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概述
一、文学类阅读——《考试说明》的要求: 1.作品结构的分析,作品主题的概括。
2.作品体裁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分析。
3.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体会,精彩语句表现力的品味。
4.作品形象的欣赏,作品内涵的赏析,作品艺术魅力的领悟。 5.对作品所表现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评价。
6.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作品丰富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发掘。 7.对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探讨。 8.对作品的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考试能力与层级:1-2分析综合,C级;3-5鉴赏评价,D级;6-8探究,F级。 二、小说的基本知识
1、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人物: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人的形象。人物与事件是文艺作品中的重要因素,人物一般地说是组成艺术形象的主体、核心。叙事性文艺作品大多是通过对人物和人物的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和揭示生活意义、展现人生理想的。
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内容构成的要素之一,它是指叙事作品中表现人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它是由一系列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具体事件构成。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部分,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情节,应当体现出人物行为之间的冲突。 环境:指文艺作品中典型人物所生活的、形成其性格并驱使其行动的特定社会环境,即主人公和周围人物所形成和辐射出来的具体关系。习惯上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小说的主题
也叫“主题思想”。文艺作品中所蕴含的中心思想。是作品内容的主体和核心。
(狭义)指作者在说明问题、发表主张或反映社会生活现象时,通过文章或作品的全部内容表达出的基本观点。
(广义)指题材概念,是社会生活或现象的某一方面,如改革主题、战争主题等。 3、环境、情节、人物和主题之间的关系 三、考试命题类型 (一)、按小说内容分
1、人物形象题 2、情节概括题 3、环境作用题 4、主题分析题 (二)、按命题方向分
1、作用(妙处、好处、效果)题 2、人物形象题 3、人称题 4、情节分析题 5、行文结构题 6、环境题 7、主题分析题 8、语言理解题 9、艺术技巧题 10、赏析题 11、探究题 第二节 题型分析
一、作用(妙处、好处、效果)题 1、标题作用题
2、词语作用题 3、句子作用题 4、段落作用题 5、环境作用题
6、人称(人物形象)作用题 7、情节作用题 8、艺术技巧作用题 9、结构作用题 (一)、标题作用题
例1:本篇小说以“珠子灯”为题,有什么作用?(4分) 标题作用【知识储备】 1、线索作用。 2、紧扣情节。
3、突出主人公的形象(品质、特点等)。 4、紧扣(揭示)主题。
5、制造悬念,吸引读者(激发读者兴趣)。 6、象征意味、寓意。
标题作用答题样式:内容+术语(写几点,一般看分值) A、以“XX”为题,起到线索作用(贯穿全文)。 B、以“XX”为题,能概括……情节。
C、以“XX”为题,突出了……人物的形象。 D、以“XX”为题,揭示文章……主题。 E、制造悬念,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F、以“XX”为题,象征了……。对……具有暗示作用。 (二)、词语作用题 例1:( 2009年高考浙江卷)指出三处画线词语“似乎”在句中所起的作用。(3分) 似乎①: 似乎②: 似乎③:
答案: ①显示人物的情态。 ②表示对魔盒作用的肯定。 ③ 反映“我”的情感和心理变化。
词语作用【知识储备】
1、形象性作用,主要指词语在叙事、写人、绘景中鲜明、具体、生动传神、含色彩性、音乐性等。叠词具有音节美的作用。 2、表达思想倾向、感情色彩等。
3、精确性作用,主要指词语在表达概念方面的准确恰当,修饰、限制、补充性词语在表意的精确、严密方面的作用。
4、结构性作用,主要指词语在全篇(或段)中的地位和点题、照应、过渡等方面的结构作用。
词语作用答题样式:
词语意义或形象作用+术语(写几点,一般看分值) XX修饰(描写)了……,运用了……,生动传神。
XX概括了……,表达了……,与文中起到……作用(照应、点题、过渡等), (三)、句子作用题
例1:“不过,这世界上,总是有很多人在不经意间做了别人的棋子”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它在整篇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
答案:请客的老板本来是想利用周先成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没想到却被心怀不轨的周先成算计、利用。
作用:这句话对小说的思想内容进行了高度概括和深刻总结,起到了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
句子作用题【知识储备】
1、提示段意(概括情节)。
2、揭示文章主题、主旨、观点、情感。
3、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照应、过渡、总领、铺垫、伏笔。 句子作用答题样式:
