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综合体——
“创智坊”公共空间模式语言分析
090592乐逸群 100504张艺洋100515陶逸 100519孙彦 100499陈嘉贤
摘要:文章以庭院为切入点,通过社会性及物质性空间分析了创智坊居住综合体的公共空间模式,并对功能混合的居住模式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创智坊;综合体;功能混合
1933年的《雅典宪章》中规划“功能分区”概念的彩的生活方式。 正式提出,一定程度上缓解和改善了工业化带来的城市1.研究方法 问题,从此单一分区的地块使用规划便大行其道。但随通过实地的考察,利用访谈、实际感受、图解思考着中国高速的城市化进程尤其是北京、上海、广州的等和总结的方法,以有特色的庭院空间为切入点讨论创智特大城市的发展,城市问题日趋尖锐,单一的用地性质坊的空间模式,并通过相关文献查阅与其它住区案例或已经不能满足功能和发展的需要。“功能混合”的用地综合体实例以及社区空间理论进行对比,从而对现有的方式,旨在创造综合的、有机的、多功能的环境,以适模式进行再认识和再判断,提出改进意见或设想。 应城市对于生态及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创智天地”地块位于上海市东北角的杨浦区五角2.现状分析 场市级副中心核心地带,属于杨浦知识经济建设的“创2.1物质性特征: 智天地”大型创新知识型社区的一部分,其规划目的就一、交通系统对庭院空间的影响 是要为今后居住、工作、生活在这里的年轻创业者提供1)创智坊居住模式的特殊性源于建设初期的定位:一个开放的高品质的居住创业社区,分为四大部分:以打造成杨浦区的创新人才聚集地,集办公、商业和居住智能化办公楼及具备各种商业服务设施为主的“创智天功能为一体。这使得创智坊不是通常意义的居住区或居地广场”;及住宅、办公、零售、休闲、娱乐等多功能住小区,它面对城市具有更大的开放性,需要更多的城设施于一身的“创智坊”;以江湾体育场为中心,包括市人口参与到住区内部的街道中和庭院中,它与城市始各类休闲体育设施的“江湾体育中心”;和着重推动高终处于动态的交融与更新中。因此,创智坊没有自成一科技研发的“创智天地科技园”。 体的内部路网,内部交通是城市交通的一部分(图1),
“创智坊”是SOHO模式的“功能混合”的现代中它更像一个风格统一的街区而非住居区,每一个进驻其国实践,旨在通过功能的叠加,为居住者创造更多更精中的人都会感到自己始终身处城市发展的大潮中,时刻
3 图1.内部交通是城市交通的一部分 2 1 图2. 空间比例与空间感 图3. 大学路从西到东开敞度示意
4 5 图4.庭园空间构成手法 图5.公共绿地空间服务范围示意 图6. 局部流线示意 图7. 建筑组团平面
7 能感受到城市的脉搏。这样的交通系统使得住区中的庭
院空间在开放与私密程度上具有更加鲜明的界限,以保证在与城市互动的同时居民能够感受到一定的安静的住居气氛。
2)强制性的步行系统特征:创智坊对车辆的可达性有着严格限制。首先,每个建筑都有面积很大的地下车库,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都直接进入地下车库,因此建筑组团内的围合空间是纯粹的步行及景观系统。其次,街道边专门设有停车位,便于城市中车辆的临时停靠。此外,结合组团入口和较大的公司入口广场设置有地面上的停车场,限制了无目的的车辆的活动范围。再者,街道的宽度控制在24 m 以下, 便于行人过街, 加强街道两侧的联系;街道的转弯半径减小到6 一8 m ,降低了车速,提高街道安全性并利于步行。
因此,由建筑组团围合庭院空间就拥有更加安静私密的气氛,同时,保证了步行者的安全性,倡导步行为向城市开放的庭院空间增加了活力。
二、建筑高度对庭院空间的影响
