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北师大版八★下册生物教案

北师大版八★下册生物教案

2023-08-30 来源:爱问旅游网
 读书会使你的生活轻松;它会友爱地来帮助你了解纷繁复杂的思想、 感情和时间;它会教导你尊重别人和自己;它以热爱世界、热爱人类的情感 来鼓舞智慧和心灵。

读书就应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书是逆境中的慰藉。书房是文人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禅堂;年轻是读书就像是迎着朝阳走路,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 在学习中取得知识,在战斗中取得勇敢。知识好像砂石下的泉水,掘得越深,泉水越清。如果知识不是每天在增加,就会不断地减少。一个人的度量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一股强大的文明力量。书都读得来的人,还怕有什么做不来的? 拥有善良的心和美丽的生命,夜里便拥有一轮清月; 拥有善良的心和美丽的生命,清晨便拥有一轮红日。 无论做什么事,你的态度决定了你的高度。

春期

2

北师大版

八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计划

指导思想:在继承我国现行生物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力求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增加实践环节,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生物,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为学生们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适应社会和继续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继续担任八年级班的生物教学任务。经过一学期来师生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并取得较好的成绩,这五个班的及格率都达到了八成以上,优秀率接近六成。虽如此,但仍有极少数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不高,故还需要加强对他们的教育,提高他们对生物的重视程度。这个学期要想办法继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争取教学质量有进一步的提高。

教材情况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主要介绍生物的生命的发生和发展、物种的多样性、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人与环境、生物技术。共5章,内容较上一个学期少了一些,探究实验减少了一些,增加了观察和思考,科学、社会、技术栏目。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扩大了知识面。

教学目标:

1、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特别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培养,注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力争创造条件尽可能多开教材中提出的调查、技能训练、练习、探究和资料分析活动。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通过学习使学生更清楚地知道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使学生更有意识地保护生物,促进社会发展。

3、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如何健康地生活。 4、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5、完成生物总复习,迎接地生会考,使学生会考成绩80%都在B等以上。 具体措施:

1、继续深入学习有关的教育理论和转变教育观念,在继承传统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力争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所提高和创新。

2、继续探究符合新课标的课堂教学模式,并注意及时收集和整理相关的资料和模式。 3、组织好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并提高其质量,引导学生分工合作,乐于交流。

4、认真钻研新课标和教材,明确教学要求,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明确本单元本节课在整册教材中的地位,弄清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全面深入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

5、深入了解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能力水平,充分估计学生接受新知识可能遇到的问题。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点,关注全体学生,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课堂语言简洁明了,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6、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景。例如,提供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数据;或呈现生物标本、模型、生活环境;或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提出探究性的问题;或从社会关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切入等。

7.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问,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性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8、重视探究性报告的撰写和交流。

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达成课程目标。 做好总复习迎考:

1、思想上高度重视,制定科学周密的复习计划。 2、强化训练、精选精做,举一反三 3、加强集体备课,提高课堂效率

4、与学生谈心、交流,鼓舞学生的斗志 5、加强检查督促力度

3

教学进度表: 周次 1 2 3 4 5 6 7 8 9 教 学 内 容 第七单元 生命的演化 第二十一章 生命的发生和发展第1节 生命的起源 第2节 生物的进化,第3节 人类的起源与进化 第二十二章 物种的多样性第1节 生物的分类 第2节 植物的主要类群 第3节 动物的主要类群,第4节 细菌、真菌和病毒 第八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二十三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1节 生态系统概述 第二十四章 人与环境 第1节 人口增长与计划生育 第2节 关注农村环境,第3节 关注城市环境 第4节 家居环境与健康 课时 2 2 2 2 2 备注 第2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第3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第九单元 生物技术 10 第二十五章 生物技术第1节 发酵技术,第2节 现代生物技术 11 半期考试 12 复习七年级(上) 13 复习七年级(上) 14 复习七年级(下) 15 复习七年级(下) 16 复习七年级(下) 17 复习八年级(上) 18 复习,迎考 19

4

第七单元 生命的演化

第21章 生命的发生和发展

第1节 生命的起源

一.教学目标:

1.比较区别神创论、自然发生论、生生论、宇宙生命论和化学进化论等有关生命起源的几种主要观点;

2.简单评述科学家通过实验否定自然发生学说的过程; 3.描述多数学者公认的化学进化的大体过程。 二..教学重难点:

1.雷迪实验和巴斯德实验; 2.化学进化过程和米勒实验;

3.原始地球条件下的化学进化过程。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地球上现在存在的生物是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每一个生物的新个体都是由上一代个体经过生殖过程产生的。那么最早的生物是从哪里来的?第一个生物是怎样形成的呢?

这些问题是这一章我们要讨论的问题。 我们首先要讨论最早的生物是如何形成的。

【学生活动】:曾有一个学说,称为“神创论”,认为: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是上帝创造的。上帝最初创造了多少种生物,地球上现在就有多少种生物;而且生物之间没有任何亲缘关系。

【教师设问】:我们是否能接受这一观点。如果生物是由上帝创造的,上帝又是谁创造的?如果生物不是上帝创造的,地球上的生物又是从哪里来的?——古代的人们认为:生物可以从非生命物质直接转变而来。如腐肉生蛆、腐草化萤、白石生羊等。

【导出】:“自然发生论”。

【讨论】:这种观点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怎样推翻这一观点?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17世纪意大利医生雷迪第一次用实验证明腐肉不能生蛆,蛆是苍蝇在肉上产的卵孵化形成的。雷地的实验严谨而且有说服力,说明较大的动物不能自然发生。

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做了一个最令人信服却十分简单的“鹅颈瓶实验”。他将肉汤装入带有弯曲细管的瓶中,弯管是开口的,空气可以无阻挡地进入。巴斯德将瓶中的液体煮沸使液体中的微生物全部被杀死,然后放冷静置,结果瓶中没有出现微生物。若打断曲颈管,一段时间后,瓶中就出现微生物了。巴斯德的实验彻底推翻了生物可以由非生物直接转变形成。

【导出】: “生生论”:生物只能来源于生物,非生命物质绝对不能随时自发地产生新生命。

如果生物不能由非生物直接转变形成,地球上的生命又是如何产生的?天外来客?经过人类不断的研究探索,现代科学家认为:在今天的地球条件下,生命不可能从非生命物质直接转变形成,但在地球形成初期,地球的自然条件与现在不同,那时的地球具备形成最简单生命的条件。根据研究认为原始地球形成于46亿年前。这时的地球温度极高,原始大气中无氧气,也无臭氧层。

【提问】:在这种环境下,会不会有生命存在?

在这种条件下,紫外线、闪电、宇宙射线可以直接作用于原始大气中的各种气体成分。经过长期的作用,原始大气中的一些气体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 以后,地球表面温度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集成雨降落到地面上,汇集在地球表面的低洼处形成原始海洋。原始大气中的有机物也随着降雨汇集到原始海洋中。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原始海洋状况:含有有机物,营养丰富;有一定温度;没有多少盐分、矿物质(矿物质是长期冲刷岩石由江河带来的),所以有人称原始海洋是一锅营养丰富的热汤。

在原始海洋中,有机物相互作用,经过极其漫长的年代,其中的一些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 所以现代科学认为,原始生命是在原始地球条件下,经过漫长的年代,由无机物变成有机物,有机物演变为原始生命。原始海洋是原始生命的摇篮。

5

以上认识,有些已经在实验室中模拟原始地球条件进行实验获得了一定的证据(比如米勒设计的实验),但更多的还是停留在假说阶段,需要进一步验证。

【总结】:在原始地球条件下,由非生命物质演变为原始生命的化学进化,是经过漫长的时间来实现的。 五.课堂练习:

1、地球上原始大气的成分与现在的大气成分由什么区别? 2、将下列表格补充完整。 生命起源的观点 地球生命来源于 生命发生的条件 自然发生论 非生命物质(非生物体) 随时自发地发生,可以在短期内完成 生生论 最原始生命来源于未知的 宇宙生命论 生物(外星上) 在宇宙中长期演变形成的 化学进化论

第2节 生物的进化

一.教学目标:

1. 列举古生物学化石方面的证据说明生物是进化的; 2. 简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3. 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4. 生物化石的形成过程和化石记录的生物进化趋势; 5. 地球上各类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出现的先后顺序;

6. 达尔文提出自然选择学说的过程和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三.课时安排:3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导入】:原始生命是简单的。原始生命又是怎样发展为复杂的丰富多彩的生物界的? ――通过生物进化与原始生命起源一样,生物进化的历程也是极其漫长的过程。现在地球上的丰富多彩的生物界是经过漫长的历程逐渐进化形成的。科学家是如何了解进化的历程的?科学家又是怎样知道地球是曾经生活过什么类型的生物?生物化石可以作为研究地球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材料,通过化石了解生物进化的历程。 二、化石的概念贺形成过程

【教师活动】:知道学生看书并提问

(1) 什么是化石?——化石是指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 或遗迹。

(2) 化石是如何形成的?——生物化石的形成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 活痕迹,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形成的。

化石保留了古代生物原有的特点,所以被用来研究古代生物,它们可以直接或间接证明某种生物曾经在地球上生活过。 三、化石记录的生物进化趋势

【学生活动】:观察化石图片并讨论

(1)通过对化石的研究,我们得知原始地球是没有生命的,生命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

(2)根据对化石的研究,我们知道了生物进化的总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发展过程。

【教师活动】:展示始祖鸟的图片,引导学生进行概述

【学生总结】:始祖鸟的特征既像古代的爬行动物,又像现代的鸟类,说明了鸟类起源于古代的爬行动物。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第二课时

6

一、导入新课

地球上现存的生物都是进化的结果,对现存生物亲缘关系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追溯生物进化的过程。事实上,生物进化问题的研究是建立在对许多科学领域,如地质学、遗传学、胚胎学等的研究基础上的,其中最主要的一种方法就是比较法。

从地球上最初的生命形式到现在的形形色色的生物,究竟经历了那些进化的环节呢? 我们来做一个游戏:

请同学们仔细的阅读教材中的内容,注意每段文字当中描述的动、植物贺当时所处的环境年代有什么相适应的地方。

【学生活动】:贴纸图 根据“地质年代和生物进化历程表”把画的简笔画贴在相适应的地质年代当中。

二、简介地球上的生命史——生物进化的历程

(1)前寒武纪时期(始于约35亿年前):原核单细胞→真核多细胞 (2)古生代时期(约始于5.44亿年前):

植物:(真核)藻类→裸厥类→厥类

动物: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有翅的昆虫 (3)中生代时期(始于2.45亿年前):

裸子植物和爬行动物繁盛,哺乳动物和鸟类开始出现

(4)新生代时期(始于6640万年前):被子植物和哺乳类、鸟类占优势 说明:约400~600万年前,灵长类动物的一支进化成人类。 三、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这节课主要学习了生物进化的历程,即地球上的生物出现的先后顺序,以及各个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所生活的环境等内容。总结一句话:生物进化的历史,实际上就是地球演化史和整个自然界的发展史。

第三课时

一、引入新课

在生物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为什么有些生物种类会灭绝?新的生物种类又是怎样形成的?推动生物不断进化的原因是什么?科学家提出了多种有关生物进化的理论,其中,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最有说服力。最先科学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的也就是达尔文。首先我们来看看达尔文的一些简介(阅读教材) 【讨论】:达尔文是怎样提出科学的进化理论的?(根据学生读过的阅读材料进行讨论)(1)从小热爱自然,喜欢观察并不断地提出问题。

(2)科学考察,发现许多与“上帝造物论”不一致的问题。

二、提出生物进化理论

达尔文根据自己在环球日记中的材料、动植物标本和化石标本,先后写出了几卷地质学著作和一些有关生物进化的论文,并于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提出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 【教师活动】:设问

(1)繁殖和变异在生物物种的进化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2)在生存斗争的过程中,必须有一部分生物个体被淘汰,那么,哪些个体会被淘汰?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并讨论 【导出】:自然选择理论

【教师总结】:达尔文看到,生物具有巨大的繁殖能力,而能提供给它们的食物和生存空间却有一定的限度,每种生物为了争夺有限的生活条件,以维持自身的生存和繁衍后代,就必须与周围的生存条件作斗争,这就是达尔文所说的生存竞争。达尔文还看到,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普遍存在的,他从生物的变异和生存竞争的关系中发现:生物的变异有的对生存有利,这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能在生存竞争中获胜,那些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便会在生存竞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适者生存。这种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自然选择。

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有四点——过渡繁殖、生存斗争(生存竞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总结本节的所有内容。

7

五.课堂练习:

(1)关于生物进化趋势的下列表述中,不合理的是( )

A、单细胞→多细胞 B、体型小的生物→体型大的生物 C、结构由简单→复杂 D、低等生物→高等生物 (2)下列关于化石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生物化石大部分是由生物体坚硬部分所形成的

B、所有的化石都是生物的遗体或生活痕迹 C、生物化石是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

D、越古老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 (3)中生代陆地上繁盛的动、植物分别是( )

A、两栖类、厥类 B、爬行类、裸子植物 C、哺乳类、被子植物 D、鱼类、藻类

一.教学目标:

1.列举和人类亲缘关系最密切的动物;

2.说出现代类人猿和现代人类的相似性和区别; 3.简述人类进化经历的几个主要阶段。 二.教学重难点:

1.类人猿和人类特征的比较; 2.人类的进化阶段极其特点;

3.由猿向人的过度和人缘分界的标志。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引入

播放一段动物影视片(关于猩猩、黑猩猩生活行为的记录片)

【学生活动】:对于影视片作自我的感想,自行发言。 【引入新课】:刚才请同学们看的影视片中的猩猩和黑猩猩与我们人类有哪些相似之处呢?——学生回答

像猩猩、大猩猩、黑猩猩和长臂猿这些与人类行为极为相似的动物称为类人猿。 二、类人猿与人类有极为相似的特征

【学生讨论】:为什么类人猿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说明理由。 人类具有哺乳动物的特征,属于哺乳动物。哺乳动物中人类与类人猿在许多方面非常相似。经过研究,证明人类和类人猿是近亲。二者有共同的祖先。但是人类又不同于类人猿。

(1)人类与类人猿有哪些不同的特征?

(2)人类与类人猿的不同特征是怎样形成的?

【小结】:人类和类人猿都起源于森林古猿。最初的森林古猿是栖息在树上生活的。一些地区由于气候变化,森林减少,在树上生活的森林古猿被迫到地面上生活。经过漫长的年代逐渐进化为现代的人类。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在与环境斗争的过程中双手变得越来越灵巧,大脑越来越发达,逐渐产生了语言和意识,并形成了社会。而一直生活在树上的森林古猿,经过漫长的年代,逐步形成现代的类人猿。所以,两足直立行走是人类祖先与猿分界的重要标志。

【活动】:探索在人类起源和进化中手进化的意义

【总结】:手的进化有助于人类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而劳动能够促进大脑的发展和人类语言文化的产生。

第二课时

一、情景引入

8

第3节 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早在1871年,达尔文就提出“人类的诞生地可能在非洲”的观点,1925年—1960年,科学家们先后在非洲发现了大量的原始人类化石,通过研究科学家认为人类的进化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有那四个阶段呢? 二、人类的进化阶段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24页。找出四个阶段人种距今的年代、主要代表、体质特征、文化遗物等。

(1)南方古猿的特征是什么?

