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小学生养成教育论文 论小学生的培养教育
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命运。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曾说过,成功教育从习惯养成开始,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学会做人。习惯是一个人存放在神经系统的资本,一个人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养成一种坏习惯,一辈子都偿还不清它的债务。小学阶段是小学生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的时期,也是其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所以对于小学生来说,养成教育尤为重要。做为一名小学教育工作者我们如何才能把学生教育成品德高尚,举止得体,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人呢?本人认为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制定规章制度,规范学生行为。
俗话说:无规矩则不成方圆。规范学生行为,使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做一名合格的小学生,需要制定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来约束、限制、引导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比如:制定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小学生礼仪规范、班规等)。凡入校的新生,首先要宣讲学校的校纪班规,教育学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在学生的心理上占据阵地,要让学生知道学校不仅是个学习成长的乐园,也是一个遵纪守规的家园,而不是随心所欲的菜园。 第二,奖惩要明确,不良习惯要控制。
小学生的自我约束和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差,虽有一些规章制度来 第二部分:关于小学生养成教育的论文 养成教育“三步走”
中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习惯。”培养教育的本质是掌握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小学阶段,儿童具有较强的模仿性和可塑性,这是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密切关注这一点,为孩子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低年级重在唤醒习惯养成意识
孩子们刚过小学大门。他们带着喜悦和自豪进入学校。他们面对的第一件事是许多不同的事情。入学前的主导活动是玩游戏,入学后的主导活动是学习。儿童课余学习是指儿童根据一定的外部要求或成人的指示,在外部动机的作用下进行的活动。学习有一定的任务,这就要求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一定的能力,学习一定的生活原则等,这就有一定的约束。这就要求小学低年级的教师引导孩子,采取各种方法唤醒孩子的习惯,培养他们的意识。我们知道孩子的行为是非常随机的、情境性的和不稳定的。
他们的行为随着兴趣而改变。因此,我们需要引导他们适应这些变化,教育他们遵守学校常规,唤醒他们的习惯形成意识,使他们自觉地把自己的行为纳入遵守《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守则》的要求,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健康习惯、劳动习惯、心理习惯等。
1、以人为本,立足校情,制定切实可行的养成教育序列。这就
要求教师注重培养教育,计划性强,工作思路清晰,方法得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培养教育的重点。当孩子们从幼儿园步入小学大门时,他们首先感到新鲜和自豪,然后感到有点困惑和不知所措。此时,教师应采取先入为主的原则,及时让孩子学习小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并结合孩子原有的行为提出新的具体要求,如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低年级养成教育”、“十好习惯”,这样,目标明确具体,孩子们可以互相对抗,从而逐渐适应小学的学习。
2、严格要求,抓好第一次。一个人的一生中有很多难忘的第一次,第一次上学、第一次做作业、第一次做家务、第一次??这些事情会在人的脑海里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有的甚至一生也挥之不去。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就是由这关键的第一次开头,头开得好,就成功了一半,如果连第一次都没有强化好,以后想要养成好习惯就难了。比如开学的入学教育,就要严格要求。小学生太小,只有抓住这第一次,才能让学生不自觉地形成一种自我约束力,当集体都具有这种约束力的时候,个体在其中就具有了一种从众心理,当他不自觉地想动的时候,由于受到集体的影响,他就会克制自己,跟随大家的习惯。如此良性循环,学生习惯就会越养越好。而老师只是刚开始的时候会累一些,等到学生养成了习惯,老师就不必费多少力气了。第一次做作业是这样,其他讲卫生、遵守课堂纪律、社会起码的公德等习惯都是这样。
3.关注大局,从“小”开始训练。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多方面的。我们应该根据各个年龄段小学生的特点,分解目标,分步前进。首先,从低年级开始训练。当孩子们进入小学时,他们仍然不知道小学生应该做什么。这是儿童指导和训练的最佳时期。第二,从小事做起,从小事做起。根据低年级儿童善于观察和模仿、行动灵活性强、情境性强、不稳定、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结合《中小学生行为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守则》的要求,本文从生活实际出发,提出了具体的培养目标。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小事做起,不要放弃任何受教育的机会。
