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明清小说
伟大的屈原开创了楚辞的时代,聪颖的司马相如绘出了汉赋的新章,曹丕把中华的文人引入驳论的时代,李杜把神州的文字拱上格律诗的巅峰,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开辟了词的瀚海,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让曲的调子流满东国。伟大的历史长河中,浩浩汤汤的华夏创下多少璀璨的文化。历史的车轮驶入了大明帝国的时代,又一个全新的文学形式面世斯国,它,即是小说。
朱元璋立国南京,派兵驱逐元朝皇族出中原后,建立起强大的朱明皇朝。这时期,世界历史的斑驳已经到达14世纪的中后期,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已经初露端倪,个别先进知识分子已然萌发反对极端皇权的思想。为了压制士人思想,保证大明皇朝皇权稳固,明太祖改革科举制度,推行八股取士,世上原有的文学形式纷纷陷入低潮,产自唐朝后期的传奇重新崛起,并且有了新的名讳——小说。
明帝国时代的中国,手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广泛的出现在东南沿海、南北直隶以及长江中下游主要城市,明代的城市化水平较宋元时代有了显著提高。随着市民数量的增多,市民文化热热活活的发展起来。小说日益成为市民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
清朝取代明朝统治以后,由于自知异族,为了团结汉族士人,消磨汉族人民的反抗意识,履科举,行明代八股取士制度。在所谓的“康雍乾盛世”时代,数百次大兴文字狱,文人墨客不敢发挥自己独立的见解,不敢评论时政,只好把视角转向虚幻,投向古代。明代盛行起来的小说在清代不但没有消亡,反而像一通猛火,迅速燃烧在整个中华大地。
就像讲起唐诗来不能不提李杜,说起宋词来不能不说苏辛一样,说起明清小说,自然
不能不说说我们的四大名著。说小说不能不讲名著,讲名著不能不说“红楼”。这几乎成了文字工作者的共鸣。
去年应邀参加了“红楼梦爱好者协会”,在其中和一些文字同仁们交流了些许的心得。虽然由于课业的冲突,没能参加多少协会组织的活动,但协会仍深深的刺激了我研习“红楼”的想法。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悲喜故事、贾宝玉林黛玉血泪交织的爱情传奇、薛宝钗史湘云的美丽贤达、王熙凤的魄力、秦可卿的难以捉摸、元迎惜探的诡弹命运,还有贾母的长辈的慈爱、贾政盼子成龙的无奈,等等,等等。全书数百个人物,个个活灵活现,没有生搬硬套之嫌,没有矫揉造作之色,堪称中国文学界的一大高峰。一代又一代的文学精英们把研究的视角转移到了《红楼梦》的书页上,许多文人大家放下架子,从它的扉页认真的读起,希望从中找到自己梦中的精华。文人的研习形成了一股风气,慢慢的有了传承两百多年、至今不衰的“红学”。
说起“红学”,不妨提提它的起源。其实,“红学”的起源颇具开玩笑的性质。乾隆后期以后,大批文人热衷“经学”,埋头钻研《诗》 《书》 《礼》 《易》 《春秋》等几部经书。民国初年,江苏松江县有个叫做朱昌鼎的士子,也是一个小有名气的学者,不攻四书五经,喜读小说。自言“平生所见说部有八百余种,而尤以《红楼梦》最为笃嗜”。一天有个朋友来看朱子美,进门见他正埋头读书,便笑着问:“先生现治何经?”他答道:“吾之经学,系少一横三曲者。”朋友不解,他说:“无他,吾所专攻者,盖‘红学’也。”原来“经”的繁体字写作“经”,“经”去掉一横三曲正是个“红”字,这个小故事流传开来,不久“红学”一词就约成定俗,成为研究《红楼梦》这门学问的名称。
红学主要包括曹学、版本学、探佚学、脂学,即对《红楼梦》的作者、版本、脂砚斋评以及“佚稿”的研究,才算是真正的红学。自《红楼梦》诞生的那一天起,红学的研究就开始了。脂批的作者脂砚斋等人可以说是最早的红学家。五四以后,胡适、俞平伯等用
现代的考证方法来研究《红楼梦》,把红学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因此,人们把五四以前的红学称着“旧红学派”,而把胡适、俞平伯所倡导的红学叫做“新红学派”。二百多年来,红学产生了许多流派,有评点派、评论派、题咏派、索隐派、考证派等。
