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 革 和 开 放 教 育 试 点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
毕 业 论 文(设计)
晋中 分校 __ 太谷_____ 辅导站 ___本___科(本、专) 汉语言文学 专业 _______ 师 范_______________方向
题目 浅谈《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题日期 2006 年 2 月 28 日 撰写期限_2006_年 4 月__31__日开始
_2006_年__7_ 月__9___日结束
答辩日期 2006年 8 月 日
学生姓名 王海花 学号051080277 指导教师 王文蕊 职称 中学高级
目 录 论文提纲------------------1 内容摘要、关键字----------2 正文----------------------3~~~~~~~~15 参考文献------------------16 论文提纲
1.《三国演义》生动的故事情节。
2.《三国演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的塑造。
3.《三国演义》高超语言艺术。
浅谈《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摘要:(中文)《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它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三国演义》艺术结构宏大雄伟,语言表达雅俗共赏,达到了历史小说的辉煌高峰,故事框架非常清楚。《三国演义》在内容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呢?就是它描写的是统治阶级内部不同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斗争。这一点决定了《三国演义》在思想和艺术上的许多特点。本文就《三国演义》的多方面的艺术成就作了浅显的探讨与研究。
关键字:(中文)故事框架 语言艺术 人物形象的塑造
浅谈《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论述与计算 在众多的明清小说中,历史演义小说是一个十分兴盛的分支。而在众多的历史演义小说中,《三国演义》无疑是最为成功的典范,对《三国演义》进行研究,是一个很有价值然而迄今很少有人致力的课题,这里仅作一点浅浅的探讨。 在漫长的中华文明史上,史官文化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民族文化形态和文化心理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中国历史典籍之丰富,社会各阶层对历史的兴趣之强烈,都是举世闻名的。而由于“史氏所志,事详而文古,义微而旨深,非通儒夙学,展卷间,鲜不便思困睡。”缺乏阅读能力的广大平民百姓,实际上接触的不是深奥难懂的正史,而是通俗化的历史故事和带有不同程度虚构成分的历史题材文艺作品,并通过它们去了解和认识历史。文盲占绝大多数的接受条件,既为历史演义小说提供了强大的创作动力,也为它的广泛传播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是方方面面的。它在中国文学史、特别是小说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现在我就《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作一点浅显的探讨。 1.《三国演义》生动的故事情节 结果与批注 论述与计算 《三国演义》的故事框架是在历史记载的基础上行成的,这一点有时对作者的创作才能的发挥带来妨碍,像金圣叹所批评的“笔下拖不动,踅不转”那种情况确实存在,但这只是一部分,毕竟还是优点多啊。从总体上来看,作者对《三国志》以及裴松之注所引大量零琐而又不免彼此矛盾的史料的处理,不仅显示了高度的史学修养,而且表现出高度的叙事水平。在史料的基础上,作者作了许多铺张渲染,更增添了不少纯出乎虚构的情节,这些往往成为全书最精彩的部分。在上述几种成分的组合下,全书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充分地描绘出魏、蜀、吴三方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有声有色的活动,并由此展现历史人物各具风神的形象。