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在认识上,很多教师对此是比较赞同的,但是在行为上,我们往往还处于困惑状态,就我自身而言,在课堂上很多时候不敢放手让学生动手,害怕课堂秩序失控,影响教学进度,那么教师究竟怎样做,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本学期我结合本年级自己从教的几个案例谈一点粗浅的想法,希望得到同行的指正。
案例:“加和减”的教学
师:13-9等于多少呢?小朋友们算算看。 师:谁愿意来交流一下?
生1:我一个一个减,最后剩下4个。 生2:我先从10个里面减去9个。 生3:我先减去3个。
生4:因为9﹢4=13,所以13-9=4
A教师:小朋友们真聪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法。好,就按照自己喜欢的方法,再计算下面的题目:15-9,17-9.
B教师:小朋友们真聪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法。这些方法中,哪种方法算起来更简单呢?谁来说说。(生说)
师:小朋友们都发表了各自不同的意见,这样吧,老师有个建议,下面这道题15-9,你们试着用三种不同的方法去算,然后再看看自己最喜欢哪种方法,好吗? 提倡算法多样化,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要给每个孩子以更大的空间,将自己的算法个性化地表达出来。这种个性化的算法,与孩子的经验是紧密相联的。但教学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一点上,是远远不够的。试想,一个孩子如果不去思考,比较和体验其他同学的算法,而只是满足于自己的最初经验之上,他的思维能得到发展,能力能得到提高吗?从经验出发的同时,还需要思考怎样才能让经验得到提升,这是数学的本质所在。
案例:长方体认识的教学 A教学:(先认识生活中的长方体)
师:拿出你的长方体,观察一下它有几个面?面又有什么特征呢? (生观察,并汇报)
师:再看看,它的棱又有和特征呢?(生继续观察汇报) 师:长方体还有几个顶点? 生:8个。
师:谁来完整的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 B教学:(先认识生活中的长方体)
师:好,同学们都认识了长方体,那你能用橡皮泥做出一个长方体吗? (生动手做并展示汇报和交流) 师:大家的长方体作品真不错。(出示一长方体框架)这是一个长方体框架,你们也能把它做出来吗? (生动手做并展示交流)
师:老师想请教一下,你们刚才用了几根小棒,用这些小棒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吗?另外用橡皮泥捏了几个点呢?
师:冬天到了,你能像老师这样,给框架穿上衣裳吗?想想看,应用剪刀剪出怎样的纸片?
(生操作交流汇报)
师:刚才剪出的纸片又有什么特点呢?
“听过的,忘记了;看过的,记住了;做过的,掌握了。”没有亲身的体验,没有积极的活动,很多知识便如同“过眼云烟”,很难扎根在学生的脑海中,把“学数学”变为“做数学”,把“书本上的数学”变为“活动的数学”,让学生在活动与应用的过程中去感悟与理解知识,是建构主义所大力倡导的理论。 案例:“毫升的认识”的教学 A教学:
师:容积单位不仅有升,而且还有毫升。1升等于多少毫升呢?
我们看,这是200毫升水的量杯,用它装水倒入1升的量杯中,要倒几下呢?谁上来试试?生上去操作。
师:同学们观察到了吗?一共倒了几下? 生:5下。
师:说明1升等于多少毫升? 师:谁再上来验证一下? B教学:
师:容积单位不仅有升,而且还有毫升。相信大家一定已经到市场上去搜集了很多关于毫升的资料。谁愿意把你获得的资料与大家分享一下?
生:我在雪碧罐上,绿茶瓶上分别看见了335毫升,480毫升的字样,我想它们的容积也分别是335毫升,480毫升。
生:我知道白酒瓶上一般标上500毫升,而啤酒瓶上640毫升。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有谁知道升与毫升是什么关系吗? 生:1升等于1000毫升。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问我爸爸的。 生:我是实验出来的。
师:能说说你是怎么实验的吗?东西带来了吗?表演给大家看看好吗?
生:这是咳嗽药水瓶,它的容积约是100毫升;这是塑料酱油壶,它的容积大约是1升,现在我把„
师:真不错,还有其他同学也能验证吗? 生:„„ 师:有谁能知道1毫升的水大约是多少?我们眼药瓶吸点水,然后向一个杯子里滴,看看多少滴水接近1毫升。先估计,再滴。 生开始试验。
师:同学们回家后,想办法把家里的锅碗瓢盆等物体都计量一下,看看它们都分别能容纳多少水,明天再交流,好吗?„„
我们教学,不能总是零起点。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首先要努力让孩子把自己的已有知识状况展示出来,让他们面对新知时,自己主动去回忆,调动已有的认知结构,并对新知产生构想,并让学生试着用一种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以一种数学的活动投身到整个生活,他们的视野和能力会不一样的。课堂只是一个交流碰撞的场所,真正的功夫在课外。
面对传统小学数学教育的种种弊端,我们一直在思索,该研究什么?在思考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得不思考另一个问题,小学数学教育,其最基本的价值追求是什么?并不是追求将所有的儿童都造就为一个个数学家,而是要培养他们最基
本的数学素养。教师要鼓励学生到日常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使课外学习与课堂学习结合,学生有了数学意识,他会在生活这个大课堂中自觉地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