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中国因素_多视野的分析与判断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中国因素_多视野的分析与判断

2024-02-17 来源:爱问旅游网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中国因素:

多视野的分析与判断

赵 伟

内容提要:持续增强的“中国因素”是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进程中不可忽视的趋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增长及其“内外形”巨变,极大地改变了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格局,即由以往“雁行模式”变为目前的“菱形构架”。本文从“内形”与“外形”两个角度、全球和区域两个层次考察了“中国因素”的这种变化及其未来发展趋向,认为目前中国社会经济的总体发展程度,已经赋予中国影响区域乃至全球经济的足够实力,未来中国经济高增长的可持续性意味着这种实力还将继续提升。

关键词:东亚区域经济合作 中国因素 社会经济发展阶段 菱形构架作者简介:赵伟,浙江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经济学院教授、博士

生导师

问题的提出

谈及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就难以回避中国因素;而谈及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中国因素,则难以回避这样一个事实,即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近十几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由于这种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积极的对外开放战略实现的,因此,毫无疑问,中国在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地位及作用正在发生巨大变化。这也是近年来东亚经济界热议的话题之一。然而,迄今为止,无论是学术界、实业界还是政治

《当代亚太》2009年第2期,第94~108页。

JournalofContemporaryAsia2PacificStudies(Bimonthly)

—94—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多视野的分析与判断□ 决策层,对该议题的讨论均存在两个明显的缺陷:首先,几乎所有研究都是

)入手来判断中国经从中国经济相对于东亚其他经济体的规模(即“外形”

济的影响力,进而判断其在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新地位,而鲜有从中国经)的角度进行研究济自身发展、尤其是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演进(即“内形”

的;其次,即使从“外形”角度进行的研究,也是从东亚区域角度谈论中国因素者众,而从全球和区域“链条”角度研究者寡。

一般地,一个经济实体的对外影响力,不仅取决于其相对经济规模

(“外形”),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内部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内形”)。若不看到这一点,就无法理解为什么无论人口或国土面积都不及中国最小省份的瑞士,其世界及区域影响力,要胜过不少中等国家。

客观地说,作为全球最大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和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的影响力已超出区域范围,越来越具有全球性,因此,讨论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中国因素”,既要有区域视角,也要有全球视野。

基于上述认识,本文拟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现实影响和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可持续性及其潜在影响两个方面,从区域和全球两个视角,探讨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中国因素”,以期对中国在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影响力做出比较准确的判断和预期。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及其现实影响

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经济自身发展程度及其所处的发展阶段,无疑是考察其区域乃至全球影响力的出发点。判断一国经济的发展程度有多个标准。标准不同,结论也就不同。一般来说,比较权威的标准有三个:一是人均国民收入标准。这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经济学家们研究国别经济发展进程的重要依据,也是世界银行自70年代中期以来对各国经济发展程度进

①行比较与分类的基本依据。二是工业化进程标准。这是经济学家尤其是经

济史学家们开辟的范式,也是为多个学科所广泛接受的范式。三是社会经济增长阶段标准。该标准由美国经济史学家W1W1罗斯托在20世纪60年代提

①实际上,世界银行有两个彼此密切联系的分类方法:一是依据人均国民收入(GNI)水平将

所有经济体划分为低收入、下中等收入、上中等收入以及高收入四个档次;二是在上述分类基础上,将所有经济体划分为“发展中经济”和“发达经济”两大类。

—95—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

 □当代亚太 

出,一度受到发展经济学家们的推崇,后来受到冷落。笔者认为,要对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所处阶段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和预测,须同时参照这三个标准进行综合分析。

(一)基于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标准的分析

世界银行于2008年7月1日公布的最新分类标准为(依据2007年的人均GNI):人均GNI低于935美元的,为低收入经济体;人均GNI在936~3705美元的,为下中等收入经济体;人均GNI在3706~11455美元之间的,

为上中等收入经济体;人均GNI在11456美元以上的,为高收入经济体。世界银行计算的2007年中国人均GNI为2380美元,由此将中国列为下中等收入国家。2008年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人均GDP已突破3000美元,但仍然属于下中等收入国家。值得注意的是,世界银行计算的人均名义GNI,是按照人民币兑美元市场汇率(三年平均数)计算的。这种计算方法显然低估了中国的实际人均收入,因为目前人民币兑美元的市场汇率低于购买力平价(PPP)。(二)基于工业化进程标准的分析依据工业化进程标准判断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时,结构变化是最重要的参