尤其是对战争的描写,成就最为特出,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大规模的战争,从战事的起因、力量对比、彼此的方略及内部争执,到战争的过程及其变化、胜负的决定及其缘由、有关人物在战争中的作用,都能叙述得生动而具体,写出战争的巨大声势、紧张气氛,处处扣人心弦。特别是赤壁之战,作为三方同时卷入、决定三国鼎立之势的关键性战争,写得波澜壮阔、高潮迭起,始终充满戏剧性的变化,从中可以感觉到作 结果与批注 论述与计算 者广阔的视野和宏伟的构思。也许就是这部小说中表现出的作者的精神气质,使有些人推测他是“有志图王者”。 《三国演义》还善于通过复杂的故事情节,灵活地表现出封建统治集团之间以及各统治集团内部的种种复杂、尖锐的矛盾和斗争,尤其善于描写各种战争。作者总是以人物为中心,写出战争的各个方面,双方的战略、战术、力量的对比,地位的转化,使大小战役各具特色,千变万化,并善于揭示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七擒孟获赤壁之战表现尤为精彩。在决策阶段写孙、刘联盟的形成以及孙吴内部和战之争,处处强调了孔明的作用。在双方备战阶段中,作者紧紧抓住曹军不习水战的问题,写周瑜和曹操之间来回隔江斗智,曹操两次派蒋干过江以及遣蔡中、蔡和诈降,都被周瑜识破并巧妙地加以利用。但是周瑜这些妙计每次都不出孔明的意料。周瑜忌妒孔明,想用断粮道、造箭杀孔明,计谋也被孔明识破。这样作者便很自然地写出孔明的才能、气度处处高过周瑜。在写交战双方敌我矛盾上,作者较多地是依据史实加以铺张,在写周瑜、孔明的内部矛盾上,作者几乎是全凭虚构。作者不仅善于错综交织地表现敌我矛盾和内部矛盾, 结果与批注 论述与计算 而且善于在紧张斗争中,用抒情的笔调点染孔明饮酒借箭,庞统挑灯夜读,曹操横槊赋诗的悠闲插曲。这样山里套山,戏中有戏,推波助澜,逐渐把故事引向高潮。处处都表现出作者杰出的艺术匠心。官渡之战,作者虽然说明了袁曹兵力相差十倍的客观情况,但在描写上却抓住军粮问题,大作文章。曹操和许攸的对话,是决定战略的关键,渲染得尤其有声有色,人物的性格也非常鲜明突出。作者叙述战争还善于运用实写和虚写结合的手法,对战争的胜利者,往往不惜详尽描写,壁之战表现尤为精彩。在决策阶段写孙、刘联盟的形成以及孙吴内部和战之争,处处强调孔明的作用。 2.《三国演义》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的塑造 小说中最主要是人物形象的塑造。《三国演义》创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特别是一些主要人物,无不个性突出,形象鲜明,有血有肉。曹操、关羽、诸葛亮,之所以被称之为“三绝”。从艺术上来说,也主要是因为他们的个性特征是非常突出的。 通过才智相当的人物之间的较量来表现人物的个性,是《三国演义》重要的艺术手法。 例如《三国演义》大约有十八回是着重写关羽的, 结果与批注 论述与计算 反映了他出生入死,纵横倥偬的戎马生涯。但大部分,并没有直接描写惊险曲折的战斗行动,而是运用\"神似\"的手笔,以精炼的笔墨,渲染人物的精神威力。这一特点在\"斩颜良诛文丑\"、\"单刀赴会\"、\"刮骨疗毒\"、\"过五关斩六将\"等章节中都得到了不同的程度、不同角度的体现。 其次,作者把\"义\"的品质倾注于关羽的一生,赋予了这一英雄形象以独特的鲜明个性。 关羽之超越众将、妇孺皆知,独具深远影响者,莫过于\"义\"了。作者苦心孤诣地描写了他的义重如山,舍生取义的重义品质,把他塑造成\"义\"的化身。在\"屯土山约三事\"这一情节中,作者便突出地表现了关羽在生死危难中义无返顾、视死如归的品质。当时,徐州失陷,兄弟离散,关羽被围困于土山,迫于无奈,他向曹操提出\"三约\"并要曹操答应之后才肯就降。\"三约\"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还有一约是\"降汉不降曹\",表现了他的忠中有义,义中有忠。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曹操为了收服他,费尽心机,赠送金银美女、封侯赐爵,都丝毫无法令他动心。当关羽得知刘备的消息后,便毅然封金挂印,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直寻刘备而 结果与批注 论述与计算 去,表现得何等光明磊落!而这正是关羽,在他身上绝无丝毫的奴颜与媚骨,财色不足以动其心、爵禄不足以移其志,不管在任何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都不改变他的初衷。“吾乃解良一武夫,蒙先主以手足相待,安肯背义投敌国乎?城若破,有死而已。