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2]。医院也要对医护人员做好相关培训提升其自身素质,通过定期培训及考核,提高医护人员技能水平,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医护人员通过沟通技巧和语言艺术,耐心对患者进行教育,安抚患者焦虑紧张情绪,使患者顺利完成抽血过程,同时满足患者心理上的需求。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51.1%,明显低于试验组的73.3%;对照组晕针发生率为28.9%,高于试验组的2.2%。说明对静脉血采集患者实行心理护理,营造温暖人性化的环境,可有效降低晕针现象,使患者在采集过程中保持身心愉悦,顺利完成抽血的过
程。
综上所述,对静脉血采集患者实行心理护理,可以降低晕针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于树香,侯金香,赵春艳,等.健康体检中静脉采血晕针的原因及护
理干预方法及效果[J].中国伤残医学,2015,23(11):202.
[2]吴红彦.沟通技巧对健康体检者静脉采血晕针的预防作用[J].国际
医药卫生导报,2017,23(10):1638-1640.
(收稿日期:2018-10-13)
心理护理干预对骨折患者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
包晓琳
(瓦房店市中心医院,辽宁瓦房店116300)
【摘要】目的果。方法
讨论对骨折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的效1.2.2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添加心理护理干预,具
选取我院2015年5月—2017年12月骨折80例,根体如下[2]:①积极与患者交流沟通,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制定合适的护理计划,对于心理压力严重的患者予以心理指导。②为患者讲解康复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关键点,鼓励患者进行康复性训练,帮患者树立积极面对骨折的信心。③联合患者家属,进一步帮助患者恢复。
1.3
观察指标
比较2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
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和日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SAS评分:无焦虑:<50分,轻度焦虑:50~59分,中度焦虑:60~69分,重度焦虑:≥70分。SDS评分:无抑郁:<53分,轻度抑郁:53~62分,中度抑郁:63~72分,重度抑郁:>72分。ADL评分[3]:总分100分,>90分为生活状态良好,60~90分为轻度生活障碍;41~60分为中度生活障碍;20~40分为重度生活障碍;<20分为完全残疾。
1.4义。
22.1
结果
2组患者SAS和SDS评分对比
护理前,2组患者
统计学方法
以SPSS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
据入院先后将其均分为2组,每组4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添加心理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和ADL评分。结果
护理前,2组患者
SAS和SD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SAS和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2组患者ADL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关键词】骨折量
影响
DOI:10.19435/j.1672-1721.2019.03.058
骨折发病快,恢复慢,而且患者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在康复过程中患者极易出现心理压力,不仅影响骨折复原,对自身健康也会有一定影响[1]。为了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并提高生活质量,我院对骨折患者采用心理护理干预,现汇报如下。
11.1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5月—2017年12月我院收心理护理干预能消除骨折患者焦虑、抑心理护理干预
焦虑/抑郁
生活质
郁情绪,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可推广使用。
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
SAS和SD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SAS和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P
例数4040
(x±s,2组患者SASSDS评分对比分)
SAS
护理前61.7±4.861.6±5.00.1050.917
护理后49.8±5.538.3±5.810.4740.000
护理前59.9±5.659.8±5.80.4640.928
SDS
护理后45.2±8.433.7±7.17.6120.000
治的骨折患者80例,根据入院先后将其均分为2组,每组40例。对照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37岁~62岁,平均年龄(48.7±4.6)岁,病程1个月~3个月,平均(2.1±0.2)个月;观察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36岁~63岁,平均年龄(48.6±4.8)岁,病程1个月~4个月,平均(2.4±0.3)个月。2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可进行对比。
1.21.2.1
方法对照组
给予患者常规护理,每日观察患者生命体
征,保持病房清洁等。
作者简介:包晓琳,女,本科,主管护师。3802.22组患者ADL评分对比护理前,2组患者ADL评
分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ADL评分明显高于对
基层医学论坛2019年1月第23卷第3期
心理护理
照组(P<0.05)。见表2。
表2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P
2组患者ADL评分对比(x±s,分)例数4040
护理前47.2±13.847.0±13.90.0740.941
护理后61.4±11.173.6±9.76.0250.000
治疗依从性,加强监督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本文研究表明:护理前,2组患者SAS和SD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SAS和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证明心理护理干预可消除患者焦虑、抑郁、紧张等情绪,并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态。护理前,2组患者ADL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证明心理护理干预使患者以正常心态面对骨折,提高了生活质量,使患者快速恢复。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干预能消除骨折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并提高生活质量,可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饶文芳.前瞻性护理对骨科术后卧床患者便秘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国
际护理学杂志,2014,33(4):813-815.
