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记住乡愁视角下对特色小镇文化传承的实践探索---以万科良渚文化村为例

记住乡愁视角下对特色小镇文化传承的实践探索---以万科良渚文化村为例

2024-07-11 来源:爱问旅游网
建材发展导向工作探索

“记住乡愁”视角下对特色小镇文化传承的实践探索—以万科良渚文化村为例——

高凌雯(深圳市碧桂园房地产投资有限公司,广东深圳518000)

,由此“记住乡愁”一词便成了当今社会摘要:在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要求中提出的“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热议的话题之一。良渚文化村作为开发商最早先行探索的特色小镇建设模式,已成为一个经典且成功的经验被广为借鉴,其自身所保留的历史文化和乡土文化,让这个特色小镇的魅力更加独一无二、历久弥新。通过以“记住乡愁”为视角,在新城镇建设发展的大环境背景下,对良渚文化村中的乡愁元素进行分析,探索特色小镇传承乡土文明、传统文化的发展道路。关键词:特色小镇;记住乡愁;文化传承;良渚文化村在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九个方面36条具体措施,《意见》要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镇。随即,住建部、发改委、财

》中提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

到,计划在2020年培育约1000个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引领带动全国小城镇建设,不断提高建设水平和发展质量。

政策的出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开始大力推动特

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色小镇建设,在浙江省政府发布的《

建设的指导意见》中首次对“特色小镇”概念做了界定,即“特色小镇是相对独立于市区,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区别于行政区划单元和产业园区。”在一系列的中央政策支持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吸引了众多开发商加入到建设特色小镇的潮流中,一时间特色小镇成为当下的投资热点,各地的特色小镇也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1特色小镇的现状与问题

首先,全国各地跟风建设起来的特色小镇经过对比分析后发现,许多特色小镇基本是在照搬套用成熟地区特色小镇

意见》中提到要总结推广各地的建设概念和模式。虽然在《

行之有效的特色小镇建设经验,但这不并能作为所有特色小

,不同地域、不同环境背景下镇发展与建设的“万能钥匙”

培育出来的特色小镇,其自身就附有当地的文化烙印,如果一味地跟风、模仿其他地方的特色小镇做法,这势必会造成这些跟风得来的特色小镇失去“特色”,出现“千镇一面”或者“水土不服”的现象。

或出于政绩、或出于盈利效益的考虑,在没有充分研判和论证便开始盲目建设的小镇,把过去的乡土文化抹杀得荡然无存,当地人民对于小镇文化难以产生内心共鸣,而对于游客而言,在寻求不同的地方特色氛围的需求中到访,也难3结语

泥质白云岩的天然含水率在0.1%~0.6%,其饱和含水率在0.7%~2.1%,现场的泥质白云岩偏向于砂质泥岩的范畴;泥质白云岩的天然容重在10~45kN/m3,其饱和容重在10~44kN/m3,现场采集的泥质白云岩的含泥量比较低,导致其容重值比较高;泥质白云岩的颗粒密度为2.8~3.2g/cm3,孔隙率为0.7%~10.9%,本试验的岩样中的颗粒密度还是比较接近泥岩的范围的,但是还是比泥岩稍微大了一点,这说明本试验岩样中的含泥量还是偏低的。

2019年第7期以对这样的“特色”小镇产生好感,甚至留下不伦不类的印象。

其次,许多特色小镇建设完成后便开始标准化、程式化的推广和运营,追求经济利益,但对于特色小镇内在的可持续发展、人文情怀和文化创新方面关注度有所欠缺。有些特色小镇,在最初建设或规划时也有一些本土文化和特色元素的注入,体现在建筑、街景、村落和旅游产品等方面,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蜻蜓点水式、停留在文化表面的小镇文化,显然不足以对特色小镇的发展提供持续性的文化传承、文化创新动力。一般而言,在特色小镇中日常生活居住的居民,有原始村落的原住民,也有来自外地的居民,但如果他们在特色小镇中的居住生活方式,与城市或其他地区没有差别,没有了集市赶场、没有田耕农作、没有传统习俗或传统活动等等,便无法达到满足居民家乡情感、生活情感、文化情感等精神层面的需求,一旦失去了对人文情怀、生活

