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态视野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2024-06-21
来源:爱问旅游网
lt-山师范学院学报 2 0 1 0-06.12(3):1—4 论生态视野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杜秀娟 (鞍山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辽宁鞍山114007)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其内容来说,既包括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政治理论、文化理论与中国的具体 实际相结合,也包括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中国化。从生态视角梳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对于 我们进一步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篇号:1008-2441(2olo)o3-ooo1.o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 易引起水土流失的地区,并警世人们“必须注意 水土保持工作,决不可以因为开荒造成下游地区 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是要使马 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 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相结合起来”。【1j就 其时间上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的 进程,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 际日益结合的过程;就其内容来说,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既包括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政治理论、文化 的水灾”。【2 J毛泽东提出了“植树造林,绿化祖 国”这一对全国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和建设的思 想。但是,20世纪60年代尤其是“文化大革命” 中,“环境生态问题”被冠之以资产阶级环境理论 的“反动观点”而没有被置于一个应有的地位,得 不到应有的重视。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环境 状况的日益恶化,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了 重大危害,环境问题才又一次引起了第一代领导 的重视。周恩来连续做出了许多关于发展中国家 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也包括马克思主 义生态理论的中国化。从生态视角梳理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对于我们进一步牢固树立 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具 有重要意义。 一、环境保护基本国策论 环境科学研究和开展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指 示,一再强调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在周恩来的 直接领导下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标 志着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已经把环境保护提高到 关系到社会主义优越性实现的地位来认识。然 而,由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我 国参加联合国第一次环境保护全球会议之前,不 环境保护国策论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恩 格斯生态环境理论与中国生态环境建设实践相结 合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这一成果的取得经历了 一个艰辛的过程。 建国初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 体生态意识开始觉醒。毛泽东曾要求人们在进行 农业生产时注意处理好开荒和水患的关系,“必 须注意不要因开荒引起水患,不要因争地引起人 民不满”。【2 J他注意到了开荒会产生的严重后果, 要求把发展农业种植的开荒范围,限定在平坦不 收稿日期:2009—04—26 承认中国存在环境生态问题,而在1973年中国政 府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后,环境保 护工作刚刚开展不久,毛泽东、周恩来两位伟人就 相继身患重病,并先后辞世,因此,以毛泽东为核 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最终没有就如何保护环境工 作提出更多的见解并付之实践。 基金项目:本文为辽宁省社科联项目“生态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2oo8LSLK佗x一01)和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 目“马克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历史发展研究”(200802)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杜秀娟(1964-),女,辽宁海城人,鞍山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教授,博士。 2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第12卷 将环境保护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 第三,环境保护机制论。环境保护要取得实 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开始于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 效,必须有健全的工作机制。一要有科学的综合 代中央领导集体。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 决策机制。各级环境保护部门积极参与综合决 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一届领导集体,也都 策,给党委、政府当好参谋,积极预防环境污染和 始终秉承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并逐步深化和完 生态破坏。二要有有力的法律保障机制,即要把 善环境保护基本国策论,丰富和发展着马克思恩 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三要 格斯的生态理论。归纳起来,环境保护国策论主 有合理的产业促进机制,促进调整产业结构,推进 要包括环境保护意义论、环境保护对策论和环境 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建立一个有利于环境保护 保护机制论三个方面的内容。 和资源合理利用的产业结构体系。四要有文明的 第一,环境保护意义论。环境保护之所以是 消费引导机制,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国策,是由环境保护 的消费方式,抑制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浪费资源 的意义和作用决定的。首先,环境保护关系到我 的高消费。五要有严格的领导责任制,完善各级 国经济和社会的安全。环境和自然资源,是人民 党委和政府对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的目标责任制, 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物 做到责任到位。 质源泉。能否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直接关系到国家 经济和社会的安全。其次,环境保护关系到全面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论 可持续发展战略论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 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包 括经济目标、政治目标、文化目标和生态目标。其 恩格斯生态理论与中国生态环境建设实践相结合 的又一个重要理论成果。20世纪即将结束的时 中生态目标是其他目标实现的基础和前提。要实 候,中国共产党人把可持续发展确定为社会主义现 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这个生态目标,必须加强 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既有可持续发展理念日益被 环境保护,改善环境状况,促使我国生态状况得到 世界各国普遍接受的国际背景,也有我国环境保护 明显好转。再次,环境保护关系到“三个代表”重 国策实施经验的总结提升,同时也离不开马克思恩 要思想的贯彻和落实,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的巩 格斯可持续发展思想这一重要的思想资源。 