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结构模式
1、概念: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阐明观点的一种文体。
2、议论文的三要素
(1)论点 作者所持的观点和看法 鲜明(首段提出) (2)论据 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 新鲜(丰富,一般要有三个) (3)论证 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结构清楚,层次分明
3、一般的写作结构: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首段:提出论点 第二段:解释论点 第三段:分论点(一) 举例,解释说明 正反式 第四段:分论点(二) 并列式 举例,解释说明 层进式 第五段:分论点(三) 举例,解释说明 第六段:总结
4、(一)提出论点
解决问题 分析问题 提出问题
引出论点:①引用式 ②开门见山式 ③设问式 ④反问式 ⑤运用比喻和排比式
例:以“拆除心墙”的话题作文为例 -----论点:要拆除心墙、怎样拆除心墙、为什么要拆除心墙 1、引用式
“人与人之间的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我。”泰戈尔一句再普通不过的话,却道出了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一堵心墙。人与人之间本应没有心墙,我们要拆除心墙 2、开门见山式
社会的发展(人的情感需求)呼唤我们拆除心墙。 拆除心墙要有(讲究、寻求)正确的方法。 3、设问式
人与人之间必定会产生摩擦、隔膜。那么我们是去回避它,还是解决它呢?我们应该选择后者。 4、反问式
从远古的原始社会到今天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但人与人间的距离越来越远。矛盾、猜忌、仇恨堆积成一堵厚厚的心墙,阻隔在你我之间,让我们无法走进彼此。这时推翻这堵心墙,去见证沟通的快意,又何尝不是一种美好的破坏? 5、运用比喻和排比式
心墙是一道屏障:它挡住了阳光,让我们在黑暗中摸索;它挡住了欢声笑语,让我们生活在冰冷的世界;它遮住了我们的视线,让我们看不到希望。让我们拆除那堵墙吧,因为它使我们失去太多太多。
但注意的一点: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总论点一定得紧靠材料要求、明确鲜明,同时运用材料内容不能过多,蜻蜓点水则可
(二)分论点拟定:(必须紧靠总论点)
并列式 1、是什么 2、为什么 3、怎么办(只是选择其中的一个就可以,建议:一般从为什么、怎么办去写比较有深度)
例:以“拆除心墙”的话题作文
1、从“是什么”的角度 例如:(总)什么是心墙
(分)子女与父母之间的鸿沟是心墙。+材料证明
学生与老师之间远远的距离是心墙。+材料证明
朋友与朋友之间深深的误解是心墙+材料证明 2、从“为什么”的角度
例如:(总)人有适当的戒备之心是理所当然的,但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心墙,我们应该坚决 说:“不”!
(分)心墙阻止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合作。+材料证明 心墙的存在间接影响了社会风气。+材料证明 心墙还使人看不到社会光明的一面。+材料证明 3、从“怎么办”的角度
例如:(总)那怎样才能拆除心墙呢?
