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题目:
提交一篇“教学设计初案”。 提示:
请根据您确定的研修主题,选择一节课,完成一篇基于教学突出问题解决的教学设计初案,并以作业形式提交。
作业要求:
1.教学设计各环节都要紧扣、体现所选研修主题,可用不同颜色重点标注; 2.教学设计初案要按照附件中的工具模板要求填写;内容和格式必须与模板相符合;
3.作品必须原创,做真实的自己,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
附件:教学设计初案模板
教学设计方案参考模板 课题名称 研修主题 姓名 学科年级 《纪念白求恩》 教学设计 黄善凯 语文 工作单位 教材版本 郧西河夹镇初级中学 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设计(从学段课程标准中找到要求,并具体化为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目标。要求明晰、具体、可操作性。) (一) 知识储备点: 1、读准下列字音:隘、拈、冀、鄙、忱。 理解并运用“漠不关心”“见异思迁”“拈轻怕重”“精益求精”五个成语。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常用方法。 3、学习文中对比的作用。 (二) 能力培养点: 1、品味议论文语言概括有力的特点。 2、练习运用记叙、议论两种表达方式。 (三) 情感体验点: 学习白求恩同志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所表现出来的思想美、行为美。 二、教学设想 1、疑点 疑点:我们应该学习白求恩的哪些精神? 2、 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课型:教读课 基本教学思路:第一步,理解此文的写作目的,为突出重难点铺平道路;第二步,体会夹叙夹议的写法,弄清记叙和议论的区别;第三步,理解对比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说明本课题的重点、难点) 重点:弄清议论文中议论与记叙的关系,学习本文采用对比的写法。 难点:议论文中议论与记叙的关系。 三、学情分析(分析学生的知识起点、技能起点和态度起点) 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们知道“议论”这种表达方式,但缺乏对“议论”的逻辑认识和议论文的整体感知。于是,本文学习的重 点确立为议论文三要素的学习,包括:找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了解论据的种类;初步学习论证的方法,尤其是对比论证的方法。本文设计的政治术语较多,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大障碍,于是本文学习的难点确立为:找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四、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 1、 了解白求恩毫不利已的精神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2、 学习本文叙议结合、运用对比的写法。 五、教学方法设计(针对学习内容,设计教与学的方法) 第二课时 (二)教学流程 1、复习导入 复习检查,让学生拼读、解释一些词语:派遣、狭隘、热忱、拈轻怕重、麻木不仁、精益求精、见异思迁、鄙薄。检查学生熟读课文情况。 2、课前热身 ①《纪念白求恩》一文中心论点是( ) A. 白求恩精神就是共产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 B.白求恩毫不利已、专门利人。 C.纪念白求恩,就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精神。 D.白求恩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②《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题目中“纪念”二字揭示了文章的( ) A写作目的与文章主旨 B.文章内容与论述重点 C写作动机与论述缘由 D.表达方式与论述方式 3、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作为一篇纪念抗日战争而献身的国际主义战士的文章,夹叙夹议既能使读者由表及里的认识白求恩同志,又能使读者懂得向白求恩同志学习什么,为什么要向他学习,怎样向他学习。通过对比,褒贬分明,白求恩的精神显得更加突出,更加难能可贵;通过对比,显出差距,更加有力地证明学习白求恩的必要性。本节课主要学习对比在文中的运用。 (2)四边互动 互动1、学生朗读2、3部分,思考白求恩同志的共产主精神的第二个方面是什么?作者为了突出这一精神,分几层来写? 明确:白求恩同志的共产主义精神的第二个方面是: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精神。分三层写:第一层(从开头到“至少不能算是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从正面介绍白求恩的这种精神。第二层(从“从前线回来的人”到“无不为之感动”),从侧面烘托白求恩的这种精神。第三层,作者再次号召大家向白求恩同志学习。 互动2、作者在赞扬白求恩这一精神时,用了怎样的论证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文章 用了对比论证,将白求恩同志与“不少的人”的情况相比较。这样一比较,一正一反,褒贬分明,批评中肯。通过对比,白求恩高贵品质显得更加突出,强调了学习白求恩的现实意义和迫切性。 互动3、作者为什么先举“前线回来的人”的例子,再举“晋察冀边区军民”的例子? 明确:从前线进一步扩大到整个边区,用广大军民的反映来证明自己的诊断,证明书第二部分中的两个“极端”的判断是准确无疑的。 互动4、白求恩同志共产主义精神具体表现在第三个方面是: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这一部分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为什么这一部分内容写得这么少? 明确: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白求恩大夫是个杰出的医生,他医疗技术的高超是解放区军民都了解的事,所以作者只用了一句话作了概括,而不作过多的论述。 互动5、阅读第四部分。作者回忆了同白求恩同志的交往,写了哪些内容?按怎样的顺序写
