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全球气候变暖与中国传统农业

全球气候变暖与中国传统农业

2021-05-20 来源:爱问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全球气候变暖与中国传统农业 张文忠宋殿珍栗红生刘景秀杨国英王秋兰 全球气候变暖是指全球气温升高。近一百多年来,全球 平均气温经历了冷一暖一冷一暖两个波动,总体为上升趋势。 联合国的专家们在长达20多页的报告梗概中指出,对大气 平均温度、海洋平均温度、冰川和积雪融化的观测以及对全 球海平面的测量已证实,全球气候正在变暖。专家们预测:从 现在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的最可能升高幅度是1.8- 4℃.海平面升高幅度是18-59厘米。 称为“温室效应”。“温室效应”的产生90%由人类活动所引 起.一方面.工业文明的发展燃烧了大量煤炭、天然气,产生 大量温室气体:另一方面,肆意砍伐原始森林,造成生态严重 破坏.使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下降。 全球气候变暖对中国传统农业正产生越来越多的影响。 总体而言.未来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因地而异,但以负面影 响为主,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进一步加大。 一我国是全球气候变暖特征最显著的国家之一。根据我国 科学家的研究发现:近百年来,中国年平均气温升高了0.65± 0.15℃。比全球平均增温幅度(0.6±0.2 ̄C)略高,近50年来, 中国沿海平面年平均上升速率约为2.5毫米,略高于全球平 均水平.中国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发生了明显 变化。从1986/1987年的冬季至今,我国已经经历了19个暖 、极端气候事件趋强趋多 1.干旱、洪涝灾害频繁发生 国家气象中心生态与农业气象专家吕厚荃表示:气候变 暖将使我国夏季区域性高温天气出现的频率增多。2006年 重庆、四川的高温天气持续了近两个月.2007年福建、广东 等地出现四十多天的持续高温。其发生时间早、持续时间长、 出现范围广、灾害强度大、危害程度重等特点均创下1951年 当地气象记录的最高值。 我国是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资料统计显示, 2006年中国水资源总量为25500亿立方米,农业年用水量在 3600亿立方米左右,约占全社会用水总量的64%。每年农业 灌溉缺水300亿立方米。有近1亿亩水地得不到有效灌溉。 根据国家水资源发展规划,到2030年灌溉用水供给量将基 本维持零增长,农业用水矛盾将更加突出。 气候变暖将使降水更趋极端化.高纬度地区气候变得干 冬(仅2004/2005年的冬季为正常)。特别是2006年,中国平 均气温9.92℃,成为1951年以来创记录的暖年。过去50年 气温升高最显著的地区是华北、内蒙古东部以及东北地区, 在2006年,对气候极为敏感的青藏高原.39个国家正式气象 观测站中有13个站气温突破历史极值。 科学家考察了近一百年来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与气 温上升相关性提出:温室效应是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 人类排放的一些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氯氟烃等具有吸收 红外线辐射的功能,这些气体被称为“温室气体”。温室气 体含量的增加不影响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但由于二氧化碳 能吸收地球的红外辐射,会引起近地面大气温度的增高.近 地面大气变暖会使地面蒸发增强,造成大气中的水汽增多, 大气中的水汽增多又会使近地面大气对地球红外辐射的吸 收进一步增强。如此相互作用,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 改变了原有的大气热平衡,造成了全球气候变暖,此效应被 热,沙漠化扩大,冰川雪线进一步北退和缩小,暴雨洪水等强 对流天气经常发生,这些气候异常加剧了水资源分布的不均 匀性,区域水环境问题更加突出。气温升高还会增大地表水 的蒸发量,土壤有效水分将会减少,导致危险作物的水分胁 迫加重。农业水资源短缺加剧。 据国家防总最新统计,截至2007年5月17日。全国耕 有本分的人。卢梭对柏拉图这一设想的肯定正反映了他对普 及教育的基本认识,即理想社会应通过普及教育来培养爱国 的、懂得公民责任和义务的公民。 和谐社会要求每一国民摆脱愚昧无知,接受良好的教育 成为高素质的公民,各个阶层的人各司其职、协调和谐。这不 仅关系着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也关系着我国国际竞争力的 增强。构建和谐团结的社会、普及教育一直是我国为之奋斗 外,他留给我们的启示也是无以言表的。希望我们牢记前辈 的忠告,用心去教育儿童,用爱去培养下一代。 参考文献: 【1】卢梭(法)著,李平沤译.爱弥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2】李世海,高兆宏,张晓宣著.创新教育新探[M】.社会科学文 献出版社.2005、 的目标,这些年来的努力已日见成效。2006年全国小学招生 人数四年来首次回升,增加了57.6万人,高中教育入学率达 p】孙宇婷.读《爱弥儿》有感儿童教育.  ̄B/OL][http://www.Svtxw .com/duhougan/20061213/43987, html/ 到59.2%以上,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了大众教育 阶段。 【4】文秀珍.顺应天性,回归自然. (1西华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 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卢梭这位经历坎坷的教育家、思想家.用他一生的经验 完成了这本不朽的巨作,掩卷之余,心灵除了莫大的震撼以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ShiShuoShiLunT姐 地受旱面积2.24亿亩,比多年同期平均值偏多4500万亩。 目前.全国受旱区域主要分布在北方的华北、西北、黄淮及东 北西部.