(分)无形的墙,我们用文明来击垮。+材料证明 无形的墙,我们用礼貌去瓦解。+材料证明 无形的墙,我们用宽容来毁灭。+材料证明 例:说 “思”
要养成多思的习惯(总论点)
多思才能把知识学活(并列分论点一); 多思才能有所发明创造(并列分论点二); 多思脑子才越用越灵(并列分论点三)
例:纪念(2005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话题:纪念) 历史的点点滴滴如散落在偌大沙滩上的沙石贝壳,我们悄悄地走过,贪婪地看着这些晶莹珍贵的财富,时而拾起一两颗打动心灵的贝壳,怀着一份爱的心情、感恩的心情,好好收藏,以作纪念。(运用修辞手法提出论点)
沙滩上有颗饱经沧桑的贝壳,那是犹太人民族的故事。在二战被逼迫得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时候,犹太人们仍抱着复兴的希望,他们从不放弃,从不妥协,他们坚守信念,传递勇气,因为他们有一个信念──来自于哭墙。那堵饱经历史沧桑的哭墙,记录着民族的苦难与过去,光荣与梦想。每一个犹太人都会在某个持定的时刻来到哭墙下,纪念自己的前人,正是这份纪念的心情,让这个民族保存着自信、坚忍,让他们再一次在地平线上高高站立。
(可以在分论点一与二之间插一抒发情感等的 段落,但不能过多)
沙滩上有一颗闪亮的贝壳,那是居里夫人对民族的怀念。居里夫人一生清贫,在年少求学之时已离开祖国。在科学领域里孜孜不倦追求多年之后,她终于在金属中(应为铀矿石,编者注)提炼出“钋”这种放射性元素。她知道这元素将带给她数不尽的荣誉,而她,这位感恩的科学家,立即想到以“Po”来命名这元素,以纪念她的祖国波兰,或许正是这份时刻惦记着祖国的心情,让居里夫人一直不懈努力着。之后,她又提炼出“镭”,并成为少数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
(可以在分论点一与二之间插一抒发情感等的 段落,但不能过多)
沙滩上有一颗感恩的贝壳,那是作家三毛心中的那棵“草”。三毛在异地求学时曾经失落无助,就在这时,有一位陌生的同学送给她一棵不起眼的小草,并鼓励她振作起来。三毛的心十分感动,她在《有人送我一棵草》中写道:“草会枯萎,我不知道用什么方式纪念这位不知去向的同学。我只有把这份帮助人的心,这份感恩的心传递开去,去帮助更多的人。”三毛用她的真切行动做到了,她用细腻的文字和真挚的感情,感动和滋润着读者们的心灵,这便是她的纪念方式。
有人从黄河的各水段中采集不同的样本,来纪念创造灿烂华夏文化的先人;有人羁旅在外,仍随身带着泥土,纪念自己的祖国;而我们,在细雨纷纷的清明时节,总会带着思念,去纪念为我们幸福献出生命的烈士们。怀着一份感恩,
怀着一份信念,我在沙滩上拾取几颗贝壳,珍藏在身,纪念历史,心中已准备好,创造未来。(论点并列)
例文:高尚不需要理由(2005年全国卷1话题: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 )
穿越历史的星空,常看到许多惊人之举,觉得意外。然后沉思,才感到意外的背后是亘古不变的真理:高尚不需要理由。唯有高尚的心灵,才能作出出人意料的选择,这才符合情理。这不是偶然,这是一种必然。
千载胡曲,琵琶声声传驿道。
宫中传出可怕的消息,皇上要选宫女去与胡人和亲,其它的宫女惊恐万分,惟有王昭君不慌不忙。几天后,诏书宣布了选中宫女的名单,王昭君没有悲伤,没有无奈,有的只是一种坚毅,于是她欣然登程。一路上,撒下了昭君悠扬的琵琶声。
许多人都感到意外,谁愿意离开汉朝――那个月亮和星星都万分温柔的地方?