\"为他的忠义作了最好的注解。 此外,作者又通过\"义释曹操\"、\"义释黄忠\"等情节表现了关羽另类的\"义\",这是深化关羽重义品质的重要笔墨,反映了关羽性格的复杂性,使关羽这一“义”的化身更趋丰满。 现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可能是因为他的儿子篡了汉。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曹操还是个实干家,曾经行刺董卓,矫诏聚诸侯讨伐董卓。这些使我感到了曹操的伟大之处。 结果与批注 论述与计算 众所周知,在《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封建统治阶级中具有普遍性,充分典型化了的艺术形象,是一个贪欲和权欲的穷凶极恶的冷酷无情而又欺君罔上的典型的封建主义权势人物的奸臣形象。罗贯中是叙事写人的高手,仅用廖廖数语便将人物性格刻画出来,如:“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一句话便揭示了这类人物的内心世界。用屠杀徐州无辜平民,向仓官借头、以德报冤杀吕伯奢全家等细节来刻画曹操的形象,引起人们对曹操的愤恨。 独眼看曹操,钱钟书先生说:“偏见好比打靶的瞄准,只能用一只眼来看。”可惜的是,世人闭着右眼,眯着左眼看曹操,我却反过来了。在我眼中,曹操不能不说是一位千古难寻的智者。 曹操是怎样的人?恨不得扯只读者的耳朵说,谁是英雄,谁是奸雄。其实又何必呢?就象他自己所说,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曹操的名言:“宁愿天下人负我,休叫我负天下人。”从此成为恶誉,也给曹操定了个性,千古叫人咒骂。因为中国的儒教文化,其中就有“宁人负我,我毋负人”的自我牺牲精神在内。其实,在物欲相对贫乏的社会,人欲尚不到横流的地步,那种尔谀我诈、势不两立、不共戴天的人吃人的现象, 结果与批注 论述与计算 还未成气侯。而在血肉横飞的阶级斗争社会,这种美德多阁于憧憬,焉有不负之理?只不过在程度上有所不同罢了。细想起来,曹操敢这样做,敢这样说,不也是光明磊落,心口如一,不失枭雄本色吗?比起那些实际上如此行事,偏又做出一番虚张,满嘴文章道德,革命口号,甚至还流出两行泪,要高尚得多。再说“发矫诏诸镇应曹公”一回中,袁绍凭什么当盟主?不过“四世三公”,汉朝名相之裔罢了。其实一手策划这次讨董行动的是曹操。他推出袁绍当领袖说明他心胸宽广,见袁绍侮辱刘关张,他暗使人安抚。对比袁术、鲍杏、孙坚,曹操自胜一筹。还有在赤壁之败后,逃亡路上的三次“笑”中可见。 由此可见,曹操他虽奸而豁达,确实为一代难得的枭雄。 封建统治时期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但他的所 结果与批注 论述与计算 做所为却给后人很深的印象。 由于《三国演义》在民间通俗文艺的基础上的成 结果与批注 功塑造,诸葛亮艺术形象已经大大高于其历史原型,成为古代优秀知识分子的崇高典范,成为中华民族忠贞品格和无比智慧的化身,成为中外人民共同景仰的不朽形象。我们简直无法想象,如果没有诸葛亮、关羽、曹操等艺术典型,没有那几十个家喻户晓的重要人物,《三国演义》还会有什么看头!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才使得《三国演义》当之无愧地立足于世界名著之林。 在赤壁之战的尖锐矛盾冲突中,作者不仅写出周瑜、孔明的英雄才略,而且写出鲁肃的诚恳忠厚,黄盖的赤胆忠心,阚泽的机智大胆,蒋干的愚而自用。作者刻划人物,往往是通过不同的故事情节,反复渲染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例如张飞嫉恶如仇、粗豪爽直的性格,就是通过怒鞭督邮、古城会拒关羽以及责问刘备迟不发兵为关羽复仇等等情节突出表现的。但是,这并不使人物性格简单化,张飞虽然粗豪,却有从善如流的一面,他初见孔明作军师不服气,等到旗开得胜就立刻下马拜伏。初到丰阳县见庞统怠职,他勃然大怒,等看了庞统判案,立刻就称赞他的“天 论述与计算 才”。作者把这两方面密切结合起来,就使张飞那“快人”的性格写得分外令人可爱。又如写关羽义勇的性格,并不忽视他刚愎自用的缺点,“量大失荆州”的错误。作者还善于运用夸张、对比、烘托的手法描绘人物,如关羽斩华雄,作者只是预先极力描写华雄的猛勇,一出场就连斩了四员大将,关羽出战后,也不具体描写其交战经过,只写关外鼓声喊声如地塌山崩,正当人们为关羽耽心的时候,他已提华雄的头掷于地上,出战前酾下的那杯热酒尚有馀温。又如写孔明的出场,也是先写司马徽、徐庶的谈论和推荐;写三顾茅庐,也是着重写前两次的不遇,借崔州平等人的言论风采,借卧龙岗的山林景色重重烘托;又以张飞的粗暴和急躁来衬托刘备求贤的真诚和谦恭。