句子内容+术语(写几点,一般看分值)
这一句突出了……,概括了……情节,在文中起到……作用(照应、点题、过渡等),为……作铺垫(埋下伏笔),概括了……,深化主题。 (四)、段落作用题 例1:(2008年高考江苏卷)小说第二段(“侯银匠中年丧妻……很精到”),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 (4分)
答案:①从父女相依为命着眼,为下文选女婿,打陪嫁首饰,在女儿出嫁后父亲的孤独这些情节提供依据。
②从突出侯菊的精细能干着眼,为写侯菊改装花轿,出租花轿,成为当家媳妇等情节提供依据。
段落作用题【知识储备】 1、紧扣情节。
2、揭示文章主题、主旨、观点、情感。
3、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照应、过渡、总领、铺垫。 段落作用答题样式:
段落内容+术语(写几点,一般看分值)
这一段主要写了……,紧扣主题,在文中起过渡(照应上文或下文、引出下文)作用,为……铺垫(埋下伏 笔、提供依据),有揭示主题的作用。 (五)、环境作用题 例1:(2009年高考浙江卷)概括第一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4分) 答案:特点:封闭压抑,阴沉死寂。
作用:营造忧伤、压抑的氛围,渲染“我”孤独、烦闷的心情。 环境作用题【知识储备】
1、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A、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B、交代人物身份,表明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 C、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2、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 A、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作用。 B、渲染气氛,为后面刻画人物铺垫。 C、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 D、展开、推动情节发展。
E、象征、暗示或深化主旨。
环境描写的思考模式(四级概念整合法): 环境-环境,即环境本身有何特点。
环境-情节,环境描写对情节展开有何作用。 环境-人物,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有何作用。(提供活动背景,衬托人物性格等) 环境-主题,环境描写对揭示主题有何作用。 环境作用答题样式:
环境本身内容+术语(写几点,一般看分值)
XX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氛围,渲染(定下)了……感情基调,烘托了人物……,为下文……情节展开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主题。 (六)、人称(人物形象)作用题 例1:(2008年高考浙江卷)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6分)
答案:形象:①对不幸者富有同情心;②对人性之美满怀敬意;③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 作用:①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②“我”是贯串全文的线索;③借“我”的感触揭示全文主旨;④通过“我”对乌米的情感态度突出乌米的形象。
例2:本文前半部分采用了第三人称叙述,后半部分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请分析作者这样安排叙述的好处。
答案:第三人称叙述显得客观,从旁观者的角度刻画老园丁形象,便于通过美貌的夫人转述老园丁的话。第一人称叙述显得真实,具体描述老园丁观察玫瑰开花的行为,他青年时候的经历,老园丁由玫瑰引出的议论。 人称(人物形象)作用题【知识储备】 三种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有亲切感;可以把文中的人物、事件写得好像是“我”的亲身经历,增强文章的真实感;便于直接表达“我”内心的喜怒哀乐,亲切自然。
第二人称:呼告式抒情更强烈,更感人,便于对话或感情交流;抒情自由灵活,亲切自然;其实是“我”在向“×××(有时是作品中的某个人物形象,有时则是读者)”的叙述与倾谈。这种人称的作用有三:①拉近与读者或作品中形象的距离,便于作者与之直接对话和沟通交流;②便于作者的感情抒发;③在所写对象为物时,起到拟人化的修辞效果。一般书信、诗歌和赞颂、悼念的文章的使用。
第三人称:直接表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如。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向读者作客观的叙述,便于反映更广阔的画面和更丰富的内容。 小说中人称(人物形象)作用答题: 1、人称本身的作用 2、线索作用
3、衬托、烘托人物形象或某种心理作用 4、形成对比(对照) 5、揭示主题作用
人称(人物形象)作用答题样式:
人称作用内容+术语(写几点,一般看分值)
人称本身的作用……,“XX”能起到线索作用,烘托、衬托……形象,突出……,与……形成对比,具有揭示主题作用。 叙述和人物 一、叙述人称
第一、二、三人称。 二、叙述角度
有限视角(一般采用第一人称叙述)和全知视角(一般采用第三人称叙述) 三、塑造小说人物——贴着人物写
一是贴着人物的心理写,直接深入人物内心;二是贴着人物的言行写,以人物自身的言语和行动来刻画人物。
四、圆形人物——性格复杂、矛盾,是多义与多变的人物。如:王熙凤等。扁平人物——性格单一,是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如李逵、奥楚蔑洛夫等。 (七)、情节作用题 例1:(2009年高考辽宁卷)小说两次写到小孩的凉鞋,各有什么作用?