然而,高尚不需要理由,王昭君心中有一幅图景:大树下,百姓们欢声笑语,安居乐业。她的高尚品质决定了她出乎意料的选择,这无须惊讶。
百年足迹,演绎生命精彩华章。
新疆北部的土地上,行走着林则徐和他的下属,革职候命的他等了一年,其间几次重病,最后等到的却是一纸流放新疆的诏书。他强忍大起大落的悲痛,抵达伊犁之后,垦荒屯田,兴修水利,在百姓心中竖起了又一座不朽的丰碑。
感到意外的人说,林则徐呀,你是何苦呢!遭遇如此待遇一心系的还是百姓。
然而,高尚不需要理由,“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话早已注定你的生命,即使流放,也依然演绎着精彩。
惊人一跪,决不向忘却的诱惑屈服。
1997年12月7日,波兰华沙,细雨蒙蒙,曾被划为犹太人区的地方,走来一群陌生人,他们在纪念碑前停下,既而
是长久的伫立,其中一位突然跪下,他就是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这一跪,超越了外交礼节,打开了德国和世界各国友好交往的大门。
不必吃惊,有知耻之心的人才会有这惊人一跪,有正视历史的人才会懂得承担并具有高尚品质,才会有这惊人一跪:高尚不需要理由。
谈到这些人的事迹,也许你会吃惊、意外,然而,沉思过后就会明白:高尚不需要理由。
唯有敢作出意外之举的人,才能永远留在湛湛青史之中,也就永远蕴育有情理之中,而这,才是我们人文历史中的平凡而又伟大的地方。(属于论据并列)
说明:开头照应题目,提出文章的中心:“高尚不需要理由”。接着以小标题的方式并列了三个论据,没有分论点,而通过对三个故事的分析议论达到扣题点题的目的。有充足的论据,而难以分解论点时,不妨借鉴。(分论点已经在材料的叙说过程中不言而喻)
注意:并非只是简单地提出一个分论点加上一段材料,而是其中必须有自己的一点议论、看法、感情等
对照式 正反对比:从正反两方面提出分论点或摆出正反两方面的论据,加以论证。
例:中心论点:苦难也是一种财富。
正面:苦难能够磨炼人,成就人。+材料论证(司马迁、霍金)
反面:温室的幼苗是经不起风吹雨打的。+材料论证(富二代等等)
(一般正面或反面都可以举一两个实例,但写正面的篇幅应比较大)
层进式:文章各层次之间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关系,前后顺序有严格要求,不能随意改动。
模式一:对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论证结构,即围绕中心论点回答三个问题:①是什么,②为什么,③怎么办。(在此与并列式的不同,三个方面必须同时具备,同时应把侧重点放在②③上) 例:总论点:要钻牛角尖
(1)什么是“钻牛角尖”对任何事情,哪怕是极细小的事
情,都采取认真钻研的态度。(是什么)
(2)搞学问“钻牛角尖”才会有所成就,搞科技“钻牛角尖”才有发明创造。+材料证明(为什么)
(3)“钻牛角尖”要有认真的态度,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要掌握科学的方法。+材料证明(怎么办) 例: 孤独与幸福
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说:“社交生活的坏处深藏不露:消遣、闲聊和其他与人交往的乐趣掩藏着巨大的、通常是难以弥补的祸害。青年人首先要学习的一课,就是承受孤独。”(名言引入)因为孤独是幸福、安乐的源泉。
(中心论点)
• 世间怕有无数称己为幸福的人,却没有多少人认为自己也是一个孤独的人。“幸福”的人往往开朗、健谈、善于社交;孤独,似乎注定只是一个与阴暗、不幸甚至畸形的人生态度所相伴的名词。事实上真正的孤独是鲁迅的“寄意寒星荃不察”的觉醒,是布鲁诺被烧死前大声疾呼“未来的人们会了解我„„”的信念,是无法选择“出世”苏轼的清高。孤独即意味着超越常人的旷达与淡泊的幸福。(分论点一:孤独与幸福的关系是什么) 孤独,它是幸福的前提。(分论点二“为什么”)孤独就是走出无止境的无聊社交、闲扯、平庸的一种生活态度,它卸除了表面的浮华,追求内心的旷达与淡泊。(议论)当庄子头也不回地边钓鱼边婉言拒绝出任楚相时,我们体会到的是孤独。世事纷乱,天下名士皆各投其主,各尽其才,惟独庄子安然身外(例证)。这种孤独,实际上是一种超越常人的豁达与淡然。但庄子又是幸福的,他的一次平静的拒绝,带来了自己政治生涯的孤独,换来的却是一座矗立在无数文人志士心目中的高标。(议论) • 孤独让我们拥有内省的时空,它是享受幸福的条件。(分论点三“为什么”)物质的充裕,人心的浮躁,更多的人越来越急功近利,人与人的关系越来越势利化,幸福感距离我们越来越远。孔子曰:“君子博学而