的? 明确:作者按时间顺序先后写出两人的会面和通信。 互动6、“只见过一面”的“只”字流露出怎样的心情?“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说明了什么? 明确:“只”表达了一种遗憾之情。“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见白求恩同志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那种倾心的热爱和忠诚。 互动7、“我是很悲痛的”可以改成“我很悲痛”吗?为什么? 明确:不行。“是”在这里有强调作用,语气很沉重,朴实地表达了一种沉痛哀悼的心情。 互动8、向白求恩学习的意义是什么?学生齐读“从这点出发,„„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五个短语“一个„„的人”组杨排比形式,是从哪几个角度来说的? 明确:“高尚”是指人格;“纯粹”是指品质;“有道德”指修养;“脱离了低级趣味”是指志趣;“有益于人民”是指人生意义。五个短语由短而稍长;气势越发磅礴,内容五彩缤纷,有如赞美诗一般。 互动9、学生齐读最后一段,背诵。 明确:按两层指导背诵。 互动10、本文语言概括有力,一是恰当运用成语,使语言生动简洁,感情色彩鲜明,音节整齐均匀,便于诵读;二是双重否定句式和长句子的使用,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论证的鲜明性,使论证更准确、严密;三是对比句式和排比句式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也增添了说理的雄辩力量。你能从文中找出一两个例句来体会吗? 明确:言之有理即可。 4、学习小结 (1)内容总结 文章概述了白求恩同志来华帮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经过,表达了对白求恩同志逝世的深切悼念,高度赞扬了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精神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并号召全党同志向白求恩同志学习。 (2)方法归纳 文章采用了夹叙夹议,以议为主的表达方式,运用对比的方式摆事实讲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学习时,可采用比较阅读法感知文章内容及写作特色。 (三)廷伸拓展 熟读课文,参阅有关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资料,说说你怎样理解“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精神”。你认为在当今社会怎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四)巩固练习 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检查知识点 技巧点拨 总结拓展 学生活动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巩固练习 设计意图 以自学为主 排疑解难 实战演练 七、教学评价设计(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项目: ①能找出论点、论据、论证。 ②明白叙述与议论的关系。 ③能为观点找到论据。 ④小组讨论能否积极参与。 ⑤能否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师利用2分钟时间逐项统计,最后学生自己给自己做出评价。 八、形成性练习题(依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练习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武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精神,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1、这段文字的论点是什么?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 ) A、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的动机。 B、白求恩同志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 C、白求恩同志具有国际主义精神。 D、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精神。 2、指出文中的三个“这”字,一个“这种精神”各指代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 ) A、例证法 B、引证法 C、对比论证法 D、比喻论证法 4、用横线将文中论据画出来,并指出是什么论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指出文中划线句子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在于学生对议论文知识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明确了议论文的结构。学会了如何运用叙述性语言,如何围绕一个中心来阐明自己的观点。在论证过程中,如何运用论证方法。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学生敢于阐明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堂教学中,注重调控。变语文教学目标为学生的主体需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动行动,行动能优化心态。初中学生学习语文之所以出现种种消极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学认为凭着以前积累的老底够了,“我不需要学了”,如果能让他们自己发现知识上的“空洞”,产生“我想学,我要学”的心理,他们就能付诸行动。我把班级分成8个组。每个小组负责指定的问题。每个小组指定一个组长。组长负责收集讨论情况,并加工处理,准备工作做好后,组长作为代表在班上交流。最后先由学生点评,教师在总结,总结中,在指出问题的同时,教师多用激励性语言,调动学生积极性。这样,原来不够重视课本的人,懂得了课本的价值;原来感到作文无料可写的人,也大有收获。因此,教者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当然不会很理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