在头上。随着她一天一天地长大,她热切地希望着幸福,盼望着爱情的来临,但是当爱情悄然来临时,她又似一只受惊的小兔,她不知道该如何面对。 “她把自己爱情的心埋藏得极深,默默承受命运的安排,达到了美丽的令人忧愁的境界。”

最后,作品中翠翠的心理也很美。翠翠长大后,内心便起了微妙的变化,少了一点乖巧和欢笑,多了一份深思和羞涩。有时心里完全充塞一种不分明的心绪,体味到许多原未想到过的东西。翠翠是自由的,又是惘然的。她是湘西那古老生活方式下的姑娘,她只是依着古老的法贝和既有的节奏安分的生活。作品中,翠翠对二老的爱情是在无言中默默相许。大老走车路请媒人到老船夫家做媒,老船夫让翠翠自己作决定,“翠翠不作声,心中只想哭,可是也无理由可哭”“回头又同翠翠谈了一次,也依然得不到结果”。对大老,翠翠是无言的拒绝,而对二老呢,则是无言地相许。二老夜晚到碧溪蛆唱歌,翠翠“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的各处飘着,翠翠的美,不需要说话,一切都在她的行动细节、微妙心理的表现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2

三、人间自有真情在

《边城》展现人性美的第一个方面是通过老船夫对女儿、对孙女的挚爱来体现的。老船夫对于自己的女儿和孙女,他痛爱有加,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给了她们。首先足体现在老船夫与翠翠的身上。住在离山城“茶峒”不远的小溪边的白塔下,年近七十的老船夫,身边只有一个孙女和一只黄狗,孙女翠翠就是他唯的亲人,风里来,雨里去的,老船夫与翠翠相依为命十几年。老人七十多岁了,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对于老人而言“代替了天在日头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量,日头落下时又不至于思量和日头同时死去的,是与他相依为命的孙女翠翠,一只渡船,还有一条黄狗;而对于翠翠而言,从小就无父母,老人就是她唯一的依靠,这一老一少在相互感情的寄托中,老的逐渐衰老,小的慢慢长大,这种彼此不能分离的亲情关系使人感动。老船夫从来对孙女都是呵护、照顾、疼爱的,他不让孙女坐白天晒烫的石头,怕她生病,当孙女逐渐长大成人的时候,为了给孙女挑一个如意郎君,他不惜奔走于天保、傩送、杨总兵、顺顺以及翠翠之间,当他为了孙女的幸福捱了傩送的误会与冷眼和顺顺的“一闷拳”之后,他也只是背着孙女难过,直到他死去,就在临死之前,老人还担心翠翠害怕惊雷,强撑起身来把一条布单搭在她身上,担心她着凉。而孙女翠翠呢?对老人也是关怀备至,体贴入微的。老船夫有时在大石头上睡着了,人在对岸招手喊过渡,翠翠不让祖父起身,就跳下船去,很敏捷地替祖父把路人渡过溪,从不误事。端午节到了,老船夫到城里买过节的东西,因他仗义大度,买酒给人喝,船总顺顺把酒葫芦扣下了,回来得很晚,东西没买多少,钱却花光了,翠翠没有埋怨祖父,要是常人,必发火生气,她连一句过分的严词都没有,多么温柔善良、善解人意啊!爷孙之间的亲情之爱结束了,人性之爱却永不终结。他带着万般无奈和无限的愧疚悄悄地离开了人世,到后来爷爷死了,翠翠的精神大树突然倒了,她感到不知何所错。这种亲情在边城秀丽风景的衬托下,给人不能忘却的记忆。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人性之美。他对女儿、孙女的爱仿佛就是我们炎黄子孙祖祖辈辈、生生息息得以繁衍的血缘纽带。老船夫慈祥、敦厚、善良、凡事但求心安理得的良好品德仿佛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化身;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那原始而又古老纯朴的人性之美。小说正是通过老船夫这个典型人物的描述来展现亲子之爱的人情美。

小说中,除了祖孙情外,船总顺顺与儿子天保、傩送的父子之情也充分展现了人性美。顺顺很爱这两个儿子,但不是溺爱。本来像顺顺这样有地位有财势的人家,儿子们应过富足轻松的日子,但待两个儿子稍长大成人,顺顺就轮流派遣他们随船锻炼,充当伙计,甘苦与人相共。两个儿子不负父望,凡水手所做之事,他们都做得很出色。驾船、泅水、走水路、背纤拉纤,水上之事样样精通。在父亲的教育下,两个孩子结实如虎,和气亲人。学得了做人的勇气和义气。他们的言行体现了深厚的父子情。

除此之外,天保与傩送的手足情也充分诠释了亲情,再一次展现了边城的人性美。天保个性豪爽、慷慨。他是船总的大儿子,却爱上了贫苦摆渡人的孙女。傩送不爱钱财、家势,同样也爱上了风里来雨里闯,能劳动又美丽的撑船女。当天保知道弟弟也爱翠翠,两人决定唱歌“决斗”,他却因为自己先提了亲,“作哥哥的走车路占了先”,一定要让弟弟先唱;弟弟“一开口”他知道自己不是“敌手”,就很大度地成全了弟弟,充分表现了他的手足之情。弟弟因为知道大老不善于唱歌,轮到大老唱时也仍然有自己代唱。两人凭命运来决定自己的幸福,这么说可说是极公平了,这种办法又公平,又不伤害手足之情。由此可见,傩送和