(2)能人或早期猿人的特征是什么? (3)直立人的特征是什么? (4)智人的特征是什么?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找答案

(1)南方古猿:脑容量与现代人类猿相当 (2)能人:脑容量700ml,能制造使用工具 (3)直立人:脑容量1088ml,能用火和工具

(4)智人:脑容量和现代人相当,能从事农业和艺术活动 三、现代人种

【教师活动】:人种或种族,是指在体质特征,如肤色、眼色、发型、发色等方面具有某些共同遗传性状的人群。在生物学上,现代人类都属于智人。不同的人种或种族实际上是智人的各地方性亚种,现代人根据肤色和鼻形可以分为4种: (1)蒙古利亚人:中国人、日本人

(2)高加索人:俄罗斯人、德国人、法国人 (3)尼格罗人:古巴人、印度人 (4)澳大利亚人:美国人

【总结】:总之,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演变过程中,人类的出现是最晚的,人类的祖先使用和制造工具,既是人类求得生存的手段,也是人类进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也选择了人类本身。 五.课堂练习:

(1)在下列动物中,不属于类人猿的是( )

A、黑猩猩 B、大猩猩 C、长臂猿 D、长臂猴 (2)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下列最先发展的是( )

A、使用工具 B、两足行走 C、大脑发达 D、制造工具 (3)我国北京周口店发现的“北京猿人“和”山顶洞人“分别属于( )

A、南方古猿和能人 B、直立人和智人 C、能人和直立人 D、智人和能人

一.教学目标:

1.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 2.生物分类原则、等级和基本单位 3.练习编写检索表

4.说明对生物统一命名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1.生物分类的方法;生物命名的方法 2.活动“尝试对生物分类” 3.活动“编制检索表”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第1节 生物的分类

第22章 物种的多样性

9

地球上约有35万中植物和150多万种动物,它们有的形态结构相似,有的彼此千差万别,我们怎样识别这些种类繁多的生物呢?当我们到商品繁多的超市购买东西,会很容易的找到我们所需要的,为什么?——因为它们是按一定的规律分类排列的。认识生物也要采用类似商品分类的方法,根据生物的某些特征将它们分门别类,这就是生物分类。 二、活动“尝试对生物分类” 【活动过程】:展示图片

观察图片上这些你们所熟悉的各种生物,各小组讨论分析,尝试将它们分成不同的生物类群。

检查结果

问:你们组是根据什么将这些生物分类的? (性状差异和亲缘关系) 【导出】:根据这个原则,生物学家将地球上现存的生物依次分为7个等级: 界、门、纲、目、科、属、种

(其中基本单位是——种,即为最小的单位;最大的单位是界。);把各个分类等级按其高低和从属关系顺序排列起来,就构成生物分类的阶层系统。如教材31页—32页在分类阶层系统中,我们都可以在不同的分类单位中找到各种生物的位置。

刚才看了同学们的分类情况,各有不同,这样是否有利于我们识别生物?如果各执一词是不是就乱套了?那么我们是否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呢?(需要) 所以生物学家根据生物特征的差异,编制出生物检索表。

讲解编制方法 活动“编写检索表”

一、复习旧课,引入新课

【提问】:(1)生物学家们为了弄清各种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是怎样将生物进行分类的?

(界、门、纲、目、科、属、种)

(2)为了便于人们按照统一的标准识别生物,生物学家们依据什么编制了什 么来进行生物的分类?(生物特征差异 检索表)

【引入】:很好!我们要认识一件事物,首先要给它命名,认识生物也是 如此,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生物的命名。 二、生物的命名

【师生活动】:在我们认识生物的过程中发现,由于不同的地区,同一种生物往往有多个名称。

请再看看图中的这两株植物是什么?——(土豆 山药)

不同的两种植物它们却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山药,像上面这样两中情况再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那么这样是否方便呢?(容易引起歧义)

为了避免生物命名的混乱,便于研究、交流和开发利用,瑞典科学家林奈于1753年创立了双名法。

【补充】:林奈的双命名法至今仍被生物分类学家所使用。当然,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一些新的分类方法又逐渐被引入生物分类领域中,从而使生物分类方法更为科学合理、准确可靠,以便人们更好地研究各种生物。

【小结】: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小资料,说明双名法。 五.课堂练习:

思考与练习:小明在植物上找到8只“甲虫”,为了便于辨识,请你依据“甲虫”的足、触角、背部形状、色斑的不同,编制一个生物检索表。

第二节 植物的主要类群

教学内容:本节内容在教科书第37——46页。内容包括:植物系统进化树,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的形态、结构特征、生活方式以及他们对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10

第2课时

知识与能力:初步认识植物系统进化树,了解不同植物类型之间的亲缘关系,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的植物”的活动,以及对植物类群的各种学习活动,认识不同的植物类群的形态、结构特征、生活方式,与人类的关系,并通过对不同植物类群的比较,进一步理解植物进化树。

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的植物”的活动,提高观察能力、比较分析能力;通过对不同植物类群的学习,增强分析问题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实验观察、比较、讨论和讲述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强化生物进化的观点,增强生物科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和保护生物圈中多种多样的绿色植物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观察比较不同的植物”的活动,了解在不同的环境中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类群(藻类、苔藓、蕨类),以及这些植物类群的形态、结构特征。

2.各个植物类群与人类的关系。

3.认识植物系统进化树,组织“观察比较不同的植物”的活动,认识苔藓、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认识种子植物是植物界最高等的植物类群。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1、准备植物系统进化树图片,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的实物、标本、挂图、投影片、

模型、实物投影仪。

2、实物材料及用具:新鲜的水绵、海带、紫菜(带根状物)、葫芦藓或墙藓、肾蕨、铁钱蕨、

带球果的松枝、蚕豆花及果实、放大镜、镊子。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引导:在生物圈中最重要的生物恐 1、聆听老师谈话,进入情景,回答问 怕要算绿色植物了,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的生产题: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大约有33万种,者,他们为生物圈中的消费者提供了食物等。绿根据植物的形态、结构等特征的不同可将色植物的种类繁多形态千差万别。你知道生物圈他们分为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四中绿色植物大约有多少种?他们都有那些类大类群。藻类植物一般生活在水中,苔藓群?你能说出他们的生活环境吗? 植物一般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蕨类植物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来一起认识 生活在阴暗且比较湿润的陆地上;种子植生物圈中有那些绿色植物,他们都那些特点。首物分布非常广泛,陆地、水中都有其分布。 先我们来讨论植物的主要类群,关于藻类、苔藓、2、思考、回答问题。 蕨类和种子植物这四类植物你想了解些什么呢? 二、植物系统进化树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提问:我们知道地球上的植物和动物1、回答:动植物进化的规律是从简单到复杂,都是由原始生命进化来的,动植物的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等到高等来进行进化的。 进化有什么共同的规律呢? 2、地球上的植物并不是从一开始就象现在这样2、请观察植物进化树(出示植物进化树丰富多彩,所有类群的植物都是经过极其漫的挂图),从植物进化树的图片上你长的年代逐渐进化来的。 能获取那些信息? 3、植物进化的顺序是:最早出现的植物是藻类3、从生物进化树可以看出植物进化的顺植物,然后从藻类植物到苔藓植物、蕨类植序是怎样的? 物、裸子植物,最后出现被子植物。 4、通过比较这几类植物的形态特点,你4、他们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 从低等到高等的进化过程。 三、活动:观察比较不同的植物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怎样来区别不同的植物?下面我们一起来观1、用放大镜观察海带、葫芦藓、肾蕨、察、比较这几类植物。(在实验桌上,教师松枝、蚕豆及果实。 给大家准备葫芦藓或墙藓、铁钱蕨、带球果阅读观察的方法步骤,区分、比较这几种的松枝、蚕豆花及果实、放大镜、镊子。)植物,小组讨论并将各种植物的主要特征幻灯演示观察的方法步骤: 达成共识,把讨论的结果填写在教材第

11

(1)区分这几种植物。 39页的表格中。 (2)依次仔细观察海带、紫菜(带根状物)、思考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种子中起起葫芦藓或墙藓、肾蕨的形态特征,并填保护作用的结构是什么?(裸子植物和被写在第39页的表格中。 子植物名称的由来) (3)在松枝上识别雄球果和雌球果的形态结构, 从雌球果内找出松子,思考球果的哪个 2、思考、观察、回答问题: 结构起到了保护松子的作用。 (1)海带属于藻类植物,葫芦藓属于苔(4) 提问:在蚕豆的果实内找到种子,并与藓植物,肾蕨属于蕨类植物,松枝属松子相比,种子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巡于裸子植物,蚕豆属于被子植物。 视、指导并参与学生的讨论) (2) 海带有叶没有茎,不开花不结果;2、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葫芦藓有根茎叶,不开花不结果;肾(1)海带、葫芦藓、肾蕨、松枝和蚕豆分别属蕨有根茎叶,植物长的比较高,不开于哪一类植物? 花不结果;松树有根茎叶,不开花能(2)请描述各种植物的主要特征? 结果;蚕豆有根茎叶花和果实。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做扼要的点评,并思考同学们(3)回答:松树的种子外面没有保护结观察探究的这几种植物的主要特征是否正确,与构,种子裸露,因此属于裸子植物,植物学家们研究的是否相同。 而蚕豆的外面有果皮保护,因此属于(3)提问:松和蚕豆的种子外面的保护结构有被子植物。 何不同?为什么松属于裸子植物?蚕豆属于被子植物? 四、 藻类植物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引导:“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日1、思考后回答:春天到了,气温转暖,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些诗由于湖水、江水中微小的藻类植物大句描绘了一种什么生物现象? 量繁殖使水变绿。 2、藻类植物也是多种多样的,有单细胞的, 有多细胞的;有生活在淡水中的,有生活2、听教师讲述。 在海洋中的,还有少数种类生活在陆地上 的。 3、观察海带、石花菜、裙带菜、紫菜、3、展示各种淡水藻类和海洋藻类的图片,引鹿角菜、石莼、马尾藻等藻类的图片,导学生思考、讨论: 并回答: (1)是因为他们含有不同的色素的缘(1) 为什么这些藻类植物会呈现不同的颜故,但是,都含有叶绿素,都能进行光色? 合作用。 (2)衣藻和石莼都是绿藻,因为他们的(2) 根据藻类植物呈现的颜色的不同可以将细胞内含有大量的叶绿素,衣藻是单细藻类植物分为绿藻、褐藻和红藻等。你胞的,生活在淡水中,有一个杯形的叶能举出几种常见的绿藻吗?说说他们绿体,有鞭毛能游动。石莼是多细胞的,都有那些特点? 生活在海水中。 (3)海带、马尾藻、鹿角菜都属于褐藻, 因为他们含有较多的藻黄素;他们都没(3) 海带属于那一种藻类,为什么?除了海有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他们的下端象带以外还有那些藻类属于褐藻,他们都根的部位叫根状物,象叶的部位叫叶状有那些共同特点? 体,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4) 同样红藻是因为体内含有较多的藻红素(4)紫菜和石花菜等。 而呈红色,那些藻类属于红藻? (5) 各种藻类植物具有那些共同的特征? (5)他们大多数生活在水中,没有根茎补充:由于藻类植物大多浸没在水中,直接吸叶的分化,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收水中的水分和无机盐、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学生修改完善观察记录表中藻类植物的不需要专门的吸收、运输养料的器官,因此,特征的描述。

12

没有根茎叶的分化。这一点与我们观察记录的特点相一致吗?有不一致的地方请同学们修改。 4、想一想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有什么作用?与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引导:此外,由于海水的污染会使海洋中某些藻类在短时间内大量的繁殖引起海洋中的赤潮现象,对渔业生产造成危险。 五、本课总结 教师活动 1、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谈谈自己有那些收获? 2、大家 有问题吗?提出来我们一起讨论。 4、阅读教材,回答:为水生生物提供食物和氧气。与人类的关系是有些可食用,可药用,如海带、紫菜等可食用,褐藻胶、琼脂、碘酒在医药上有广泛的用途。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认识动物系统进化树,了解不同动物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通过“对某些动物进行分类”等各种活动,认识无脊椎动物主要类群的常见种类和特征,认识脊椎动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认识脊椎动物主要类群的常见种类和特征。

2.通过参与“将下列动物进行分类”、“观察昆虫标本”等学习活动,增强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等

3.通过对不同类群动物的对比学习,强化生物进化的观点;体会动物种类的多样性; 4.通过对不同类群动物与人类的关系的学习,进一步强化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活动“将下列动物进行分类”、“观察昆虫标本” 2.无脊椎动物的类群及特征 3.脊椎动物的类群及特征 4.不同动物类群与人类的关系 三.课时安排:4课时

四.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复习提问】:谁能说出被发现的植物有多少种?——(30多万种)

【引入新课】:自然界还有一类,它包括的种类比植物的种类更多,这类生物,就是我们现在要开始学习的:动物

那么,这类生物在我们地球上已被发现的有多少种呢?——(150多万种)。这么多种类的动物,我们怎么个学法呢?大家回顾一下学习植物类群时,我们采取的是那一种方法呢?

【学生回答】: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

因此,学习动物,我们也这样按这样的顺序来学。植物根据其不同的特征可以分为不同的类群,动物是否也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呢?请同学们仔细看录像。 二、活动:将下列动物进行分类

播放一段动物类群的录象,展现丰富多彩的动物世界 活动“将下列动物进行分类”

【教师引导】:图中很多是大家熟悉的动物,请根据已有的动物知识,将它们归类,并说出理由。

【学生活动】:将上面看到的动物分类: (1)根据环境:水生、陆生、空中 (2)根据生活方式:寄生、自生

【问】:摸一下你们的背后中央有一根什么? —— (脊柱)

对,由脊椎骨构成的一根脊柱.地球上的动物可以首先根据有没有脊椎骨,分成两大类:身体里没有脊椎骨的动物,叫做无脊椎动物;身体里有脊椎骨的动物,叫做脊椎动物. 【学生举例】:无脊椎动物——蚯蚓、蛔虫等等 脊椎动物——鱼、娃、猪、狗等等

13

第3节 动物的主要类群 学生活动 1、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归纳、总结、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2、提出自己感到疑惑的问题,讨论、交流。 三、动物进化系统树

以上我们已经对动物进行了分类,下面来看看动物学家是怎么样对动物进行分类的呢?他们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呢?——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又可以分为几大类,请同学们看动物进化系统树,说出不同动物类群之间的进化关系

【学生活动】:观察并阅读教材P49 【教师总结】:

(1)无脊椎动物:原生动物门、腔肠动物门、扁形动物门、线形动物门、 环节动物门、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 (2)脊椎动物: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 一、复习旧课,引入新课

【复习提问】:(1)生物圈中的动物种类繁多,动物学家是怎样对动物进行分类的呢? 【答】:根据有无脊椎分类

(2)可以分为哪些主要类群?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答】:根据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按照从低等到高等的顺序分为原生动物、腔肠动物、哺乳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引入】:下面我们首先来认识一下无脊椎动物,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注意观察各类动物有什么特点?怎样区别它们?它们与人类的关系怎样? 【学生活动】:观看录像,注意思索老师的提问 二、学习各类无脊椎动物——原生动物

【教师活动】:刚刚看完了录像,现在,我们来学习动物类群中最原始、最简单的一门无脊椎动物:原生动物.他们有哪些特点? 【答】:原生动物个体十分微小,用肉眼难以看清楚,需借助放大镜、显微镜进行观察。【教师引导】:你们的猜想是不是正确的呢?让我们用实验来证明,请同学们先用低倍显微镜观察从池塘里取来的一滴水,你看见了什么?