不同的建筑高度与间距会影响庭院空间的氛围(图2)。以8-2区为例,建筑之间短边间距28米,建筑最高处7层,D:H=1:1,因此内向型庭院具有较好的安定感。对庭院空间产生直接影响的是建筑立面。建筑立面造型运用色彩和线条对完整的立面进行解体,强化每个单元独立性的同时,削减了整体的建筑体量,减少建筑围合带来压抑空间的感受。
三、庭院空间构成手法(图4)
庭院空间分为三种:半围合,纯粹内向型,纯粹外向型。纯粹外向型的庭院是广义的庭院空间,包括临街
6
店铺的门口和街角小广场,前者常设有成片的有阳伞的户外咖啡桌,风格西式化,后者则利用植物造成景观的单向性,为街区内的住户服务,半围合的开敞面布有地面停车场和大门,空间是开敞的但不可达的;纯粹内向的庭院花园比市政街道高 1.0m, 通过步行台阶和栏杆与城市道路的空间分隔开来,与外界仅通过有电子锁的铁门相连,主要服务于住户。
街道与上述庭院紧密相连,每一个居民从家到城市街道都要进过这三种庭院空间,体验丰富(图6)。
创智坊的长期居住者习惯性地将活动限制在生活区域内,使用空间的可能性往往是确定的(图3)。 相对而言,街道空间的临时性使用者(周边老住区住户、商业使用者、经过者、散步者)对于空间的使用则更为动态。线性空间的节奏感为步行体验带来起承转合的空间动态序列。
图5所示为创智坊主要能供人活动的公共绿地空间分布,相对内向的片段的庭院空间,公共空间的外向型及完整性创造了更有可能被使用者设定为「目的地」的户外活动场地, 其效益辐射了周边的住宅的公共建筑。其服务范围、面积、空间分布获得了良好的权重关系。
四、内向型庭院设计分析——以8-2为例
作为内向空间的建筑庭院(图7):建筑的三个入口外都对庭院内部具有视觉可达性,庭院空间的定位之初便是私有化的公共空间,完整的庭院如同被切割并分配给一层和二层每一个单元的住户,建筑语言的叠加更强化了这种私有化的倾向。
建筑的二层与庭院产生直接的关联。
图8.景观具有强烈的单向性 图9.街道空间 图10.庭园平面 图11.视觉可达性分析 9 北部建筑——二层空间由一条外廊串起,廊道有两个楼梯与中心庭院相接。廊道的北侧被设计为一个进深约两米的一个个独立的南向小后院。在廊道上,视线被廊道外围的小盆景遮挡,又被高大的乔木再次遮挡,廊道上可见的景观仅仅是庭院中树木的树冠,活动被局限在廊道和自家的院落里。
南部建筑——通向二层的楼梯提供了一个较高的观赏点,而依附于楼梯的墙体阻断这种视线的交流,视线被局限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而看不到庭院完整的景观,而是被切割的片段式的景观效果,是一种对私密度和安全性的强化。
11 11 对北面建筑的底层用户而言,庭院是商业空间向景观空间的延伸,而对南面建筑的住户而言,庭院是私用领域的扩张。视觉可达性还存在于某些沿街商铺,两侧都采取落地窗的形式,使得街道空间和庭院空间界面被打开,实现了视觉上的景观联通(图11)。
8 10
庭院空间可以说是可见的空间不可用,而可用的空间不可见。可用的空间为低层住户私有的后院,而密布的乔木种植以及室外楼梯及其附属隔墙的设置使得在庭院中行走的人对其不可见; 相对的,庭院中的公共空间主要呈现鱼骨状的线性,而没有一个长宽比接近的空间作为公共交往空间存在。 庭院看似一个整体,实际是有不可逾越的分割被肢解的空间。由于创智坊的居民几乎都是中青年,对普通住居区承担的的锻炼、玩耍的功能需求较低,因此,内向型的庭院主要满足住户的交通需求,同时着力于风格现代景观效果。调研过程中曾经猜测内向型庭院中的家庭可能原本也是与街道中的商业发生关系的,但是结合整体空间布局分析,这些平台纯粹的私人观景作用应该更大。
2.2社会性特征:
我们将空间大致划分为线性与面状空间,线性空间主要包括马路与人行道,其主要功能是作为交通使用,同时也为沿街的店铺提供了商业空间,而面状空间可分为广场与院落,是提供人们驻足交流的空间。值得注意的是,创智坊内由住宅围合的院落,看似是面状的交流空间,然而就其设计手法来说,又偏向于提供穿越的线性空间。我们选取了建成区较为有代表性的区域,进行现场的观察、访谈与记录。
一、行为现状:
创智坊沿街底层全是商铺,上面是高层住宅,围合出一个又一个的院落。白天时,走在街上感觉到更多的是商业气息,而不是科研的氛围。然而这些店铺的生意也没有想象中那么火爆,并没有产生商业繁荣的景象,估计到了晚上情况会有所改变。路人占了这些居住区外围空间使用者的绝大多数,就连附近的一些小公园也是少有人停留。而且这些路人中,青年人居多,他们步伐轻快,或三五成群、谈笑风生地走过,或独自一人、边看手机边匆匆走过(图15)。可见这里人群构成里青年上班族占了很大比重,他们是推动这里发展的重要动力,也为这里带来了快速紧张的城市生活节奏。
在众多年轻人的快速穿行中,一位老人悠闲地站在路旁的景象与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经采访得知,这位老爷爷是这里的业主(见访谈表格),他热情地向我们介绍了这里的居住情况。他居住的小区一共有十栋楼,一梯两户或三户,平均7层,所以一共约160户。其中租客较多,以来自各国的留学生、年轻人为主,而业主则以老年人为主。一层都是商户,只对外开放。住区里的庭院绿化仅供观赏,并没有设置任何的活动或休憩设施让人停留(图13,14,16)。因此这里的住户平时有空一般都会到外部的公共空间,或在街上走走,或到一些小公园小广场去逗留。住户间很少交流,住区里也没有举行什么活动。虽然这里的生活有点单调,但安全感很强(图17),因此住户对这里是满意的。
创智坊也提供了一些面积较小的街角广场,然而据调查发现,大多数使用者选择直接穿越广场,未作停留。
而创智天地广场作为办公与商业建筑的附属休闲空间,居然比创智坊里真正能为居民所用的公共空间要大得多(图18),这也吸引了不少居住在附近的人到这里休闲娱乐(图19)。只有于此,我们才能看到熟悉的生
活场景:老人们聚在树底下,享受午后那丝丝温暖的阳光;小孩在老人的陪伴下开心地戏耍;青年伴侣亲密地坐在台地上;即使是单身一人,也能在宠物的嬉戏中找到满足。
三、分析与反思:
创智坊住户的组成结构基本上是和设计当初预想的一样,却没有形成所谓的“更加精彩的生活方式”。对于青年工作者来说,平时上班就是在一个集体里工作,当工作结束后他们自然更希望享受专属自己的私密时光,与一个一天见不了几次面的陌生邻居交流似乎不着边际,还不如与同事、朋友出去享受这里发达的服务行业来得实在。而对于一些退休老人,这里的各种商业服务设施似乎都过于前卫,不适合他们,他们也很难和这些生活匆忙的上班族找到合适的话题,只能一个人找些乐子,或者与同龄人交流。
与佩里的邻里单位模式不同的是,创智坊没有“公共中心”,取而代之的是底层商铺围合而成的街道空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主要由餐饮休闲构成的商铺,常常在沿街布置座椅,“消费”成了交往的前提。(图20)
四、总结: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对创智坊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创智坊作为这个区块项目的主要生活居住区,确实以其独特的空间结构为这里选择性地创造了特定的人群结构、特定的生活方式。以年轻科研就业者为主,辅以少部分老年人及小孩,以独立的一个个小家庭单位代替传统的邻里关系密切的大家庭,过着更加富有活力的快节奏生活,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不再重要,被渐渐淡化,但也提供了更加安全、便捷的生活场所,人们普遍对这里感到满意。这样的社会环境无疑对这里的发展有很好
12
的促进作用,满足了当初规划设计的目标,但对于这里
的居民是否是最好的,我们不能因为他们感到满足就轻下结论,也许他们并没有切实思考过这些问题,他们有19
选择或改变的权利,但他们只是选择适应这样的环境。14 很多情况下,现代人类社会不是通过社会的改变来为人20
服务,更多地是以人来为社会的发展作出牺牲,是否有点本末倒置,实在是有失人性化。