答案:① 第一次出现,表达了遗璞村人对省城老贾的感激,省城老贾在在县里当了书记之后并没有忘记他们;
②第二次出现,说明遗璞村人的生活仍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和几年前一样,孩子有凉鞋穿仍然是他们的一种期待。 情节作用题【知识储备】 1、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3、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4、照应前文
5、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6、刻画人物性格
7、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情节作用答题样式:
情节内容+术语(写几点,一般看分值)
XX情节交代……,在文中起……作用,突出了……,表现了……,深化主题。 情节
1、情节的运行方式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情节的摇摆
在一个小说中,即使开端和结局都很简单,作家也绝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跑到底的,而是让他千折百回,最终才抵达胜利的彼岸,即体现出情节的曲折性。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 3、情节的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 如“欧·亨利式的结尾”——在小说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乎人的意料,却不能不承认又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八)、艺术技巧作用题 例1:(2009年高考四川卷)这篇小说的细节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文中画线部分作简要分析。(8分) 答案:这篇小说的细节描写使故事情节更加真实细腻,生动地刻画了人物性格。其中“呆呆地发愣”写神态,“绝望”“伤感”写心理,这些描写重在刻画主人公的脆弱;“闭一只眼”“睁
一只眼”“看伸长的舌头”写行为,突出他检查自身症候的专注与仔细,由此刻画了他的敏感与多疑。 例2:(2009年高考安徽卷)按照下面的要求,分析这篇小说中的表现手法。(6分) (1)、董师傅每晚到湖边闲坐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反映了董师傅淡定平和的情感世界。为情节发展作了铺垫。(或“埋下伏笔”)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 答案:运用比喻,描绘了丁香,连翘在灯光下晶莹璀璨的艳丽之美。 运用比拟(或“拟人”),形容海棠盛开时争奇斗艳的勃勃生机。 艺术技巧作用题【知识储备】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记叙,叙述顺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顺叙(使事情来龙去脉清晰)
倒叙(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插叙(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使中心思想更加鲜明) 补叙(增强文章的审美效果)。
人称运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有亲切感;可以把文中的人物、事件写得好像是“我”的亲身经历,增强文章的真实感)、第二人称(呼告式抒情更强烈,更感人,便于对话或感情交流;抒情自由灵活,亲切自然;这种人称的作用有三:①拉近与读者或作品中形象的距离,便于作者与之直接对话和沟通交流;②便于作者的感情抒发;③在所写对象为物时,起到拟人化的修辞效果)、第三人称(直接表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如。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向读者作客观的叙述,便于反映更广阔的画面和更丰富的内容)。
议论,语言特点有准确性(概念准确,修饰恰当,用词有分寸感)、鲜明性(论点表述鲜明,行文鲜明)、概括性(具体事物加以抽象,反映事物的本质特点,引述事例简明扼要)、生动性(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论证手法,句式灵活)、严密性(表达周密,逻辑性强,层层推进,环环相扣)。
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间接抒情(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描写(人物刻画方法)
肖像描写(以形传神,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个性突出) 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揭示人物内心活动)