固。环境保护从本质上说,与发展生产力是一致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已经清醒地认 的。环境破坏就是在破坏社会生产力,它在直接 识到只有把经济发展和环境问题两者协调起来, 危害人民利益的同时,也在影响着人民对执政党 彼此结合,同步规划,才能既发展经济,又减轻和 的信任和拥护,影响着执政党立足的根基。环境 避免环境问题。他关于“经济持续发展、有后 保护“是关系我国长远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 劲”、尊重经济规律、用战略眼光看问题等一系列 题。”L3 J‘‘保护环境是全国人民根本利益所 重要论述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可持续”思想。此 在。”[3] 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生 第二,环境保护对策论。邓小平以来的中央 态危机日益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日趋国际化的条 领导集体广泛汲取国外成功经验,不断总结我国 件下,立足中国现实国情,始终站在中华民族生存 环境保护的经验教训,形成了行之有效的环境保 与发展的高度密切关注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以 护对策论。一是加强规划,把环境保护的目标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依据,运用马克思主义生 其实施措施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二是 态文明理论,在对发展问题和生态问题反思的基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 础上,从环境保护、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角度 向集约型转变,“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 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中国共产党人清 子、追求数量,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 醒地认识到,“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 者素质上来,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 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 来”。[4j三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坚定 略。”l5 J要实现这一发展目标,必须始终坚持环境 不移地长期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四是依靠 保护的基本国策,要把环境保护提高到关系可持 科学进步,改善生态环境。五是动员各种力量,形 续发展战略实现,关系整个社会良性运行的高度 成社会合力。六是加强国际问的合作与交流。 认识,并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来 第3期 杜秀娟:论生态视野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3 组织实施。“环境保护工作,是实现经济和社会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L6 J新世纪初 ,以胡锦涛 为核心的新一届领导集体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 学发展观所倡导的发展,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 它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是全 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即又好又快的发展,而不是 片面的发展、不计代价的发展、竭泽而渔式的发 展。人类的延续和代传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和 基本要求,每一代人的发展都应该为下一代人的 更好生存和发展留下空间和条件。因此,我们推 进发展,必须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既 重视经济增长指标,又重视环境资源指标;必须统 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既积极满足人民群 众现实的物质文化需要,又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 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可 持续发展,就是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 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 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 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 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一代接一代地永续 发展。协调、可持续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 约、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抓住了发展的内在规 律,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统 一,体现了过去发展、现在发展和未来发展的统 一。将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努 力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 和谐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是科学发展观的 基本要求,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理论创新,也使可 持续发展理念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O世纪9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作为公平 性、持续性、共同性等原则,一种重视自然、经济和 社会协调发展的新发展观被逐渐确立起来,并成 为国际社会公认的战略选择。然而,可持续发展 战略在实施中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可持续发展的 原则并未得到很好地贯彻,其目标远远没有实现。 究其原因,正如哲学前辈陈昌曙所说:“现有的大 多数著作和文章都着重于论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 性、重要性、紧迫性,而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复 杂性、艰巨性,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要解 决的困难和问题,却较少有分析。”…可持续发展 战略往往把人类行动的方向引向了直接解决环 境、资源、人口等问题,而忽略了人与人之间关系 的调节和改造。而在现实中,由于不同国家之间 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和对立以及 各个国家内部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之间存在着差 别和对立,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意识难以真正确立 起来,也使已经制定的原则和行动计划无法落实。 因为,可持续发展“直接涉及到人与人、国家与国 家、地区与地区之间既得利益的冲突和调整”,为 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 关系,还要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达到人与人、人 与自然的和谐相处。”【8 J科学发展观立足于协调 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突破了以往可持续发展理论 研究的局限,把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紧 密联系在一起来思考问题、制定政策和选择战略, 统筹谋划发展大局,这也符合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 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人与人的和解是人类追 求的两大目标,人与自然和解、人与人的和解是紧 密相联的,人与人的和解是人与自然和解的前提。 