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发展⼼理学》读后感
利⽤假期时间,我细细品读了《⼉童发展⼼理学》这本书,从中受益⾮浅,或多或少给我⼀点点启发,它让我对⼉童⼼理发展的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我的⼩课题研究提供了很⼤的帮助,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建构了理论基础。
本书主要介绍了20世纪20年代以来⼉童⼼理学研究的地位不断的强化⽤⼼理机能形成的过程来说明⼼理机能的涵义,使⼼理学的发展从描述性阶段向说明性阶段过渡,⼉童发展⼼理学能够为此提供说明性的控制论模型。⼉童是⼈⽣起点时期,是⼀个⽣机勃勃,充满⽣命⼒的时期,也是⼈类个体⼼理发⽣发展、撒播智慧种⼦的播种季节。本书不仅让读者对⼉童发展⼼理学有了⽐较直观的基本认识,同时也为下两篇有关⼉童发展⼼理学的具体内容作了铺垫。例如:孩⼦从幼⼉园进⼊⼩学,社会⾓⾊发⽣重⼤转变,开始承担“学⽣”的责任,核⼼活动由“游戏”变为“学习”。学习环境和作息习惯的改变,导致了⼀部分学⽣⽣活上的不习惯,⼉童发展年龄阶段任务的不同,导致了⼀部分学⽣⼼理上的不适应。⼀年级学⽣虽然对学习充满好奇,但持久性不强,⾃控能⼒较差。学前教育的差异,会给学⽣带来学习能⼒和学习效果的差异。学⽣对师长的依赖性特别强。伙伴间交往以“玩”为主题,在接触群体规范,学⽣经常会出现“违规”和“告状”现象。三年级开始,学⽣从⼉童期转⼊少年期,⾃我意识和独⽴性要求明显增强,各⽅⾯能⼒发展较快。学科学习的'难度和强度的增⼤,造成了⼀部分学⽣对学习⽣活的不适应,作业拖拉,成绩退步。学⽣的学习兴趣开始分化,学科偏爱的形成,也促进了其个性和爱好的逐步显现。三年级学⽣的集体主义观念增强,随着⽣活范围的扩⼤,学⽣的好奇⼼进⼀步增强。
⼼理健康⼲预指在确诊的基础上,采⽤⼀系列适合学⽣的⼼理治疗⽅法对学⽣⼼理问题及⾏为进⾏矫正的过程。对于不同层⾯的⼼理问题,可以采取不同的⼲预⽅法……如果能细⼼观察,并提前发现⼀些普遍性、可能导致学⽣们⼼理问题发⽣的事,我们完全可以对此进⾏集体的预防性⼲预。⼼理健康教育越早越好,别等问题严重了才想办法。例如:我校设⽴了“⼼理⼴播站”,每周三对全校进⾏各⽅⾯的⼼理辅导,开展了主题教育“我是最棒的”,挖掘学⽣“分数”以外的能⼒,使其重拾信⼼。学校⼜开展主题教育“调整⼼态迎接考试”对学⽣考前⼼态调整进⾏⼲预指导。指导学⽣正确对待E时代可能造成的⼀些不良的⼼理健康隐患,开展了集体指导讲座“沉溺⽹络的危害”,指导学⽣正确使⽤⽹络进⾏学习交流等,⽽不是沉溺于⽹络游戏虚度年华,指导家长改变错误的教育观念与教养⽅式。这些不同的主题教育都是根据学⽣不同时段可能发⽣的不同问题进⾏有意识的集体预防性⼲预途径,这些特定的集体⼲预内容,可以在不同时段疏导学⽣的⼼理,防范于未然,则能⼤⼤减少问题⾏为的发⽣。
教育部对中⼩学⼼理健康教育的总⽬标是:提⾼全体学⽣的⼼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乐观、向上的⼼理品质,促进学⽣⼈格的健全发展。⽬标中强调的是:⾯向“全体”学⽣、使学⽣“全⾯”发展。这对教师提出了很⾼的要求。为了达成⽬标,我们教师除了要从态度上重视⼼理健康教育⼯作以外,还要加强⼼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童发展⼼理学》读后感】相关⽂章:11-2207-1209-2006-1707-2408-2008-1311-1008-13
04-2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