【学生活动】:观察水滴。——看到了水滴中有许多小生物在游动

【教师点评】:同学们可能看到了水滴中有许多小生物在游动,这些小生命中有的就是原生动物。原生动物形体微小,结构简单,身体一般只由一个细胞组成.你们能够举例说 出一些原生动物吗?

【学生活动】:让学生说出1—3种对人类有益和有害的原生动物。 【补充】: 教师用挂图讲疟原虫的寄生生活和对人类的危害。

【活动】:教师让学生讨论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然后进行总结。

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单细胞,最原始、最低等的动物。在动物界只有原生动物是单细胞动物,其他所有动物都是多细胞动物。 三、学习各类无脊椎动物——腔肠动物

【引入】:刚才我们讲的是最原始、最低等的单细胞动物,也是唯一的单细胞动物。下面,我们学习一类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腔肠动物。请同们观看录象。 (展示种类繁多,非常美丽的腔肠动物.边看教师边解说) 【学生活动】:说出腔肠动物中的代表动物

【总结】: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有口无肛门,食物在消化腔内消化。 四、学习各类无脊椎动物——扁形动物

【设问】:请同学们看猪肉绦虫成虫的标本,观察它的体形与腔肠动物水熄的体形有什么不同之处?

【答】:同学观察回答:身体是扁的

【引入】: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又一类动物——扁形动物。 【教授新课】:

(1)出示猪肉绦虫生活史的挂图,讲解其生活史.

(2)出示血吸虫挂图,学生观察形态,教师讲解其生活史 (3)观察涡虫形态,总结扁形动物的特征.

(4)出示蚯蚓,沙蚕和水蛭的挂图,学生观察,说出它们共同的特征.: 【总结】: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蠕虫状,细长而柔软,分成许多体节,大多为蠕虫爬行。

14

第二课时

五、学习各类无脊椎动物——软体动物 【新课教授】:我们再来研究一门动物——软体动物。这门动物的种类很多,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的河蚌、田螺、蜗牛、乌贼等,都属于软体动物。 【学生活动】:观赏软体动物的录象。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软体动物的特征——身体柔软;有外套膜;身体表面有贝壳(或者具有被外套膜包被的内壳)。

——还有哪些你们熟悉的软体动物呢? 【举例】:乌贼、鱿鱼、章鱼等等。 六、本课总结

师生共同回忆本堂课中无脊椎动物中的四个类群的特征及代表动物

第三课时

一、复习旧课,引入新课

【引入】:通过前几章的学习,对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和软体动物的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今天开始学习一类新的动物,这类动物在地球上种类最多、数量最大,与人类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大家知道是哪类动物吗? ——请同学们看我这个标本盒中是什么动物?(蜜蜂)

对了,是节肢动物。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要一起迈入奇妙而有趣的节肢动物世界,去探索这个世界的奥秘。 二、节肢动物

【活动】:观察昆虫标本

同学们是否认识这些节肢动物?观察它们,找出一种你熟悉的节肢动物,总结出它的形态结构特点;说出其身体的哪些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相适应。 【讨论总结】:

(1)蝗虫的身体是由很多体节构成,全身可分为头、胸、腹3部分,

(2)蝗虫的体表具有坚硬的外骨骼,其主要作用是保护和支持内部的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散失。这是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之一。外骨骼可能随着蝗虫身体的生长而长大,所以在蝗虫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有脱掉原来的外骨骼的现象,这就是蜕皮。

【老师点评】:总结出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分为头、胸、腹3部分。身体不仅由许多体节构成,而且还分部。

【补充】:昆虫是唯一能飞行的节肢动物类群,胸部有3对足、两对翅。 【教师讲解】: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昆虫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可以概括为“极为密切,有利有害”。据科学家调查统计,与人类健康和国民经济有直接影响的重要害虫约1万种,尽管大力防治,但在全世界每年仍有20%的农产品被害虫毁掉,如蝗虫、棉铃虫、玉米螟虫等。也有许多昆虫是有益的:有很多昆虫是植物传粉的媒介(这一点在植物学知识中已学到了);有的昆虫可用于对害虫进行生物防治,如赤眼蜂可以防治棉铃虫;水栖昆虫是淡水鱼类的食物;昆虫本身或其产物有较高的经济意义,如蚕丝、蜂蜜、蜂蜡等早已为人类所利用。

同学学习了有关昆虫的知识后,应该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护对人类有利的昆虫,消灭对人类有害的昆虫。 三、棘皮动物

【引导活动】:同学们观察图片,是否认识这3种动物?——(海星\\海胆\\海参) 观察它们的形态特征,它们又属于哪类动物呢? —— (棘皮动物)

【教师讲解】:棘皮动物全部生活在海水中,是海洋生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身体表面有肉刺,可供人类食用。

第四课时

一、复习旧课,引入新课

【复习提问】:无脊椎动物能够分为哪些类群?

【答】: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

【引入】:学习完无脊椎动物之后我们来看看——脊椎动物!脊椎动物是动物界中结构最复杂、进化地位最高的一大类群,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 二、各类脊椎动物——鱼类

15

【学生活动】:看图,观察它们的生活环境,总结出规律,体会进化的观点。 【提问】:脊椎动物里种类最多的是什么呢? —— (鱼类)

【点评】:对,虽然它们最低等,但种类最多,有22000多种。

【活动】:通过录像给学生展示各种各样的鱼,使学生了解自然界中鱼的种类繁多,主要分为两大类:即淡水鱼和海水鱼。

——观察我国主要的优良淡水鱼品种: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还有常见的鲤鱼和鲫鱼。(这六种鱼先要求学生初步认识,先让学生说出这六种鱼分别叫什么?他们可能会把鳙鱼叫“胖头鱼”,鲢鱼叫白鲢。)

——介绍海水鱼, 如:带鱼、鳕鱼、马面鲀、鳓鱼、鲐鱼等.

虽然我国有丰富的海洋鱼类资源,但现在和以前相比较,鱼类资源受到了很大的破坏,可以请同学举出一些具体的实例来说明。若举不出来,教师可给学生举出例子说明。现在我国鱼类资源遭到这么大的破坏,我们必须要加强海洋鱼类资源的保护。 三、各类脊椎动物——两栖动物

【引入】:鱼类是生活在水中的动物,现在要讲一种幼体在水中生活,而成体可以在陆上生活的脊椎动物——两栖动物。

【活动】:学生观察图片,认识图中的两栖动物,描述两栖动物的体态、结构特征. 【总结】: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幼体在水中生活,而成体可以在陆上生活

【补充】: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凡具有下列特征的动物,都属于两栖动物——1.皮肤裸露,能分泌粘液;

——2.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

——3.成体生活在陆上,也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用皮肤辅助呼吸。 ——讲述两栖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四、各类脊椎动物——爬行动物

【活动引入】:放录像,给学生展示一些爬行动物,如蜥蜴、壁虎、蛇、龟、扬子鳄等,告诉学生这类动物差别很大,但都属于爬行动物。(也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答出这些是爬行动物。)爬行动物是一类真正适于陆地生活的脊椎动物。只不过有些种类又回到水中去生活了。

【讲授新课】:介绍爬行动物。(了解龟、扬子鳄、古代爬行动物的繁盛和绝灭。) ——龟大多栖息在河流、池塘中,有些种类生活在海洋中,有时也能上岸爬行,以鱼、虾、植物等为食。体表覆盖坚硬的甲,起保护作用。(鳖没有坚厚的角质甲,身体最外面是软的表皮。) ——扬子鳄是我国特产的淡水鳄类,是世界上濒临灭绝的爬行动物,被称为“活化石”,研究它还有重要的科研价值,所以国家把它列为一级保护动物,并建立了扬子鳄的自然保护区和人工养殖场。

——总结爬行动物的特征,指出与人类的关系。 五、各类脊椎动物——鸟类

【引入】:下面,我们学习另一类种类繁多的动物——鸟类。鸟的种类是很多的,全世界现存的鸟类约有9000多种。这些鸟类分布范围广泛,生活习性各不相同,形态结构也是多种多样的,呈现出一个种类繁多,形态各异,五彩缤纷的鸟类世界。下面请同学们看鸟类多样性的录象。然后再重点介绍几种常见的鸟类。 【学生活动】:观看录像。然后讨论总结鸟类的特征——身体呈流线型,有羽毛,长骨中空,呼吸系统发达。

——说出鸟类与人类的关系,形成爱鸟、护鸟的意识。 六、各类脊椎动物——哺乳动物

【设问】:想想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什么动物?——(哺乳动物) 【提问】:哺乳动物有哪些主要特征? 【活动】:学生边看录象边思考。

【总结】: 哺乳动物的特征——它们大多体表长有毛,胎生,哺乳,恒温。 ——讲述哺乳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七、本课小结

【教师活动】: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对脊椎动物有了哪些更深刻的认识呢?有什么收获? 【学生活动】:回顾本课知识,说出自己的收获。 八、课堂练习:

16

1、地球上的动物多种多样,已知的有_________种,根据身体内有没有__________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两大类。

2、动物界中最低等的动物是________动物,最高等的是________动物,种类最多的是

__________-动物。哺乳动物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发达,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在生存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3、昆虫的共同特征是:身体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一对复眼和一个口器,胸部有__________对足,大多数都有________能够飞行。

4、下列珍惜动物中,属于国家一级保护的爬行动物是( )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细菌、真菌和病毒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2.细菌、真菌和病毒在自然界的作用、与人类的关系等知识;

3.通过分析细菌、真菌和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事物的思想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细菌、真菌和病毒生命活动的特点;

2.细菌、真菌和病毒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三、课时安排:3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引入】:细菌广泛地分布在地球的各个地方,土壤里、空气中、水里,乃至于人和动物的体表、体内都有细菌在生活着。例如:在每克土壤中有几亿到十几亿个细菌。然而我们却视而不见,为什么?——因为它们太小了,要借助于显微镜才能看到。大约1000千个细菌排起来才有1毫米。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些微小的生物——细菌 (二)、细菌

【教授新课】:

(1)、细菌的形态结构

1、形态:球菌、杆菌、螺旋菌。细菌有球形的(叫球菌)、杆形的(叫杆菌)和螺旋形的(叫螺旋菌),许多细菌可以连接成长链或成团,但每个细菌都是独立生活的。下面我们来学习细菌的结构。

2、结构 单细胞个体。

共有的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无成形的细胞核。 有些细菌有:荚膜,具保护作用;鞭毛,运动作用; 有些细菌可以形成芽胞,是抵抗不良环境的休眠体。

3、讲解细菌的生殖方式。 (2)、细菌的生殖方式

1、细菌通过简单的分裂的方式进行生殖,一个细菌直接分裂成两个细菌,叫分裂生殖。 在环境条件适宜时(有机物丰富、温度适宜),经过20-30分钟细菌就可以分裂一次,速度相当快。但在一般情况下,由于营养、气体、代谢产物等影响,细菌很难这么快的繁殖。

2、讲解细菌的营养方式 (三)细菌的营养方式

细菌一般不含叶绿素,只能依靠现成的有机物来生活,这种营养方式叫异养。包括腐生和寄生。

(1)如果细菌是依靠分解植物、动物的遗体而生活,叫腐生。

——例如:枯草杆菌、乳酸杆菌等。腐生细菌在堆肥、沤肥中起重要作用。

(2)如果细菌是从活的动物、植物体吸取有机物来生活,则叫寄生。 ——例如:结核杆菌寄生在人的肺中,使人患肺结核。 (四)细菌与自然界和人类的关系

(1)尽管细菌很小,但在自然界的作用却很大,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

17

第4节 细菌、真菌和病毒

植物自出现以来就进行着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产生有机物。植物被动物吃掉后,有机物又进入了动物体,但自然界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却很稳定,为什么? ——生活着的生物还在进行着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 动物、植物死了,呼吸就停止了,但在自然界动、植物的遗体并没有积累起来, 而是很快地被分解了,这就是腐生细菌和真菌的功劳。腐生细菌和真菌把有机 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这样,碳就在生物和环境之间构成了循环。 (2)对人类来说,大多数的细菌是有益的。

——例如:制酸牛奶要用乳酸杆菌,制醋要用醋酸杆菌。根瘤菌是与豆科植物共生的细菌,它能产生氮肥,就像化工厂一样,对农业和自然界都很重要。

(3)也有一些细菌对人类不利,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些麻烦。

——例如:腐生细菌可使食物腐败,一些致病菌可使人得病。但我们掌握了细菌的有关知识,就可以控制细菌的活动,减少或避免细菌给我们带来的麻烦。用物理、化学方法灭菌,在食品工业、在医疗保健等方面都很重要。

【小结】:细菌是个体微小的生物,在自然界分布非常广泛。细菌是单细胞个体,有球菌、杆菌和螺旋菌。细菌的细胞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等构成,但无成形的细胞核。有些细菌还有特殊的结构,如:荚膜、鞭毛、芽孢等。细菌营寄生生活或腐生生活,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起重要作用。自然界的细菌,大多数对人类是有益的,但有一些细菌也给我们带来一些麻烦。我们掌握了细菌的知识,就可以利用细菌为人类服务,并减少细菌给我们带来的不利影响。 《一》、复习旧课,进入新课

【引入】:在自然界微生物中的细菌都是单细胞的,也是肉眼看不见的,而我们今天学 习的真菌,肉眼就能够看到,但也有少数的是肉眼看不到的。真菌也是分布很广泛的一类生 物,像细菌一佯,对自然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在学习真菌之前,让我们复习一下细菌的 形态结构。

【提问】:细菌是单细胞个体还是多细胞个体?——(单细胞个体)

那真菌呢?