语言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反映人物心理活动,推动情节发展) 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和人物思想感情) 神态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突出个性)
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性格,为内容、情节起引起或铺垫的作用,揭示主题)。 工笔(精雕细刻,具体生动,形神兼备)
白描(简笔勾画,准确生动,朴实清新,含意深远)。
细节描写:是指作品中对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以及景物片断等的具体细腻的描写。另一种类似说法:细节描写是指对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作的具体、深入的描写。 种类:肖像(外貌)、动作(行为)、语言、神态、心理。
作用:它是刻画人物性格、推进情节发展、表现生活环境的重要因素。运用好细节描写可以增强作品的真实性,深化文章的主题。 表现手法:
衬托(突出事物特点,强化思想感情,形象分明,主次分明) 对比(特点鲜明,反差强烈)
抑扬(在行文的反差中,突出事物,突出特点;强调语意,行文跌宕,曲折含蓄) 渲染(营造氛围,情景相生,深化主题)
象征(形象含蓄,寓意深远,引发联想,感染力强) 反讽(从反面或用反语来讽喻事理,更鲜明地表达主题) 反复(强调作用和情感,有气势,感染力强,)
类比(以浅寓深,以此类彼,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还有借物抒怀、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正文反作、叠词等。 修辞手法: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拟人(具有人格化,富有情趣,表意丰富)
夸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对偶(形式整齐,结构对称;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节奏鲜明,强化情感)
反问(语气强烈,加重语势,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起强化作用) 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反复(用于说理性文章,起强调作用;抒情写景,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划段分层。 ) 语言特色:
从语言风格看,含蓄与明快、文雅与通俗、生动与朴实、富丽与素淡、简洁与繁复等。语言精炼、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 艺术技巧作用答题样式:
技巧本身作用+术语(写几点,一般看分值) 运用了……手法,生动传神表达了……, 突出(渲染)……,刻画了……人物形象, (九)、结构作用题 例1:(2009年高考四川卷)结合小说主旨,你怎样理解医生为“我”开出的“处方”?小说以“处方”作结有何妙处?(6分)
答案:这“处方”是针对“我”敏感多疑的心病开出的“心药”,目的是劝慰我解除思想负担,轻松愉快地健康生活。小说以幽默的“处方”作结,巧妙地揭示了作品的主旨。
解析:可从三方面考虑:内容上,为表达某种意思或揭示了主题;结构上,为铺垫照应、推动行文发展;艺术手法上,为更加强烈突出,富于表现力。答题时,结合具体文本,有时可能三点都有,有时可能只有一两点,不能一概而论。 结构作用题【知识储备】
1、过渡(承上启下、衔接自然) 2、照应(照应前文、后文) 3、设置悬念、铺垫(埋下伏笔) 4、统领全文、总结上文
5、深化主题、点题,揭示主题 6、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欧·亨利式结尾)
7、开头:统领全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设置悬念,埋下伏笔。 8、文中:承上启下,过渡自然;总结上文,领起下文。
9、结尾:照应前文,卒章显志,概括并深华主题,耐人寻味,令人深思。
10 、伏笔、悬念:引人入胜,为下文埋作铺垫。 结构作用答题样式:
使用的方法+内容+术语(写几点,一般看分值) 结构
一是“延迟”式结构。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紧张设置障碍(能使紧张的情节舒缓下来,还可丰富小说的内容) ,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实现小说的结构张力。如《牲畜林》。
二是生活的横断面。将时空浓缩到一个小小的点上,在精巧的结构中展开漫长的时间和立体的无限空间。如《半张纸》。
三是按照心理时序而展开的意识流结构。它打破了时间这一恒常的维度,让人物的意识在超时间的空间里任意往来。如《墙上的斑点》。 二、人物形象(人称)题 1、概括人物形象题