考指标。三个彼此关联的结构变化指标最为常用:其一是产业结构的演进。

根据笔者早先的研究,②工业化大国的工业化进程有两个共同特征:一是工业化完成时期,各国的三次产业结构均呈现出第三产业产值大于第二产业产值、第二产业产值又大于第一产业产值的特征;二是几乎所有先行工业化大国的产业结构演进均经历了“二产化”与“三产化”两个阶段。其中,在前一阶段,二次产业比重持续上升;在后一阶段,服务业或三次产业比重持续上升。英国这两个阶段的分界点大约在1841年,美国大约在19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日本大约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若以上述国家的工业

①严格意义上的三次产业分类,将采掘业归入第一产业而非工业,将建筑业的相当部分归入

第三产业而非第二产业。目前中国对三次产业的分类和统计,是按照农业、工业和服务业这一标准进行的分类,而非严格意义上的三次产业分类,即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二产业”,实际上等同于广义的“工业”。这与库兹涅茨等学者早先考察工业化先行国家产业结构时所用的分类标准一致,因此更便于比较研究。参见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中译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73~85页。

②赵伟:《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三个视点的判断》,载《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第5期,第42~49页。

—96—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多视野的分析与判断□ 化进程为参照系,可以认为目前中国产业结构演进正在由“二产化”向“三产化”转换,其中,2000年可视为这一转换过程的“拐点”。截至2008年,中国的三次产业结构已由1519:5019:3312变为1313:4816:4011,“三产化”明显提速。其二是就业结构的演进。先行工业化大国工业化完成时期,“非农”产业在劳动力就业中占主导地位,一般占总就业量的2/3以上。目前,中国的就业结构尚未具备上述特征。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劳动力就业结构为4018:2618:3214。“非农”产业的就业比重虽已达到5912%,但与先行工业化大国(最低水平为2/3,平均比重为70%)相比还

低很多。其三是城市化进程。先行工业化大国工业化完成时期,城市化率均超过50%。而中国目前的城市化进程尚未具备此特征。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底,中国的城市化率尚未突破50%,按照常住人口统计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仅为45%。而且,这些常住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属无户籍的农民工,他们享受的社会福利及城市文明就要大打折扣。

若以上述三个标准来衡量,可以认为目前中国工业化进程已进入末期,但尚未最终完成。单就结构转换指标来说,距离工业化社会尚有明显差距。

(三)基于罗斯托经济增长阶段论的分析

罗斯托将一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①依次为传统社会阶段、起飞准备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和大众高消费阶段。要判断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目前所处的阶段,最值得关注的是第五个阶段。笔者早先的研究认为,②比照一些先行工业化大国的经历,可以认为,目前中国社会经济中正在涌动强烈的大众消费浪潮,因此可以认为大众消费时代已经或至少正在来临。其主要标志是:其一,高档耐用消费品的普及化。工业化国家在这一阶段流行的所有耐用消费品,尤其是家电,在城市及沿海发达地区已经普及或者接近普及,私家小轿车的普及浪潮正在涌动,进展极快。其二,住宅与装修消费的快速发展。其三,旅游、度假等闲暇消费热潮的掀起。工作日的减少与假日尤其是长假的增多,推动了闲暇消费的快速增长。统计数据显示,2000~2008年,国内旅游人数由7144亿人次猛增到1711亿人次。在沿海地

区和高收入阶层,自费出境旅游已渐成时尚。

①后来又加上第六个阶段,即“后工业社会”或追求生活品质的时代。②赵伟:《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三个视点的判断》,第42~49页。

—97—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

 □当代亚太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三个标准,尤其是第一与第三个标准之间存在明显的联系。笔者最新的实证研究表明,在人均GDP水平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