——酵母菌和霉菌都是个体微小的真菌。我们首先学习酵母菌。

《二》、酵母菌

【教授新课】: 一.酵母菌

我们每位同学的小烧杯内都有一小杯酵母菌培养液。在两天前我们在糖水中加入了一点“发面”,并且放在温暖的地方。现在发面中的酵母菌在糖水中繁殖起来了。我们现在把培养液制成装片来观察。观察时用碘液染色。

——观察提纲:有无细胞核;有无液泡;是否看到有连在一起的酵母菌。 (同学制片、观察,教师分别指导。)

现在我们总结一下观察结果,并进一步学习有关酵母菌的其他知识。

酵母菌是单细胞个体,可能有的同学看到了连在一起的酵母菌,但他们还是独立生活的。 (一)形态 卵形,单细胞。

(二)结构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

(讲酵母菌的结构时,在黑板上画一个酵母菌的简图,学生跟着在笔记本上画。)与细菌明显不同的是酵母菌有细胞核。 讲解酵母菌的营养方式。 (三)营养方式

——腐生:酵母菌的细胞中无叶绿体,不能像植物那样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它必须依靠分解现成的有机物以维持生活,这一点与细菌相似。

有氧气时,把萄萄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 无氧气时,把葡萄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酒精。

【提问】:利用酵母菌的这一特性,可以让酵母菌为我们做什么?(答案:造酒。) 【提问】:在造酒时应当把酵母菌放在什么环境中?(答案:没有氧气的环境中。)

——讲解酵母菌的生殖方式。 (四)生殖方式

18

第二课时

当酵母菌发育到一定的阶段时,一个酵母菌会产生几个孢子,每个孢子发育成一个新个体,这叫做孢子生殖。 【小结】:酵母菌是单细胞的真菌,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酵母菌营腐生生活,有氧气时,把葡萄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无氧气时,把葡萄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酒精。因而酵母菌可以用来造酒。酵母菌可进行出芽生殖和孢子生殖。 出芽生殖、孢子生殖。

成熟的酵母菌,向外生出的突起,叫芽体,芽体脱落后,成为新的酵母菌。 (在刚才画的酵母菌的图上画一个芽体并注上名称。)

《三》、霉菌 刚才我们学习了酵母菌,它是单细胞的真菌。除单细胞的真菌外,还有多细胞的真菌,霉菌和蘑菇是多细胞的真菌。我们首先学习霉菌。 二、霉菌

霉菌也是分布很广泛的真菌。食品、皮革、布匹等保存不好都有可能生长霉菌,引起发霉。较常见的霉菌是青霉和曲霉。

【活动】:同学观察青霉和曲霉。要求看形态和颜色。 讲解霉菌的形态和结构。

(一)形态结构 由菌丝构成的多细胞个体,有营养菌丝和直立菌丝。 出示青霉和曲霉的结构

青霉和曲霉的营养菌丝生长在营养物质的内部,从营养物质的内部吸收营养;直立菌丝在营养物质的表面生长,直立菌丝的顶端生有产生孢子的结构。青霉的直立菌丝的顶端有扫帚状的结构,其上生有成串的孢子,成熟的孢子呈青绿色,所以青霉显出绿的颜色;曲霉的直立菌丝顶端膨大成球状,球状结构的表面呈放射状地生有成串的孢子。孢子随着曲霉种类的不同而呈黄色、橙红色或黑色。

(二)生殖方式

孢子生殖。

某些种类的青霉可以产生青霉素,用来制药;有些种类的曲霉用来制酱油和酿酒。生长在花生和玉米上的某些种类的黄曲霉有致癌作用,故发霉的花生等不能食用。

青霉和曲霉的营养菌丝生长在营养物质的内部,从营养物质的内部吸收营养;直立菌丝在营养物质的表面生长,直立菌丝的顶端生有产生孢子的结构。青霉的直立菌丝的顶端有扫帚状的结构,其上生有成串的孢子,成熟的孢子呈青绿色,所以青霉显出绿的颜色;曲霉的直立菌丝顶端膨大成球状,球状结构的表面呈放射状地生有成串的孢子。孢子随着曲霉种类的不同而呈黄色、橙红色或黑色。 《四》、蘑菇

蘑菇是大型的真菌,许多的种类都可以食用,也有一些的种类有毒,误食后使人中毒甚至引起死亡。蘑菇往往生长在潮湿的草地、树桩等处。蘑菇也是由菌丝构成的。

示蘑菇的形态(挂图)。 (一)形态结构

由菌丝构成。地上部分的菌丝形成子实体,包括菌柄和菌盖。

(二)营养方式

营腐生生活,依靠地下部分的菌丝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有机物。在菌盖的下面有放射状排列的片状菌褶。菌褶的表面生有孢子。孢子是生殖细胞,当它落到条件适宜的地方,孢子萌发长出菌丝,以后可以形成子实体。

(三)生殖方式 孢子生殖。

口蘑、双孢蘑菇、香菇、侧耳(平菇)等都是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的食品,香菇等蘑菇含有的香菇多糖等物质,具有抗癌作用。所以蘑菇也是很好的保健食品。

第三课时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引入】:病毒这个词我们都很熟悉,特别是使人致病的一些病毒。例如:使人患流行性感冒的流行性感冒病毒、使人患乙型肝炎的肝炎病毒。但是许多的病毒是可以为人所利用的。为了防治病毒性的疾病,为了利用病毒,我们必须首先了解它、认识它、掌握它。

19

首先我们学习病毒的形态和结构。 《二》、讨论病毒的结构和生活

【教授新课】:

一.病毒的形态和结构:体积微小,无细胞结构;球形、杆形、蝌蚪形等。

最小的病毒只有20毫微米,最大的病毒有300毫微米,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示电子显微镜下的病毒挂图或幻灯片)。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有由蛋白质组成的外壳和核酸组成的核心,其结构是很简单的。 二.病毒生命活动的特点

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它生物的细胞(寄主细胞)内,才能表现生物活性。 病毒在寄主细胞中,利用寄主细胞的物质进行繁殖,对寄主构成危害。 三.病毒的类型

按寄主的不同,病毒可分为三类:

动物病毒:例如流行性感冒病毒、肝炎病毒。

植物病毒:例如烟草花叶病毒、马铃薯纺锤体病毒。 细菌病毒:例如大肠杆菌噬菌体、痢疾杆菌噬菌体。 四.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引起植物、动物和人类的疾病。例如:鸡瘟、猪瘟、人的脊髓灰质炎、烟草的花叶病等等。 可以用来治疗细菌性疾病和防治农业害虫。例如:用来防治松毛虫。

【小结】:病毒是不具细胞结构的简单生物。病毒只有寄生在其它生物的细胞中才能进行生命活动。植物、动物、细菌都可被病毒寄生。根据寄主的不同,病毒可分为三类: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病毒可对寄主造成伤害,使寄主致病。如果寄主是人、农作物或牲畜则是有害的;如果寄主是农业害虫则对人有益,故可利用某些动物病毒来防治农业害虫。

五、课堂练习:

1、大多数细菌通过腐生或寄生利用______________生存,细菌主要以_____________方式进行生殖,细菌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繁殖。

2、霉菌和蘑菇都是依靠________来繁殖的,除此以外,酵母菌还可以进行________生殖。 3、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只有_______组成的外壳和内部的__________组成。病毒必须在 _______中,离开之后则不能进行生命活动。

4、酵母菌在有氧的条件下,可以将葡萄糖分解为( ) A、水和二氧化碳 B二氧化碳和酒精 C、水和酒精 D、二氧化碳 5、下列疾病不是由病毒引起的是( )

A、艾滋病 B、肝炎 C、口蹄疫 D、蛔虫病

第8单元 生物与环境

章节教材分析:

第2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是第8单元的开篇,主要介绍生态学的最基本的知识。通过第23章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生态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以及如何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知识,这些知识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可以应用这些基本知识对一些环境现象分析解释,并且指导自己在环境活动中的行为。

我们人是生态系统中的成员。我们在生态系统中生活,直接接触着各种生态因素。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直接经验,引导学生研究分析自己的生活环境,理解生态学的基础知识。

学生在初一年级开始学习生物学时就已经接触过一些生态学的知识,教学中可以与学生共同回顾已经学习的有关内容,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的内容,加深对生态学有关知识的理解。

由于生态学的特点,教学中不易安排实验活动。为了帮助学生认识生态系统的有关问题,

20

第2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本章安排了一些对二手资料的分析讨论的活动,其目的是通过对二手资料的处理,形成感性认识,进而理解生态系学的一些基本规律。如何安排组织好这些活动,是备课时要认真考虑的。以下是本章安排的活动。 活动 活动目的 第一节 分析森林中的生物认识生态系统的组什么是生态系统 及其生活环境 成,以及各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作用 分析草原生态系统构建食物链和食物 中部分生物的关系 网,认识生态系统的结第二节 构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讨论水族箱中能量认识生态系统能量功能 的来源和流动 流动的功能 分析生态系统的碳认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循环的功能 制作生态瓶 (见教材第79页) 第3节 分析凯巴森林被破认识生态系统的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坏的原因 能调节因素以及结构被破坏的原因

从知识教育的角度看,本章主要是认识生态系统、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基本概念。这些基本概念的教学,切忌死记硬背,要建立在学生分析理解的基础上,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生态系统的知识网络和结构。比较有效的教学策略就是,学生对具体事例进行分析研究。

从能力技能培养的目标考查,主要是认识能力方面的培养,例如从分析凯巴森林生态系统迁移到分析其他生态系统的组成,分析其他不同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关系,这些主要是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并实现知识迁移的能力:本章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联系制作生态瓶,对学生的能力训练也是全方位的,不仅需要学生能应用已有基础知识进行设计规划生态瓶的制作,制作过程中很自然要涉及操作技能的训练。

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角度考查,特别注意的应该是有关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例如学习了生态学有关知识,学生就可以将这些知识应用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之中,就可以有信心地参与社会上有关生态学问题的讨论,例如有关保护生态环境的问题、有关生态入侵的问题等,如果有可能,教学中教师可以创造机会让学生针对某些生态学问题进行辩论,阐述自己的观点,通过辩论对于澄清有关价值观方面的一些模糊认识是非常有效的教学策略。

第一节 生态系统概述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2.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概念。

3.通过对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分析,理解各种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归纳生态系统的概念,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归纳主要生态类型的分布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对比判断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生态类型的分布与特点,渗透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以及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辩证观点的教育;通过归纳生态系统概念、了解不同生态类型的分布与特点的教学,渗透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辩证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是本小节的学习重点,对于初中学生,生态系统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概念,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分析一个具体生态系统中各类生物的相互关系。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总结生态系统的概念。对于生态系统的概

21

念特别要强调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环境包括所有生态因素,即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教学中要强调生物因素以及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但对于生态系统中的无机环境所包含的非生物因素及其作用也不能忽略。所以,教师可以利用教材P71[生活在凯巴森林中的各种生物],在了解了图中各种生物相互关系后,引导学生分析生物的生存还需要什么条件?这些条件对生物生存有什么影响?通过学习,建立生态系统是生物个体生存的最基本的环境,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是生物生存的必须条件的观点。

关于生态系统的组成,仍然可以以教材P71[生活在凯巴森林中的各种生物]的森林生态系统为例,对图中各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认识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和建立在营养关系基础上生物之间的联系——食物链、食物网。

2.生态系统中各种组成成分的作用是本节中的另一个重点内容,重点在于说明生产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其他各种生物的生存提供物质和能量。消费者则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分解者分解动植物的尸体,促进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流程: 《一》、引入新课 1、【引言】:在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生物的基本特征,初步了解了生命活动的规律。请同学们看教材P69页的图,你想到了什么?

回顾所学的生物知识,想到了美好的自然环境及生活在其中的动植物。 2、这就是从今天起我们要学习的生物 2、阅读教材前言,认识生态学的概念 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请同学们阅读教 材,思考:

(1)什么是生态学的概述?

生态学是指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一门科学。

(2)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生态学的知识?

生物离不开它的生活环境,学习生态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和它与人类的生活发展的密切联系。

《二》、分析图片,认识生态系统的概念

1、生态学是人们研究生物与生物、生物 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请同学们阅读课 文后回答下面的问题:【阅读、思考、回答】

(1)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什么?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生态系统。

(2)研究的内容包括哪些?

研究内容包括了生态系统的构成,各构成成分的作用,以及各成分之间所具有的关系等内容。

2、展示生态系统图,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描述凯巴森林的构成及各成分之间所具有的关系。

观察图片,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的环境共同构成的整体。

3、展示其他生态系统图,请同学们分析 讨论自己收集的生态系统资料,说明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观察图片,认识到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具有多种类型。一片草原、一片农田、一个学校等等都是一个生态系统。

4、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本,了解:

(1)生物圈的概念?

讨论: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所有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和这些生物生活的环境。

(2)生物圈的具体范围包括:地球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分和岩石圈的表 面。【思考,记忆】

《三》、生态系统的组成

1、 引导学生观看生态系统组成的有关影视资料与图片。【观看图片资料,思考】 2、 组织“分析森林中的生物及其生活环境”的活动:【进行分析与讨论,认识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及其环境的关系,并回答:】 (1)根据各种生物生活的特点,可以将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分为哪几种类型? 分为三类:植物、动物、大型真菌

22

(2)除了图中表示的生物,在生态系统中还会存在什么类型的生物? 存在细菌、真菌等微生物。

(3)动物的生存需要什么条件?需要食物、水分、空气以及适宜的温度 等条件。

(4)为保证各种生物的存在,生态系统中还应具有什么条件? 还要有各种生物和各种养料等物质。

3、 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引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作用。 4、 【阅读课本的内容,思考并回答问题:】

(1)一个生态系统是由哪两个部分组成的?分别有哪些? 生物和非生物环境。

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

非生物:阳光、空气、水分、温度、土壤等 (2)为什么说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来制造有机物,为其他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 (3)为什么动物是消费者?

动物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消费有机物。 (4)作为分解者的细菌、真菌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分解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将其转化为无机物,供给绿色植物再利用。 (5)生态系统中非生物环境的作用是什么? 为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等条件。

5、 观察图片,讨论、分析生态系统中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并提问:生态系统中能否缺少某一组成成分?

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以及分解者紧密联系的,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四》、本课总结:

通过对凯巴森林这一具体生态系统的介绍,认识了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范围及生态系统的类型;通过分析活动促进了学生对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认识,并在活动中认识到各成分所具有的地位及作用。

五、课堂练习:教材P73页 思考与练习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理解生态系统四种组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理解营养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掌握营养级的概念以及营养级与食物链的关系。

2.通过指导学生归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3.通过了解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相互关系及食物网,渗透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的教育;通过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的观点,从而对学生进行生态观点的教育。

二、重点、难点分析:

1.生态系统生物功能类群及其地位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因为:

(1)生态系统的组成可分为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两大部分,生物成分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依据它们各自代谢类型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特征而划分的。因此,将它们统称为三大功能类群,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地位各不相同。

(2)三大功能类群之间以及它们与非生物部分之间的关系,构成了生态系统的营养关系,是研究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基础。

(3)三大功能类群之间以及它们与非生物部分之间的联系,是渗透普遍联系辩证观点的教育素材,人作为消费者的一员,是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观点的教育素材。

2.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教学内容也是本节的重点知识,因为:

(l)尽管生态系统的类型多种多样,范围有大有小,但它们组分中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之间的关系,归根到底是食物的关系,也就是吃与被吃的关系。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的这种复杂的营养关系构成了食物链、食物网,这就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23

(2)食物链与食物网是生态系统功能的结构基础,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网)的各个营养级而流动的。掌握了有关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知识,就为理解生态系统的功能等知识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3)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分析过程,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食物链和食物网概念中渗透着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

3.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级三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是本节的难点知识,因为

(l)食物链是生物间单方向的食物联结,食物网是生物间多方向的食物联结,而营养级是食物链上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的总和,所以有的生物会占有不同的营养级。三个概念之间有相互包容的成分,也有本质的不同,要加以区分。

(2)三个概念在被运用解答新的问题情景时,容易出现混淆,应在对食物网中某一生物的营养级分析时加以区分。

三、课时安排:3课时

四、教学流程: 第1课时 1、复习提问: 【认真思考,回答提问】

(1)生态系统的概念是什么?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什么?它的范围有多大?

在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的环境共同构成生态系统。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包括地球所有的生物和其生活的环境。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为哪两部分?它们各自包括了哪些?

生态系统由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两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非生物包括:阳光、水分、空气、温度、土壤等等。

《一》、复习提问,进入新课

2、引入新课学习: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具有各自的生态功能,它们的关系是怎样的呢?这就是本节课所要讨论的问题.

《二》、食物链和食物网

1、展示草原生态系统图,指导学生观察。【在教师的指导下,仔细观察图。】 2、将讨论的问题提出,组织学生讨论:【思考所提出的问题,讨论并回答:】 (1)植物在草原生态系统中具有什么作用?

草原生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为该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动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2)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动物与植物有什么关系?吃与被吃的关系。 (3)草原生态系统中各种动物之间有什么关系?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

(4)通过上面几个问题,你认识了草原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吗?能否举例 加以说明?

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吃与被吃的关系。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3、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形成了吃与被吃食物关系。【认真听讲,在书上找问题答案:】

(1)什么叫食物链?不同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链条式关系。 (2)连接方式:箭头的指向。连接书上内容,前头指向捕食者。 4、应用所学知识,连接食物链。

【讨论:连接食物链。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有许多食物链,各种食物链之间是有联系的。】 请同学们将草原上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食物链表示出来,并观察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是否是孤立的?