2、赏析(分析)人物形象题 3、人物形象(人称)作用题 4、揣摩人物内心情感活动题 5、探究人物形象题 (一)、概括人物形象题 例1:(2009年高考安徽卷)概括小说中董师傅这一人物形象。(7分)
答案:董师傅是以为普通木工。他技艺精湛,质朴善良,乐于助人,有平常心,有生活情趣。
小结:通过对董师傅的相关情节和描写来进行概括。他是一个木工,领小翠游湖,在喧闹的校园中有自己的生活情趣。 (二)、赏析人物形象题 例1:(2009年高考浙江卷)赏析文中贝格斯太太的形象。(不超过100字)(5分) 答案:①热爱故土,珍视亲情;②淳朴善良,热情爽直。③观察敏锐,善解人意。 小结:赏析需要结合具体文本内容分析。贝格斯太太珍藏盒子多年,对“我”关心和帮助,对“我”的外衣和手提箱观察细致入微,和“我”亲切交谈,开导“我”等。 赏析人物形象题总结:赏析人物形象需要结合具体文本内容分析。 若是“怎样”赏析人物形象,就要涉及刻画人物的手法。 赏析要注意所给分值的暗示,这可告诉我们写几个要点。
赏析主要把握两点:一是人物自身的描写技巧,如肖像、语言、心理、动作等;二是注意人物之间的相互对比、映衬及用环境表现人物,即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实写与虚写的结合等。另外,小说刻画人物的表现手法灵活多变,思考时注意视野的开阔。 (三)、探究人物形象题 例:(2008年高考江苏卷)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6分)
答案:①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侯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 写侯菊就是表现侯银匠。 ②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女儿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以避免平铺直叙。
③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写侯菊,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
④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实写侯菊,暗写侯银匠,以有形写无形,更有情趣。 ⑤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更多描写女儿出嫁前后的情景,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
解题小结:答题要把握小说的主旨,作者以较多笔墨正面描写侯菊,正是为了烘托主人公,这样可避免平铺直叙,使小说情节更有情趣。 探究题解题总结:
①从阅读文中找准一个切入点,并结合文章内容及自己熟悉的材料作深入地分析与评价。
②见解力求独到,读出不同,写出个性,张扬灵气;论点力求深刻,不要面面俱到,只求一点深入。
③综合分析,不能只答抽象的要点,要结合文章提供的背景材料作适当地具体阐述,透过现象看本质。
简言之,观点鲜明,紧扣文本,拓展合理,表述规范。 答题模式:叙述+分析+评价。 (写几点,一般看分值) 答题注意:
1、要按规定角度。 2、依据文本内容。 3、运用所学知识。 4、联系社会实际。 三、情节题 1、概括情节题 2、情节作用题
3、情节结构展开(安排)题 4、情节赏析题 5、情节探究题 (一)、概括情节题 例1:(2009年高考安徽卷)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4分) 答案:董师傅领小翠游湖。
解题小结:本题是概括情节,而主要情节是指内容的最主要的部分,情节的中心。 (二)、情节结构展开(安排)题 例1:(2009年高考四川卷)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请概括回答。(4分) 答案:以“想象”为线索,以心理活动描写为主要方式来展开故事情节。
解题小结:小说的题目是“想象”。文章的主要内容便是围绕着主人公自我诊断的想象病症展开的,由此展现主人公的内心活动。解题要把握住文章的叙事线索,并找到主要的描写方式,故事情节便清晰可辨了。 情节结构展开(安排)题总结:
情节结构展开一般围绕XX中心展开的。答题时要突出中心,把握线索。情节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情节结构展开(安排)题答题样式:
从(由)…写到(引出)…,然后…,最后…,从而揭示(体现)…。 引题——事例——拓展——反思。
以“XX”为线索,选取了那些材料来表现主旨。
作者构思文章的思路:时间、地点、逻辑(并列、递进(层层深入)、正反对照)、情感变化等。 (三)、情节赏析题 情节赏析题总结:
把握赏析的内容,突出要点;叙述与评议结合。 四、结构题 1、结构作用题
2、结构(行文)思路题 3、结构探究题 (一)、结构(行文)思路题
