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诗化的哲思——苏轼《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

诗化的哲思——苏轼《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

2023-07-17 来源:爱问旅游网


诗化的哲思——苏轼《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

师:我们刚学过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谁能简单介绍一下作者?

生:苏轼是豪放派词风的创始人,他的词豪放高旷、情浓意远。

生:唐宋八大家之一。

生:能想到“东坡肉”。

师:很好,现在集体背诵一下学过的这首词。

(齐背《念奴娇·赤壁怀古》)

师: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期间,每次游览人们传说中的古战场赤壁,都不免触景生情,发出慨叹。由此,中国文学史就增添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两篇精妙绝伦的散文。今天我们要学的是《前赤壁赋》。

(放录音,学生听)

师:听完有什么感觉?

生:抑扬顿挫,琅琅上口。

生:多用对偶句,极富声韵之美。

生:读来很享受,飘然世外。

师:很好!这就体现了音韵美,是易于朗读和背诵的,所以要明确目标,本课要求全文背诵。

著名作家巴金曾说《赤壁赋》给人潇洒神奇、出尘绝俗的纯净的美感。

请看下列问题,我们共同探讨:

问题一:通过诵读,觉得文章写的是什么?

生:写苏轼一次游览,在赤壁的江面上,跟朋友一起唱歌喝酒、谈论人生,一直到第二天早晨。

师:用四个字概括:事、景(1、2、5段)、情(3段)、理(4段)。

师:逐段分析背诵。

【学习第一段】

(齐读第一段)

问题二:第一段作者写了一件什么事?

问题三:写了哪些景?景物描写美在何处?

问题四:看到这样的景会有什么样的心情?

师:叙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写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东山,徘徊斗牛)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抒情(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优雅而宁静,苍茫而朦胧,果然秋色无边,一路乐景。正是这美景激发了作者心旷神怡之情,此一乐也。山水之乐,诗酒之乐,可谓“除却诗酒何所癖,独于山水不能廉”。)

师:在板书引导下齐背第一段。

【学习第二段】

(齐读第二段)

问题五:第二段作者感情从乐到悲是否转化得太突然?

问题六:作者悲从何来?

师:第二段作为过渡段,为三、四段情、理的阐发作了必要的铺垫。理解这段要知人论世,联系苏轼的人生经历,重点是他政治上的坎坷遭遇。

生:不突然,所谓“乐极生悲,亢龙有悔”。(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师:说得有道理。我们先来共同理理作者情感变化的线索,作者第一段从乐字引出歌来——“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为什么苏轼在船中诵《诗经》里“明月之诗”里的“窈窕之章”?

生:七月既望,正好是七月十六日,月圆之夜,吟明月之诗为了召唤月亮出来。

生:吟此诗有引出下文作者自歌“望美人”的作用。

师:从扣舷而歌的歌词看,显然是从《月出》诗里生发出来的。看到江水之阔,面对宇宙之大,在游赏之“乐”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这“乐”本来就属于苦中作乐,寄情山水暂时排遣内心的苦闷。

生:悲的是“望美人兮天一方”。

师:“美人”在这里指代的是什么?

生:是君王。

生:是理想。

师:很好,是一种理想的追求,表现的是政治的感慨,是遭受贬谪后的苦闷。

师:类似写法哪课还出现过?

生:《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生:是因为听到了悲凉幽怨的箫声。

师:怎么写的呢?

生: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弃孤舟之嫠妇。

生:用比喻夸张,形象写出了箫声的幽怨悲凉。

师:“慕”是“爱慕”吗?

生:我认为是“思念”。“如慕”是“又像在思念”。

师:有道理。借音乐来抒写忧思哀绪的写法,在哪课学过?

生:《琵琶行》,“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师: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齐背第二段)

师:这节课我们就讲到这儿,下节课继续学习“主客问答,抑客扬主”的主体部分,看苏轼如何将情、景、理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备教手记:

《赤壁赋》分两个课时,本节课是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课的设计紧紧围绕“目标”和“问题”展开。通过明确示标,教师和学生各自清楚本节课要完成的任务。通过六个问题的设计串讲一二段,把握第一段中事、景、情了无痕迹的交融,把握第二段作者感情的起伏变化——由“喜”到“悲”的转变,希望学生能在通过诵读欣赏文学作品美感的基础上,再加入理性的思考。“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相信我们出口成诵的时候也能对这篇文章有更深一层的领悟和理解,从而明白下文议论说理之缘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