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康楚楚
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7年第3期
康楚楚
(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摘要:翻译是以符号转换为手段,以意义再生为任务的一项跨文化交际活动。文化负载词因负载独特的文化内涵,在翻译过程中困难较大。本文从翻译的社会性、文化性、符号转换性、创造性和历史性,来分析不同类型的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关键词:翻译特性;文化负载词;汉译英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7.03.048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3—0160—03
翻译是持不同语言的人们之间交流的桥梁,在日渐趋于全球化的今天,翻译早已成为了国际交流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在语言系统中,文化负载词是最能体现语言承载的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的社会生活的词汇,它是人类文化的基石。对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的研究利于汉文化的传播,可以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沟通。
一、翻译之文化特性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实现了信息的转换,在这个过程中翻译在文化方面体现出了一些特性,以下从翻译的五个特性来分析:
(一)社会性。人类存在于社会之中一定具有社会性,而翻译也同样不能独立存在。不仅说同样语言的人之间有交流,说不同语言的人之间也需要交流,所以翻译才有存在的必要,而交流的本质就是社会活动,所以具有社会性。索绪尔在他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到“预言师言语活动的社会部分,语言是一个关系的系统,社会赋予这些关系以意义。”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社会因素比如政治因素、文化因素、经济因素等必须要考虑到。
例如中西方的亲属关系的称呼就存在很大的不同:在英语中“grandpa”可以指祖父或者外公,很难区别开所指的是哪一个亲属,所以在翻译时就要理清亲属关系,必要时不能简单译成“grandpa”,外公可以译成“maternal grandpa”,或者“grandpa onmother’s side”以便区别于祖父。中国自古以来传统的家庭是几代同堂的大家族,家庭成员比较多,关系也比较复杂,并且秉持着“长幼有序”的道德观念,所以称呼上有更多的讲究;而英美等国家以核心家庭为单位,家庭的概念只包括父亲、母亲以及未成年的子女,孩子成年后一般会独立生活,因此他们的家庭关系很简单。这种社会原因使得中西方家庭的观念不同,称呼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所以翻译时就需要译者留心。
(二)文化性。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依存的密切的关系,语言是文化传播的符号和形式,也是文化的载体,因此二者密不可分的特点也是翻译中必定要考虑的一个因素。不同语言之间存在隔阂,翻译有必要消除交流中的障碍,使持不同语言的人们更好地沟通,这也就要求翻译必须将不同文化背景的词语和目的语在思想上达到一致。
例1:“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
译:穷得像叫花子一样。
直译过来就是“穷得像教堂里的老鼠一样”,可是东方文化中佛教一直被推崇,在中国的文化里,信奉基督教的人并没有占很大的比例,教堂也是随着传教士的到来和宗教文化的传播后才出现的,所以这样翻译很难引起中国读者的共鸣。但是如果在保持原意不变的基础上,同样是表现这个人的贫穷,换一个方式翻译成“穷得像叫花子一样”,就比较容易被理解了。
(三)符号转换性。不同语言之间很多的表达方式存在着一些差异,但是意思却是相同的,这是因为语言符号在语言使用者的认知里有着一定的象征含义,而在其他语言中并不是,所以翻译的过程也需要将特定的语言符号转换成目的语中相对应的、意思相同或相近的“内部语言”才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例2:“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译:自助者天助之。
如果按照字面来翻译的话,那就是“上帝帮助那些帮助自己的人”。这句话的意思和中国的古话“自助者天助之”其实是一样的,告诉人们要自己来克服困难,而不是一味地依赖于别人或者神明的帮助,只不过古代中国人的概念里神明是上天,而不是上帝,这就是一个符号概念的转换,用已有的谚语俗语来替代蹩脚的翻译,更有助于我们对原文的理解。
(四)创造性。翻译工作在重视原文的基础上,译者也需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把译文处理得更加符合目的语读者的理解,而不是一字一句地对应翻译,可以适当地进行改动使译文读起来更地道更生动。
例3:在查尔斯·狄更斯的著作《大卫·科波菲尔》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I love my love with an E,because she’s enticing;I hate her with an E,because she’s engaged. Itook her the sign of the exquisite,and treated her asan elopement,her name’s Emily,and she lives inthe east.(David Copperfield)
这段文字类似于一个文字游戏,六句话中的最后一个词都是以E 字母开头的,这样的句式如果随意地翻译就会失掉原文中的语言魅力。
其中一个版本的译文是张若谷教授翻译的:“我爱我的所爱,因为她长得实在招人爱。我恨我的所爱,因为她不回报我的爱。我带着她到挂着浮浪子招牌的一家,和她谈情说爱。我请她看一出潜逃私奔,为的是我和她能长久你亲我爱。她的名字叫做爱弥丽,她的家住在爱仁里。”
此段译文采用了嵌“爱”字来替代原文中起同样作用的字母E,使其变成了一个汉语版的顺口溜,虽然内容上多少有一些出入,但是却很大程度上地保留了原文中语言的风格和特点,使其生动了许多,可以说是一篇经典的译作。
