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父母还是家长?”父母是一个生物学概念,而家长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是父母把孩子培养成合格的社会公民;在养育孩子方面有问题的人最多只能算是父母,我们如何才能从自然型父母转变为智慧型家长呢?
如果有三种类型的家长:您是属于哪一种呢?
我们经常对孩子说八个字:认真、功课、学习、生活、责任、教育、好孩子、爱。我们很多父母都不知道这八个字是什么意思。现场哪位家长告诉我什么是学习?理解知识就是学习,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学得好呢?对启发式学习,如何启发?不知道,所以这对我们的孩子来说并不容易,因为家长要求孩子的基本上家长也不知道,也难以做到。
咱们把家长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不懂教育、不负责任的家长。1960年代和1970年代的父母属于这一类;第二类是非常懂教育,特别有责任感的人。第三类家长其实是最可怕的,他会乱教孩子。好父母不需要学识。知识和文化是两回事,文化是沉淀,知识是符号。许多农民文化不高,但他们却会教育他们的孩子。他只说了三句话,第一句话:父母无能,得靠自己!这是教孩子独立和责任感。第二句,出去别欺负人,这是教给孩子道德底线。第三句:实在不行,回来还有一口吃的,这是对孩子无条件的爱。
城里的父母通常会说三句话。第一句话:宝贝,好好学习吧,其他的都由我来做。这句话真的剥夺了孩子负责任的权利。第二句:出门不要欺负人,但别人欺负你,别吃亏,你也可以欺负别人。如何培养孩子的美德?第三句:好好学习,上大学,考不上大学,吃不上饭,别回来找我。这句话让孩子感受到的是:我爱你是因为你有前途,我爱你是因为我要你上大学。事实上,这是有条件的爱。如果你你经常对孩子说这三个字,就会失去你的底线和对孩子的爱。父母在养育孩子时都问问自己三个基本问题,即培养孩子的目的、培养孩子的目标和培养孩子的方法。培养孩子宗旨:让孩子幸福一生,教育孩子是一项工作时间长、任务重的工作,这是任何工作都无法比拟的,既然是工作,就有目的、目标、方法。
父母养育孩子的目的是什么?很多家长回答:成才、养活自己、做有用的人、回馈社会、挣钱、做官、做幸福的人、养儿防老……其实,这些共同目的的背后,有一个根本目的,很少有父母说过,但每个人都认同这是为了让他们的孩子幸福一生。什么是幸福?如果你不知道幸福是什么,你就不知道如何培养孩子。有的家长说,快乐就是幸福,幸福只是一种很短暂的情绪,幸福是一种持续长期的状态。
咱们把家长的状态分为四个象限,用坐标给大家解释。横坐标代表“现在”,纵坐标代表“未来”,我称之为“幸福坐标”。“现在”是积极的,表示对当前生活的满足和幸福;为负,表示痛苦和压力。“未来”代表目标,积极,意味着有目标;消极的,这意味着生活是盲目的,没有目标。
第一个状态是第一象限中的人。“现在”是正的,“未来”是正的,他们享受现在的生活,追求未来。我们认为这种人是一种真正的幸福状态,是幸福的人,一个每天享受生活,每天追求目标的幸福的人,非常充实和幸福,像这样持续下去的情况就是幸福的状态。
第二种状态是第二象限的人。“现在”是负的,“未来”是正的。这是大多数人的现状。现在不快乐,但有积极的目标要追求。事实上,人类的痛苦和压力来自于无法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当他们心情不好时,他们每天都在焦虑中度
过。我们称这种状态为“溺水模式”。把成功当成幸福就像一个落水的人,他很痛苦,但他的目标是从水里挣扎出来,当他挣扎出水时,他会高兴一会,然后又会陷入痛苦,在这个循环中,他的幸福大部分时间都是短暂而痛苦的。
第三个状态是第三象限。“现在”对“未来”都是负的。他们现在不幸福,以后也没有追求的目标,会觉得生活无望。我们称之为“跳楼模式”,把“解脱”视为幸福。
第四个状态是第四象限。“现在”是正的,“未来”是负的。享受当下没有目标,相信享受就是幸福。这也是大多数人目前的状态,比如“啃老家”。这种模式被称为“烟瘾模式”,将“享乐”视为幸福。
幸福是一种价值观,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帮助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他形成第一象限的价值观,学习不好的孩子不是学习的问题。每一个学习不好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有问题的家长。这么多有问题的孩子,是因为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第二象限。父母不应该在孩子面前抱怨任何不如意的事,而是要学会适应,教育孩子的核心:教会他责任心。
很多家长出门都会对孩子说:“宝贝,在课堂上大胆发言,好好学习。好妈则会说:“宝贝,妈妈会想你的。”孩子不举手的原因有很多。课堂上:内向、心情不好等,并不是一定要求所有的孩子都需要在课堂上举手。什么样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好孩子有四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对内有责任心。教育孩子的核心是让他们有责任感。很多家长认为做好自己的事情是一种责任感,其实只做好自己的事情是自私的。责任有两层含义:一是完成分配的事情,二是有勇气承担分内的事情没有做好的后果。