5、分析草原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它们相互交叉而形成网状结构,引导学生观察并比较所画的食物网。

明确食物网的概念: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构成的网状联系。

6、小结:食物链和食物网反映了生物之间因食物关系而形成的复杂关系,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基础。

【认识食物链与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与地位。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和能量就是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之间进行运输和传递的】 7、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6的小资料,认识生态系统中的其他食物链。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食物链和食物网,要求同学们能够熟记它们的概念,能够连接食物链和食物网。知道它们是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结构基础,反映了生物之间因为食物关系而形成的复杂联系。

24

1、从提问开始导入新课:【思考,回答问题:】

(1)食物链的概念?不同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链条式联系。 (2)食物网的概念?许多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复杂的网状联系。 (3)食物链与食物网的意义?

反映了生物之间因食物关系而形成的复杂关系,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基础。

2、过渡: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怎样传递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生态系统的功能。【思考,进入新课学习】

1、展示水箱图片,请同学们观察并思考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仔细观察,认识其中各种生物的关系。 2、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回答问题:【充分讨论,并回答问题:】

(2)、水箱中的各种动物如何获得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通过捕食植物或其他动物而生存。或通过人喂给它们食物而维持生命活动。 (3)、水箱中各种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能量来自何方?这些植物是怎样获得所需要的能量的?

各种植物生命活动的能量来自太阳。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在有机物中。太阳能是所有生物生命的能量来源。

(4)、水箱中各种生物之间有什么样关系?生物之间存在着吃与被吃的食物关系。 (5)、生态系统中能量是如何在其中流动的?能量通过食物链在各种生物之间流动。 (6)、各种生物所获得的能量是不是可以全部用于它们的生命活动? 生物体不能将全部的能量用于生命活动,因为一部分能量在流动。 3、指导学生观察教材第77页图23—7,分析回答所提的问题:【仔细看图。思考】 (1)、能量的来源? 太阳能 (2)、能量的流动方向是怎样的?沿着食物依次流动。 (3)、在能量流动过程当中,能量会出现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能量在流《一》、引入新课

第2课时

《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水箱中生活着哪些生物?看图回答

动过程中,会出现能量逐级减少的变化,因为生物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要消耗一部分能量,而只有少部分能量传递给下一个环节。一般来说,一个环节只能将所有能量的10%—20%传递给下一个环节。

(4)、能量流动的这种变化对于生物体的数量有着怎样的影响?

能量沿着食物链逐级递减,使生物个体数量也呈这样的特点。在食物链的后端,生物个体所贮存的能量愈少,那么生物体的数量也愈少。

4、总结:能量在顺着食物链逐级传递时,每一个环节都要把部分能量用于维持自己的生命活动,所以能量在沿着食物链各个环节的传递中逐级递减,最后就形成了金字塔的生物体数量与能量的关系。 《一》、导入新课

1、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来思考下面几个问题:【回顾所学内容,积极思考:】 (1)、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生物是什么? 【绿色植物(生产者)】 (2)、生态系统中流动的能量是从什么地方得到的?

能量又是从什么途径流入生态各系统中的?能量来自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储存在有机物中。

(3)、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得方向是?【沿着食物链依次流动】

(4)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具有怎样的特点?【具有单向性,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 2.生态系统中的物质传递又是怎样的规律呢?【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1、引导学生观察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图,以此来认识绿色植物的作用,并讨论有关碳循环的问题:【仔细观察挂图,讨论:】

25

第3课时

二氧化碳是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进入植物体的。动物直接或者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这样含碳的有机物就进入了动物体内。 (1)、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是通过什么生物,以什么方式进入生物体的?

(2)、与生产者相比,消费者获得含碳化合物的方式有什么特点?绿色植物可以直接利用无机环境中的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而消费者只能利用现成的含碳有机物,而不能利用无机环境中的二氧化碳。

(3)、生物体的哪些生命活动可以使无机环境中的二氧化碳得到补充? 植物、动物和人类的呼吸作用要产生二氧化碳,微生物的分解以及人类生产都要排放二氧化碳。这些都可以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得到哦补充。

(4)、在生态系统中,碳是怎样循环的?

在非生物环境与生物之间,碳是往还循环的,从而使环境中的碳物质含量保持着一定的稳定性。 (5)、组成生物体的物质都来自于无机环境,它们是否也循环?

它们通过绿色植物获得,并构成植物体,使物质进入食物链,实现物质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往还循环。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认识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这一营养结构,使生态系统实现的功 能——能量流动和物质流动。【明确概念和意义】

3、组织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生态瓶。介绍制作过程中的得失。【分组讨论自己的设计方案】

(1)、在你们小组所制作的生态瓶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分别是什么?【根据自己的回答】

(2)按相同的方案制作的生态瓶,有的能够维持较长的时间,而有的却不能,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影响的因素有很多。阳光、空气等等。

(3)、为什么在相对封闭的生态瓶中,生物能存活较长的时间? 生态瓶是一个生态系统,其中包含了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只要保证生态瓶的能量供应,维持其中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对稳定,就可以使其中的生物存活较长的时间。

《三》课堂总结

对本章节内容做一个简单的回顾,让学生知道这一章节在正本书中的位置,要学生掌握并能够运用本章节的知识解答实际问题。

五、课堂练习:

1、不同生物之间由于__________而形成的链条式联系,叫做___________ 2、食物网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反映了生物之间因为食物关系而形成的复杂的___________关系。

4、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来源是____________,能量流动的方向是_____________,能量流动是沿着__________依次流动的,其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

5、分析图片: (1)、食物网中的生产者是____________。(2)、食物网中有__________条食物链。 (3)、在图中食物网里,最长的食物链是____________。 (4)、假设某种原因,这个生态系统中的某的成员大量死亡,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的其他成员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

六、专题练习——试卷 教学目标:

1.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理解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及其关系,了解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意义。

2.通过指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3.通过理解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渗透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以及系统论和控制论观点;通过理解各种人为因素对生态平衡的影响和破坏,渗透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观点。 重点、难点分析:

1.生态平衡的概念和自动调节能力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知识,因为:

26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l)生态系统稳定性概念的内涵是对一个成熟的生态系统特征的高度概括,它既涉及三大功能 类群之间的相互联系,如生物种类组成及数量比例,营养结构联系和物质与能量流动的相对稳 定性;又涉及到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如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呈现持久的 周期性动态平衡。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机制也同样涉及到生态组成、结构和功能等诸方面,如 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实质上是强调生物功能类群间的协调关系;天灾人祸的外界干扰导致生态平 衡失调则是强调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所以这部分知识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2)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的教学内容中,渗透着普遍联系的观点以及生态系统整体性的观点,是进行观点教育的极好素材。同时,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教学内容中,隐含着负反馈调节的规律,利于对学生分析、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

2.生态系统稳定性概念的内涵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同时也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如上所述,这部分知识的综合性很强,学生普遍难于全面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注意引导学生全面挖掘有关概念和原理中包含的知识要素,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也是组织教学的难点,教师可借助感性材料引导学生分析,逐渐全面地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教学内容分析:

本小节分为三个部分,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稳定性形成的原因以及稳定性破坏三个方面进一步了解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特点。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生态系统这一结构维持着动态稳定性。近年来,由于外来物种入侵对原生态系统的影响加大,教材选择了有关外来物种入侵的资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阅读,了解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1) 知识结构: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引入]:让学生总结自制生态瓶的情况,并让学生尝试分析生物死亡的原因。进而引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一》、生态系统稳定性:

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分析凯巴森林变迁的原因,认识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的结构,这个结构中的成分在不断的变化中,维持着结构的稳定性;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研究自己所制作的生态瓶,来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关于“生态平衡”内容的教学:

教师可以利用以上的食物链中几种生物的数量的变化来介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如食物链:植物→昆虫→食虫鸟→鹰,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几个问题:

(1)这条食物链中的各种生物的相对数量关系如何?为什么?从总体的量上看,植物多于草食动物,草食动物多于肉食动物。

(2)如果有人大量捕杀鹰,食物链中的其它生物的数量会发生什么变化? 若大量捕杀食虫鸟,食物链中的其它生物的数量会不会发生变化?为什么? (3)这几种生物是什么关系?

(4)森林生态系统中,狐和蛇大量迁出,会不会影响该生态系统中其它生物的数量?为什么?

【小结】: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在生态系统发展的过程中,各种生物的数量是在不断变化的。生物的生与死,迁人与迁出都会影响生物数量的变化。但是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称为生态系统稳定性。 结合录像说明生态系统稳定性被破坏后对环境的影响,特别是人类在生活与生产过程中造成的生态平衡的破坏。一旦生态平衡被破坏,即生物之间的相对稳定的关系被破坏,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被破坏,就会带来不良后果,生活在该生态系统的各种生物以及人类自己将失去赖以生存的环境。 《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对于生态系统自动调节机制的教学,

27

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实例加以说明。如通过对兔种群与植物种群之间数量变化自动调节的分析,引导学生明确生态系统通过负反馈方式进行自动调节。

这一部分的教学,不但从兔种群与植物种群之间的负反馈调节进行分析,还可引导学生从兔种群与兔的天敌种群(如狐、鹰)之间的负反馈调节进行分析,不仅渗透系统论、控制论的观点,同时渗透生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观点。

对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的大小,决定于成分的多样性——即多样性导致稳定性”的教学,也可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具体的实例加以说明。如结合“一个农田生态系统的图解”,引导学生分析“多样性导致稳定性”。最后让学生分析哪种类型的生态系统相对来说最稳定,强化学生对此内容的理解。

《三》、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 “破坏生态平衡因素”的教学,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

能力有一定限度引入,如果外界干扰力超过这个限度,则导致生态平衡失调。然后让学生分析有哪些因素可导致生态平衡失调,再引导学生对这些因素进行分类,即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对于人为因素(植被的破坏、食物链的破坏、环境的污染)对于生态平衡的影响,可以引导学生分组分析讨论,重点分析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生态平衡的。最后引导学生分析认识到,生态平衡的破坏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常常是人为因素强化自然因素的作用。并由此引发学生对人如何与自然相处的思考。

“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的教学,可以采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方法,由学生自己谈自己的认识,最后由教师总结到一方面“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地发展”,另一方面“使生态系统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此教学中,注意“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观点的渗透。

五、本课题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教学中要讲“理”和联系实际。本节教学内容中,“生态平衡的概念”与“生态平衡的原理”是“理”很浓的内容,教师应注意说“理”,以强化学生对此内容的理解:“影响生态平衡的因素”与“保持生态平衡的意义”,则更倾向于与实际的联系,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在对实际情况的了解和分析基础上,强化学生对此内容的理解。

2.教学中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本节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涉及到有关生态系统的各个方面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与前面的知识相联系,在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运用有关的生态系统的知识、概念,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以及生态平衡的原理等问题。

3.本节教学中的观点教育,应以“在了解影响生态平衡因素和认识保持生态平衡意义基础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为重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突出人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和作用,以便更好地渗透此观点。

六、小资料补充: 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

生态系统普遍存在着反馈现象。什么是反馈?当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它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这个过程就叫做反馈。反馈有两种类型,即负反馈和正反馈。

负反馈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反馈,它的作用是能够使生态系统达到和保持平衡或稳态,反馈的结果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例如,如果草原上的食草动物因为迁入而增加,植物就会因为受到过度啃食而减少,植物数量减少以后,反过来就会抑制动物的数量(如:教学过程设计中的负反馈图解)。

另一种反馈叫正反馈,正反馈是比较少见的,它的作用刚好与负反馈相反,即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其它一系列的变化,反过来不是抑制而是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成分所发生的变化,因此正反馈的作用常常使生态系统远离平衡状态或稳态。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正反馈的实例不多,下面我们举出一个例子加以说明:如果一个湖泊受到了污染,鱼类的数量就会因为死亡而减少,鱼体死亡腐烂后又会进一步加重污染并引起更多鱼类死亡。因此,由于正反馈的作用,污染会越来越重,鱼类的死亡速度也会越来越快。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正反馈往往具有极大的破坏作用,但是它常常是爆发性的,所经历的时间也很短。从长远看,生态系统中的负反馈和自我调节将起主要作用。

28

第24章 人与环境

教学目标:

1.通过查询有关资料,了解世界和我国人口增长状况,并学习查询资料的方法。

2.通过对具体实例和统计数字的分析与讨论,了解人口增长对环境、资源和生态平衡造成的影响,认识控制人口数量的重要意义。

3.在讨论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的相互关系以及人口数量与环境关系协调等问题的基础上,理解计划生育作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重点、难点分析:

1.人口过度增长对环境、资源和生态平衡的影响是本小节学习的难点。学生理解了这个问题,有助于理解控制人口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生态平衡的角度引入。生态系统中由于某种生物的数量增加或减少会引起生态系统的变化,这种变化达到一定限度,生态系统就失去了自动调整的能力而造成生态平衡被破坏。人类在生态系统中占有一定位置,是生态系统中最有智慧、最能影响生态系统稳定的成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人类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越来越大,人类在生活中需要的资源越来越多,人口数量的增长会对环境、资源以及生态平衡带来什么影响?将这一问题交给学生,请学生分析人类对环境的方方面面的影响,正确认识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此外,地球是它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各种生物在地球上都应该有生存的权利和可能性,人类应该很好地与各种生物共同生活,人类不能因为自身的发展而影响其它生物的生存。所以人类必须考虑自己的生活与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对生态平衡的影响。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必将影响环境、资源以及生态平衡。近年来,中外电影界拍摄了一些有关人类与环境关系的电影,如《侏罗纪公园》、《与狼共舞》、《横冲直撞》等等,这些电影告诉我们一些关于人类如何与其它生物共存,告诉我们人类在采取一些活动时必须考虑对环境、对生态平衡的影响。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电影资料于教学过程中。

2.控制人口的意义是本小节的重点。通过多年广泛的宣传教育,学生已经知道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中国人口的增长的政策。但是,为什么要控制人口,控制人口的意义是什么,需要在本小节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识。认识控制人口的重要性,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生物学角度,人口数量对生态系统、对生态平衡的影响,这一方面在前面已经说明;另一方面从社会学角度分析。课前可以让学生做一些调查或者资料查询,了解人口数量与人口素质的相互关系,在国家目前的经济水平上,人口数量过度增长会对人口质量带来什么影响。通过以上学习,正确认识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之一的必要性。

【教学建议】:这一节内容的教学最好通过学生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师可以准备一些资料,包括有关的数字、挂图、录像等供学生讨论,教师也可以通过提出一些问题组织学生的讨论。 教学过程设计:

1.课前准备:

有关中国和世界人口资料以及资源资料的查询。 【查询方法】:

(1)到有关单位,如国家、市、区计生委了解情况。 (2)查找有关书刊、报纸、环境公报、人口公报。 (3)计算机检索,输入关键词,可获得相应的资料。 【查询内容】:

(1)中国人口数量的有关资料以及世界人口状况。

(2)中国土地、水、森林等资源状况以及世界土地、水、森林等资源状况。 (3)人口对资源的影响。

(4)人口数量与住房、交通、升学、就业等社会问题的关系。 2.复习上一节课,引入新课: 利用池塘生态系统教学挂图提问:在这个池塘中,若饲养的鱼过多,池塘会发生什么变化?这种变化的实质是什么?