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论语》中的睿语无一不是孤独困顿的孔仲尼的自我反省。(例证)孤独的时候,人才有时间和空间去进行人生的思考,追寻自己活着的价值。才会远离喧嚣、芜杂,看到自己内心,保持一份坦然与淡定,看清自己前进的方向,这是享受幸福的条件。(议论)
面对现实,当今的年轻一代作为独生子女,无疑常有一种孤独的心理,他们给自己 取了一个名字叫“愤青”。有些年轻人以上网玩游戏为幸福,以打架滋事为快乐,更有甚者以吸毒杀人为荣。他们因为孤独而丧失了对幸福的感受,继而心态失衡,无处宣泄,这无疑是一种极大的悲哀。(联系实际)
所以正视孤独,享受幸福吧!这种孤独不是消极遁世、自我封闭,而是“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一种旷达的孤独,伟大的孤独。(辩证思考)正视孤独不仅是一种哲理的思辨,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感悟,是对真正幸福的一种追求。(怎么办,结论)
中心论点:孤独是幸福的源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分论点:1 孤独即意味着超越常人的旷达与淡泊的
幸福。(是什么)
2、孤独,它是幸福的前提。(为什么)
3、孤独让我们拥有内省的时空,它是享受幸福的条件。(为什么)
4、正视孤独,享受幸福。(怎么办) (为什么、怎么办可以写两个)
模式二:六步定式 1、点:点明中心论点
(字数约占文章的1/10) 2、正:正面举例论述 3、反:反面举例论述
(2、3字数约占文章的2/10) 4、深:深入开掘 (字数约占文章的3/10) 5、联:联系现实 (字数约占文章的3/10) 6、总:总收全文 (字数约占文章的1/10) 示例:《砖的联想》
①点:由软泥脱成坯,经烈火烧制变成坚硬的砖,联想到:一个人要想成为具有坚强意志和过硬本领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的磨练和考验。
②正:以某大学优秀毕业生主动要求进藏为例,赞有志青年应自找苦吃,自觉锤炼自己。
正反对比论证 ③反:有的人胸无大志,一味贪图安逸,是懦夫行为。 ④深:疾风知劲草,烈火炼真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有志青年只有在火热的斗争中才能锻炼意志和体魄。成才的关键是后天的磨练。享乐主义严重腐蚀了青年,摧折了他们作为人生支撑的精神支柱。可以揭实质,挖根源,讲意义,论危害,进行辩证分析。 ⑤联: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变革的重要的历史关口,国家的富强,事业的腾飞,对广大青年品德与能力素质的要求更高了。要想事业有成、报效祖国,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和过硬的本领。应紧密联系当前的现实,即使是联系个人的生活、思想、学习等实际,也不能脱离社会潮流,要体现时代气息。 ⑥总:每个有志青年都应积极投身到火热的斗争生活中去,艰苦奋斗,把自己烧制成一块坚硬的砖。
模式三:将中心论点进行分解,分成几个分论点,这些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层间可用诸如“不仅„„且„„”“„„况且”等关联词语过渡,同时又以此反映层次间递进的关系。 例:
中心论点:严于解剖自己
分论点:①首先,对自己要有自知之明。(这是“解剖”好自己的前提。不了解“病”在哪里,就无从下刀。) ②其次,光有自知之明还不够,还要勇于自我批评。(这是解剖好自己的途径。不开刀,就无从去“病”。) ③最后,自我批评的勇气来源于对真理的追求和崇高
的信念。(这是解剖好自己的关键。不掌握开刀的规律,刀就开不好,也就难以真正去“病”。)(与模式一得的区别在于不用全面覆盖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选一则可,但与并列式的区别是它的顺序不能颠倒)
5、总结:再次点题,运用修辞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