[2]张应华.预防性护理干预对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压疮及生活质量的
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7):1660-1662.
[3]欧秀敏,谭小梅,邝秋群,等.预见性护理对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及
生活质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7,23(20):93-95.
(收稿日期:2018-10-18)
3讨论
骨折需要进行长时间的恢复,康复阶段很多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导致生活质量下降。骨折患者在恢复初期行动能力不便,需要每日进行康复训练来保证恢复正常活动,但整个过程很多患者都难以承受,出现一定程度的负性情绪,对整体康复效率产生影响。常规护理缺少与患者的交流,很难排解患者的心理压力,不利于康复。为此,需要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添加心理护理干预。心理护理干预主要通过交流沟通的方式来掌握患者心理状态,并运用心理指导、心理暗示等心理学方法来使患者摆正心态,重新回到正常状态。而且心理护理干预会联合患者家属,以亲情的方式对患者进行心理慰藉,提高
手术室优质护理对急诊剖宫产孕妇生理心理的影响评价
威群群
(九江市妇幼保健院,江西九江332000)
【摘要】目的评价手术室优质护理对急诊剖宫产孕妇生
选择68例于我院分娩的急诊剖宫产孕
观察组舒张
期间于我院分娩的急诊剖宫产孕妇,按照入院时间分成对照组(34例)与观察组(34例)。观察组年龄22岁~35岁,平均年龄(28.73±1.66)岁;孕周37周~40周,平均(38.29±1.01)周;其中初产妇12例,经产妇22例。对照组年龄21岁~34岁,平均年龄(28.51±1.42)岁;孕周38周~40周,平均(38.54±1.12)周;其中,初产妇14例,经产妇20例。2组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进行各项生命体征监测、告知孕
产妇相关手术注意事项以及配合事项等常规护理,观察组则联合实施手术室优质护理,具体措施如下:①产前:进入手术室后,给予急诊剖宫产孕妇心理安慰,帮助其放松情绪。同时,为增加孕产妇生产信心,护理人员可为其讲解相应的生产成功案例。除此之外,护理人员还应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孕产妇及其家属讲解急诊剖宫产的原理、手术步骤,从而提升其对医疗工作的配合程度。②产时:控制好室内温度与相对湿度,并帮助孕产妇调整好舒适卧位。手术过程中,与手术医师默契配合,准确并迅速地进行器械传递。严密监测其生命体征与输液、输血管道的通畅性。对于存在出血过多情况的孕产妇应及时给予输血。③产后:手术结束后,采用纱垫为产妇清理、擦拭血迹,擦拭时应注意避开手术切口部位。待孕产妇各项生命体征稳定后,
理、心理的影响。方法
妇,将其平均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实施手术室优质护理与常规护理。对比2组产后生理、心理指标。结果分等心理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用效果显著。
【关键词】剖宫产理
DOI:10.19435/j.1672-1721.2019.03.059
对于存在高危妊娠分娩、阴道难产等情况的产妇而言,急诊剖宫产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价值。然而,急诊剖宫产是否能够顺利进行与诸多因素紧密相关,如孕产妇各项生理指标与心理状态变化等,因此,为了改善妊娠结局与预后情况,对急诊剖
2]宫产孕妇实施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非常有必要[1,。本研
压、收缩压、心率、呼吸频率等各项生理指标以及SDS、SAS评
对急诊剖宫产孕
妇实施手术室优质护理,有利于改善其各项生理、心理状况,应
急诊
手术室优质护理
心理
生
究旨在评价手术室优质护理对急诊剖宫产孕妇生理、心理的影响。
11.1
资料与方法临床资料
选择68例2015年10月—2017年10月
则可以将其送入病房,此后定期回访,实时关注其产后恢复情况。
381作者简介:威群群,女,本科,主管护师。基层医学论坛2019年1月第23卷第3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