,小镇的气息的影子,便是失去了一方乡土文化的“灵魂”

人文价值也将大打折扣。

再次,目前许多特色小镇的建设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不够,非遗文化是特色小镇的灵魂,也是小镇品牌输出的基础。当今已有一些特色小镇用“非遗”作为新风口,比如河南陕州地坑院、黄山徽艺小镇、湖南邵阳县下花桥镇、重庆九街壹华里市集等非遗小镇,其主要模式都是在特色小镇中融入博物展馆、作品展示与交易、艺术表演、民宿等多功能布局,一方面可以体验文化,一方面也能促进消费。但是,另有一些跟风而起的特色小镇,将这些多功能布局简化成了“胡乱打包”,凡是沾边的传统文化或者非遗文化,都一股脑的堆进特色小镇,在一个小镇中汇集了徽派的石雕、湖南瑶族的长鼓舞、苏绣的艺术品展示、云南的普洱茶艺道等各方门派,仿佛一个大杂烩,花样繁多但是显得不伦不类,缺乏合理的规划布局、未对当地的文化资源深入了解,从而与特色小镇的项目各功能的建设未能有机结合,不利于小镇中各产业如旅游、居住等形态的发展,缺少了传统

参考文献:

[1]何满潮.软岩工程力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2]蔡美峰.岩石力学与工程.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3]中交第二公路勘测设计研究院.公路工程岩石试验规程.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4]岩石力学参数手册编写组.岩石力学参数手册.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6工作探索

文化支撑和内在驱动力,将会影响特色小镇后续的落地和实际发展。

2良渚文化村中的“乡愁文化”

良渚文化村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西北部,距离市中心20公里,是由民营企业开发建设的以居住区为主的各类设施的总称。该项目占地总面积10000亩(约667公顷),其中5000亩为山水,5000亩为建设用地,项目规划设计居住总人数15000万户,。是一个配套服务体系完善的小镇,被誉

。为“中国最美小镇”

从良渚文化村的整体布局上来看,它在建设居住区的同时,民营资本还在小镇中投资建设博物院、酒店、教堂、学校、垃圾分类中心、食堂、菜市场、快递服务设施和其他生活设施,配套服务体系涉及居民生活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不仅如此,在小镇中还能从深层次找到家乡情感、生活情感、文化情感等精神层面的体验,看见“乡愁记忆”。2.1良渚文化村的原始生态环境

在《意见》中提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而提起乡愁,人们对于乡愁最为直接联想到的则是纯天然、无污染、无人工开发的自然风光。这来源于人们对于乡村、田园、家乡或者儿时印象里,对原生态自然环境的印象或记忆。前人已经从理论、艺术、历史等多个维度对乡愁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虽然目前对乡愁暂没有明确的定论,但对于其构成要素已有不少学者做了探讨,其中杨元珍总结乡愁是由乡音、乡情、乡文、乡俗、乡景构成。彭佐扬在“乡愁文化理论内涵与价值梳理研究”中提到故乡风景是乡愁文化的最重要诱发因素。

在良渚文化村中,原始的地貌、山川、森林覆盖率就有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在开发商规划布局的时,未曾对原场地的地理地貌进行推翻重建,而是依附已有的山川地貌,根据原始村落的聚集情况,将小镇内的住宅区规划为8个主题村落组成,一条林荫果园大道串联的文化村落体系,分别为白鹭郡、七贤郡、竹径茶语、阳光天际等。所有的住宅村落三面环山,又相对独立,结合原有地形、水系和原生态植被,散布在平原和山坡地带,在丰富的自然景观中,营造出悠闲的生活场景。它对当地自然环境的充分尊重和保护,是对居民“乡愁记忆”中自然景观原汁原味的保留。2.2注重延续居民的传统生活方式