阶段转换之间,存在明显的关联性。具体来说,主要先行工业化大国的发

展进程表明,若以麦迪森的数据②为依据一国社会经济从“技术成熟阶段”的终点发展到“大众消费阶段”的起点,人均GDP相应地由3000美元提高到6000美元(1990年美元不变价格)(见表1)。2008年,中国人均GDP刚突破3000美元,沿海一些发达省份人均GDP已接近或超过6000美元。由此可以推断,目前中国经济总体上正在经历由成熟阶段向大众高消费阶段的转换,而沿海发达地区则已进入大众高消费阶段。

表1 先行工业化国家社会发展阶段转换与人均GDP之间的关系成熟阶段终点年份人均GDP

(大约)

(美元)40914921348533482873

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

19001913191319101941

大众高消费阶段人均GDP起点年份(美元)

1910~19255046~6282

1920~19291950~19551950~19661955~1965

4548~47105271~63123881~61772771~5934

工业化进入尾声年份

1900~19201840~18701950~19551913~19601941~1965

  注:人均GDP按照麦迪森的国际美元标准计算。详见AngusMaddison,Historical

StatisticsfortheWorldEconomy:122003AD.

资料来源:W1W1Rostow,TheWorldEconomy:HistoryandProspect,Universityof

TexasPress,1980,pp13652408,425;AngusMaddison,HistoricalStatisticsfortheWorldEconomy:122003AD;赵伟:《现代工业社会与经济体制选择》,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1994年版,第84~115页。

先行工业化大国的发展历程表明,一国一旦进入大众高消费时代,其经济增长动力由投资驱动转向消费拉动,国内市场容量便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张,贸易伙伴对其市场依赖程度迅速上升,由此增加了该国在区域乃至全球经济中的影响力。美国在20世纪20年代、日本在1955年之后20多年的经历,都证实了这一点。因此可以认为,目前中国国内市场的迅速扩张及其

①赵伟:《浙江经济:人均6000美元的深层涵义》,载《浙江经济》2009第6期,第14~17页。②SeeAngusMaddison,HistoricalStatisticsfortheWorldEconomy:122003AD,20081http://

www1ggdc1net/maddison/

—98—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多视野的分析与判断□ 对主要贸易伙伴吸引力的迅速增强,大幅度提升了中国经济的对外影响力,因而增加了其在区域经济合作与博弈中的份量。

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可持续性及其潜在影响

在经历了30年快速增长和最近8年以来的超高速增长之后,中国经济今后还能否继续保持持续而快速的增长?这一问题的答案,将直接关乎对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中国因素”未来消长前景的判断。

客观地说,中国经济具备持续快速增长的现实基础:

11较低的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意味着存在继续增长的巨大空间。虽然中国经济已经历了30年的快速增长,但目前人均国民收入水平仍然较低(2008年人均GDP为3000美元),仍然属于“下中等收入经济”,这就意味着增长空间依然很大。以目前的人均收入水平和人均GDP增长速度(7%~8%),不难推算,即使跃居中上等国家收入水平的中线(约8000美元),至少需要10年左右时间,更不要说达到其上限(11455美元)及跨入高收入国家中位(约212万美元)了。据高盛公司最近的研究报告(2007)估计,即使中国

经济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速,到2050年其GDP高居全球之首,但人均GDP也无缘世界前10名。最乐观的估计(同时还须考虑到人民币升值因素),在全球最大的十几个国家中,人均GDP也仅能从目前的第14位上升至第12位。届时中国人均GDP也仅相当于美国人均水平的54%,英国的61%或者日本的74%(见表2、3)。

表2 中国与世界主要大国的GDP比较:2007年实际值与2050年预测值

2007年实际值

GDP

国 家

(亿美元)

美 国138112

排序

1234567

相当于美国%

10010

311723192317191818161513

排序

1234567

2050年预测值

GDP

国 家

(亿美元)

中 国707100

相当于美国%

18316

1001097182915241322131812

日 本德 国中 国英 国法 国意大利

437673297232801272782562321075

美 国印 度巴 西墨西哥俄罗斯印 尼

385140376680113660934008580070100

—99—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

 □当代亚太 

89101112

西班牙加拿大巴 西俄罗斯印 度

1429313264131411291011710

1013916915913815

89101112

日 本

英 国德 国尼日利亚法 国

6677051330502404640045920

17131313131012101119

  数据来源:“TheN~11:MoreThananAcronym”,GoldmanSachsStudyofN11Na2

tions,GlobalEconomicsPaper,No1153,March28,20071

表3 中国与世界主要大国的人均GDP比较:2007年实际值与2050年预测值

2007年实际值

人均GDP

国家

(美元)