南方的海南、云南、四川、重庆的局部地区旱情也比 较严重。 总之,水资源的短缺和时空分布不均,决定了旱灾是影 响粮食生产的最大灾种。 2.“暖冬”现象敲醒粮食安全警钟 2006年冬季.中国平均气温9.92oC,成为五十多年来创 记录的暖年。受暖冬影响。我国黄淮海、华北、西北等冬麦区 小麦受害严重。乌鲁木齐市3.48万亩冬小麦,有8000亩左 右枯萎死亡;贵州省小麦生长过快,提前进入成熟期,夏粮产 量比同期减产5000吨左右:河南、山东今春40%的小麦发生 不同程度的冻害:山西2007年夏粮产量比同期减产约25%。 以上数据表明:”暖冬”现象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已不容忽视。 “暖冬”对农业生产有利有弊.但总体而言是弊多利少。 一方面.异常暖冬导致我国麦区相当一部分小麦冬旺严重, 麦田密度过大。养分消耗过多,抗冻能力和抗逆性显著降低, 对小麦正常返青拔节带来严重影响,同时还使小麦生育期缩 短,产量和品质下降。此外,异常暖冬使病虫越冬基数增加, 加大了病虫害爆发流行的风险。另一方面。暖冬利于温室蔬 菜和花卉生产,便于农田水利建设。 二、种植结构和布局有待调整 气候变暖使我国年平均气温上升,从而导致积温增加, 生长期延长,且种植区成片北移。当年平均温度增加1 ̄C时, 大于或等于10 ̄(2积温的持续日数全国平均可延长约15天。 全国作物种植区将北移。如冬小麦的安全种植北界将由目前 的长城一线北移到沈阳一张家口一包头一乌鲁木齐一线。气候 变暖还将使我国作物种植制度发生重大变化。据计算,到 2050年,气候变暖将使大部分目前两熟制地区被不同组合 的三熟制取代,三熟制的北界将北移500公里之多,从长江 流域移至黄河流域:而两熟制地区将北移至目前一熟制地区 的中部.一熟制地区的面积将减少23.1%。 华北目前推广的冬小麦品种(强冬性),因冬季无法经历 足够的寒冷期以满足春化作用对低温的要求,将被其他类型 的冬小麦品种(强冬性)所取代。比较耐高温的水稻品种将在 南方占主导地位,而且还将逐渐向北方稻区发展。东北地区 的早熟玉米品种逐渐被中、晚熟品种所取代。 在气温升高而降水量不增加的情况下,将会使我国农牧 交错带向南扩展。东北与内蒙古接壤地区农牧交错带的界限 将南移70公里左右,华北北部农牧交错带的界限将南移 150公里左右,西北农牧交错带的界限将南移20公里左右, 农牧交错带南移使得草原面积有所增加,但同时也加大了荒 漠化的可能。 三、农业成本和投资需求大幅增加 在较暖的气候条件下。土壤有机质的微生物分解加快, 长此下去将造成地力下降。在高的二氧化碳浓度下,虽然光 合作用的增强能够促进根生物量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 补偿土壤有机质的减少,但土壤一旦受早后,根生物量的积 累和分解都将受到限制。这意味着需要施用更多的肥料以满 足作物的需求。 肥效对环境温度的变化十分敏感。温度升高1 ̄C,能被 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的速效氮释放量将增加4%,释放期将缩 短3.6天。因此,要想保持原肥效,每次的施肥量将增加4% 左右。施肥量的增加不仅使农民投入增加,而且对土壤和环 境不利。 异常冬暖有利于病菌和虫卵安全越冬,农作物病虫害越 冬基数会显著增加。极大的增加了农作物生长期尤其是春季 农业病虫害爆发和流行的风险指数。另外,气温升高使昆虫 在春、夏、秋三季繁衍的代数增加,危害时间延长,作物受害 程度加重;同时,为各种杂草的生长提供了优越条件。这些都 需要相应地增加农药和除草剂的用量。 四、粮食生产面临严重威胁 1.自然灾害导致粮食减产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农业自然灾害总体呈加重趋 势。农业部种植管理司的资料显示,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 农作物受灾、成灾、绝收面积虽然在年际问有波动,但总的趋 势是加重的(1960年和1961年的特殊年份除外),2000年达 到最高。其中,1991年至2003年,农作物受灾、成灾、绝收面 积分别在8亿亩、4亿亩、1亿亩的高位上波动。近3年来农 作物年平均受灾面积5.74亿亩,因灾损失粮食730多亿斤, 农业直接经济损失950亿元。 2.作物自身产量下降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时,温度升高,作物生长发育 速度加快,生育期缩短,农作物干物质积累减少,是作物产量 下降的主要原因。根据动力模式模拟结果,到2030年,中国 种植业生产能力总体上因气候变暖可能会下降5%一10%,其 中水稻、小麦和玉米三大作物均以减产为主,到2050年以后 受到的冲击会更大。 总之.气候变暖对我国传统农业的发展会产生巨大的不 利影响。在我国不稳定的气候背景下,再叠加气候变化带来 的水分胁迫、高温热害、暴雨洪涝增加带来的危害等负面效 应.很可能加大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气候变暖还 会导致生物带的转移,使部分物种灭绝,农业病虫害频繁发 生,作物和牲畜病虫害的地理范围扩大,危害期延长,直接影 响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针对未来气候变化对传统农业的可能影响,应分析未来 光、热、水资源的分配和农业气象灾害的新格局,改进作物品 种分布,强化优势农产品的规模化、区域化布局;应充分利用 气候变化带来的有利因素,科学地调整农业结构和种植制 度,变对抗性种植为适应性种植,减缓气候变化对农业的不 利影响;应选育抗逆农作物品种,大力推广高产、稳产的集约 化农业技术;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田基本建设,改 善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提高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应发展 农田节水项目建设。把它作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战略性措 施来抓,进行系统规划、整合投入、强化落实;应加强农业系 统对气候变化脆弱性和适应性、区域气候模式输出、作物动 态模型等相关方面的研究,客观地评估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粮 食生产安全,为各级政府决策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山西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