自从有了我们的红学,我们民族的文学就上了一个新的巅峰。中国小说史上最美的奇葩诞生在曹雪芹的书桌上。200多年来,我们的红学家们付出了多少心血,终于将它推上了小说皇帝的宝座。
说完 《红楼梦》 ,我们来谈谈 《三国演义》 吧。这部明初才子罗贯中的名著,风靡整个华夏,许多人甚至把它误认为是真正的三国历史,还有人把它当作兵法仔细研读,也有人从中悟道,在自己本该发挥的领域修成正果。全书从十常侍专权开始讲述,历数何进、王允、董卓、曹操、袁绍、刘备、刘表、陶谦、张绣、刘焉、刘璋、袁术、孙坚、孙策、孙权等一批批军阀,郭嘉、诸葛亮、徐庶、张昭、吕布、关羽、张飞、赵云、典韦、周瑜、鲁肃、吕蒙、陆逊、黄盖等一个个文臣武将以及像貂蝉那样的薄命红颜。全书异彩纷呈,揭示了乱世华夏终归一统的内涵,有利于维护整个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统一。由于这部书符合明代初期大一统的观念,使其得以在全国广泛流传。
近几年,全国各地涌现出许多研究三国的学者,大有“第二红学”之势。易中天成为他们中间的卓越代表。尽管易教授强调《三国志》才应该是我们真正遵循的正史,但是他仍然强烈的崇敬着《三国演义》带来的风韵。他一遍遍的强调我们不能被演艺误导,不正从反面说明《三国演义》给中国老百姓带来的巨大影响力吗?
实际上,文字就是那样。罗贯中先生并没有说自己写的就是历史。相反,他在作品的附言中多次强调自己的书不是正史,好多地方甚至纯属虚构。把演义当作正史来读的人们只是他们自己对三国历史没有什么清晰的认识,只是在追逐小说中宣传的那种历史的民族
归属感。当然,这不历史小说的代表作,因为它的巨大影响力,确实也给很多民众带来了对三国历史的误解,很多三国的英雄人物被人为的冤枉。历史本没有忠奸,皆是成王败寇,三国尤其如此。可是,小说中为了迎合大一统和明代初期奉行的汉家正统思想,以刘备为正统,自然就在其中带了些许的感情倾向性。明代后期,就有人写道:说“三国”的说唱艺人来到街巷里,讲着他脑中的故事。百姓们听到刘备战败,往往痛哭流涕;而听到曹操战败,则会鼓掌喝彩。俨然刘皇叔成了自己人,曹丞相则成了卖国的奸贼。这和历史上真正的刘备和曹操真正的形象大相径庭。
不过,小说毕竟是小说嘛,所以不必当真。小说中的语言文字、书写手法相当精彩,例如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空城计、青梅煮酒论英雄、吊周郎等都是千古传唱的名篇。
《红楼梦》说大家族的故事、《三国演义》讲军阀政客们的兴衰,而一部 《水浒》 却首次告诉世人一个全新的面孔,那就是农民阶级。这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小说,叙述了宋江领导下的一百零八位英雄的创世传奇。全书以独特的语言,把一个个鲜活的英雄面孔摆在了读者的书桌上。憨厚仁善的林冲、倒拔垂杨柳的鲁达、景阳冈赤手打死老虎的武松、还有病大虫、小尉迟,一个个英雄豪杰,是那么的让人难忘。看过之后很久,依然那么清晰。
四大名著中人们最熟悉的应该就是《西游记》了吧。这部小说被改编成电视剧、动画片广为流传。孙悟空俨然成了不怕天、不怕地的反抗英雄;唐僧自然是忠实的长着、坚韧的求佛行者,是佛教的最忠实的信徒;猪八戒虽然有些贪吃,但是其性格那般的和蔼,做人相当圆滑,实际上是当今许多官僚应该学习的榜样;沙僧是那种让人无法言语的角色,根性自然就是老实持重、任劳任怨,在整部作品中并没有过多语言描写。玉皇大帝、佛祖代表着最高的统治者,他们妄图压迫孙悟空的个性,一次次的让他在标准的模式束缚下为自己的政权服务。因为这部书诞生在封建社会的后期,正是民主思想的初萌时代,两种思
想开始交锋。但是,强大的封建思想虽然顽固,但仍然很锐利。作者最后的本能自然仍然落脚在维护封建最高统治基础上,让反封建的战士孙悟空归了佛界,似乎是皆大欢喜,实际上是反抗者对最高封建统治者屈膝。
由于我并没有认真的读过几本明清时代的小说,所以不敢私自的妄加评论。这对四大名著的一些浅显的见解,也只当是一孔之见罢了。爱好文字的同仁们,哪位看到这篇文章,还请批评指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