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吉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及对就业的影响的论文

论吉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及对就业的影响的论文

2024-01-15 来源:爱问旅游网


论吉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及对就业的影响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结构偏离 论文摘要:吉林省优先发展重 工业 战略的实施出现了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的现象,两者之间出现了较强的非均衡性,表现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本文从 投资 结构、技术进步、城镇化与 经济 体制改革等方面探讨了影响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的原因,提出了增加吉林省就业的对策。

传统的经济理论已经论证了劳动力和国民收入在产业间分布的规律: 农业 部门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及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随着时间的推移处于不断下降之中;工业部门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体是上升的,然而工业部门劳动力的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服务业部门的劳动力和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呈上升趋势。一般而言,有什么样的产业结构就有什么样的就业结构与之相对应。从吉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发展变化来看,由于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的实施,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动具有明显的超前性特征,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两者之间出现了较强的非均衡性,表现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的现象。

一、吉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的现状

结构偏离度是指某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与增加值比重之差。一般情况下,结构偏离度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结构偏离度大于零(正偏离),该产业的就业比重大于增加值比重,表示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较低且存在劳动力转出的可能性;相反,结构偏离度小于零,则表示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较高,存在劳动力转入的可能性。在国民经济全部开放的情况下,即呈现完全竞争的状态,通过 市场 对劳动力资源实现优化配置,会使各产业的劳动生产率逐步趋于一致,产业之间的偏离也逐渐趋于零。 吉林省第一、二产业一直存在较高的结构偏离程度。吉林省第一产业长期处于正偏离的状态,从1997年到2006年,10年之中平均偏离程度为%,这也意味着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在三次产业之中处于最低状态,且这种负偏差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农业就像一块“吸满水的海绵”,存在大量的劳动力等待转移就业;第二产业长期处于负偏离的状态,10年间平均偏离水平为-%,这表明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在三次产业中最高;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虽然也处于负偏离状态,10年间年均偏离度为-,但第三产业与第一、二产业相比较,其就业的相对比重与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正在成为吸收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部门。

吉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表现出明显的累积性特征。一般而言,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

三、促进吉林省就业增长的对策

1、实施积极的产业政策,优化产业结构 遵循比较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发展第三产业是促进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选择。从总体上来看,吉林省仍然处于劳动力比较丰富、资本相对稀缺的发展阶段。因而,在大力发展 交通 运输 设备制造业与化工 工业 的基础上,发挥吉林省 人力 资源 较为丰富的优势,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尤其是发展 农村 非农产业是促进吉林省劳动力就业的最佳途径。吉林省第三产业发展具有极大的 经济 增长和就业增长空间,发展第三产业是解决吉林省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途径与渠道。吉林省发展第三产业的重点应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利用吉林省优势的科技资源,发展与科技进步相关的新兴产业,比如信息产业与各类技术服务业等;二是发展就业容量大,与居民生活消费密切联系的 金融 保险 业、房地产业与仓

储业等。

2、实施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实施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在于以城市带动农村,以工业反哺 农业 。城乡互动发展是解决城市要素向农村扩散的主要途径。当前吉林省城乡关系发展正处于要素向城市集聚阶段,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在目前聚集效应占优势的情况下,如何促进城市要素向农村转移?笔者认为关键要解决好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发展县域经济是实施统筹城乡发展的突破口,这是因为县域经济具有城市经济的特点,有相当基础的工业,同时县域经济又与农村经济紧密相连,以农业发展作为基础,这就决定了县域经济发展成为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纽带。另一方面,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是中小城镇发展的支撑,吉林省城镇化发展的步伐加快,客观上要求有支撑中小城镇形成与发展的产业基础,而目前吉林省乡镇企业发展处于较低水平,因而应利用目前我国东部地区产业升级的机遇,积极承接从发达地区转移出来的技术与产品,实现吉林省乡镇企业的优化升级。而且,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的加快,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又可以吸纳一部分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以减轻对城市就业的压力。 3、提高劳动力素质,改善就业结构

提高劳动力素质是满足劳动者就业需求的基础,同时也是劳动者适应经济结构快速变化的主要途径之一。首先,努力提高城市下岗职工的素质。政府可以通过中介组织的力量对下岗职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使这部分人员掌握适应于经济发展要求的适用技术,实现转岗就业。其次,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一方面,积极开展农业科技知识的培训 教育 ,利用农村合作组织的力量,发挥农村各级科技服务组织的作用,将农业科技向农村推广。通过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发展现代农业的能力,实现吉林省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另一方面,对农村转移就业的劳动力提供培训机会。通过政府主导、发挥培训机构的作用为农村转移就业的劳动力提供 职业教育 的机会,提高这部分人员在转移就业过程中的技能水平。

4、解决 社会 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

解决社会弱势群体就业问题,让这部分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是构建 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由于社会弱势群体的学历、年龄、身体状况等方面在劳动力就业 市场 上处于弱势地位,因而社会应首先关心他们的就业问题。一方面,可以通过开发社会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弱势群体就业;另一方面,通过完善 公共 就业服务机构的职能,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职业 指导 与职业介绍,帮助这部分人员实现就业。同时要积极推出多种灵活的就业形式,改善就业 环境 ,提供创业服务,鼓励个人创业以带动就业增加。 参考文献: [1] 胡鞍钢.对吉林省经济发展态势的分析及对策建议[j].长白学刊,2003,(04):4-7. [2] 王静敏.技术进步对吉林省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非一致性的影响分析[a].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研究[c].长春出版社,2006:29-40.

[3] 国家 统计 局吉林省 调查 总队.吉林省城镇化水平提高对 人口 就业的影响分析[eb/ol]./eijiansuo/” target=“_blank” title=““>/,2007-06-1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