3

天保的苦恼是可想而知了。但在这种令人烦恼的情况下,他们仍然不忘掉手足之情,真是十分令人敬佩和赞叹的。所以说,情场不忘手足情,也是沈从文《边城》中人性美的一种表现。

《边城》展现人性美的第三方面是通过邻里之间的互爱来体现的。这里人人勤劳,为他人作奉献,如:老船夫忠于职守,对过河人分文不收,即使硬给他他还要退回去,实在难却的则买了烟酒再招待乡亲。这里虽有贫贱之分,富人却乐善好施,如掌水码头船总顺顺不因家境富而盛气凌人,而常常体恤穷人,送给老船夫鸭,粽子等;老船夫死后,他资助并组织安排以料理后事。这里未经商业文化的浸染,商人亦好义远利,如屠户见老船夫前来买肉,特意切一块好肉给他,执意不收老人的钱。杨马兵、翠翠、天保、傩送、商客、妓女、船工,各式人等均待人以诚,表现出仁厚、纯朴的土性乡风。在这里没有什么地位的尊卑之别,有的只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在这里没有勾心斗角、强取豪夺,有的只是心与心的交换、血与血的对流。

四、凄美爱情多清纯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爱情是情世之中一朵艳丽的红玫瑰。自古以来多少人为追寻爱情不惜付出生命代价至死不渝。梁祝的故事感人,十娘的故事悲壮,宝黛的故事凄伤,牛女的故事动听„„历经血泪和艰难抗争,青年男女的爱情总算从黑暗世界里迎来光明,那是冲破陈旧、传统与保守的重重封锁和障碍得到的新生。但,这似乎被人遗忘的世界 “边城”会有爱情故事吗?这故事会有美丽的光芒吗?

“边城”不仅有爱情故事,而且独特隽永,就是耐人寻味的“野蔌山肴”。集中体现“边城”世界人性美的,是发生在这里的一个爱情悲剧,这个故事也同样建立在人性美思想的基础之上。主人公翠翠是一个迷人的形象,是全书之魂。她是人之子,更是大自然的女儿。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湘西的清风、丽日给了她一个壮健的躯体、茶峒的青山、绿水给了她一双碧玉般清澈透明的眸子:碧溪咀的竹篁、白塔又给了她一颗绝不世故的赤心:酉水、小船载满了她那少女的悠悠岁月。祖孙俩在这古老而又清澈的溪水边、小船上、自塔下相依为命。一不贪财,二不羡贵,三不嫌贫,四不偷懒,愿守清贫,甘于助人,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一—勤劳、善良、淡泊。幼小的翠翠正是在这种祥和而又古朴的小屋里,在爷爷那里继承了自己应该继承的东西,弘扬了本该弘扬的内容。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性格也孕育了微妙的变化:少了一点乖巧,多了一些沉思;少了一些欢笑,多了一份羞涩。她常常坐在山头上,站在渡船上沉静地慢慢地咀嚼着人生的酸涩苦甜,吞下自己为自己酿造的人生苦酒。

翠翠与傩送这对深深爱着对方的年轻人既没有山盟海誓的豪言壮语,也没有离经叛道的骇世之举,更没有充满铜臭味的裙带交易,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超乎自然的朴素纯情,有的只是“遵从古礼”的淳厚人性,有的只是含蕴的东方的传统美德。作者着重表现了他们行为的高尚和灵魂的美。在作者的笔下,翠翠是个天真无邪的山区女孩,她聪明、美丽、乖巧、纯朴、善良。傩送是个童稚无欺的乡下小伙,他勇敢、英俊、豪爽、热情、勤劳。在这人杰地灵的偏僻之地,两颗年青的心靠拢了,他们按照自己的标准同时选择了对方。一切显得那么自然,而在这自然之中却显示了“人性”在这块尚不开化的山村的永久魅力。作者正是通过这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反映了人性美。

《边城》正是从翠翠、爷爷、船总、大老、二老等众多的人物的言行、心理

4

等方面体现出了人性美和人情美,包含着人的潜意识和共同性,这种美朴实纯真,令人向往,有着陶渊明似的“世外桃源”之美。可以说,《边城》之“美”是《桃花源记》“美”的延续和再现,是探究人性回归、社会回归的经典之作,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总之,《边城》用人性描绘了一个瑰丽而温馨的“边城”世界,一个充满“爱与“美”的天国,这里人性皆真,人性皆美,由每个人身上所焕生的人性美、人情美,营造了这个世界。阅读《边城》令人感动而又沉默,每个读者都会经受一次灵魂的洗涤;然而,人们不禁又问:茫茫世界,为何只有湘西一隅那片纯美天地,它会消亡吗?人类该走向何方?

参考文献:

1、吴宏聪、范伯群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M].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

2、贺敬美主编.沈从文《边城》[Z] .延边人民出版社 3、赵园主编.《沈从文名作欣赏》[M].中国和平出版社 4、浅谈《边城》的人性美[C] . 中国四川第一门户网站

5、胡钢、王敏选编.《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中刘洪涛的《边城》与牧歌情调(自学参考资料[Z].天津广播电视大学.2004年4月出版。

6、温儒敏、赵祖谟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一版。

7、《论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D].2011.6.6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