一个生态系统,生物生存的空间是有一定限度的。若鱼类过多,鱼呼吸消耗水中的氧气会造成水中氧气不足,最终危及鱼类自身的生存。所以,鱼类密度过大,会影响到生态系统的平

29

第一节:人口增长与计划生育

衡状态。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受到环境的制约,同时也会对环境产生影响。维持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对平衡状态,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

与其他生物相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同样受到环境的制约,同样也会对环境产生影响。本小节讨论的主题就是人口与环境的关系。

3.关于“世界和我国人口的增长”的教学: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的人口众多是怎样形成的? 根据教材(我国人口增长示意图)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从这个示意图,我们可以看到什么?

(2)这个示意图只记录到1989年,10年过去了,目前中国人口数量是多少?

(3)结合教材(我国人口增长示意图),看这张表,说明中国人口增长的特点。为什么近年来增长速度比较稳定?

1760年-1995年中国人口每增加2亿各需要的时间 时间 人口 人口增加2亿需要的时间 1760-1900 2亿-4亿 1400年 1900-1954 4亿-6亿 54年 1954-1969 6亿-8亿 15年 1969-1982 8亿-10亿 13年 1982-1995 10亿-12亿 13年

(4)在查询资料中,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如何? 世界人口每增加十亿所需要的时间 年 人口(亿) 增加数(亿) 时间数(年) 1830 10 1930 20 10 约100 1962 30 10 32 1975 40 10 13 1985 50 10 10 1999 60(估计) 10 14 【小结】: 1928~1949年的21年间,我国人口增加了0.7亿, 1982~1989年期间,我国人口也增加了0.7亿,但同样的增长却只用了5年时间。这说明我国人口增长的速度加快。近年来,人口增长的速度比较稳定是由于国家采取了一定的政策,使增长的速度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虽然国家采取了一定的控制措施,但每年净增长量仍然很高,每年增长人口在千万以上。 4.关于“人口增长与资源危机”: 【讨论】:人口增长必须增加对各种资源的需求。人口增长带来的资源危机有哪些方面?(学生在课前进行了相关问题的调查和资料查询,可以结合学生的调查,并提供有关录像资料组织学生的讨论。)讨论可以分为几个问题:

(1)人口增长与粮食问题。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地。人口增加使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减少,由此引起粮食问题。

(2)人口增长与水资源。水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质。地球上淡水资源有限。人口增必然会造成水资源的短缺。历史上曾因水的问题而引起的战争正说明水资源的重要性。

(3)人口增长与能源。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类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需要消耗越来越多的能源物质,需要提供更多的石油、煤、天然气等能源物质。但是,这些物质都是不能再生的物质。人口数量的增长也将引发能源的危机。

【小结】:我国的土地资源、水资源以及能源都是有限的。如果不能控制住人口的数量,最终会由于资源的缺少影响我们的生存。 【提问】:人口增长会不会影响生态系统,影响生态平衡? 5.关于“人口增长与生态平衡”: 人类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员。人类的生存依赖着生态系统,同时也对生态系统产生了影响。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人类基本上能够处理好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但是,随着人口增长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对环境的冲击和压力越来越大,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越来越紧张。人

30

类为了解决自身的需要,维持自身的生存,在生产活动中改变了生态系统的结构。这些改变,不仅破坏了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状态,同时也触发了一些自然灾害的发生。

有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介绍自己所听到、看到的一些情况,认识人口增长与生态平衡的关系。

6.人口增长与人口素质的关系:

【讨论】:(1)人口数量与城市住房、城市交通、升学、就业等关系。 (2)人口数量与人口素质是否有关?说明理由。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调查结果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应注意引导让学生认识到人口数量的无限制的增加会造成众多的社会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只能通过控制人口的数量。 7.计划生育与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讨论】:(1)怎样解决人口增长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2)我国政府采取了什么政策控制人口数量? (3)控制人口增长的具体要求有哪些? (4)控制人口增长的意义是什么? (5)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小结】:当今有四大环境问题,人口、粮食、资源和环境。这些问题中,核心问题是人口问题。不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就无法解决其他三个方面的问题。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人口的增长对世界影响很大,所以中国应该、同时也能做到控制中国的人口增长。只有这样,才有利于这个自身的发展和世界的发展。 【小资料】:1.历史世界环境日主题 1974年 只有一个地球 1975年 人类居住

1976年 水:生命的重要源泉

1977年 关注臭氧层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壤退化和滥伐森林 1978年 没有破坏的发展

1979年 为了儿童和未来——没有破坏的发展 1980年 新的十年,新的挑战——没有破坏的发展

1981年 保护地下水和人类食物链;防止有毒化学品污染

1982年 纪念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10周年——提高环境意识 1983年 管理和处置有害废弃物;防止酸雨破坏和提高能源利用率 1984年 沙漠化

1985年 青年、人口、环境 1986年 环境和和平 1987年 环境与居住

1988年 保护环境、持续发展、公众参与 1989年 警惕全球变暖 1990年 儿童与环境

1991年 气候变化——需要全球合作

1992年 只有一个地球———齐关心,共同分享 1993年 贫穷与环境——摆脱恶性循环 1994年 一个地球,一个家庭

1995年 各国人民联合起来,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1996年 我们的地球,居住地、家园 1997年 为了地球上的生命 2.世界一些国家和中国耕地面积: 地区 世界 澳大利亚 加拿大 美国 印度 中国 耕地面积(公顷) 13.46亿 5078万 4542万 1.875亿 1.661亿 9540万 人均耕地面积(公顷) 0.24 2.88 1.57 0.72 0.19 0.08 31

3.中国的水资源危机:

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而人均水量却居世界第172位,只相当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美国的1/5,前苏联的1/7,加拿大的1/48。

我国的城市供水不足问题日益严重,缺水城市近300座,城市地下水超采严重。

每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约356亿吨,并逐年增加,江、河、湖污染严重并呈加重的趋势。50%的地下水被污染; 40%的水源已经不能饮用。

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农村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2、学会分析资料,利用资料解决问题。

3、通过学习本节内容,认同农村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建设家乡献计献策。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讲述了农村环境的变化、如何发展生态农业。教学重点是举例说明农村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难点是通过分析资料,培养学生如何在农村发展生态农业的意识。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是新课标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学下册第 8单元第24章人与环境第2节关注农村环境。主要内容是农村环境与人类的关系及意义,人类生存面临的环境问题。本教学案例,充分利用校园周边现有的教学资源与教材配套的生物教学资源库中的教学资源来创设教学情景,导入新课。教学中通过对农村环境的调查活动、讨论让学习在做中学,因此,本节课的设计主要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贯穿着师生的互动和师生的双向交流,引导学生的自我探索、自我思考和自我表现,通过设疑,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利用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讨论中,师生互动,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资询者和学习伙伴,建立起一个和谐、民主的教学课堂氛围。

教学程序:激趣导入 ----讨论思考----分析综合----归纳小结 四、学情分析

我校是农村乡镇中学,学生们看得到周边的环境变化情况,并通过电视等媒体了解全国其它地方的环境状况,学生们已具有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学生对有关人与环境的内容,非常感兴趣,抓住学生的这种兴趣特点,以他们感性认识为背景,引导关注身边常见的环境问题,在教学中讨论分析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利用已经建立的知识基础,在此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

五、教学设计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课前作调查对比家乡环境的昨天和今天查图文资料,多媒体,

教学内容 :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题:第 24章第2节关注农村环境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创设情境

问题: 1、人类保护自然环境与人类的生存有什么重要意义? 2、请说出生态系统的概念,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

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复习旧知,情景再现,尽快融入到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 激起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家乡环境的变化 探究思考,获取新知

调查活动:对比家乡环境的昨天和今天 活动方法与步骤(课前完成调查):

1、全班同学分成4人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调查家乡的环境变化。 2、各小组的同学选择感兴趣的专题进行调查。

32

第2节 关注农村环境

3、制定详细的调查方案: ( 1)调查人:调查对象: ( 2)调查时间: ( 3)调查地点: ( 4)调查目的:

( 5)采访时的谈话提纲 4、调查结果: 5、理论分析:

6、提出意见和措施: 7写出调查报告: 8、交流讨论:

引导同学们在课后一定要认真阅读课外读“加强农药的环境监督刻不容缓”。

各小组结合当地的教育资源及自己的实际选题,课前完成调查。认真交流课前的调查,分析讨论,积极思考。组长组织同学分工合作,制定调查方案;把调查的资料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总结形成调查报告;参加课堂讨论并作答。

引导同学们分析讨论他们课前准备的调查报告,然后交流回答问题,分析讨论是人们学会学习的方法之一,鼓励同学们大胆质疑、讨论。这种设置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

采用讨论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迪学生,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联系生活,认识人类的生存与环境的关系。 二、发展生态农业

(一)、农村环境: 概念 农村环境问题

(二)、发展生态农业是改善农村环境的必由之路:生态农业生态农业的特征 (三)教学过程:引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生产和消费农药的大国。但在农药的施用过程中,农药中毒引起的伤亡事件时有发生,并且农产品中高毒农药残量超标时也往往造成食用者发生事故。对于这种情况我们注意些什么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部分内容。 请同学们看书P99页,思考:什么是农村、什么是农村环境? (答:农田生态系统是进行农业生产的场所,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所聚居的地方就形成了农业村落,即农村。农村环境是指以农村居民为中心的乡村地区范围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和。它实质是村民与自然的相互依赖的关系。)

很好,下面我们就请几位同学将调查的家乡环境变化的情况汇报一下。(过程略)

请大家大家讨论: 1、“发展经济必然要破坏环境”,这种说法对吗?

(答:不对。发展经济同时要考虑可持续发展,考虑环境保护,尽可能地保护 环境,否则得不偿失,先污染再治理是一种落后的观念。)

2、为进一步美化家乡环境,我们中学生应该力所能及地做些什么?

(答:略。点评:每个人力所能及的事情很多,且都不会相同,关键是切实可行。)

讲述:那什么样的农业既能够使得农民增产增收,又可以保护农村环境,防止农村环境污染,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呢?对,发展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那么生态农业具备什么样的特征呢?请同学们看书P102页,某生态农业村的结构示意图。讨论:

1、输入这个农业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源于哪里?(答:太阳能。) 2、在这个农业生态系统中,分解者主要分布在哪里?(答:沼气里。) 3、图中处理农作物秸秆和处理粪便的方式,有什么优点?

(答:优点是利用农作物和秸秆中的能量,杀灭粪便中的病菌,减少燃烧秸秆对环境的污染,减少粪便传播疾病的机会等。) 4、这个村利用多余的肉、蛋、奶办起一家食品加工厂,你认为应该如何处理下脚料? (答:食品加工厂的下脚料也含有很多没有被利用的能量,可将它们放入沼气池发酵后,剩余的渣水再为农作物施肥。) 讲述:生态农业又称无公害农业、有机农业,它具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优化农业结构—总结:经过同学们的调查,不难发现农村的环境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这个变化有可能向好的一面转化,但也有可能向不利的方面转化。 —不仅有传统的种植业,还有养殖业、食品加工厂等。这样可以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提高农

33

作物中生物能量的转化率。二是保护生产、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废弃物得以多层次、多途径的再循环利用,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用量。

因此,发展生态农业是改善农村环境的有效途径,是建设美好的农村环境的必由出路。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 P101)

练习:P103页思考与练习1——3题。

课后记: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对生态农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认识了生态农业的优势,认同发展生态农业是改善农村环境的有效途径,是建设美好的农村环境的必由出路。同时明确了作为中学生应该做什么,怎样做。

分析讨论:

1、输入这个农业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源于哪里?(答:农作物、生产者) 2、在这个农业生态系统中,分解者主要分布在哪里?(答:沼气池)

3、图中处理农作物秸杆和处理粪便的方式,有什么优点?(答:清洁、环保、高效) 4、这个村利用多余的肉、蛋、奶办起一家食品加工厂,你认为应该如何处理下脚料? (答:用来作饲料,作为沼气池的原料等)

学生认真阅读资料,仔细观察某生态农村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中各项以它们之间的关系。 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讨论,各小组的中心发言人回答问题。

从活动开始,组织学生积极讨论,认识身边的环境与人类的关系是多方面的,我们必须做到在利用环境的同时要能够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从而有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向学生渗透 STS教育。

三、小结

归纳小结,形成体系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需要关注的农村问题有哪些?如何发展生态农业,从而有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你还有什么问题? 3、你还想知道什么? 4、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讨论、交流发言,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自己总结,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利于学习能力的培养,利于学习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作业 课后巩固

1、完成教材第102页第1、2、3题。

2、请你与其他同学合作,收集有关人类改善环境的例子,以你身边的例子作素材,写一篇提醒人们关注环境的倡议书。

学生课堂完成一部分,其余下课后完成。 作业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一种手段。

教学反思:本节内容是本册书的将要结束的内容,前面有好的开端,后面也应有一个好的结尾。教学中尽力将本节内容设计得更好。由于本节内容学习的是关注农村环境,介绍了家乡的环境变化、发展生态农业,内容看似简单,但是本节内容里蕴涵着人文思想,让学生通过调查活动学习身边的环境状况以及如何发展生态农业,让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大胆创新,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本节内容的教学,今后应注意资料丰富、贴切,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参与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另外要考虑到这节内容是八年级下后面的知识,这时的学生学习兴趣远不如七年级的学生,教师在学生的参与面问题多作思考。

教学点评:

本案例教学能针对农村学校的实际,结合教学内容,有效整合当地教学资源。通过学生在课前对家乡环境调查的活动,探究知识,训练能力,同时蕴涵着情感、态度与价值光的培养。通过对比家乡环境的变化,认识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变化的原因,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关注和自觉保护家乡环境,从而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整个教学过程以问题、调查、资料分析等活动为载体创设教学情景,引导探究、分析与综合,注重知识发生的过程和内在联系,力求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在教学环节及知识间的过渡和衔接、知识的挖掘与能力的整合、家乡明天环境的展望或设计等方面还应有教学上的思考。

3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列举城市社区环境发生的变化和存在的问题。

2、能力目标:能够设计并实施调查社区环境变化的活动,并得出初步的结论,在全班进行交流。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并做到保护身边的环境应该从我做起、从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做起。

二、教学重点:组织好调查。

三、教学方法:交流、汇报、观察、讨论。

四、板书设计: 第三节 关注城市环境 一、城市环境: 1. 城市生态系统

人类起主导作用

2.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高度开放

易造成环境污染 二、创建良好的社区环境从我做起: 对污染物回收利用、控制排放

城市绿化和美化

提高环保意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五、教学过程:

引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农村生态系统的一些知识,从中可以看出人在其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因此,它属于人工生态系统。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种更为复杂的人工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

首先请同学们看书P103页和P105页,思考 1、什么是城市生态系统?

(答:城市生态系统是以人为主体,城市居民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是复杂的人工生态系统。其组成成分不仅有生物和非生物,还包括人类和社会经济要素。) 2、城市生态系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答: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是人类起主导作用。) 讲述: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一是城市生态系统中人类起着主导作用:城市中的一切设施都是人制造的,人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绿色植物的量很少;消费者主要是人类;分解者微生物的分解功能不强。二是高度开放:城市生态系统不论在能量上还是在物质上,都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这种高度的开放性又导致它对其他生态系统具有高度的依赖性,同时会对其他生态系统产生强烈的干扰。三是易造成环境污染: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弱,容易出现环境污染等问题。城市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对环境污染的自动净化能力远远不如自然生态系统。 3、目前我国城市的污染主要有哪些?