“记住乡愁”除了有可以寄托乡愁情感的自然风景外,还需要实际能感知和体验到的乡愁记忆里的生活方式。在整个小镇的建设之初,开发商对于原场地的居民生活方式就做了研究和分析,并希望通过这个小镇,把原住民的传统生活方式保留下来,把现代城市生活“快节奏、慢生活”中的慢生活在良渚文化村保留下来。青山下,茶场旁,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品茶聊天,这种生活场景和方式是人们对乡间田园生活的美好向往,也是对乡愁记忆中的现实体验。在良渚文化村中设置食堂、菜市场、亲子农庄、古道书院等功能设施,人们可以在农场里收获耕作土地的快乐,将农庄产出的水果、香草、蔬菜根据传统做法制成传统食品,为人们找回中国现代生活中缺失的生活乐趣。而村民食堂、玉鸟菜场也更符合当地人们的饮食习惯。可以说,良渚文化村里所保留的村民传统生活方式,让村中生活人们在精神、思想上更为和谐共生。

2.3良渚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众所周知,良渚文化村紧邻良渚遗址,这里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它是5000年前良渚先民在这繁衍生息,孕育中国灿烂的良渚文明。良渚文化村项目在2002年动工,于2008年9月建成了良渚博物院并正式对外开放,其展示的是繁荣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通过三个展厅

向游客娓娓道来良渚文化的历史脉络,并通过历史文物的展示,立体展示了这段古代文明的震撼,已成为良渚文化村引以为傲的重要特色。

,据传为勾践之在良渚文化村内残留一条“语儿古道”

女语儿闲隐之地。青山绿水、古道悠悠,一座古道书院坐落其间。作为良渚文化村社区国学书院,提倡“家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价值理念,为村民品读经典数著作、庆祝传统佳节、开办文化讲座等提供了优良的场所,除此之外,良渚文化艺术中心还能吸引传统文化与创新文化在这里传播与碰撞,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助力。3建议与探索

特色小镇是区域综合开发的一种模式,也是中国新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推力,而新城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要“留住乡愁”。在这股开发建设的热潮下,如何在特色小镇中注入传承传统文化的动力,又如何将我们逐渐消失的“乡愁记忆”更好的融入小镇中,值得深思。通过分析良渚文化村在传统文化传承和乡愁记忆方面的努力经验,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和建议:

3.1依托原场地资源,尊重自然生态环境

将尊重原场地的生态环境为开发原则,对当地地貌、自然生态环境进行充分保护,在特色小镇规划建设时,顺应自然的空间布局与周边景观协调呼应,科学、合理的进行土地利用,打造环境优美、干净整洁,又具有原场地风貌的特色小镇,让居民和游客在小镇中能享受乡村美景、家乡景色风光的自然与舒畅,满足人们对归园田居、寄托乡愁的向往。3.2注重精神文明建设,保留传统生活方式

特色小镇是以当地人民群众生活为基础,以特色文化为精神原色进行的开发与建设。除了对原有生态环境的充分保护和物质文明的建设,还需要注重特色小镇中精神文明。以人为本,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小镇居民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无论从五官感知还是从身心体验方面,都能接触、感受到传统文化,一方面提高了社区居民的参与感,另一方面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精神层面需求。同时,在特色小镇中保留原住民的传统生活方式,其不仅能增加小镇的人情味、促进邻里关系和谐,更会成为小镇的一个特色名片。3.3关注乡愁记忆中的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

我们记忆中所感知到的乡景、乡味、乡音、乡情等元素,构成了我们对于乡愁的记忆。在所居住的环境中,体现历史文脉、当地特色,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是让人们“记住乡愁”的重要内容之一。特色小镇建设时应避免盲目发展、过度追求数量目标和投资规模,将重点更多的聚焦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上,比如历史建筑修缮、旧址改造等保留历史建筑原貌,比如社区组织传统文化讲堂、传统习俗活动、节日庆典、文艺表演等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活动,并不断创新形式,激发和保持特色小镇的活力,才能形成一条特色小镇健康、持续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1]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EB/OL].(2016-02-06).http://www.gov.cn/zhengce/contect/2016-02/06/contect_5039947.htm.

[2]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EB/OL].(2016-07-01).http://www.mohurd.gov.cn/wjfb/201607/t20160720_228237.html.

[3]申秀英,刘沛林,邓运员,等.中国南方传统聚落景观区划及其利用价值.地理研究,2006,25(5):485-494.

[4]翁建荣.高质量推进特色小镇建设[J].浙江经济,2016(04).

[5]金永亮.关于浙江创建特色小镇的实践和借鉴[J].广东经济,2016(01).

2019年第7期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