4、运用多种方法,唤醒学生习惯养成意识。对于有些行为习惯,小学低年级儿童还没有意识到应该这样做,或者还没能认识到这样做的重要意义,这就需要老师运用多种方法,唤醒学生的意识,让学生觉的应该这样做并乐意这样做。(1)、事例启迪。即运用小学生感兴趣的正反面事例,启迪学生将社会的需要转变为自己追求的需要的方法,逐步明确良好习惯与自身、良好习惯与家庭、良好习惯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从而受到基本的养成教育知识。(2)、情感体验。教师营造情景,借助小学生容易体验到的事件和场面,让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体验,从而强化正确的认识,否定错误的要求的方法。(3)、强化。主要是对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使学生产生愉快的情感
体验,从而不断强化其良好的行为习惯意识。(4)、说理。主要是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强调习惯的重要性和具体的要求,
让学生理解这样做的原因。(5) ,仪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两个典型习惯,并举行仪式对学生进行教育。(6) 训练。训练是行为实践的基础,是意识从无意识到意识的转化。
5、常抓不懈,练好好习惯。如从要求学生的站姿与坐姿开始,课堂上,要求学生坐端正,懂规矩,守纪律。学习上要求有了困难不要忙于发问,而是先自己认真想一想;想了以后还不懂,就去查阅工具书;还不懂,再去问老师。这样反复训练,学生不仅提高了学习成绩,还养成了勤思考的习惯。在工作台上要求学生做事有条理,从书包怎么放,作业怎样交,预备铃响后干什么等一一加以规范训练;在生活上要求养成讲究整洁卫生的习惯,要求扫地要先洒水,扫地后要把课桌凳摆放整齐,清洁工具要放回原处。在各种习惯之中,小学低年级的养成教育重点应放在生活习惯和一般的学习习惯上;在道德行为习惯方面重点应放在学生的文明礼貌上,即做到对老师、对父母、对同学要有礼貌,见面主动问好,上学放学应主动向父母打招呼等。因为这些要求目标小,贴近生活,低年级的学生对这些习惯较容易理解,经老师指导,认识较为明确,做起来较为方便,也很容易做到。 二、 初中注重调整学生的行为偏差
中年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立性增强,行为习惯的养成主要依靠外力的作用,并非出自自己内心的自觉需要。这就表现出不稳定
性和重复性容易导致行为偏差。此时,教师必须进行调整,巩固低年级学生习惯形成的成果,使学生的行为习惯从自发到自觉、自动,内化为自己的良好习惯。
1、正确对待行为偏差。由于家庭教育不当,社会环境不良,学校教育偏差,造成学生出现行为偏差,这是正常的。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耐心细致地正面教育学生,用爱心和宽容心,真诚适时地加以引导,才能受到良好效果。
2.耐心指导,善于重复。调整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的疑虑和恐惧,为继续教育提供相互信任的基础。“亲近他们的老师,相信他们的方式”就是这个道理。其次,教师应真诚对待学生的行为偏差,抓住教育机会。学生往往不知道自己的坏习惯会给自己、他人或事物带来什么后果。如果教师能抓住机遇,及时引导,学生就能提高自己的理解力。同时,教师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实践思考和调整。三是注意重复,循序渐进。当学生有不良的行为习惯时,通常很难调整。同时,这需要时间和重复性。在这个时候,教师不应该急于取得成功。要耐心细致地引导学生,注重过程检查和监督,采取定期检查和随时检查相结合的方式,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第四,教师要善于期待,充分期待调整行为偏差的学生。鼓励学生,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当学生在老师的关心和指导下改正自己的不良习惯时,老师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鼓励;教师 篇三:如何进行小学生养成教育论文
如何开展小学生的培养教育
学校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本身就是呵护生命促进发展。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就像花草需要大自然的温暖与湿润,经不起任何的严寒与暴晒。只需要不断地关爱与教育,宽容与理解,而班主任工作是一种创作性的劳动,就像名人所说的:“花的事业是美丽的,叶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们来做叶的事业吗?”因为它是默默垂着的绿荫,可要做好这“叶的事业”让他们个个含苞待放,岂非易事。作为双语班班主任既感到骄傲,同时也觉得有着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历史使命,责任是何其的大,何其的难也。
为了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不仅要灌输知识,还要培养组织能力、沟通能力、领导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的身心力量、生活与工作、继承与创新、学习与实践;良好的性格、社会责任感等综合素质要求。作为班主任,在关注学生学科知识形成过程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道德生活和人格发展,真诚地关心他们,用心地教育他们。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是做好今后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动力,并将用一生的时间。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习惯呢? 一、以身作则,规范行为
作为一名教师,他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学生。教师的言语、行为和道德行为一直影响着学生。会潜移默化地触动学生的灵魂。因为对学生来说,他们周围的榜样更容易接受。在课堂上,从多个角度运用各种技巧和自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