(答:从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水污染和噪声污染等。) 讲述: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我国600多个城市中,大气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还不到1%。近十年来,我国城市大气污染始终是以烟尘、二氧化硫为代表的煤烟型污染。而空气中二氧化硫含量过高,是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

下面请同学们按小组汇报一下调查社区环境的变化的情况。 (过程略) 讨论:

1、“城市环境特别是空气质量一定比乡村差”,这种说法对吗?

(答:这种说法不对。一般来说,由于城市人口密集、交通拥护、各种污染导致城市空气第三节 关注城市环境

质量下降。但是通过人们的共同努力,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绿色城市是可以实现的。) 2、为进一步美化社区环境,我们中学生应该力所能及地做些什么? (答案不同,只要是美化社区的、力所能及的即可。)

讲述: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社区中间,创建良好的社区环境是我们的责任。讨论:

1、你知道废弃的塑料对我们的环境有什么危害吗?防止塑料袋对环境的危害,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2、从保护城市环境的角度看,我们应该提倡一种什么样的文明消费行为呢?

35

3、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小动物?怎样做才能为这些小动物提供一个方便的生存条件呢? 讲述:创建良好的社区环境,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1、加强对污染物的回收利用,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

2、大力促进城市的绿化和美化,提高城市的植被覆盖率,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净化能力,并为城市居民创造舒适优美的生活环境,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

3、提高城市居民的环境意识,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广大居民能够自觉地保护环境、美化环境。

课后作业:“给你的家居打分”,按书P109页的评价内容给自己的家居打分,根据得分找出自己家居环境中不利于健康的问题。下节课进行汇报。

教学目标:

1、评价家居环境主要污染物来源。

2、举例说明家居环境主要污染物的来源。 3、讨论制定防止室内环境污染的有效对策。

4、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的家居环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 5、引导学生认同绿色消费和绿色文明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1.举例说出家居环境的主要污染物。 2.活动:“讨论防止室内环境污染的有关措施。 3、讨论防止室内环境污染的有关措施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媒体展示一装修漂亮的新房子,同时呈现资料:装修与疾病,并提问:【看图片和阅读资料:回答问题】

(1)、这房子能马上入住吗?为什么?【易造成环境污染】 (2)、装修材料中的一些有害物质是导致某些疾病的发病率增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它会引起哪些疾病呢?儿童白血病、皮肤病、皮疹、哮喘病

2、展示一般家庭的居室图片:

陈述:这是我们同学们常见的家居环境,看 2、思考、联想。 看,想一想与你家有相似的地方吗?你的家居环境如何呢? 《二》活动:给你的家居环境打分: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09页评分表:

提问:评价我们的家居环境的表中所设计的项目是否合理?好友补充吗? 2、给你的家居环境打分。 3、引导学生讨论:

(1)通过调查,你们发现家居环境中哪些问题可能会影响我们的健康? (2)你希望的家居环境是什么样的? 一、课标要求

1. 举例说出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2、说明食品的腐败原因。3、运用食品保鲜的一般方法。4、举例说出克隆技术和转基因技术的应用。5、关注生物技术的发展对人类未来的影响。

二、典例分析

例1 :制作泡菜的原理是利用 使蔬菜中的有机物生成 ,泡菜坛里创设无氧环境的方法是 。 解析:各种发酵食品呈酸性大多是因为乳酸菌发酵生成了乳酸所致,制泡菜的原理也是如此。乳酸菌的发酵要在 温度适宜、没有氧气的条件下,所以,泡菜坛除了要加盖外,还要在坛口用一圈水来封口,以确保隔绝空气,起到密封的效果。答案:乳酸菌,乳酸,泡菜坛加盖用水封口确保隔绝空气。

点评:此题注重考查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

36

第4节 家居环境与健康

例2:“科学家把控制合成胰岛素的基因转入大肠杆菌内,对大肠杆菌进行大规模培养,使之大量产生胰岛素”。科学家关键利用的是 技术。

解析:大肠杆菌产生胰岛素的过程是:先将人胰岛素基因从人的染色体上分离出来,插入从细菌细胞中提取出来的质粒(一种小圆环DNA)中,再将这个合并起来的、带有胰岛素基因的质粒,转移入大肠杆菌细胞中,随后该胰岛素基因会指导大肠杆菌细胞产生胰岛素,人类即可将这些胰岛素提取并收集出来,用于治疗糖尿病。答案:转基因技术。

点评:此题注重考查转基因技术的方法和任务。 三、练习 1、(2008年江苏镇江市)大量细菌可使食品迅速腐烂,食品在冰箱中能保存一定时间不腐烂,是因为冰箱中( )

A.细菌很少 B.细菌繁殖很慢 C.没有细菌 D.细菌都冻死了 2、(2007年山东淄博市)科学家将雌黑鼠乳腺细胞的细胞核移入白鼠去核的卵细胞内,待发育成早期胚胎后移入褐鼠的子宫内,该褐鼠产下的小鼠的体色与性别是( )。 A.黑、雌 B.褐、雌 C.白、雄 D.黑、雄

3(2008年山东省东营市)运用现代转基因生物技术方法,将抗菜青虫的Bt基因转移到油菜中,培育出转基因抗虫油菜。该品种能产生特异的杀虫蛋白,对菜青虫有显著抗性,能大大减轻菜青虫对油菜的危害,减少农药使用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Bt基因的化学成分是蛋白质; B.Bt基因含有菜青虫的遗传物质; C.转基因抗虫油菜能产生杀虫蛋白是由于具有Bt基因; D.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随意改造物种,不存在安全问题。 4.(2008年江苏镇江市) 制作面酱,需要曲霉来产生鲜味,它主要用来分解和转化( )

A.糖 B.淀粉 C.脂肪 D.蛋白质 5.(2008年山东淄博市)下列有关克隆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对好的菊花品种进行扦插 B.取植物的花粉进行组织培养,产生幼苗 C.由一个受精的鸟卵培育成一只鸟 D.取牛的体细胞培育成一头小牛 6.(2008 年江苏淮安市)下列不属于现代生物技术在医疗方面作用的是( ) A、基因治疗 B、生物芯片诊断 C、基因诊断 D、绿色能源 7、(2008年山东省东营市)普通烟草的叶容易被虫吃掉,科学家发现苏云金杆菌能产生杀死该虫的毒素,于是将苏云金杆菌中产生杀虫毒素的基因转入到普通烟草细胞中,得到了抗虫效果良好的抗虫烟草。①杀虫毒素基因是苏云金杆菌细胞内 上的片段。②这样的抗虫烟草就是一种 生物。③这一事实说明生物的性状是由 控制的。 8、(2008年江苏无锡市)右下图是科学家利用先进的生物工程技术,培育“多利”羊的操作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甲羊和乙羊为“多利”的诞生分别提供了 _____和_____。

(2)细胞A是在体外培养的,然后被植人到丙羊的_____内发育。

(3)“多利”的长相与_____羊一模一样。

(4)“多利”羊的培育属于动物的克隆,也就是动物的_____ (有性或无性)生殖。 例如利用2制面酱淀粉发酵技术葡萄糖9、要求学生仿照图中示例,在下图的箭头处填上能表示分解利用制造包括转基因技术两概念关系的最合适的连接分解1米曲霉词,在框框内填上适当的概生物技术3制造用于氨基酸念,构建生物技术的概念图,

包括合成细菌DNA转入使学生将生物技术相关知识包括人胰岛素基因点用概念图联系起来形成知人工胰岛素4识网络。 现代生需要核移殖1、

2、 3、

物技术包括克隆羊需要用于克隆技术6利用细胞培养体细胞5胚胎移殖7无性生殖 37

4、 5、 6、 7、

参考答案:1.B;2、A;3、C;4、D;5、C;6、D;7、①DNA ②转基因 ③基因;8、(1)细胞膜、细胞质 细胞核 (2)子宫 (3)乙 (4)无性;9、1.蛋白质,2.分解成,3.分解成,4.控制合成,5.需要,6.包括,7.进行的。

发酵技术(第一课时) 章 节 课题 学校 课型 福建省建阳巿第二中学 小组探究与讨论相结合、小组竞赛等 第25章 生物技术 第1节 发酵技术(第一课时) 身边的发酵技术 任课教师 地点 詹文英 生物实验室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举例说出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 (1) 尝试制作甜酒、泡菜、酸奶等食品的发酵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2) 通过小组探究、收集资料、汇报探究结果等活动,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合作交往的能力、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1) 通过实践活动,体验知识与技术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及对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的理解。 (2) 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涉及的是身边的发酵技术和工业化的发酵产品。第一课时关于身边的发酵技术教材安排了多个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的实践活动,如制酸奶、酿米酒、蒸馒头、作泡菜、制作沼气发酵装置等。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微生物的种类和与人类的关系,进一步认识人们如何利用微生物而开发的生物技术产品,体会生物科学知识和技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价值。因此,学生不仅对本节课内容感到新颖、好奇,而且对制作发酵食品还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本节虽然知识结构并不复杂,但从科学技术与生活实际的角度看,内容和形式不容忽视,因为它为提高同学的实践能力、体验知识与技术在实际生活的应用提供了非常好的素材和机会。 2、学生情况 我校是福建省第二批课改实验学校,电教设备齐全,有校园网、多媒体教室、电脑备课室,教学设施齐全。每周两节生物课,每个年级都组织了生物兴趣小组,经常开展活动。本节课的教学班级为初二4班,属于初二年级的较优秀班,大部分是城里的学生,少部分来自农村,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较弱,但课外知识丰富,学生有一定的学习主动性,有一定的求知欲望,有一定的探究问题的兴趣,能够和老师配合,可以通过师生互助,不断的 在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38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品尝一杯自制的酸奶等实践活动。 难点:米酒和泡菜的制作等到实践活动的实施落实。 三、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从“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的理念出发,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了有助于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有助于让学生体验知识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的教学方式。学生通过分组查阅、整理资料,有助于他们提高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小组分工合作、共同探究、亲自动手制作酸奶、制作米酒、泡菜、馒头等食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同学汇报结果,提高表达交流的能力。小组竞赛,提高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整个过程都在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的精神,使学生体验到知识与技术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从而更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方法(方式)与学习方法 小组讨论与探究、其他小组提问汇报小组回答的竞赛法。 五、课前准备 老师:自制的PowerPoint课件,准备的面包、馒头、自制的酸奶等。 学生:自制的米酒、自制的泡菜、自制的酸奶以及与其相配的PowerPoint课件。提前两周 开始准备。 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从有盖的瓶子中变出面包、馒头、自制的酸奶、酱油、米酒、米醋、甜面酱等。这些你们吃过吗?它们的生产与哪一类生物技术有关? 对学生回答做总结,导入新课。(板书题目第1节,发酵技术) 过渡句:正如刚才同学所说,这些食品的制作与微生物的发酵技术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身边的发酵技术(板书) 提问:利用他们制作食品时,主要根据什么原理呢? 现在请各组代表上来展示你们的成果,说说你们的体验。 学生活动 倾听问题,齐声回答。 各组同学跃跃跃欲试 (一)制作酸奶(板书) 用PowerPoint展示酸奶的制作过程及注意事项,出请第一组的代表上前展示。 示课下自制的酸奶,邀请同学课下来品尝。 是为了消毒,以免其他的细菌和真菌使酸奶腐败。 1. 提问:为什么要将鲜奶煮沸呢? 小组讨论、思索、回答 2. 提问:人类在把细菌和真菌应用于实适宜的温度、现成的有机物、潮湿的环境。 际生活和生产中时,应该给他们提供怎小组讨论、思索、回答。 样的条件呢? 回答:利用乳酸菌将牛奶中的糖类等有机物分解成乳3.乳酸菌的发酵原理是什么?(用酸,因此酸奶酸溜溜的。 PowerPoint展示) 4. 评价、鼓励。 制酸奶利用的是细菌中的乳酸菌,只有 在无氧的条件下乳酸菌才能将牛奶中的第二小组抢先回答:四川泡菜、韩国泡菜还有我们自有机物分解成乳酸。 己制的泡菜。 5、请例举一种利用同样原理制作的食品

39

(二)制作泡菜(板书) 第二小组已经为我们准备了泡菜,大家用PowerPoint课件展示泡菜的制作过程及注意事一起看看他们的作品吧。 项,出示课下自制的泡菜,邀请同学课下品尝泡菜。 亲自品尝一口并充分肯定。 小组讨论、思索、回答 1、提问:为什么要用一圈水来封坛口? 造成无氧环境,因为只有在无氧的条件下乳酸菌才能2、提问:微生物从哪里来? 将蔬菜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乳酸。 3、提问:在配料中为什么要加入白砂微生物从菜坛子或配料中来。 糖? 白砂糖为微生物提供营养。 过渡句:我们南方有着悠久的自制米酒的历史,米酒的制作与哪些微生物有关? 第三小组的同学举起他们的酒瓶子,并回答问题。 (三)酿一瓶醇香浓郁的米酒(板书) 用PowerPoint展示制作甜酒的过程及注意事项,并课前,第三小组已经为我们精心制出示课下自制的甜酒,邀请其他同学课下来品尝。 作了味美醇香的米酒,下面请他们组给 我们介绍一下。 小组讨论、思索、回答 1. 让一个同学品尝,提出问题:你的酒药中含有曲霉、毛霉、酵母菌等多种微生物,可以制作 成功吗?制作过程中应注意米饭为原料进行进行酒精发酵。 什么问题? 米饭表面的绒毛是霉菌的菌丝。酿制的时间过长,米2.加入的酒药对酿制米酒起什么作酒的甜度会减小,酒味变浓。 用? 3.米饭表面的绒毛是什么?酿制的时间拖长,酒味会发生变化吗? 4、用课件展示发酵原理反应式: 教育:其他同学可以借鉴这种方法,尽你的一份孝心,给家人制作出美味的米酒和可口的泡菜。不过要记得提醒家人,饮酒过量对身体是有害的,我们中学生不应该喝酒。 过度句:第四小组到农村参观了沼气池,请他们说说农村是怎样利用微生物发酵的。 (四)沼气发酵(板书) 提问:1、沼气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2、加入的池塘污泥起什么作用? 3、加入的植物秸秆、人畜粪起什么作用? 情感升华 请同学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谈自己的感受。 评价:优胜小组是第一和第三小组。 课下作业 用课件出示作业 用PowerPoint展示沼气池结构示意图 小组讨论、思索、回答 主要成分是甲烷 提供沼气发酵所需的微生物,尤其是产甲烷细菌。 为微生物的发酵提供有机物和养料。 谈感受,主要体现出合作、探究的快感,同时体验到了生物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产生热爱生物学科的热情。 尝试其他几种发酵产品的制作,与家人共同分享。 七、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课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出色完成了查阅资料、共同探究、动手实践、课件制作、表达交流等工作。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自己的收集、整理、分析资 40 料的能力;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表达交流的能力等;培养了相互协作的精神等。学生对本节课由始至终都充满着很高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真正体验到知识与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课下交流和同学课上谈的感受可知,很多同学体会到: 1、 生物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确实有用武之地。 2、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使同学之间有了更多合作的机会,为促进同学间和谐的 关系创造了条件。 3、 这种教学方式给同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求知和实践的空间,有利于挖掘同学的潜能。 4、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原本其他科成绩较差的同学却对生物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不足之处:班级人数过多达70人,学生最后谈论对本节课的体会时,由于时间有限,有些同学很想表达自己的感受,可是未能如愿以偿。有些小组的发酵产品也没一一展示。 八、教学点评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的第22章的细菌、真菌和病毒内容后,再一次感受微生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但角度不同。又是落实《生物课程标准》“生物技术”主题的开节内容。其知识内容并不多,关键是如何让学生认识知识的应用价值和生物技术在人们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詹老师给我们提供 了一个成功的教学案例。 1、教师能在对教材内容分析和学校、学生分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校内外的多种课程资源(如校园网络、家庭传统发酵技术等),特别是学生资源(发酵产品的认识、城市和乡村学生的经验等),让学生在课前、课外查阅收集资料、动手实践和调查等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发展探 究实践能力。 2、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较好地利用教材和组织教学。詹老师以小组探究为核心的多种教学方式,通过让学生展示课前的作品和成果、小组交流讨论及回答竞赛等方法,让学生在活动、探究和相互交流中提高了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和有效的竞争意识,并充分领会了生物科学知识的无穷魅力。同时促进了学生团队精神的养成,及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理解。 第二节 现代生物技术 教学目的:

1、举例说明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2、关注和评价生物技术的发展对人类未来的影响。 教学重点: 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教学难点:活动:分析科学家利用细菌合成人胰岛素的研究过程。 教学方法: 讨论、阅读、交流、观察、归纳 教学板书:第二节 现代生物技术 一 、转基因技术:

活动:分析科学家利用细菌合成人胰岛素的研究过程。 1、 转基因技术与制药。

2、 转基因技术与遗传病诊治。 3、 转基因技术与农业。 4、 转基因技术与环境保护。 教学过程:

观察:p125 转基因技术示意图

分析:科学家利用细菌合成人工胰岛素的研究过程。 思考:

1、转基因技术的操作对象是什么? 2、转基因技术的任务?

