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的艺术人物------范曾
对范曾的第一次接触应该是在大一的时候胡京武老师的艺术课堂上,那时候,懵懵懂懂,对艺术知之甚少,对于一些艺术名人只是有所耳闻,胡老师一给我们介绍范曾先生时,我便从心底由衷的喜欢上了这个艺术人物,后来的艺术导论,也就是在现在的课堂上,我又一次接触到范曾,通过老师的介绍,我更加欣赏和肯定这位艺术家了。
范曾先生于1938年生于江苏省南通市范氏诗文世家,1942年,便表露出他对书画的兴趣,开始学画达摩,以至满墙千佛,1945年入读母亲缪镜心先生所任校长的学校南通女子师范第二附属小学,1951年,当时他十三岁,加入了南通市美协,称“南通小画家”。范曾先生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和文学院博士生导师、终身教授,北京大学国画法研究院院长,为当代中国集诗文、书画、史哲于一身的文化大家,平生著作等身,有一百二十多部诗、书画、哲学之著述,国家图书馆之珍藏其中100部左右。1984年日本建立永久性的范曾美术馆。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任命为“多元文化特别顾问”。2010年9月9日获法国总统萨科奇亲授“法兰西荣誉军团骑士勋章”。
对于范曾先生的喜爱,并不因为他的成就有多么大,头衔有多么高,大家或许习惯称先生为“画家”,但是他精通文史,在哲学上也颇有造诣,于是还是一部分人称他为哲学家抑或思想家。我对先生的喜爱是“哲学家大过画家”的。先生有24个字对自己的评价:痴于绘画,能书,偶为辞章,颇抒己怀,好读书史,略通古今之变。先生在做客“艺术人生”的时候,被朱军问道说:这24个字咋一看挺谦逊的,但是在谦逊的外表下却透着傲骨,给人以狂妄的感觉。先生听后很平静的答道:每个人都应该有傲骨的,但是不能有傲气,对于自己通读文史,并且每天还坚持早上5点起来读书这一状况,说自己“不通古今之变”也有点说不过去。朱军接着问他在乎别人的评价吗?先生说:不在乎,因为君子之行,君子之过,人家都能看到,君子改了过,人家都能仰望他,君子有成绩,没有人不知道自己成绩的,也没有一个人不知道自己的过失,这完全在自己,如果讲对自己有个充分的信心,你何必左顾右盼,别人议论,瞻前顾后,又有何为,顾不过来,社会很复杂,很广大,你顾不过来听很多的话,一个人如果讲他的学养很丰富,知道古今之变,知道各种各样的大的事件,他会把自己的事件看得很小很小。后来说到先生画作的“临摹者”,先生淡然一笑说,自己把他们看成自己的追随者,说现在找工作不容易,制作赝品的人大约在10万人左右,说自己能解决10万的就业也挺不错的。先生在小小的幽默中透出自己的大度和淡然,同时也让我们看出了他的智慧。
我一直认为先生是有大智慧的人。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智慧。先生通读文史,善于诗文,是个有大智慧的人。有人觉得,先生读文史,作诗文,用毛笔作画,整个是生活在中国的古典传统文化里的人,会与现实社会脱节的。事实则不然。先生关注实事,对现实社会的种种有自己的看法,他说中国人不是没有脾气的,他用外交部对菲律宾各种对我国南沙群岛主权问题时的抗议来证明,说我们讲究的是“中和”,并不是所谓的“软弱”。先生著有《神话的破灭》一书,讲得就是金融危机。谁还能说先生沉迷于自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了解现实世界。 先生的大智慧不仅仅在于“略通古今之变”,大家都知道的南开大学和先生的关系,也都知道先生卖画为南开建了一所通往中国传统文化的东方艺术大楼。先生不仅都母校如此慷慨,四川汶川地震后,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爱的奉献》抗震救灾募捐活动直播晚会上,先生一次性捐款一千万人民币支援灾区,并且拒绝了之后的采访。而他对此的看法是:我的钱是拿来救急的,救灾的,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站出来,任何有在国家文件上署上自己的名字或者其他想法的动机都是不纯的。他还说道:当时汶川地震的时候,一个乞丐捐了30元钱,我认为这个乞丐并不比任何一个有钱或者有权的人低。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出范先生的思想,我把他这种纯然的思想归于他的智慧,拥有先生这种大智慧的人,拥有这种纯然的思想似乎是必然的。
我对范曾先生的喜欢不仅因为他的智慧与他的绘画技艺,听先生讲述自己的故事就像在听一部励志故事。范先生现在的成就已经是我们所不能企及的,但是他仍旧坚持每天早上五点起床读书,在记者的采访中,先生对“离骚”说背诵就背诵,这种状态我们现在的年轻人都很难做到,尤其让我感到触动的是,1977年,先生患病,于病中完成《鲁迅小说插图集》,先生说,他那时觉得自己病的很重,想了挺多,觉得应该为后世留下些什么,于是在病床上拿起画笔,当时他画了一条线,映入眼中就变成了两条,即便这样,先生也坚持了下来,并且在病中完全了《鲁迅小说插图集》,听到这些,再想想我们这些大学生们,条件这么好,做到先生这样一半的都很少,很多时候想想先生的成就和他的勤奋,我就觉得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
关于范曾,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你可以说我看到的只是片面,我承认这一点,但是,不管怎样,先生都不在乎了,他的学养很丰富,知道古今之变,知道各种各样的大的事件,他已经把自己的事件看得很小很小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