在某个小公园的亭子里,我们发现一位老人吹着口琴,悠扬的琴声与这么一位孤独老人形成了一幅伤感的
画面,这让我想到了一句话:所有生物都会孤独地死去。更多的老年人会选择聚在一起,来避免孤单,但对于这
个群体,他们只是内部之间彼此的慰藉,外面这个飞速
发展15 的世界已经将他们无情地遗弃了,我相信这
绝对不会是设计者当初
所预
期的。不过,我们依然对未来抱有希望。 3.案例对比及理论分析
“创智坊”综合体为新城市主义功能混合用地在当代中国环境下的实践案例,与居住区的空间模式有较大的不同,因此在案例分析上选择了处于同时期上海的“海上海”功能混合型社区进行横向比较,并与曾经的“有机疏散”理论提出的设想进行相互对比。
3.1不同“功能混合”形式的比较 (由于资料有限,此处的“创智坊”仅为一期项目)
上图为海上海与创智坊项目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较直观地反应了项目规模、功能构成和建筑密度等等。虽说两项目在功能布局上不尽相同,但比例构成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两者都以住宅和办公部分为主,且住宅面积多余办公,商业仅作为配套功能。
1)功能布局
海上海混合之中有分区,各个功能间分区较为明确,互相平行,建筑单体内没有功能混合,沿街的办公楼和内部的住宅由中间的带型商业街隔开;而创智坊则为若干混合功能组团,每个组团中的功能分区为垂直方向上,功能间相互渗透,办公楼沿中心道路两侧布置,底层为商业用房。
2)交通流线
海上海功能分区较明确,因此在交通流线上相互独立,办公部分机动车由各主楼前路口穿过,行人则从城市街道进入办公主楼;商业流线为串联并区分办公及住宅的主要轴线,行人可以从基地的南、西、北三个方向的步行街入口进入;住宅人流则从基地南北的人车混合的主入口进入。
创智坊开放性很强,多围合式组团建筑融入到开放的城市交通之中,每个组团设有2-3个步行入口,机动车直接进入地下车库,因此组团内的围合空间是纯粹的步行及景观系统。
3)建筑及空间形态
在功能混合型社区中,各功能的内部空间设计比功能单一的建筑灵活,办公空间多以LOFT的形式出现,而住宅内部除LOFT形式外大多仍为经典户型,商业的内部空间尺度不大,给人以亲切感。
功能混合型社区由于不同的使用功能使外部空间的形式也呈多样性,海上海的空间组成是由相互独立的功能分区排布而成,其中流线相互穿插,从而成为一个大型的整体综合体,而创智坊则是一个小街区的建筑围合成内向的庭园空间,每个区块自成一个综合体,而由多个综合体组合排列起来的街道空间系统的混合社区。
由上述案例对比分析可知,功能混合型社区通常以居住及办公为主体,而商业受到多方条件限制,一般控
平台被空间过的年轻人间往的前提制在整体15%以内;功能混合的方式上,办公和商业的开放性使得这二者可和可分,而住宅的私密性则要求它能相对独立、减少外界干扰;交通布局服从于功能布局和混合方式;建筑及外部空间形态在体现功能的同时,形成了方案的个性特点。
3.2功能混合与“有机疏散”的比较
城市规划中,城市要素的集聚受到两种倾向的影响,一方面,要把城市集中设置,以创造方便的条件;另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要求将项目隔离开来,互不干扰,由此产生了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是J·雅各布斯的“功能混合”论,她认为多样性是大城市的天性,无论从经济还是社会角度,城市都应尽可能创造错综复杂并且相互支持的“城市功能多样性”来满足市民生活的需要,城市繁荣离不开功能混合。
二是E·沙里宁的“有机疏散”论,他认为在城市
极度膨胀的状况下,在城市中心区的集中会造成拥挤和混乱,以至于城市的衰退和平民区的扩散,只有用有机地方法进行疏导,才能使城市恢复有机秩序并产生持久的效果。
两者看起来一为分散,一为集合,貌似其左,其实相成,两者都是紧紧地抓住了城市功能的要点。