排序

123456789101112131415

相当于美国%10018

100109515911988147812751043182113201919181512817514412

排序

123456789101112131415

2050年预测值

人均GDP

国家(美元)相当于美国%10098158715851782198211741472196819631954135412491736153516

英 国美 国加拿大法 国德 国意大利日 本韩 国墨西哥土耳其俄罗斯巴 西伊 朗中 国印 尼

46099457254367442034404003574534296200159717956990756938398124831925

美 国韩 国英 国俄罗斯加拿大法 国德 国日 本墨西哥意大利巴 西中 国土耳其越 南伊 朗

916839029480234785767600275253682536684663149585454975949650455953347232676

  数据来源:同表2。

21工业化结构演进过程中孕育着巨大的增长空间及潜力。前已论及,目

前中国的工业化虽已进入尾声,但结构变化远未完成。其中,产业结构由“二产化”到“三产化”的“拐点”刚刚出现,“三产化”蕴藏的发展空间非常大。200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刚达到40%,要提高到工业化国家的最低水平(即55%),尚需较长时间。先行工业化大国、尤其是一些后发型工业化大国的发展历史表明,在产业结构由“二产化”向“三产化”的转换进程中,其国民收入会出现持续而快速的增长,其中,日本表现

—100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多视野的分析与判断□ 得最为典型。研究显示,日本经济的“三产化”发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后期,前后持续了20多年时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增长的比重,由60年代中期的37%提高到80年代中期的55%以上,1987年达到了57%。按照麦迪森的不变美元价格计算,①“三产化”期间,日本人均GDP由不到6000美元增加到116万美元以上,增加了约1167倍多。客观地

分析,目前中国经济的“三产化”刚刚开始,未来若干年无疑将经历“三产化”的高潮,这将为经济持续增长尤其是产业附加值提升开辟巨大的空间。不仅如此,伴随“三产化”的将是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种种迹象表明,目前中国城市化正在进入快速推进阶段。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以及随之而来的人口空间重置(populationrelocation),正在创造巨大的基础设施需求,为未来靠内需拉动中国经济奠定了坚实基础。

31基于前述关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判断。按照罗斯托的分析,一

国一旦进入大众高消费阶段,增加“广义福利”、建设“福利国家”便被提上议程。具体有三个主要目标:其一是追求在国外的势力和影响,为此将增加资源用于军事和外交政策。其二是建设福利国家。即借助国家和政府来实现个人和社会目标,包括增加闲暇时间。这些目标是较为纯粹的自由市场制度无法实现的。其三是提高大众消费水平。大众消费将超出衣、食、住的基本需要范畴,不仅使人们有更好的衣、食、住条件,而且使人们能够消费20世纪成熟经济所能提供的耐用消费品和服务。先行工业化国家提高大众消费水平的手段有四个:(1)增加社会保障;(2)强化收入再分配机制;(3)缩短工作日;(4)弱化刺激生产或供给的政策目标,强化环境资源保护等目标。

先行工业化大国的发展经历还表明,一国一旦进入大众高消费阶段,便会迎来一个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时代。以美国为例,在20世纪头10年进入大众高消费阶段之后,断断续续经历了大约60年才最终完成,最后进入所谓“后工业社会”,罗斯托将这整个时代分为五个阶段,依次为:“进步时期”(1901~1916年)、空前繁荣时期(20世纪20年代)、大萧条时期(30

①即按1990年价格计算的“国际美元”,计算方法参见赵伟:《中国经济正在迎来发展阶段转

换》,载人民网理论版,2009年3月30日。http://theory1people1com1cn/GB/148980/90491341html;计算结果参见AngusMaddison,“StatisticsonWorldPopulation,GDPandPerCapitaGDP,122006AD”,March20091http://www1ggdc1net/maddison/