(五)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译者对文章的理解也会有差异,所以中国古代的许多著作,也是经历了很多名家翻译,有许多不同译本。例如老子的《道德经》从第一个英译本出现到现在的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英译版本已经达到了上百种。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简爱》在中国最早出现的汉译本是李霁野1936 年的译本,另一个也同样非常著名的版本是祝庆英在1980 年出版的译本,二者都是翻译佳作,但是由于时间跨度比较大,所以译法上也有很多不同。
例4:“ Their conversation eased me completely:frivolous,mercenary,
heartless,and senseless,it wasrather calculated weary than enrage a listener. ”
李霁野译:“他们的谈话完全安了我的心:轻浮,贪财,无情,无意义,只是使听者厌倦,不足使他愤怒的。”
祝庆英译:“ 他们的谈话使我完全安下心来:琐琐碎碎,利欲熏心,言不由衷、毫无意义,那只会叫听的人感到厌倦,而不会感到愤怒。”
两个译本对比可以看出,李霁野的译文出现在20 世纪30 年代,采用直译法的时候较多,汉语有很明显的欧化的特点,而祝庆英的译文出现在20 世纪80 年代,译文更加流畅自如,其中四字成语和词组更使文章生色很多。
二、汉语文化负载词英译
翻译的本质就是把一种语言的含义对等地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也就是意义的再生。虽然汉语文化负载词在翻译时的确因为上述五个翻译特性而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仍旧是可以被翻译的,并且可以翻译得很好。许钧教授在《翻译理论》中从字、句、篇的层面提出了去字梏、重组句和建空间三点原则。
(一)去字梏。许钧教授提到“要在动态的语境中正确领悟字词的意义。对于翻译者而言,要在译入语中让原文本的字词的意义获得再生,不能不从原文字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让原文的字在译文中重新建立的上下文关系中存活。”摆脱文字的禁锢,开放自己的思维,才有可能使文字更生动。
例5:在中国,人们送礼物的时候习惯说:“这是我的一点小意思”。这是一种客气谦虚的表达,希望对方能收下,其中的“小意思”是指一个略微表达一下自己的心意的小礼物,就不能根据字面意思翻译成“a little meaning”,而应当根据语境理解译为“asmall token”。所以这句话可以译成“this is just asmall token of my appreciation”。
例6:鲁迅的《阿Q正传》:“他以为阿Q这回可遭了瘟。”
梁社乾将其译为:They were sure that Ah Q had met his waterloo. 这里的遭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得了瘟疫这种疾病,而是只受到了挫败,所以和西方人的Waterloo(滑铁卢)概念是基本相同的,这就符合了翻译的符号转换性和文化性。
(二)重组句。在去字梏的基础上,译者还要熟读、精读原文,领会文中的意义,然后根据目的语的语言规律,破除语言的束缚重新组织句子。中英两种语言的语法差异很大,例如汉语里主动句较多,而英语中被动句式的用法偏多;汉语和英语句子成分中的放置位置也有所不同,长短句之间也可能根据需要做出改变等等。只要保证了原文的内涵,译者不必一直拘泥于原文的形式,将字与字之间的意义构成一个新的整体,使意义得以再生。
例7: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译:A young idler,an old beggar.
汉语里原本是两个“主语+谓语”的短句,但是译文里是两个名词短语,句子的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但是英文的意思是“年轻的游手好闲的人,年老的乞丐”也表达出了现在不努力,
以后就会吃亏的这种含义;语言之间的措辞方式不同,英文中更习惯于用这样的名词形式简洁明了,体现了上文中提及的翻译的创造性。
(三)建空间。所谓的建空间,就是尽量从字词、短语、句、段到篇都要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去字梏、重组句以外更高层次地使意义获得再生,给读者建立一个新的文本的同时,尽量保持原文的想象空间基本不变。这种空间是对翻译的整体性的要求,尽管语言形式可以不同于原文的句式,但是读者可以通过语境和上下文得到和原文基本一致的想象空间。
例8: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江雪》中写道:“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许渊冲将其译为:
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 from path topath no man in sight.
A lonely fisherman afloat,is fishing snow inlonely boat.
该诗写于柳宗元被贬后,通过对寒江独钓的老翁的描述,抒发了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这段译文不仅在字、词上忠实于原文,并且把老人在寒冷的冰雪中独自垂钓的意境表现了出来,给读者以遐想空间。
三、结论
因为文化因素的关系,文化负载词在汉译英中一直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不仅仅要正确表达汉语词汇丰富的文化内涵,还要符合英语的表达方式,被英文的读者所接受。本文结合翻译的五个文化特性分析了翻译的本质,并且以此切入剖析了不同情况下使用的翻译策略。文化负载词的英译要全面考虑到翻译特性,基于去字梏、重组句和建空间的原则让意义再生,将文化负载词翻译得更加得体,让英语读者理解其中涵义。
[参考文献]
[1]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凯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洪建华.浅析翻译的创造性[J].科技信息,2010(30).
[3]Charles Dickens .David Copperfield[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公司,2006.
[4]郑雪青.简爱不同时代译本的语言风格[J].大连大学学报,2000(05).
[5]许钧.翻译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