雅各布斯认为,一个规划设计比较成功的城市地区,在一天内的每个时间段里都会有人的活动。她将城市功能分为自身具吸引力的“基本功能”和为被基本功能吸引来的人的活动的“从属功能”,一个单独的基本功能只能在某个时间段里对人们的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只有在多种功能混合的情况下,才能有效地形成一个丰富多彩的城市中心,城市也因此繁华。
沙里宁认为,城市问题应是以人为本的,真正的有机分散开始于对城市中人们活动的分布与互相关联进行安排。应从作为城市主体的人的行为入手,将其日常行为组织成“在活动上相互关联的功能性的集中点,并把集中点有机地进行分散”,以使目前密集的城市得以必要和健康的疏散。
在创智坊项目中,每个组团作为一个综合体,具备了办公、商业和居住的多重功能,同时多个组团相对集中,使该地区城市生活丰富多彩,使之密不致拥挤,疏不失繁华,在确保住区安全的同时,增加了其商业价值,多种功能的混合使其充满了活力。
4.总结:空间模式探究
多样的功能混合使得该模式能更好地迎合城市对于多样性的需求,同时,各个区域的功能混合能让城市均匀扩散,降低中心区的密度。多种功能所占比例的不同也使得功能混合的形式呈现多样性,在中心区多为高层综合单体,较为宽松的地区则可以多个建筑单体组成的混合小区形式出现。但功能混合模式也存在不足之处,多个功能相互之间多少也会产生影响,应控制功能混合尺度,促进功能互补。
创智坊以围合形态的高度功能混合的组团为基本单元,每个单元包含商业、住宅、办公功能,再以单元的单体变化组成丰富多彩的社区。将公共道路作为功能组团之间的联系,在组团内部则以封闭的流线组织。但在功能混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足:
1)创智坊的布局仿照欧洲城市的拓扑结构,以建筑围合形成中心庭园,但欧式建筑组团的中心为硬地的广场空间,而创智坊则是穿越式的绿地庭园。并且,创智坊中庭园现状并不好,封闭式的管理导致庭园成为了建筑的内部空间,而缺少停留节点使得大多数人只是穿过,并未形成活动。因此,一方面可以选择将庭园打开,使其公共性更强,产生活力与可能,另一方面则可使庭园更加私密和内向化,增设可让人停留的设施,提高安全感的同时增进邻里感情,提高社区归属感。
2)创智坊公共空间主要分布在庭园内部,在街头也有零星小面积的街头广场,但由于缺少集中的较大面积的如“邻里单位”模式一般的生活性公共空间,社区的公共生活性难以体现,可以考虑在地区内将一个地块空出,作为社区的公共生活空间。
参考文献:
1. 周俭,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M],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2.尹兴华,功能混合型社区设计研究[D],同济大学,2007
负责内容:
陶逸(文献查阅、文本汇总整理)
孙彦、张艺洋(现状分析:物质性特征)
3.乔东华,陈建邦,营造“创智天地”[J],时代建筑,2009(3)
4.武廷海,方可,万变不离其宗——“有机疏散”论和“功能混合”论之共性分析[J],新建筑,1998(1)
5.王敏华,魏景城,新型多功能城市住宅区设计——杨浦“创智天地”8-2地块设计[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5)
6.唐清,陆伟, “+”&“more”——创智坊7-7、8-2地块设计随想[J],建筑知识,2011(7)
陈嘉贤、乐逸群(现状分析:社会性特征) PPT?
附录一:访谈记录 调查一: 1、 基本信息
年龄:20-30岁 性别:男
入住时长:(在附近上班)
活动: 午休时间在小广场和同事聊天。 2、 在创智坊中活动的主要时间段?
中午午休的时间。
3、 最喜欢创智坊的哪些地方?
大学路。
4、 出行会选择什么交通方式?方便吗?
地铁;比较方便。
5、 和周围的邻居联系紧密吗?经常会认识陌生的邻居吗?