—101—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

 □当代亚太 

年代)、战后繁荣时期以及新阶段,并认为每一个阶段的大众消费重心都不同。比如,在20世纪头10年,重心在于缩减工作日,享受闲暇;20年代的重心是“汽车化”,“汽车、独立式住宅、公路、耐用消费品、高档食品的大众化———诸如此类,都意味着20年代美国社会的转型”;战后40~50年代,则是家电普及的时期,如此等等。每一个阶段都有拉动经济增长的消费热

①潮。笔者早先的研究认为,像大萧条那样的危机,源自前期高消费主导部

门产品需求的饱和而新的需求尚未形成的“空档”,这一空档的产生则与20

②世纪20年代推出的分期付款等金融工具的过快发展密切相关。

此外,今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可持续性,还根植于目前业已形成的一些坚实基础。其中,以下两个最为现实而明显:

一是正在快速成长的国内统一大市场。笔者早先的研究认为,中国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形成要比对外开放以及外贸、外资的发展来得迟。这是由于改革开放的前20多年,中国经济开放的重心放在国际化上。相对而言,国内区域间经济开放滞后,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后来随着加入WTO及兑现“入世”承诺,一系列改革开放举措的实施,跨区域交通网络的改善,以及消除“地方保护主义”的努力,掀起了国内区域一体化浪潮,由此促成了统一的

国内大市场的形成,并成为中国经济快速稳定增长的重要基础之一。

二是融入全球经济以及利用全球资源发展经济的态势。经过30年的对外开放,中国经济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世界经济之中。作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和第二大出口国,中国吸纳全球资源、利用世界市场发展经济的能力空前提高。不难预料,随着国内市场的迅速成长,这种能力还将增大。同时利用国内外资源与市场,构成了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动力。

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前景,无疑将进一步增强中国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分量,提升中国经济在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地位与影响。

①W1W1罗斯托:《经济增长的阶段》,中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8~82

页。

②赵伟:《寅吃卯粮是不是个长法———借助消费信贷刺激需求须注意其副作用》,载《经济学

消息报》1999年4月30日。

③赵伟:《区域开放:中国独特的模式及其未来发展趋向》,载《浙江学刊》2001年第2期,第76~80页。

—102—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多视野的分析与判断□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中国因素:全球视野

迈入大众高消费阶段的中国经济,对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究竟意味着什么?未来若干年中国在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究竟将发挥怎样的作用?要回答这些问题,至少须从两个层面判断:一是全球经济层面,因为无论就中国的人口、国土规模等“外形”经来看,还是就社会经济发展阶段而言,中国经济的影响无疑是全球性的。二是东亚区域层面,因为中国经济本身就是东亚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经济迄今达到的发展程度,已经或者正在改变其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这种变化突出表现在:

第一,中国作为全球最主要的制造业大国地位的确立。关于中国的制造业大国地位,有许多数据可以佐证,其中两类数据最为直接:一是中国制造品居世界第一的种类。韩国贸易协会国际贸易研究院最新研究报告显示:2005年中国有958种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占有率排名第一,位居全球之冠,

是日本的近5倍、英国的近8倍。中国在世界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的商品品种之出口市场总和,在世界出口市场中所占的份额高达1617%,韩国仅为

113%。二是在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制造品的种类。最新研究显示,目前

中国在下列产品的生产上在全球具有最重要影响:(1)纺织及印染产品。

2005年中国的纺织品加工总量达2690万吨,占全球的三分之一。(2)服装

制造与出口。目前中国占全球份额的四分之一以上。尽管中国服装以价格低廉著称,并处于全球纺织产业链的低端,但目前已占到这个产业全球价值链的1715%,零售环节额的50%,政府税收的18%。(3)鞋类制造。多年出口排名全球第一。2007年中国出口鞋8117亿双,金额24114亿美元。2008年上半年出口4019亿双,总值13416亿美元。(4)家电产品制造。目前至少有六种家电出口占国际市场第一位,七种产品占国际市场份额的30%以上。其中占国际市场份额最大的依次为:微波炉(80%以上);吸尘器

①具体排名如下:中国958种产品,排名第一;德国815种产品,排名第二;美国678种产

品,排名第三;意大利304种产品,排名第四;日本208种产品,排名第五;法国168种产品,排名第六;比利时145种产品,排名第七;荷兰135种产品,排名第八;英国123种产品,排名第九;中国香港116种产品,排名第十。