我们的父母是怎么做到的?帮助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也就是告诉孩子只要努力学习,其他的事儿爸妈来做,很多父母是不能宽容的。很多孩子推卸责任是因为承认后果很严重,所以不敢和不愿意承担责任。当孩子犯错时,正确的做法是说:“没关系,哪个孩子没有犯错,下次不要犯错就好。”父母应该认为犯错是一件好事,自己有机会帮助孩子改正。没有责任心的孩子不会努力学习,不会爱父母。我们所有教育的根本是教孩子们负有责任心。
第二个条件:要有对外的热爱。爱心是责任的外化。责任心是爱心的内在,爱心是不需要培养的。培养责任感就是爱心。例如,爱自己的父母,就是孩子长大了有勇气承担起孝敬父母的责任。
第三个条件:内修德行。真正成功的人是有德行高尚的,而不仅仅是有才华的。比如有德无才的唐僧,可以得到孙悟空、朱八戒等有才的人来帮助他。他知道自己一个人做不了事情,必须团结大家。美德是内心的自律,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换句话说,不要做妨碍社会、他人和自己的事;不要妨碍他人和自己,伤害就是让别人受苦,妨碍就是让别人讨厌。不要做这两件事。德行就是每天反省自己做错了什么,并努力改正。你是个有德行的人,美德的基础是责任感。我们要把孩子培养到30岁,因为30岁,“立”的标准是同时具备技能和能力,能够得到更多人的帮助就是美德。30岁以后要注意孩子是否有德行。
第四个条件:外展人才。弹钢琴跳舞不叫才华,应该叫才艺,才华就是责任心、意志力、自我情绪和行为控制力等等,遇到问题:孩子最需要的是帮助。
我们很多父母经常用四种方法来教育孩子。第一种方法:“总”要求。告诉孩子在课堂上好好听课,认真做作业。方法二:“总”表扬。孩子只鼓励好的,不表扬好的。孩子扫地,你夸他“宝贝你很棒”孩子吓了一跳。第二天再扫一扫,你又说真棒?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鼓励他:宝宝扫地啦,扫的很干净,妈妈不用扫
了,比如要是能把桌子擦干净就好了,第三种方法“总”批评。第四:“说”道理。
让我们以一个孩子在课堂上做小动作为例。如果是第一种方法,家长会对孩子说:我们能不能停止做小动作,用表扬的方法会说:你不做小动作会更好了。批评“一般”的家长会批评孩子:你再小动作我就打你。“讲道理的父母会告诉孩子,小动作影响学习,老师不喜欢你,老师反馈我要打你,所以不要做小动作。其实这四种方法是互相暗示的,用的越多,问题就越大。
正确的方法是要怎么做呢?父母对孩子说:你做小动作啊。孩子会说:是的。你问他:你想改正吗?很多孩子:改不了。这时候家长会说:我也觉得你改不了。这么多年你怎么改,孩子会以为你是他的知音。你接着说:“我们小时候也做过小动作,没办法,这很正常。但是你做了老师看不到不就行了,你想做就把手放在椅子后面做,或者你就抓屁股,反正老师看不到,一抓屁股就盯着老师笑”。
当孩子接受时,老师认为他没有做任何小动作,表扬他,孩子受到表扬就会越来越进步。因此,当孩子遇到问题时,他们最需要的是实际的帮助,而不是批评。如何不做小动作。教育孩子靠的是智慧,而智慧就是找理由、找方法。当孩子遇到问题时,家长应闭上嘴思考三个问题:是我的错吗?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怎样才能帮助我的孩子?在找到原因之前不要说话。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你就可以成为一个好家长。
与青春期孩子沟通的三个要点:
你在家里与青春期的孩子交流有困难吗?尤其是心情不好的时候,说不好的话会惹恼孩子。看来和青春期的孩子交流是不能随便说的,那该怎么说呢?我们假设不同的父母面临同样的情况,看哪位家长做的恰当。
案例:要深入了解对方的情绪和感受,然后向孩子表达,而不是用自己的经历去理解事物。
案例:孩子生气地回家了。他喊道:“太过分了,留下这么多作业,真想把书扔在外面!”
妈妈1:老师这是为你好。多练练才能考出好成绩,吃苦才能成为人上人。你看,人家每天十一点或十二点学习。如果你是……(回避孩子的情绪)
孩子的反应:“砰”的一声关上门。“烦人,你自己去体验吧,别说了!”妈妈2:别说了,磨的时间越长越晚,你抓紧时间会更晚(被孩子的情绪带动起来,家长没有能力承受孩子的情绪,回避孩子的焦虑)。
孩子的反应:没有获得情绪的出口,越来越愤怒。如果是这样,孩子将来遇上任何事都会拒绝告诉父母亲他的感受。
妈妈3:上一天的课,你已经很累了,各科的老师都留下了这么多作业,你一定很生气,你觉得老师不考虑你的感受(孩子,感受到被理解,情绪化释放并迅速恢复理智)。
孩子的反应:没什么,老是这样,我得抓紧了,不然做不完。
要点2:与对方的情绪保持一致,不要评判。相信对方能够恢复过来,迎接挑战。
当孩子遇到问题时,家长应在开口前先思考三个问题:是我的错吗?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怎样才能帮助我的孩子?在找到原因之前不要说话,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你就可以成为一个充满智慧的好家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