例2:这篇小说的心理描写非常细腻,请按照时间顺序,简述作品中“他”的心理变化过程。 答案:①昨天黄昏,“他”见到野狼。内心非常慌惶。②天亮时,“他”仍然感到恐惧和绝望。③野狼停下时,“他”内心一阵狂喜。④野狼往回逃窜时,“他”内心充满骄傲与自豪。⑤追随狼踪发现水源时,“他”喜出望外。⑥最终获救时,“他”内心对狼充满感激之情。 解题小结:这属于行文思路信息的整合。做题要突出“时间”和相应的“心理”。 (二)、结构探究题 例1:(2009年高考辽宁卷)小说最后描写了蛮儿一帮年轻人炸掉了遗璞,并用它去修水渠。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8分)
答案:观点一: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合理的。①从情节上说,遗璞村人为之自豪的石头被一群年轻人突然炸掉,这样的处理可以产生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②从主题上说,“没有用”的遗璞是一种守旧思想与生活方式的象征,这样的处理有助于小说思想内蕴的表达;③从时代上说,这样的处理符合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精神,有现实意义。
观点二: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不合理的。①从情理上说,遗璞村人世世代代视为宝物的东西,被一群年轻人轻易的炸掉,不合情理,违背了生活的逻辑;②从叙事上看,炸掉遗璞修水渠的必要性并没有在小说中明确的饿交代出来,缺乏艺术上的逻辑性;③从现实上讲,这种结局也不符合保护文物、合理开发的现代观念。
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研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6分。 五、环境题 1、环境作用题 2、环境概括特点题 3、环境赏析题 4、环境探究题 (一)、环境概括特点题 例1:(2009年高考浙江卷)概括第一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4分) 答案:特点:封闭压抑,阴沉死寂。
作用:营造忧伤、压抑的氛围,渲染“我”孤独、烦闷的心情。
解题小结:要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答案可从景物描写中选取词语或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六、艺术技巧题 1、技巧作用题 2、技巧赏析题 3、技巧探究题 (一)、技巧赏析题 例1:(2009)绍兴市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请从修辞和表达作用两方面对画线语句进行赏析。
答案: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采摘玫瑰就如同将火苗从篝火中取出来一样,会断送
玫瑰的生命和美丽这一道理;运用反问,加强比喻说理的语气和力度。
解题小结:技巧赏析与技巧作用的答题基本上一致,先点出具体技巧,再说技巧本身的作用和内容的特征。 例2:(2009年高考安徽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3分)
答案:运用比喻,描绘了丁香,连翘在灯光下晶莹璀璨的艳丽之美。 运用比拟(或“拟人”),形容海棠盛开时争奇斗艳的勃勃生机。 七、主题题 1、主题概括题 2、主题赏析题 3、主题探究题 (一)、主题概括题 例1: (二)、主题探究题 例1:
外国小说欣赏·主题
母题——在文学作品中,会反复出现一些题材,比如“爱情”“战争”“复仇”等,有时我们也将它们称为主题。但这些都是一些宽泛意义上的主题,我们可以将它们称为“母题”。 八、探究题
1、词语理解探究题 2、句子理解探究题 3、段落结构探究题 4、表现手法探究题 5、人物心理活动探究题 6、人物情感复杂性探究题
7、人物形象探究题 8、主题多义探究题 9、标题互换探究题 10、作品意蕴探究题
11、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探究题 1、要按规定角度 例1:(2009年高考安徽卷).这篇小说意蕴丰富,给人以多方面的启迪。请结合作品,分别对下面两个问题进行探究。 (8分)
(1)、文末说“他很快乐”。请举例说明董师傅快乐的缘由。(说出两点即可) 答案:①因关心帮助别人而快乐。如:董师傅领小翠游湖;送小翠回家。
②因生活知足,心态平和而快乐。如:家里平安;日子平静;钱足够用;小翠对雕花窗户不做评价,董师傅也不在意。
③因生活情趣,善于发现美而快乐。如:董师傅看夕阳西下,看月上树梢;向小翠介绍如何看塔影。
④因工作上得心应手,有成就感而快乐。如:董师傅在校园许多地方都有业绩;特地向小翠介绍自己的创作——雕花窗户。
(2)、小说中将“校园渐向公园靠拢”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请结合这一背景,谈谈这篇小说给你带来什么启示。(围绕某一方面谈即可) 答案:
示例一: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做人要像董师傅那样,脚踏实地,厚道本分,心态平和,有立足于世的本领,有适合自己的人生定位。
示例二: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从小翠身上,我们意识到,面对新环境,要学会适
应,学会生存。