—103—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

 □当代亚太 

(40%以上);电饭煲(90%左右);电冰箱、空调机和洗衣机(均占1/3左

右)。(5)钢铁生产。中国自1996年跃居全球第一大钢铁生产国以来,连续十年快速增长,到2006年,中国粗钢产量达到4119亿吨,占世界份额由1315%增加到3318%。(6)汽车制造。2007年产量达728万辆,跃居全球

第三位,2008年突破一千万辆大关。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这个由发达国家制造商垄断技术的行业,自2005年以来,中国无论在整车还是零部件贸易方面,都连年保持顺差。所有这些都意味着一个新兴制造业大国地位的奠定。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中国经济迈入大众高消费阶段,所有这些制造业,都有着庞大且不断增长着的国内需求作为支撑,内需对于这些制造业的发展尤其是产品档次的提升和技术进步,开始发挥主导作用。这一点是中国与80年代涌现的新兴工业化经济体(NIEs)的主要区别,后者由于国内市场有限而不得不持续依赖国际市场。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一个最新成果即“国内市场效应论”揭示,一国对特定产品的国内市场需求规模,决定着其产业规模经济

发挥的范围,因而决定着其出口潜能。按照这一推论,中国巨大且不断成长

的国内市场,已经或即将为许多制造行业提供“国内市场效应”的发挥空间,使其享有规模经济的优势,并由此在国际贸易上占有并维持竞争优势。

第二,中国作为全球经济一个新的增长源泉或者“引擎”的形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专家的最新研究显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持续、大幅度地提升。具体变化是,70年代初期到末期,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199%提高到3131%;80代前半期提高到10144%;90年代前半期提高到21127%;21世

纪头5年(2000~2004)进一步提升到2115%,首次超过美国(14176%)。而2005~2009年,中国的贡献率将高达26129%,不仅远远超越美国(9112%),而且还将超过包括美国在内的整个发达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

②贡献率(26124%)。

基于上述对中国经济增长阶段的判断,可以预料,随着大众高消费阶段的展开,以及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由投资转向消费,这个“引擎”的动力将会

①赵婷、赵伟:《国内市场效应理论:主要论题及近期拓展》,载《商业经济与管理》2008年第

10期,第18~26页。

②IMF,TheWorldEconomicOutlook,Oct120081http://www1imf1org/external/pubs/ft/

weo/2008/02/pdf/text1pdf

—104—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多视野的分析与判断□ 不断强化,且具有相当强的可持续性。

第三,中国作为一个大市场的迅速崛起。前已论及,一国一旦进入大众高消费阶段,消费即成为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消费浪潮的持续涌动,不仅会引起国内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张,而且会促成国内市场的“深化”,即市场层次的提升与结构升级。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的经历表明,这种市场“深化”会引导后发型国家消费品市场迅速向发达国家看齐。从逻辑上看,中国拥有13亿人口的全球最大的潜在市场,因此可以预料,随着国内市场的迅速扩张及其不断深化,这个潜在市场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形成。

中国国内市场的扩张与深化,意味着全球市场的扩大,中国进口规模与进口档次的提升。这一点已为近年中国进口实况所印证。WTO统计数据表明,自2006年以来,中国进口商品总值连续两年位居全球第三,其中2006年进口7920亿美元,高出日本(6010亿)近2千亿美元,2007年9660亿美元,超出日本(6210亿美元)3千多亿美元,2008年则有望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二大进口国。作为世界经济最强劲的“发动机”和全球第二大市场的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份量正在变得举足轻重。这一变化的后续效应是,在东亚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中,以往那种由美、日“两大”主宰的格局已成为历史,区域经济合作之由“大国经济”主宰的格局正在重构,而重构的驱动力则源自几个新兴市场经济大国的兴起。从新近活跃的G20框架来看,中国、巴西、墨西哥以及印尼等新兴市场经济体的作用开始增强,其中“中国因素”上升最快,也最引人瞩目。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中国因素:区域视野

随着中国工业化完成而进入大众高消费阶段,以及中国在全球经济发展中新地位的凸现和日益强化,中国在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作用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其中以下三点最为引人注目:

第一,作为一个全球制造业大国和大市场,中国的崛起正在改变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格局,由“一大”主导的所谓“雁行模式”,变为“两大+两小”“菱型构架”。我们知道,20世纪后半叶的东亚经济发展,被日本经济界形象地描述为“雁行模式”。这个模式中,日本“一大”在经济与技术上居于主

—105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

 □当代亚太 

导地位,因而扮演着“领头雁”的角色,亚洲“四小”则居于“第二梯队”,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其他国家,则处在“雁尾”地位,跟着“先行国”起飞。由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提出的这个模式,尽管受到不少学者的质疑,但在很大程度上符合东亚经济以往的经历,尤其是产业空间扩散经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中国的崛起,尤其是中国经济进入大众高消费阶段,加上经济快速增长的“邻居效应”,东亚“雁行模式”正在成为历史,新的经济竞争与合作格局正在形成。新格局可以简约地称为“菱型构架”。这个“菱型”的四条边分由“两大”与“两小”构成:“两大”即中国、日本,“两小”即东盟与韩国。就目前这些经济的实际规模来衡量,包括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在内的中国经济的实际规模与日本不相上下,而东盟10国加总(10719亿美元)则略大于韩国(7685亿美元)。市场规模上,中国大于日本,东盟10国加总(6771亿)大于韩国(3094亿美元)。彼此依赖程度很高,这是东亚“菱型结构”的突出特征。可以预料的是,随着中国经济进入大众高消费阶段,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增长以及对于韩国、东盟经济的“邻居效应”强化,“菱型构架”将更加稳固。

第二,作为新兴大市场的中国,正在改变东亚市场依赖格局。在中国崛起之前的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中、日之外的其他东亚国家和地区市场依赖方面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外部对于美、欧(盟)市场的依赖程度高于区域内部市场;二是内部对日本市场的依赖程度高于彼此依赖程度。随着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和大市场的崛起,东亚内部区域市场依赖格局正在发生历史性转折,对内部的依赖程度迅速提升,对外部的依赖程度则在下降。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东亚区域内部贸易彼此依存度远高于外部。其中,中国进出口总额的54%以上依赖东亚,东亚“两小”(东盟及韩国)进出口对东亚的依存度,远高于中国。在区域内部,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韩国第一大、东盟第二大出口市场。2006年韩国出口商品总值的28%输往中国,东盟10国出口总额的近9%输往中国,若减去东盟内部贸易额(约占1/4),则对中国市场的依存度超过12%。就东盟出口总量而言,中国市场已与日本平分秋色,而对某些成员国而言,中国市场已超过日本。

第三,就对外贸易扩张而言,中国已经取代日本成为东亚外向扩张的“领头雁”。客观地分析,在中国崛起之前,东亚与世界其他地区的相互贸易

—106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多视野的分析与判断□ 中,日本曾起着“领头雁”的作用。具体说,在与欧盟、美国等大经济实体的相互贸易中,日本曾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了快速扩张,维持了巨额的对外贸易顺差。东亚其他国家则追随日本,从贸易顺差中分得一小部分。然而随着中国的崛起和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的长期停滞,中国取代了日本的地位,在贸易快速扩张中维持了对其他地区的巨额贸易顺差,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香港例外),则正在从中国外贸扩张及顺差中获得顺差利益。这方面最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在东亚区域贸易中,中国连年呈逆差态势。2006年逆差总额1572亿美元,其中对东亚逆差87514亿美元,占当年中国贸易顺差(177114亿美元)的近一半。“菱型构架”中的其他三方,都在与中国的贸易中维持着或大或小的顺差,其中韩国最大,日本次之,东盟较小(见表4)。

表4 中国与东亚国家的贸易联系(单位:亿美元)

国家/地区亚 洲日 本韩 国东 盟亚洲差额东亚差额

总 额1760618

981314207316134311160814----

出 口969017455813916144451376515----

进 口792010

5255101157128971867711----

差 额1774162696172240182452152182112157211287514

  资料来源:中国商务部:《2006年进出口统计数据汇总》,商务部网站。http://

zhs1mofcom1gov1cn/tongji20061shtml

综合考虑上述三方面的变化,不难得出结论:由于中国的崛起,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主导国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最大的变化是由“一大”主导变为四方力量博弈,由此形成了一种接近稳定的“菱形构架”。可以预料,在东亚区域经济整合与竞争的未来若干年里,“菱形构架”的框架将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变化的将是两条“长边”,即中、日两国经济规模的对比变化。同样可以预料的是,这种规模对比的变化将朝着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