这样就使孔明的高洁品格和绝世才能在读者眼中无比地鲜明突出。《演义》这些成就,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在人物塑造上的新发展。 3.《三国演义》高超的语言艺术 《三国演义》用的是文白相杂的语言,和《水浒传》那种纯熟的白话不同。这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作者常需在书中直接引用史料,如用纯粹的白话就难以谐调;一是带些文言成分,给人的感觉会多些 结果与批注 论述与计算 历史感。这种语言简练而不失流畅,并不是容易写好的,如关羽出战华雄的一节: 曹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可以说写得很有声势。但全书比起用生动活泼的白话写成的《水浒传》,语言的表现力毕竟要相差许多。 《演义》吸收了传记文学的语言成就,并加以适当的通俗化,“文不甚深,言不甚俗”,雅俗共赏,具有简洁、明快而又生动的特色。叙述描写,不以细腻见长,而以粗笔勾勒见工,但许多生动片段,也写得粗中有细,例如: 孔明强支病体,令左右扶上小车,出寨遍观各营自觉秋风吹面,彻骨生寒,乃长叹曰:“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这里写孔明死前最后一次巡视军营,着黑虽不多,却把他“鞠躬尽瘁”的耿耿忠心刻画出来了。至于写人物对话,更往往是个性鲜明,有声有色。张飞的话,多半快人快语,一针见血;曹操的话,多半豪爽机诈, 结果与批注 论述与计算 变化莫测;关羽的话,往往心高气盛,目中无人。张松见曹操,数曹操的败绩,痛快淋漓,嘲讽尽致。而孔明的对话,则往往从容不迫,应对自如。例如“舌战群儒”中的两段: 座上又一人问曰:“孔明欲效仪、秦之舌,游说东吴耶?”孔明视之,乃步骘也。孔明曰:“步子山以苏秦、张仪为辩士,不知苏秦、张仪亦豪杰也:苏秦佩六国相印,张仪两次相秦,皆有匡扶人国之谋,非比畏强凌弱,惧刀避剑之人也。君等闻曹操虚发诈伪之词,便畏惧请降,敢笑苏秦、张仪乎?”步骘默然无语。„„ 座上又一人应声问曰:“曹操虽挟天子以令诸侯,犹是相国曹参之后。刘豫州虽云中山靖王苗裔,却无可稽考,眼见只是织席贩屦之夫耳,何足与曹操抗衡哉!”孔明视之,乃陆绩也。孔明笑曰:“公非袁术座间怀橘之陆郎乎?请安坐,听吾一言:曹操既为曹相国之后,则世为汉臣矣;今乃专权肆横,欺凌君父,是不惟无君,亦且蔑祖;不惟汉室之乱臣,亦曹氏之贼子也。刘豫州堂堂帝胄,当今皇帝按谱赐爵,何云无可稽考?且高祖起身亭长,而终有天下;织席贩屦,又何足为辱乎?公小儿之见,不足与高士共语!” 结果与批注 论述与计算 这些对答,处处针锋相对,寸步不让。语气口吻,充满轻蔑的讥刺。比之后来的一些小说,虽然不够口语化,但用来表达三国的历史人物,仍然是适宜的。 总之,《演义》在艺术上也有比较明显的缺点,这就是人物性格缺少发展,好像曹操生来就奸诈,孔明生来就聪明。这种缺点的产生,可能是受中传材料的局限,同时也受某些民间传说人物定型化的特点的影响。同时在运用想象夸张手法上,有时不免过分,所谓“夸过其理,则名实两乖”,鲁迅说的“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正是最明显的例子。民间谚语说:“刘备摔阿斗,刁买人心”,也正和鲁迅的批评相似。也说明作品的客观效果和作者本来的主观愿望还颇有不一致的地方。 以上即为我对《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所做的一些简单陈述,然儿《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是非常高的,还有很多我们值得探讨的地方。 结果与批注 参 考 文 献 《中国文学史》第四节 ①见嘉靖壬午(1522)修髯子(张尚德)所撰《〈三国志通俗演义〉引》,载嘉靖元年(1522)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卷首。 ②见弘治甲寅(1494)庸愚子(蒋大器)所撰《〈三国志通俗演义〉序》,载嘉靖元年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卷首。 ③见李渔为毛本《三国演义》所写的《序》,载康熙醉耕堂刊本《四大奇书第一种》卷首。 ④(南宋)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条。 ⑤(明)高儒:《百川书志》。 《三国演义》„„„„„„„„„„„„„„„„„„„„罗贯中 著 《三国演义 ——古老大地上的英雄史诗》„„„„„„中国人教出版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