不与当地陌生人聊天,主要和同事一起交流。 6、 你愿意多认识周围的邻居,和他们多接触吗?
看具体情况。
7、 创智坊会为居民组织活动吗?
目前没有。
8、创智坊组织活动你会参加吗?什么类型的活动你会参加呢? 可以考虑;如果组织桌球、篮球等类型的活动,应该会参加。 9、你对于创智坊有什么不满意的吗? 没有,感觉这里环境还是不错的。
10、和原来居住的小区相比,更喜欢哪里呢? 更喜欢这里的环境,因为空气更好。 调查二: 1、 基本信息
年龄:70-80岁 性别:男
入住时长:(住在马路对面的小区) 活动:坐在亭子下吹口琴。 2、 在创智坊中活动的主要时间段?
吃完午、晚饭后出来,其它时间喜欢待在家里。 3、 最喜欢创智坊的哪些地方?
最喜欢大学路。
4、 和周围的邻居联系紧密吗?经常会认识陌生的邻居吗?
还可以,会和其他一些退休的老人们聚会聊天。 5、 你愿意多认识周围的邻居,和他们多接触吗?
愿意接触更多的人,不过原则是选择性地交友。
6、 创智坊会为居民组织活动吗?
不会。
7、创智坊组织活动你会参加吗?什么类型的活动你会参加呢? 不太愿意参加。
8、你对于创智坊有什么不满意的吗? 大学路上卖的东西对自己而言不太实用。 调查三: 1、 基本信息
年龄:20-30岁 性别:男
入住时长:(在这里的餐厅工作) 活动:午休时间在创智坊内院中晒太阳。 2、 在创智坊中活动的主要时间段?
由于工作时间不允许外出,所以有时候选择晚上和朋友一起出来玩。 3、 最喜欢创智坊的哪些地方?
没有特别喜欢的,觉得都还可以。 4、 出行会选择什么交通方式?方便吗?
因为住在附近的员工宿舍,所以上下班是步行;比较方便。 5、 和周围的邻居联系紧密吗?经常会认识陌生的邻居吗?
不太会。
6、 创智坊会为居民组织活动吗?
不会。
7、创智坊组织活动你会参加吗?什么类型的活动你会参加呢? 如果有打桌球什么的活动,可以考虑。 调查四: 1、 基本信息
年龄:70-80岁 性别:男 入住时长:若干年
活动:站在小区门口与熟人聊天,并观察来往的行人。 2、 在创智坊中活动的主要时间段?
有时间就会出来走走。 3、 最喜欢创智坊的哪些地方?
没有特别喜欢的地方。
4、 出行会选择什么交通方式?方便吗?
有多重的选择;比较方便。
5、 和周围的邻居联系紧密吗?经常会认识陌生的邻居吗?
不紧密;不太和别人交流。
6、 你愿意多认识周围的邻居,和他们多接触吗?
希望能和更多人交流。 7、 创智坊会为居民组织活动吗?
不会。
8、你对于创智坊有什么不满意的吗? 还是挺满意的,就是缺少一些活动设施。 9、和原来居住的小区相比,更喜欢哪里呢? 更喜欢这里。 调查五: 1、 基本信息
年龄:30-40岁 性别:男
入住时长:一个多月
活动:在创智天地广场看手机、晒太阳。 2、 在创智坊中活动的主要时间段?
下班后直接回家了,很少出来逛街。 3、 最喜欢创智坊的哪些地方?
创智天地下沉式广场。
4、 出行会选择什么交通方式?方便吗?
地铁;方便
5、 和周围的邻居联系紧密吗?经常会认识陌生的邻居吗?
不太和小区住户交流;平时更多和自己同事交流。 6、 创智坊会为居民组织活动吗?
不会
7、创智坊组织活动你会参加吗?什么类型的活动你会参加呢? 选择性地参加活动。
8、 和原来居住的小区相比,更喜欢哪里呢?
更喜欢自己原来的小区,因为有更多熟悉的邻居,不过也比较适应这里大城市的生活节奏。
附录二 行为地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