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增强上海文化产业影响力和竞争力

增强上海文化产业影响力和竞争力

2024-03-09 来源:爱问旅游网
增强上海文化产业影响力和竞争力

统计数字显示,2014年,上海文创产业总产出8386.21亿元,比上年增长8.7%,并且在2014年中国盛世文化产业排行榜中获得文化产业“影响力指数”第1名,但“驱动力指数”却处于第10位。经研究发现,本市文化产业发展存在以下问题:

1、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及法律法规不健全。本市的文化产业存在条块分割、多头管理、政企不分等问题。尚未建立统一高效的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文化、广电、出版、旅游等相关部门各自为政,管理分散,文化市场多头执法。由于我国尚没有发展文化产业的基本法律,增加了地方立法的难度,对创作主体的版权、著作权保护等问题产生影响。 2、文化产业主体数量多,但是集约化程度不高。截止2011年底,上海市共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118个,涉及工业设计、建筑师、计算机软件设计、服装设计、旅游品设计、游戏设计等多个产业领域。主体类别虽多,但集约化程度并不高,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并且有“同质化”倾向,彼此争夺有限的资源,并导致招商困难,空置率高,艺术产业园区的链条很难整合。

3、文化产品传播方式较为落后,市场拓展能力不强,

缺乏具有全球引领性的文化创造力、文化影响力与辐射力。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影响力和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具有示范和引领性的文化创造力,这是各类精神思想的发源地,而这也恰恰是上海目前所欠缺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影响力的大小、辐射力的范围直接决定了城市的能级,是城市软实力的直观体现,并决定着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而这方面,上海与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城市还存在一定的距离。 本市文化产业发展步伐缓慢原因涉及许多方面,其中高端人才的匮乏是文化产业发展动力不足的重要原因。纽约文化创意人才占都市人才就业人数总和的比例约为12%,伦敦为14%,东京为15%,而上海仅有0.1%,对比有些悬殊。如果没有高端创意人才作为核心竞争力,文化产业的创新又从何谈起?对此,有如下几条建议:

1、加强科学规划,完善扶持政策。要根据文化产业发展要求,结合应对国外文化扩张及世贸规则,制定文化产业法律法规,营造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制氛围。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宣传力度,形成尊重创新、保护创新的发展环境。要围绕落实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包括财政、税收、金融等多种手段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要开展配套服务,结合产业发展重点和企业发展难点开展针对性服务。并且要鼓励政府、企业、社会各界群众广泛参与文化事业与文化活动,创造有

利于文化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保护的良好制度环境。 2、提升上海文化的开放程度,培养多样化的氛围。通过制度和机制建设,创造多元宽松、多样融合、兼收并蓄的文化环境,使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成为上海文化创造的动力与源泉。大力推进文化设施建设,要借助后世博发展契机,继承世博会留下的文化精神和基础设施,打造一批具有世界水准的文化设施,使上海成为有影响力的世界文化和艺术传播交流中心之一。

3、建立吸引世界先进文化思潮和领军人物到上海进行文化活动的平台。通过建平台,提升上海的文化创造力和领导力,占领世界文化高地,引领文化思潮,输出上海城市精神和文化价值。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重点发展以文化信息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文化休闲娱乐业为主体的三大核心产业,使上海成为国际文化产业的重要基地。

4、系统化培育各层次的文创人才。文化创意产业有创意、制作、渠道、市场等环节,涉及艺术、媒体技术、管理和传播等学科。目前我们更需要的是“产业领袖”,是将“创业、创意、创新”“技术”和“高端管理”相融合的复合型人才。要多渠道培养文化人才,完善在职人员培训机制,积极引导本地高等院校加快建设文化产业重点专业和学科,逐步完善有关课程,有针对性地培养所需专业人才。引导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动漫基地与相关企业合作,设立文化产业职

业培训机构和教学科研实习基地。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探索建立以知识产权、无形资产、技术要素等参与分配的新路径,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作者系市人大代表,上海文聪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