三、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论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论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 思恩格斯生态理论与中国生态环境建设实践相结 合的最为重要的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人在落实 环境保护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重新审视了社会发展问题, 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提出了“以人为本,全 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生 态文明论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应 运而生。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论的提出也经历了一个过 程。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的报告中谈到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的目标时指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 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 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 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尽 管这里还没有正式提出和使用“生态文明”概念, 但已经首次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把生态文明作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作为建设中国特 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的思想。此后,胡 锦涛多次强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 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 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 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9j在领 导全党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以 胡锦涛为核心的新一届党的领导集体,审时度势, 高瞻远瞩,形成了一个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的新 的治国方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 大命题,并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陆 4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第12卷 续提出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人在生态视域下的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 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论断。经过实践的探索和理 论上的准备,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正式明确使用 了“生态文明”概念,把生态文明纳入到了与社会 理论成果,从环境保护国策论到可持续发展战略 论再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论,一脉相承,层层递 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并列而成的社 会主义文明体系之中。这是对我国多年来在生态 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取得成果的总结,是人 进,一个比一个更全面、更系统、更深刻,不断推进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2l世纪是生态文明 的世纪,中华民族作为生态文明的率先响应者,必 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所取得的认识成果的继承和发 将会对全人类的生态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展,也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理论的继承和创新。 在中国共产党人看来,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 参考文献: 的本质特征发展目标和重要特征之一。生态文明 [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4册)[M].北 是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生态文明与物 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共同构成文明系统整 [2]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 体,四大文明互为条件不可分割,协调统一发展, 社.1999. 相互促进制约,这样的文明体系才是完整而全面 [3]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时期环 的体系。在四大文明系统中,生态文明是基础和 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根本,只有健康的生态文明,才有健康的物质文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 [4]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 社,2oo6. 政治文明离不开生态文明,如果生态系统不能持 [5]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 续提供资源、能源和清洁的空气、水等环境要素 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M].北京:人 时,我们的物质文明的持续发展就失去了载体和 民出版社。1997. 基础,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内涵也无法全面持 [6]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同志论有中国特色社会 续发展。生态文明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居 主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于基础地位。和谐社会是人与社会和自然三者利 [7]陈昌曙.哲学视野中的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 益的共同体。生态是和谐之本、和谐之基。稳定 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和平衡的生态环境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础条件。 [8]陈中立等.思维方式与社会发展[M].北京:社会科 没有平衡的生态环境,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便 学文献出版社,2001. 不能生存和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也会变成空中 [9]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04-04-05(2). 楼阁。 On the Ecological Perspective Thought of Marxism Sinicizati0n Theoretical Results DU Xiu-juan (Department of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ofEducation and Research,Anshan Normal Unive ̄ity,Anshan Liaoning 114007,China) Abstract:The contents of Marxism Sinicization include two sides.One is the combination of Marxism economic theory,political theory,cultural hteory and China’S speciifc condiitons,hte other is Marxism ecological theory Sinieization.We comb Marxism Sinicization theoretical results from the ecological perspective,which has very important to further firmly establish the scientiif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the practice of building a social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Key words:Marxism;Sinicization;Theoretical results;Ecological civilization (责任编辑:刘士义)