示例三:校园渐向公园靠拢,说明生活环境在不断地变化。这启示我们:无论生活环境怎样改变,不变的应该是人的自然本真;我们在喧闹的环境中,寻找一块心灵的绿洲避免浮躁。
示例四:在熙攘的校园中,董师傅热心帮助小翠的情景启示我们:和谐的氛围需要我们大家一起去营造。 2 、依据文本内容
例2: (2008高考广东卷)有人说:“河的第三条岸”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它象征着“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如果这样,那么“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持何种态度?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案:
“我”对父亲的人生追求并不理解,因此对“父亲”坚定执著的非世俗行为持复杂的矛盾态度。最初,“我”对父亲的行为感到“无畏和兴奋”;随着时间的推移,又对他变为关心和同情。当全家人都走后,“我”在漫长的守候中,既渴望振救父亲,又深感惘然和恐惧。 3、运用所学知识 例3:(2008年高考江苏卷)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6分)
答案:①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侯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写侯菊就是表现侯银匠。
②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女儿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以避免平铺直叙。
③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写侯菊,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
④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实写侯菊,暗写侯银匠,以有形写无形,更有情趣。 ⑤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更多描写女儿出嫁前后的情景,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 4、联系社会实际 例4:(2009年高考辽宁卷)小说最后描写了蛮儿一帮年轻人炸掉了遗璞,并用它去修水渠。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8分)
答案:观点一: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合理的。
①从情节上说,遗璞村人为之自豪的石头被一群年轻人突然炸掉,这样的处理可以产生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②从主题上说,“没有用”的遗璞是一种守旧思想与生活方式的象征,这样的处理有助于小说思想内蕴的表达;③从时代上说,这样的处理符合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精神,有现实意义。
观点二: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不合理的。
①从情理上说,遗璞村人世世代代视为宝物的东西,被一群年轻人轻易的炸掉,不合情理,违背了生活的逻辑;②从叙事上看,炸掉遗璞修水渠的必要性并没有在小说中明确的饿交代出来,缺乏艺术上的逻辑性;③从现实上讲,这种结局也不符合保护文物、合理开发的现代观念。
解题小结: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研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6分。 探究题解题总结:
①从阅读文中找准一个切入点,并结合文章内容及自己熟悉的材料作深入地分析与评价。
②见解力求独到,读出不同,写出个性,张扬灵气;论点力求深刻,不要面面俱到,只求一点深入。
③综合分析,不能只答抽象的要点,要结合文章提供的背景材料作适当地具体阐述,透过现象看本质。
简言之,观点鲜明,紧扣文本,拓展合理,表述规范。 答题模式:叙述+分析+评价。 (写几点,一般看分值) 答题注意:
1、要按规定角度。 2、依据文本内容。 3、运用所学知识。 4、联系社会实际。 情感
情感的处理 节制与放纵
小说情感的把握,主要关注细节、情节与情感的关系,情感与人物的关系以及情感与主题的关系。具体的作答还必须联系具体文本作具体分析。 虚构
虚构和真实的关系
小说中的真实不能只局限于现实里业已发生的事:小说中的真实是一种想象和虚构的真实,是一种真实的谎言。小说最终要表达的不是某种事实,而是一种具有审美魅力的真实。艺术的真实固然与生活的真实有关,但艺术的真实绝不等于生活的真实。
从情节、细节或人物本身分析小说虚构的内容,分析小说通过想象、夸张、变形等手段营造的或映射或荒诞的艺术效果,从而更深地揭示小说的特定主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