3、转基因细菌为什么能够在短时间内生产大量的人胰岛素?

讲述:从科学家利用细菌合成人胰岛素的研究过程看成,转基因技术就是把一个生物体的基因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DNA的生物技术,科学家将一个人的胰岛素基因插入到细菌质粒中,

41

一旦这个质粒进入某个细菌体内,细菌细胞及其后代都会含有人胰岛素基因。结果,细菌就开始生产人胰岛素,由于细菌繁殖速度很快,且新陈代谢旺盛,所以能在短时间内生产大量人胰岛素。 交流:哪位同学来谈一谈现阶段利用转基因技术取得的成就。(略) 阅读;:p125-----129 提问:

1、 什么是转基因技术?

2、转基因技术在制药上的开发和利用如何?

3、转基因技术在遗传病的诊治上开发和利用如何? 4、转基因技术在农业上的开发和利用如何? 5、转基因技术在环境保护上的开发和利用如何? 交流:上述题。(略)

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转基因技术对人类生活产生的影响。通过同学们举例说明、阅读、分析、讨论等活动对知识进行了学习。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知识就是让学生们了解转基因技术的原理及其在人类医药卫生、生活、生产、农业等方面的开发和应用。学生们在自学、查阅、讨论、交流中完成了教学目标。 二、克隆技术 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克隆技术的应用。

2、 关注和评价生物技术的发展对人类未来的影响。 教学重点:

1、活动:寻找科学家培育克隆羊“多莉”成功的奥秘。 2、现代生物技术引发的社会问题。

教学方法:表演、观察、讨论、交流、阅读、归纳。 教学板书:

二、克隆技术:

1、活动:寻找科学家培育克隆羊“多莉”成功的奥秘。 2、克隆技术的意义。

三、现代生物技术引发的社会问题:

1、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2、 克隆技术伦理之争。 教学过程:

提问:

1、绿色开花植物的繁殖后代是由什么器官进行的?是否其它器官也能进行繁殖后代? 2、这种不是由生殖器官来进行繁殖后代的方法叫什么? 3、在动物体上能否进行这样的繁殖方法?

引言:在动物体上进行的无性繁殖的技术叫克隆技术,其原理是怎样的我们下面来学习。

活动:学生表演“多莉羊”找妈妈的小品节目。 阅读:P129----131 讨论:

1、“多莉”好像有三个母亲,到底哪一只羊是它的母亲呢? 2、为什么说“多莉”是一只克隆羊呢?

3、你认为科学家录音带哪些生物技术说取得动物克隆成功的秘诀? 4、你认为克隆技术的成功有哪些意义? 交流:上述题。

提问:什么是克隆技术? 交流:上述题。

讲述:从遗传学看,“多莉“与母羊B的性状表现相同,这是因为重组卵细胞的细胞核来自于母羊Bd乳腺细胞,它们的核基因完全相同,所以说“多莉”是一只克隆羊,在克隆“多莉”的过程中,科学家们采用了核移植、细胞培养和胚胎移植等现代生物技术、应用克隆技术对拯救濒危动物,防止家禽和家畜良种的退化,以及医疗上的器官移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阅读:P131―――132观察:转基因食品的图片。 讨论:

42

归纳:转基因技术是科学进步和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产物,解决好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问题,将是人类奉献给21世纪的珍贵礼物。 讨论:如果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支持克隆技术研究,我们可能面临哪些生活问题?你赞同克隆人吗?为什么?

交流:上述题。

小结:现代生物技术正在逐渐走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命运和前途,我们1、为什么图片中的食品都标明是转基因食品? 2、你曾剪刀哪些食品中含有产品?请举例。

3、转基因产品为人类带来的益处是什么?潜在的危险又有哪些? 交流:上述题。

要关注并设法解决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合理研发和利用现代生物技术,让人类的未来更美好。 教学反思:教学设计让同学们在阅读、讨论、观察、交流中理解了克隆技术的原理。同时,引导同学们关注和评价生物技术的发展对人类未来的影响。 一、填空、选择题 1.生物技术(biotechnology)是人们利用 微生物 、 动植物 对物质原料进行加工,以提供产品来为社会服务的技术,主要包括 传统发酵技术 和现代生物技术。 2.在无氧条件下,利用微生物将有机物制成沼气的过程叫做 沼气发酵。 3.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 氨基酸 ,它是人体和动物的重要营养物质。 4.下列食物中属于发酵食品的有 ( ) A.酸奶 B.米酒 C.果酱 D.蔬菜酱 5.制作酸奶,应将牛奶放在什么条件下培养1—2d ( ) A.10℃~20℃ B.20℃~30℃ C.30℃~40℃ D.50℃~60℃ 6.四川泡菜主要是利用哪种微生物发酵制作的 ( ) A.乳酸菌 B.醋酸菌 C.酵母菌 D.大肠杆菌 7.在米酒制作的发酵过程中,把淀粉转化成葡萄糖的是 ( ) A.曲霉和毛霉 B.曲霉和酵母菌 C.毛霉和酵母菌 D.酵母菌 8.酵母菌在什么条件下经过代谢把葡萄糖转化成酒精 ( ) A.有氧 B.无氧 C.有氧、无氧均可 D.先有氧、后无氧 9.下列食品制作过程需要发酵的有 ( ) A.果酱 B.蔬菜酱 C.矿泉水 D.豆豉 10.下列产品属于抗生素的是 ( ) A.链霉素 B.青霉素 C.氨基酸 D.食用有机酸 二、简答题

11.根据制作酸奶、米酒、发酵酱的实验,完成下表。 发酵食品 酸奶 米酒 面酱 黄酱 豆豉 发酵微生物 乳酸菌 曲霉、毛霉、酵母菌 米曲霉 米曲霉 米曲霉、毛霉、黑根霉 发酵条件 密封20℃—30℃ 密封30℃左右 曝晒 曝晒 密封 发酵所用时间 1-2天 24-36小时 20-30小时 2个月左右 6个月 12.自己制作的酸奶,如何鉴别它的质量是否合格? 乳白色、质地均匀而细腻,呈蛋羹状或豆腐脑状,无异味。

13.制作酸奶的实验。

牛奶煮开了冷却到 35℃-38℃ 时,倒入玻璃杯或瓶中,加入两勺你喜欢吃的酸奶,作用是 提供乳酸菌 。搅拌均匀后盖严瓶盖,然后将牛奶放在

43

20℃~30℃条件下培养,一般时间为 1-2天 ; 14.图25-1是农村沼气池结构示意图。 (1)填名称。① 进料口 ② 进料管 ③ 发酵间 ④ 出料间水压箱 ⑥ 导气管 ⑦ 贮气室

(2)发酵后,③中的沉渣物质可作为 肥料或鱼饵 。

(3)你如何检验这个沼气池中有无沼气生成? 在⑥处点燃,看是否有蓝色火焰生成。 15.讨论下列实验的条件成因是什么?为什么? (1)制作酸奶时,为什么要先将牛奶煮开?煮开后为什么要待冷却后才可加入酸奶? 杀死微生物 防止酸奶中的乳酸菌被杀死 (2)制作米酒时,为什么要将糯米高温蒸煮30分钟? 孰料易于发酵,也能杀死杂菌 (3)怎样使制出的面酱、黄酱和豆豉既只保证有用微生物的存在,又有很好的适口咸味?

在制作过程中,加入适量食盐水。 (4)在沼气发酵过程中,除了加入植物秸秆和猪粪外,为什么还要加入池塘污泥? 提供各种厌氧型微生物,尤其是产甲烷细菌。

第八章人体的营养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小明不爱吃蔬菜,近期刷牙时牙龈经常出血,医生说是坏血病,他体内缺少( )。 A.维生素D B.维生素C C.维生素B D.维生素A

2.牛奶中含有较多的( ),可以促进身体的生长,增强体质。所以青少年学生每天应喝一定量的牛奶。A.维生素A、钙 B.蛋白质、糖类 C.蛋白质、钙 D.维生素A、糖类 3.小红患了贫血,体内可能缺乏( )。A.铁或磷 B.钙 C.锌 D.碘 4.同等质量的下列物质,在人体内分解,释放能量最多的是( )。 A.蛋白质 B.脂肪 C.糖类 D.维生素

5.老年人患骨质疏松,是骨中缺少( )。A.蛋白质 B.铁 C.维生素C D.钙 6.有些人从不吃动物肝脏等动物性食物,但很喜欢吃蔬菜,这些人也不一定会患夜盲症。这是因为有些蔬菜中含有( )。A.维生素A B.维生素B C.维生素C D.胡萝卜素 7.既不参与构成人体细胞,又不为人体提供能量的营养物质是( )。 A.蛋白质 B.水 C.维生素 D.糖类

8.下列器官中,基本没有消化功能的是( )。A.小肠 B.口腔 C.胃 D.大肠 9.肝炎病人怕吃油腻食物的原因是( )。

A.唾液分泌过少 B.胆汁分泌过少 C.胃液分泌过少 D.肠液分泌过少 10.在一般情况下,人体进行各种生理活动所消耗的能量主要来源于( )。 A、蛋白质 B、无机盐 C、糖类 D、维生素

11.刘平一到黄昏就看不清东西,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他的体内缺乏( )。 A、维生素C B、维生素D C、维生素A D、维生素B1 12.细嚼馒头时,觉得有甜味,是因为( )

A、淀粉分解成葡萄糖 B、淀粉分解成麦芽糖

C、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 D、脂肪分解成脂肪酸和甘油

13.不含消化酶的消化液是( )。A、胰液 B、肠液 C、胆汁 D、唾液 二、填空题

14.我们吃的植物性食物和动物性食物中,都含有糖类、______ 、______ 、水、______ 和维生素等六种人体所必需的营养成分。

15.在人体内含量最少,对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有重要作用的物质是 。人体内主要的供能物质是 。在人体内含量最多,并参与各种生理活动的物质是 。 16.青少年身体正迅速生长发育,在饮食中应适当多吃些 它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是细胞更新的原料。吃粗糙的米面比吃精细的米面好,这是因为粗糙的米面中含有较多的______。 17.水是人体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约占体重的______,水是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人体内的营养物质和______ 都必须溶解在______ 才能进行运输。

18.缺乏维生素A时容易患______ 症。体内严重缺乏维生素B1会患______ 病。体内缺乏维生素C,易患______ 病,维生素C多含在______ 里。缺乏维生素D会患______ 。

44

19.(1)最大的消化腺是肝脏,它能分泌 ,促进 的消化。消化食物吸收养料的主要场所是 。因为其长度达_____,内表面有很多环形皱襞,皱襞表面又有许多_____ ,大大增加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2)淀粉开始消化的部位是 ,蛋白质开始消化的部位是 ,脂肪开始消化的部位是 (3)位于消化道外的消化腺是 等三种;分布于消化道壁上的消化腺是 两种。(4) 、 和 三种消化腺所分泌的消化液中含有淀粉酶。 治疗方案 20.消化系统由______ 和______ 组成。前者包括口腔、1.不穿衣服,不隔玻璃晒太______ 、______ 、______ 、小肠、大肠和肛门。 阳 二、拓展探究 2.穿衣服,隔玻璃晒太阳 21. 一婴儿患佝偻病,其父母查阅有关资料,提出四种治疗方3.服钙片 案。请你预测这四种治疗方案的效果。A.疗效显著 ( )B.有4.服钙片及鱼肝油 疗效( ) C.疗效不显著 ( ) D.没有疗效( )

22.依据如下所示的平衡膳食宝塔图分析:

(1)人每天摄取最多的食物应是含( )较多的食物。(2)每天人摄取最少的食物应是含( )较多的食物。(3)青少年每天应比成年人多摄取含( )较多的食物,即金字塔由下到上第 层的食物。(4)李伯伯近期患了冠心病,你帮他分析一下,他在饮食中应尽量减少第 层的食物,适当多吃第 层的食物。

23.下图中的曲线表示食物通过消化道时,糖类、蛋白质和脂肪被消化过程中数量的变化,请分析并回答:(l)甲表示( )的消化曲线,因为其到了( )才开始被消化。(2)丙表示( )消化曲线,因为其在( )就开始被消化。(3)这三种营养物质在( )中都可以被消化,而在( )中则都不能被消化。

三、实验题

24.“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探究实验: (1)丽丽同学想测定花生与核桃仁哪个含能量多。他们小组是这样进行实验的:两个试管装入同样高度的水,取一个花生仁、半个核桃仁,在酒精灯上点燃后,分别放在试管下,给水加热。等花生仁、核桃仁燃烧完毕,分别测出两个试管中水的温度。再经过计算,得出结论。请问他们的结果准确吗?为什么?

(2)小伟同学做的是测定花生仁含有多少能量。但小伟将他得出的数据与课本第41~42页中的数据进行比较,发现他测定的数据小于课本附表中的数据。请你帮小伟分析有哪些可能的原因?

25.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在A、B两支试管内各倒入2毫升浆糊,然后在A试管中加入2毫升清水,在B试管中加入2毫升唾液,摇匀后放在盛有37℃温水的烧杯中,10分钟后,同时取出两个试管,待冷却后,向两个试管各滴两滴碘酒,请问,两支试管内的浆糊颜色有什么不同,是什么原因?

附答案:1-5 BCABD 6-10 DCDBC 11-13CBC 14蛋白质、脂肪、无机盐 15维生素、糖类、水

16蛋白质 维生素B1 17 60%-70% 废物 、水 18夜盲症和干眼症、脚气、坏血、蔬菜水果、佝偻病和骨质疏松症

19⑴胆汁、脂肪、小肠、5-6米、小肠绒毛⑵口腔、胃、小肠⑶大唾液腺 肝脏 胰腺、胃腺 肠腺⑷唾液、肠液、胰液 20消化道、消化腺、咽、食道、胃 21 BDCA

22⑴糖类⑵脂肪⑶蛋白质、三四⑷五、二

23⑴脂肪、小肠⑵蛋白质、胃⑶小肠、咽和食道

4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