结论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一些基本结论:经过30年的快速发展,中国

—107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

 □当代亚太 

经济以其迅速增强的内在实力而产生的外在影响,已经改变了东亚以往形成的区域经济合作格局,最大的变化是“雁行模式”的消失与“菱形构架”的显现。由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积极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战略推动的,因此,目前中国经济在全球尤其是东亚区域经济中所发挥的实际影响,比名义GDP规模要大得多,这突出表现在东亚多数国家对中国市场依赖程度的日益上升。可以预料的是,随着中国社会经济进入大众高消费阶段,随着工业化的完成及城市化的加速,中国国内市场将进入一个迅速扩张与成长时期,国际贸易中的“国内市场效应”将不断增强,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中国因素”亦将与日俱增,由此将进一步强化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菱形构架”特征。

目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与世界经济衰退,正在加速“菱形构架”的发展乃至升级。这方面,最大的变化动因来自全球金融秩序重建中主宰力量框架的重构。非常清楚的是,自从金融风暴发生以来,以往主宰全球金融的G7或G8框架正在淡出,取而代之的是G20框架。如果说G7或G8框架曾给日本以东亚金融“惟一代言者”的地位而将中国等国排除在外

的话,那么G20框架则正式将中国及东亚其他力量纳入。可以预料的是,随

着G20框架的经常化,“中国因素”亦将进一步上升。

不难判断,随着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菱形构架”的奠基及其今后的继续发展,势必引出一些新的论题,有待学术界先行研究。所有论题中最值得经济界关注的,当属“菱形构架”下区域经济整合的收益分配效应及“邻居效应”。我们知道,这两个命题都属于一体化经济学的核心命题。其中,收益分配效应聚焦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利益之国际分配格局,“邻居效应”则聚焦于区域合作对区域外利益的影响。这些利益格局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到“菱形构架”下区域经济合作的可持续性,同时关乎到“菱形构架”的稳定性,值得经济界及早关注。

①这一观点参见秦华:《赵伟:峰会成果超预期,中国刺激计划国际影响不可高估》,载人民

网理论频道,2009年4月3日。http://theory1people1com1cn/GB/148980/90750131html

—108—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

The“ChinaFactor”inEastAsianEconomicCooperation:

AMulti2angledAnalysis

ZhaoWei

Abstract:Chinaisanincreasinglyimportantelementinalleconomicco2operationintheEastAsianregiontoday.China’shigheconomicgrowthsinceitsreformsand“opendoor”policies,anditsinternalandexternaltransformations,havecontributedtomassiveshiftsinthestructureofeco2nomiccooperationintheregion.Forone,Japan’sproposed“geese2flyingformation”inthe1970sand1980shasgivenwaytoonemoreakintoa

“rhombicstructure”2formedbythelargereconomiesofChinaandJapan,andthetwosmallereconomiesofASEANandSouthKorea2ofeconomiccoopera2tiontoday.Forbetterappreciationofthe“Chinafactor”ineconomiccoopera2tionintheregion,thisarticleoffersfournewperspectivesonChina’simpactbyreviewing:1)Chinasocio2economicachievementsthusfar;2)thesustain2abilityofitsdevelopmentsanditspossibleeffects;3)itseconomicweightatthegloballevel;and4)itsstatureinthestructureofEastAsianeconomiccooperation.Chinatodayalreadypossessesadequateeconomiccapacitytoin2fluencebothglobalandregionaleconomies.Thiscapacity,withoutdoubt,isgoingtoexpandfurther,asChinaachievesgreater,andsustainable,econom2icgrowthinfuture.

Keywords:EconomiccooperationinEastAsia/ChinaFactor/StagesofSocio2EconomicDevelopment/RhombicEconomicStructure

Author:ZhaoWei,Director,InstituteofInternationalEconomics;Pro2fessor,CenterforResearchofPrivateEconomy,ZhejiangUniversity

—93—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